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1/2017-1102012 公开目录:2017年政协提案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17-08-01 10:32:43 文  号:
标 题:
对州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第276号提案的答复

对州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第276号提案的答复

民革楚雄州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弘扬特色传统文化》的提案,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你们对民族工作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关心和支持。

楚雄州始终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发展作为一大战略,从2011年起州级财政在民族机动金中单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专项经费(楚发〔2010〕2号文件要求),主要用于我州7个世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抢救保护,民族文物、古籍的收集整理、濒危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口传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开发。从2010年——2016年,我州共争取省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和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项目74个,扶持补助财政资金1348万元,“百名人才”培养工程2个,补助资金73万元;安排州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75个,州级扶持补助资金710万元,专门用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弘扬推广。

一、编辑出版民族文化书籍。系统收集整理编译出版106卷90800册7200多万字的《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翻译出版发行《查姆》35卷;编辑出版“中国彝族梅葛史诗”(《梅葛本源》、《梅葛恋歌》、《梅葛悲情》、《梅葛祭》、《梅葛曲集》);以彝文、汉语注译、英语注译三行体的《中华彝族文化研究文库·典籍卷》之《梅葛译注》;囊括云、贵、川三省彝区遍布的彝文摩崖、岩画、碑刻、书画的《中国彝族摩崖岩画碑刻铭文精品图录》;展示我州各民族的生存状况、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的《楚雄民族文化丛书》、《楚雄彝族文化丛书》;楚雄市编辑出版《彝族土主文化研究》,《楚雄市民族志》、《彝族纳苏文化研究》;楚雄师范学院编辑出版《彝族毕摩口述史》;编辑出版《阿鲁举热》、《中国彝族阿鲁举热文化研究》、《大姚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元谋民族历史文化》、《罗婺彝学》、修编《禄丰县民族志》。州老拨云堂编辑出版《云南彝药标本采集录》、《彝族医药论文集》。

二、繁荣发展民族文化艺术。2009年,在玉溪举行的云南省第六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活动上。我州选送的《伤心调》、《舞动的左脚》分获声乐、舞蹈金、银奖;2011年11月,在普洱举办的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中,代表我州的声乐作品《“梅葛”唉嘎哩》、舞蹈《古老的跳虎节》和声乐《查姆古歌》获得了1金1银和1个传承奖的优异成绩;2013年9月在昆明举行的云南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上,代表我州的《彝人三色》获得了剧目金奖。2013年12月在临沧举行的云南省第八届民族歌舞乐展演上,代表我州的舞蹈《十二兽舞》获银奖和传承奖、歌《曼嫫诺》获银奖、乐《娶亲路上》获银奖的好成绩。2015年11月,在红河州蒙自举办的云南省第九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上。代表我州的《山寨课间》获得舞蹈类银奖及传承奖、《彝山· 琴》获得器乐类银奖、《欢迎你到姚安来》获得声乐类银奖、《呢嗼哒咘》获得声乐类优秀奖。为弘扬和传承好民族文化,展示彝州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魅力,丰富火把节期间广大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传承保护好楚雄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民歌(彝族酒歌),在2016年彝族火把节期间举办了“楚雄好声音·彝山百灵鸟”民歌大赛。

三、高度重视民间艺术人才。1982年,我州召开了首次毕摩会议,为毕摩恢复名誉,确认毕摩为“彝族古文化知识分子”,调动了毕摩传授和研究彝族古文化的积极性。2003年12月,举办了第三次毕摩座谈会暨毕摩文化培训班,楚雄州10县(市)彝族六大方言毕摩互相学习,参与了《中国彝族六大方言毕摩祭祀礼仪》的拍摄工作。2008年12月,召开了楚雄彝族毕摩文化研讨会,认证毕摩资格、颁发毕摩证书,并进行相关的民族政策、彝族文化、毕摩知识培训,制作相关毕摩影像资料和毕摩个人档案,到会毕摩还表演了各自专长的技艺。2011年7月,召开楚雄第二批毕摩文化研讨会,学习民族政策,毕摩文化研讨,毕摩做法交流等。2002年以来,在文化部的指导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民族文化保护工程进一步实施,楚雄州在州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州文化部门的组织协调下,组成了由10县市政府分管领导和州级文化、民委、城建、财政、旅游、群文、文博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参与的非遗普查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负责对全州非遗的普查评审申报工作,编辑出版了《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年回眸》,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州级、县市级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至2016年10月,我州保护名录项目共有394项。其中,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名录的有13项;被列为省级保护名录的有18项;有10个被列为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有2个省级艺术之乡;建立了州级保护名录97项,县级保护名录254 项。全州共有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01人,其中,有国家级传承人5人,有省级传承人82人,州级传承人226人,县级传承人1088人。2015年,在省民宗委开展的云南省百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突出人才的评选活动中,经逐级推荐、初审、小组初选、专家评选和评委会审定,我州上报的32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突出人才中,方贵生、伍元东、郭有珍、普文学、普玉珍、普顺发、余惠祥7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被命名为云南省百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突出人才。

四、征集保护文物古籍。楚雄州博物馆通过云南省民族文化项目《中国彝族文物征集》、《中国著名彝族书法家任逸浩先生精品遗作征集》、《彝族精品文物征集》的顺利实施,2011年征集以彝族服饰为主的民族服饰类文物35件(套);2012年征集中国著名彝族书法家任逸浩先生精品遗作16件(套)计58幅;2013年征集彝族精品文物40件(套)。元谋人博物馆民族文化展厅文物征集项目,征集民族服饰100套、民族传统生产生活用具280件,传统作物、特色手工艺品、历史文物等302件以及制作彰显民族特色的展板、展画等。元谋人博物馆增设民族文化展厅建设,增购民族传统服饰100套,毕摩法器30件,民族传统生产生活用具100件,传统作物、特色手工艺品、历史文物等200件,并完善民族文化展厅的展示系统。楚雄市彝族文化园毕摩祖师殿保护、楚雄市吕合历史文化园保护项、南华县雨露乡罗文村委会罗文白族祠堂修缮、南华县雨露乡杨家祠堂修缮保护、大姚县三台彝族十月太阳历遗址修复、永仁县中和镇夏家大院维修、武定县环州土司墓修缮保护。

五、建立民族文化传习所。楚雄市树苴乡九街村委会马家村民族文化传习所建设、楚雄市紫溪镇紫溪彝村彝族特色文化生态村、楚雄市子午镇打苴村委会民族团结歌舞基地建设、楚雄市紫溪镇母掌村委会立格么民族文化活动室建设、楚雄市吕合镇马家巷清真寺建了回族传统历史文物收藏馆、双柏县大麦地镇光明村彝族文化传习所建设、牟定县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基地建设项、牟定县民族文化展示中心建设、牟定县熊家村苗族文化传习所建设、南华县龙川镇岔河村委会小岔河文化保护建设、南华县白族文化保护传承、南华县五顶山乡牛丛村委会瓦谷苴回族文化传习所建设、南华县罗武庄乡民族文化传习所建设、姚安县适中三木村一组左脚舞文化传习所建设、永仁县民宗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展示中心、永仁县莲池乡文化传习所、永仁县苴却砚文化传承保护、永仁县中和镇直苴彝族赛装场保护提升和直苴彝族赛装文化传承保护、元谋县姜驿乡马腊傈僳族文化传习所建设、元谋县元马镇双龙社区回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心建设、元谋县元马镇文化传习所建设、元谋县凉山北部方言彝族文化传习所、元谋县羊街镇花同村委会苗族文化传习所建设、武定县狮山镇旧城社区马豆沟村彝族文化长廊建设、禄丰县黑井镇复隆村委会民族文化传习所建设、禄丰县中村乡彝族刺绣传统文化保护、禄丰县叽拉、阿勒彝族刺绣传统文化传习室各一座。

六、举办培训班。楚雄市毕摩协会举办毕摩培训班;紫溪彝村彝族歌舞表演和彝族刺绣协会建设;双柏县大麦地镇举办综合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培训班;濒危彝族歌舞牟定凤屯腊湾“玛咕舞”的传承培训,培养“玛咕舞”传承人;禄丰县举办彝族毕摩培训班;武定县举办彝族传统哭嫁调培训;插甸镇长岭岗苗族“芦笙舞”传承人培训;红彝支系服饰制作传承人培训。

七、抢救保护歌舞文化。对口传《查姆》进行录音,创作编排大型彝族原生态歌舞《查姆》;楚雄市大过口乡大三弦舞传承基地建设;南华县罗武庄乡民族民间歌舞抢救保护;编辑出版牟定左脚舞书籍(经典左脚调、现代左脚调、酒歌);“南华阿苏嗻跳唱”保护传承;姚安县《彝族葫芦笙》出版发行;姚安县《马游彝族梅葛曲集》出版;大姚县民歌民乐及服饰图案收集整理;元谋县传统花灯收集与研究,录制元谋传统花灯DVD;挖掘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左脚调和彝族酒歌《彝阿哥阿妹跳脚来》;出版《罗婺彝族礼乐(传统笛子曲调·武定专辑)》;大姚县彝族民歌民乐及彝族服饰图案收集整理传承保护;大姚昙华彝剧保护传承。永仁县北部方言诺苏彝族丧葬古歌《嗯嘎骂》(彝族《指路经》);禄丰县高峰乡的彝族大刀舞;一平浪镇杞栽上村彝族传统文化“小刀舞”抢救挖掘。双柏县安龙堡乡民族民间文化歌舞传承和抢救保护,双柏县抢救、整理、编集、收藏 民族民间民歌100首。

八、保护抢救民间艺术。楚雄市李长征彝绣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牟定县月琴弦制作、彝族服饰和手工艺加工制作;南华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南月琴制作技艺”;武定县彝族服饰制作(普玉珍);禄丰县一平浪镇“英歌哨苗族传统纺织技艺”保护。

九、扶持民族医药。州彝医医院彝医水膏药疗法将用3年时间(2016年—2018年)实现彝医水膏药的剂型改良及外观包装设计,印制外包装以适应彝医水膏药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要求。项目的实施可带动中药材种植户致富,带动地方经济的区域性发展,解决局部地区的就业问题,有利于推动彝族医药的发展,创新彝族医药发展的新模式,有利于提升彝药的附加值,促进产业化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彝族药材种植及发展。

十、开展优秀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一是开展大课间跳民族舞:在中小学广泛开展民族健身操、民族健身舞进学校活动。各中小学把民族健身操、民族健身舞作为体育课和课间操的常设科目加以普及,进一步增强了中小学学生的民族情感和民族团结氛围。楚雄市的板凳山小学、牟定县凤屯中心校区的腊湾完小课间跳当地的彝族玛咕舞,天台中心校区的清河完小,蟠猫中心校、凤屯中学、蟠猫中学、牟定县茅阳第一小学、牟定县幼儿园、牟定县迎世艺术幼儿园等7所学校组织学生跳以左脚舞为内容改编的课间操。南华县五街中学、五街中心校、五街大益希望小学、雨露中心校、雨露铅厂小学、南华县职业中学6所学校都把彝族特色歌舞表演融入大课间操,自编“彝族课间舞”,全校师生都会跳本地原生态的歌舞;姚安县的马游小学、葡萄小学、官屯小学、山坡小学、地索小学、左门中心学校等5所学校都开展彝族梅葛课间操的推广;永仁县将民族舞蹈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自编了《彝族健身操》、《来跳脚》、《唱起来、跳起来》、《彝族左脚舞》等歌舞作为大课间活动内容;武定县的猫街中小学积极支持镇上每年举办的“正月十五赶猫街” 千人齐跳跌脚舞等活动、推广大课间民族舞蹈。二是民族歌舞传习:在中小学广泛开展彝歌彝舞进校园活动。组织中小学教师参与“彝歌彝舞”培训,并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推开,分批开展师生彝歌、彝舞比赛活动,为师生搭建创造和展示自我的舞台,提升校园民族文化特色化水平。大姚县广泛开展彝歌彝舞进校园活动,组织了300多名中小学教师参与了彝歌彝舞培训;永仁县成立了原生态的“阿莫莫艺术团”;元谋县江边小学开设民族舞蹈课堂和民族器乐课堂。武定县发窝中小学利用发窝乡每年举办的“六月六”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师生参与民歌对唱;白路中学曾组织酒歌传承队,在重大节日和重要客人来访时演唱酒歌传承彝族文化,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武定县职业高级中学在文化课中给学生教唱民歌、酒歌和民族传统舞蹈等并参加重大活动的演出,即锻炼了学生,又传承了民族文化。

十一、充分尊重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反映、民族共同文化上的认同感体现。楚雄州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以彝族为自治民族的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民族文化。主要有彝族“火把节”、“彝族年”,双柏彝族“跳虎节”、永仁彝族“赛装节”、大姚彝族“插花节”、楚雄彝族“马缨花节”,还有傈僳族“阔时节”、苗族“花山节”、回族“古尔邦节”、傣族“窝巴节”等。近年,各地兴起的节日还有楚雄火把狂欢夜、武定狮山牡丹花会、禄丰恐龙文化节、元谋蔬菜节、楚雄紫溪山樱桃节和南华野生食用菌美食文化节等,基本实现了县县有节日、50%以上的乡镇有各具特色的节日。节日文化已成为楚雄州特色旅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中共楚雄州委 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楚发[2005]9号)中“每年办好以“火把节”为主的民族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州民委按照国家关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有关规定,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2007年以来,州民委在楚雄城区举办了“彝族年”、傣族“泼水节”、 苗族“花山节”、回族“古尔邦节”、 傈僳族“阔时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节日理念,展示各民族团结、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使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载体。通过举办楚雄城区的民族传统节日,展示了民族风情特色,增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大团结。

通过文化项目的实施使面临失传、损毁的少数民族文物、古籍、口传文学项目的抢救、保护、收集工作初见成效,濒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一些民族歌谣、曲艺、传说得到抢救保护、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得到了扶持和修复。在民族聚居和民间民族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把民间民族传统文化引入正规学校教育,注重传承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传承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使年轻一代认识、了解和欣赏民间民族艺术的美感,增强民族情感、树立民族信念、自觉参与传统文化保护,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后继有人。同时,积极培育扶持民间艺人,建设少数民族文化传习馆及传承基地,让有技术、有能力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有展示当地民族民间艺术平台的空间和舞台,后继有人,发扬光大,使彝州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绽放异彩。但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经费投入是根本保障。目前除省、州安排一定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专项经费外,县级财政因资金有限,难以安排经费。而且,保护经费的严重不足(州级财政每年才安排130万元),制约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全面深入的开展。其次,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不单是某一个部门的事,需齐抓共管。比如,民族宗教、教育、文化、宣传、旅游等部门都有职责,各部门之间应构建立一个协作机制。通过建立协作机制,使各部门能够围绕各自的职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构筑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完整体系,形成合力。

感谢你们对民族宗教工作的关心支持,恳请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楚雄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2017年7月31日

联系人及电话:王建芳,1357845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