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列表
公报搜索
目录
[{"gicategorycode":"","giinfoid":"177897","giindentifier":"115323000151673132-/2021-1104001","giuuid":"F2F84C2669EC4296874F460631FAE5D9","gititle":"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7年第6期)","subcatcode":"","gitcatcode":"","giccatcode":"","gipubcodes":"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gidate":"2017-12-12 17:48:32","gidocno":"","gisubterm":"","gipubcode":"hhszfxxgk","gicontent":"<html>\n <head></head>\n <body>\n <iframe height=\"600\" src=\"/_vsl/2812CD82CF53BF1A41F7496A54737444/591A765A/39CF5B\" width=\"1000\" style=\"border-top: #dddddd 1px solid; border-right: #dddddd 1px solid; border-bottom: #dddddd 1px solid; border-left: #dddddd 1px solid\"></iframe> \n <ul>\n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 \n <li>下载此 <a href=\"/_vsl/2812CD82CF53BF1A41F7496A54737444/591A765A/39CF5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blue\">PDF 文件</a></li> \n </ul>\n </body>\n</html>"},{"gicategorycode":"","giinfoid":"177898","giindentifier":"115323000151673132-/2021-1104002","giuuid":"DE4E6DAEC62C4DF9A58F85425832C2EF","gititle":"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7年第5期)","subcatcode":"","gitcatcode":"","giccatcode":"","gipubcodes":"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gidate":"2017-10-16 17:52:55","gidocno":"","gisubterm":"","gipubcode":"hhszfxxgk","gicontent":"<p align=\"center\"><iframe height=\"600\" src=\"/_vsl/00224C6B4F167DB8503249D212E27C0C/C19EA344/39E1E7\" width=\"800\" style=\"border-top: #dddddd 1px solid; border-right: #dddddd 1px solid; border-bottom: #dddddd 1px solid; border-left: #dddddd 1px solid\"></iframe></p>"},{"gicategorycode":"","giinfoid":"177906","giindentifier":"115323000151673132-/2021-1104003","giuuid":"925AFCA184E24EFAAB267A85C1A983D9","gititle":"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7年第4期)","subcatcode":"","gitcatcode":"","giccatcode":"","gipubcodes":"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gidate":"2017-08-07 18:16:18","gidocno":"","gisubterm":"","gipubcode":"hhszfxxgk","gicontent":"<html>\n <head></head>\n <body>\n <iframe height=\"600\" src=\"/_vsl/20CC8E02CB8BD56A4EAE4BE0118BBE5D/3D401AB7/326A53\" width=\"570\" style=\"border-top: #dddddd 1px solid; border-right: #dddddd 1px solid; border-bottom: #dddddd 1px solid; border-left: #dddddd 1px solid\"></iframe> \n <ul>\n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 \n <li>下载此 <a href=\"/_vsl/20CC8E02CB8BD56A4EAE4BE0118BBE5D/3D401AB7/326A5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blue\">PDF 文件</a></li> \n </ul>\n </body>\n</html>"},{"gicategorycode":"","giinfoid":"177908","giindentifier":"115323000151673132-/2021-1104004","giuuid":"580F53409468499C879AFBBF99892ADE","gititle":"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7年第3期)","subcatcode":"","gitcatcode":"","giccatcode":"","gipubcodes":"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gidate":"2017-06-05 18:21:18","gidocno":"","gisubterm":"","gipubcode":"hhszfxxgk","gicontent":"<html>\n <head></head>\n <body>\n <p><iframe height=\"600\" src=\"/_vsl/2C9A68C4071E1EBD3E4B6B6F4F20D07F/97F9B67B/30FF35\" width=\"1000\" style=\"border-top: #dddddd 1px solid; border-right: #dddddd 1px solid; border-bottom: #dddddd 1px solid; border-left: #dddddd 1px solid\"></iframe></p> \n <ul>\n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 \n <li>下载此 <a href=\"/_vsl/2C9A68C4071E1EBD3E4B6B6F4F20D07F/97F9B67B/30FF3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blue\">PDF 文件</a></li> \n </ul> \n <p> </p>\n </body>\n</html>"},{"gicategorycode":"","giinfoid":"177909","giindentifier":"115323000151673132-/2021-1104005","giuuid":"3F4B054B099E4ECB8C34AF42C7D63DD9","gititle":"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7年第2期)","subcatcode":"","gitcatcode":"","giccatcode":"","gipubcodes":"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gidate":"2017-04-03 18:23:16","gidocno":"","gisubterm":"","gipubcode":"hhszfxxgk","gicontent":"<html>\n <head></head>\n <body>\n <iframe height=\"600\" src=\"/_vsl/D12B71FEEA710AB8D156AA16CB948392/88E3CC3C/36E2FD\" width=\"570\" style=\"border-top: #dddddd 1px solid; border-right: #dddddd 1px solid; border-bottom: #dddddd 1px solid; border-left: #dddddd 1px solid\"></iframe> \n <ul>\n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 \n <li>下载此 <a href=\"/_vsl/D12B71FEEA710AB8D156AA16CB948392/88E3CC3C/36E2F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blue\">PDF 文件</a></li> \n </ul>\n </body>\n</html>"},{"gicategorycode":"","giinfoid":"177910","giindentifier":"115323000151673132-/2021-1104006","giuuid":"BF5B17367B4D47F29544925D8AA1C9D8","gititle":"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7年第1期)","subcatcode":"","gitcatcode":"","giccatcode":"","gipubcodes":"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gidate":"2017-02-06 18:24:03","gidocno":"","gisubterm":"","gipubcode":"hhszfxxgk","gicontent":"<p><iframe height=\"600\" src=\"/_vsl/AD8815E859A7B54872AAC1E574464498/07CADEB4/3129DE\" width=\"100%\" style=\"border-top: #dddddd 1px solid; border-right: #dddddd 1px solid; border-bottom: #dddddd 1px solid; border-left: #dddddd 1px solid\"></iframe></p>"},{"gicategorycode":"","giinfoid":"180620","giindentifier":"115323000151673132-/2021-1108001","giuuid":"524C208C22C9438F92BA2CF97379D66D","gititle":"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6年第6期)","subcatcode":"","gitcatcode":"","giccatcode":"","gipubcodes":"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gidate":"2016-12-13 11:30:55","gidocno":"","gisubterm":"","gipubcode":"hhszfxxgk","gicontent":"<html>\n <head></head>\n <body>\n <iframe height=\"600\" src=\"/_vsl/F669BAEDBCDD88E54FC6F1A58391DA65/794F99BA/31C61C\" width=\"570\" style=\"border-top: #dddddd 1px solid; border-right: #dddddd 1px solid; border-bottom: #dddddd 1px solid; border-left: #dddddd 1px solid\"></iframe> \n <ul>\n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 \n <li>下载此 <a href=\"/_vsl/F669BAEDBCDD88E54FC6F1A58391DA65/794F99BA/31C61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blue\">PDF 文件</a></li> \n </ul>\n </body>\n</html>"},{"gicategorycode":"","giinfoid":"180621","giindentifier":"115323000151673132-/2021-1108002","giuuid":"E7EE27F7C18D4044BFD5A622BF06F7E2","gititle":"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6年第5期)","subcatcode":"","gitcatcode":"","giccatcode":"","gipubcodes":"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gidate":"2016-10-03 15:13:14","gidocno":"","gisubterm":"","gipubcode":"hhszfxxgk","gicontent":"<html>\n <head></head>\n <body>\n <iframe height=\"600\" src=\"/_vsl/CD76DEB6984524F1D5A41CBDF024C1F2/2BED0407/357829\" width=\"570\" style=\"border-top: #dddddd 1px solid; border-right: #dddddd 1px solid; border-bottom: #dddddd 1px solid; border-left: #dddddd 1px solid\"></iframe> \n <ul>\n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 \n <li>下载此 <a href=\"/_vsl/CD76DEB6984524F1D5A41CBDF024C1F2/2BED0407/35782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blue\">PDF 文件</a></li> \n </ul>\n </body>\n</html>"},{"gicategorycode":"","giinfoid":"180622","giindentifier":"115323000151673132-/2021-1108003","giuuid":"090A4DEBED29477F89E64C56660DF9A5","gititle":"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6年第4期)","subcatcode":"","gitcatcode":"","giccatcode":"","gipubcodes":"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gidate":"2016-08-13 11:20:26","gidocno":"","gisubterm":"","gipubcode":"hhszfxxgk","gicontent":"<html>\n <head></head>\n <body>\n <iframe height=\"600\" src=\"/_vsl/3D0943C608C7817B4EF1B68B23A9D887/3308824C/3136FC\" width=\"570\" style=\"border-top: #dddddd 1px solid; border-right: #dddddd 1px solid; border-bottom: #dddddd 1px solid; border-left: #dddddd 1px solid\"></iframe> \n <ul>\n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 \n <li>下载此 <a href=\"/_vsl/3D0943C608C7817B4EF1B68B23A9D887/3308824C/3136F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blue\">PDF 文件</a></li> \n </ul>\n </body>\n</html>"},{"gicategorycode":"","giinfoid":"180623","giindentifier":"115323000151673132-/2021-1108004","giuuid":"FCF57806E456413895113C00D6DF47E3","gititle":"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6年第3期)","subcatcode":"","gitcatcode":"","giccatcode":"","gipubcodes":"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gidate":"2016-06-16 10:43:44","gidocno":"","gisubterm":"","gipubcode":"hhszfxxgk","gicontent":"<html>\n <head></head>\n <body>\n <iframe height=\"600\" src=\"/_vsl/9E01D6BCA4F9D2091304CEC8041FDA3E/71FFB26E/9D5E35\" width=\"570\" style=\"border-top: #dddddd 1px solid; border-right: #dddddd 1px solid; border-bottom: #dddddd 1px solid; border-left: #dddddd 1px solid\"></iframe> \n <ul>\n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 \n <li>下载此 <a href=\"/_vsl/9E01D6BCA4F9D2091304CEC8041FDA3E/71FFB26E/9D5E3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blue\">PDF 文件</a></li> \n </ul>\n </body>\n</html>"},{"gicategorycode":"","giinfoid":"180624","giindentifier":"115323000151673132-/2021-1108005","giuuid":"1359B8386BA24B079EF6DB69F2D9BD28","gititle":"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6年第2期)","subcatcode":"","gitcatcode":"","giccatcode":"","gipubcodes":"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gidate":"2016-04-13 10:35:52","gidocno":"","gisubterm":"","gipubcode":"hhszfxxgk","gicontent":"<html>\n <head></head>\n <body>\n <iframe height=\"600\" src=\"/_vsl/2B0E7DE0DD92C185EC074B147ADA4991/FC0C1FE4/9CAE6C\" width=\"570\" style=\"border-top: #dddddd 1px solid; border-right: #dddddd 1px solid; border-bottom: #dddddd 1px solid; border-left: #dddddd 1px solid\"></iframe> \n <ul>\n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 \n <li>下载此 <a href=\"/_vsl/2B0E7DE0DD92C185EC074B147ADA4991/FC0C1FE4/9CAE6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blue\">PDF 文件</a></li> \n </ul>\n </body>\n</html>"},{"gicategorycode":"","giinfoid":"180625","giindentifier":"115323000151673132-/2021-1108006","giuuid":"8E6F65B305E445D69FFE2EA498AF93CE","gititle":"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6年第1期)","subcatcode":"","gitcatcode":"","giccatcode":"","gipubcodes":"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gidate":"2016-02-01 14:43:56","gidocno":"","gisubterm":"","gipubcode":"hhszfxxgk","gicontent":"<html>\n <head></head>\n <body>\n <iframe height=\"600\" src=\"/_vsl/E7D8EA51F1850E828302279DDB375DD1/3A0B343A/13207D3\" width=\"570\" style=\"border-top: #dddddd 1px solid; border-right: #dddddd 1px solid; border-bottom: #dddddd 1px solid; border-left: #dddddd 1px solid\"></iframe> \n <ul>\n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 \n <li>下载此 <a href=\"/_vsl/E7D8EA51F1850E828302279DDB375DD1/3A0B343A/13207D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blue\">PDF 文件</a></li> \n </ul>\n </body>\n</html>"},{"gicategorycode":"","giinfoid":"180626","giindentifier":"115323000151673132-/2021-1108007","giuuid":"42FB5390CBA442FFAB8B8B18E22A5B6B","gititle":"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5年第6期)","subcatcode":"","gitcatcode":"","giccatcode":"","gipubcodes":"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gidate":"2015-12-07 10:30:36","gidocno":"","gisubterm":"","gipubcode":"hhszfxxgk","gicontent":"<html>\n <head></head>\n <body>\n <iframe height=\"600\" src=\"/_vsl/84995991EADA585076E43AB283964C27/8A59BF91/8C013C\" width=\"570\" style=\"border-top: #dddddd 1px solid; border-right: #dddddd 1px solid; border-bottom: #dddddd 1px solid; border-left: #dddddd 1px solid\"></iframe> \n <ul>\n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 \n <li>下载此 <a href=\"/_vsl/84995991EADA585076E43AB283964C27/8A59BF91/8C013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blue\">PDF 文件</a></li> \n </ul>\n </body>\n</html>"},{"gicategorycode":"","giinfoid":"180697","giindentifier":"115323000151673132-/2021-1109002","giuuid":"40623707A3D14AFB91BD4B1EB923A815","gititle":"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5年第5期)","subcatcode":"","gitcatcode":"","giccatcode":"","gipubcodes":"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gidate":"2015-10-05 10:23:59","gidocno":"","gisubterm":"","gipubcode":"hhszfxxgk","gicontent":"<p class=\"vsbcontent_start\">省政府令</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决定</p>\n<p>(第197号)(3)</p>\n<p>云南省教育督导规定</p>\n<p>(第198号)(8)</p>\n<p>省政府文件</p>\n<p>云南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5年深化</p>\n<p>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p>\n<p>(云政〔2015〕46号)(11)</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的通知</p>\n<p>(云政发〔2015〕70号)(20)</p>\n<p>省政府办公厅文件</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p>\n<p>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的意见</p>\n<p>(云政办发〔2015〕70号)(23)</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和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p>\n<p>市场的意见</p>\n<p>(云政办发〔2015〕71号)(26)</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p>\n<p>(云政办发〔2015〕72号)(30)</p>\n<p>州委文件</p>\n<p>中共楚雄州委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州农村危房</p>\n<p>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p>\n<p>楚发〔2015〕9号(33)</p>\n<p>州委办</p>\n<p>中共楚雄州委办公室 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p>\n<p>扶贫攻坚“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长效机制</p>\n<p>扎实开展“转作风走基层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的通知</p>\n<p>楚办字〔2015〕52号(45)</p>\n<p>州政府文件</p>\n<p>楚雄州人民政府转发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p>\n<p>管理规定文件的通知</p>\n<p>(楚政通〔2015〕47号)(58)</p>\n<p>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州人民政府领导成员工作分工</p>\n<p>的通知</p>\n<p>(楚政通〔2015〕48号)(64)</p>\n<p>州政府办公室文件</p>\n<p>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实施</p>\n<p>方案的通知</p>\n<p>(楚政办通〔2015〕32号)(66)</p>\n<p>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p>\n<p>(试行)的通知</p>\n<p>楚政办通〔2015〕38号(70)</p>\n<p>人事任免</p>\n<p>人事任免(74)</p>\n<p>大事记</p>\n<p>2015年9~10年月大事记(76)</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p>\n<p>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决定</p>\n<p>云南省人民政府令</p>\n<p>第197号</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已经2015年6月3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第6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8月1日起施行。</p>\n<p>省长 陈 豪</p>\n<p>2015年7月17日</p>\n<p>为了运用法治方式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按照省人民政府统一部署,省法制办在2010年对省人民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与行政审批、工商登记等制度改革的新情况、新要求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及其废止、修改的决定,对省人民政府制定的截至2014年底现行的190件规章和215件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经过清理,省人民政府决定:</p>\n<p>一、对11件规章和20件规范性文件予以废止。(附件1)</p>\n<p>二、对67件规章和126件规范性文件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附件2)</p>\n<p>本决定自2015年8月1日起施行。</p>\n<p>附件:</p>\n<p>1.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废止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p>\n<p>2.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修改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废止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p>\n<p>一、规章</p>\n<p>(一)《云南省饮用天然矿泉水鉴定暂行管理办法》(1989年8月6日云政发〔1989〕137号文件发布)</p>\n<p>(二)《云南省政务信息工作暂行规定》(1991年7月25日云政办发〔1991〕175号文件发布)</p>\n<p>(三)《云南省聘任公安道路交通协管员暂行办法》(1991年7月26日云政复〔1991〕89号文件批准发布)</p>\n<p>(四)《云南省劳动教养审批、复议工作暂行规定》(1991年11月27日云政发〔1991〕209号文件发布)</p>\n<p>(五)《云南省治安联防暂行规定》(1992年7月25日云政发〔1992〕138号文件发布)</p>\n<p>(六)《云南省地质勘查临时用地损害补偿暂行规定》(1993年2月23日云政发〔1993〕42号文件发布)</p>\n<p>(七)《云南省抗灾救灾暂行规定》(1993年11月8日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8号公布)</p>\n<p>(八)《云南省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管理规定》(1994年2月28日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0号公布)</p>\n<p>(九)《云南省机电设备招标投标管理规定》(1998年5月18日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60号公布)</p>\n<p>(十)《云南省消防管理处罚规定》(1999年12月27日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93号公布)</p>\n<p>(十一)《云南省车船税实施办法》(2007年9月7日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42号公布)</p>\n<p>二、规范性文件</p>\n<p>(一)《云南省行政执法检查制度实施暂行办法》(1996年11月5日云政发〔1996〕195号文件发布)</p>\n<p>(二)《云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暂行规定》(1996年11月6日云政发〔1996〕196号文件发布)</p>\n<p>(三)《云南省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暂行规定》(1996年11月27日云政办发〔1996〕249号文件发布)</p>\n<p>(四)《云南省边贸企业出口货物退(免)税实施(暂行)办法》(1997年9月17日云政发〔1997〕150号文件发布)</p>\n<p>(五)《云南省行政执法证件审验办法》(1998年3月31日云政发〔1998〕61号文件发布)</p>\n<p>(六)《世界银行贷款债务清算试行办法》(1998年11月3日云政办发〔1998〕224号文件发布)</p>\n<p>(七)《云南省省本级零基预算编制暂行办法》(1998年11月28日云政发〔1998〕226号文件发布)</p>\n<p>(八)《云南省商场出租管理办法》(1999年9月22日云政发〔1999〕176号文件发布)</p>\n<p>(九)《云南省高新技术产业风险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2000年2月21日云政办发〔2000〕22号文件发布)</p>\n<p>(十)《云南省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实施暂行办法》(2000年10月13日云政办发〔2000〕166号文件发布)</p>\n<p>(十一)《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民间投资的决定》(2003年4月5日云政发〔2003〕46号文件发布)</p>\n<p>(十二)《东川再就业特区优惠政策实施办法》(2004年9月7日云政办发〔2004〕190号文件发布)</p>\n<p>(十三)《云南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实施办法(试行)》(2004年12月15日云政发〔2004〕224号文件发布)</p>\n<p>(十四)《云南省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试行办法》(2005年11月21日云政办发〔2005〕197号文件发布)</p>\n<p>(十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06年1月20日云政发〔2006〕10号文件发布)</p>\n<p>(十六)《云南省煤矿安全隐患治理配套资金管理办法》(2007年7月4日云政办发〔2007〕153号文件发布)</p>\n<p>(十七)《云南省招商引资质量综合考核评价及奖惩办法》(2008年10月16日云政办发〔2008〕178号文件发布)</p>\n<p>(十八)《云南省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费征收和使用办法》(2008年11月28日云政发〔2008〕241号文件发布)</p>\n<p>(十九)《云南省人民防空工程监理企业管理规定》(2009年2月5日云政办发〔2009〕23号文件发布)</p>\n<p>(二十)《云南省建设用地周转指标管理办法》(2009年2月13日云政办发〔2009〕34号文件发布)</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修改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p>\n<p>一、规章</p>\n<p>(一)对有关行政审批的规定作出修改</p>\n<p>1.删去《云南省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实施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p>\n<p>2.删去《云南省安全技术防范管理规定》第八条第二款。</p>\n<p>3.删去《云南省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第四条。</p>\n<p>4.删去《云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第六条第二款。</p>\n<p>5.将《云南省人才流动管理规定》第五条第一款修改为:“设立人才中介组织从事人才中介活动的,由县(市、区)人事行政部门审批,并发给《人才中介服务证》。”</p>\n<p>删去第六条、第七条第二款。</p>\n<p>6.删去《云南省测绘成果管理办法》第十一条。</p>\n<p>(二)对有关工商登记的规定作出修改</p>\n<p>7.删去《云南省燃气管理办法》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三项中的“凭《燃气企业试运行证书》或者《燃气企业资质证书》,方可办理工商登记等有关手续”。</p>\n<p>8.删去《云南省种畜禽管理办法》第十四条第一款中的“并凭证依法办理工商登记后,方可营业”。</p>\n<p>(三)对与新上位法明显不一致的规定作出修改</p>\n<p>9.将《云南省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条修改为:“《条例》第二条所称的纳税人,是指缴纳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p>\n<p>将第三条、第五条、第六条中的“产品税”修改为“消费税”。</p>\n<p>10.将《云南省征收教育费附加实施办法》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中的“产品税”修改为“消费税”。</p>\n<p>删去第七条。</p>\n<p>11.删去《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细则》第四条第二项。</p>\n<p>12.删去《云南省地质勘查设施保护暂行规定》第十四条。</p>\n<p>13.将《云南省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实施办法》第三十九条修改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八条和《条例》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收回的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予以出让。”</p>\n<p>14.删去《云南省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实施办法》第十四条。</p>\n<p>15.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法规规章制定程序的规定》第十八条第一款中的“重要的规章草案”修改为“规章草案”。</p>\n<p>删去第十八条第二款。</p>\n<p>将第二十条第一款修改为:“经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规章,由省长签署省人民政府令予以公布。”</p>\n<p>删去第二十条第二款。</p>\n<p>删去第二十一条第二款。</p>\n<p>16.将《云南省扫除文盲工作实施办法》第十条第四款中的“劳教”修改为“强制隔离戒毒”。</p>\n<p>17.删去《云南省行政执法证件管理规定》第十一条。</p>\n<p>18.将《云南省契税实施办法》第十四条修改为:“契税由契税征收机关直接征收。”</p>\n<p>19.将《云南省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第十五条修改为:“组织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提交年度基本信息报告。”</p>\n<p>删去第十九条中的“定期审查”。</p>\n<p>20.删去《云南省名牌产品认定和管理办法》第四条第二款。</p>\n<p>21.将《云南省法制督察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中的“年度审验”修改为“信息报告”。</p>\n<p>22.删去《云南省地图编制出版管理规定》第十五条。</p>\n<p>(四)对有关引用法规规章名称的规定作出修改</p>\n<p>23.将《云南省放射性废物管理实施细则》第十条中的“《云南省环境保护暂行条例奖惩实施办法》”修改为“《云南省环境保护条例奖惩实施办法》”。</p>\n<p>24.将《云南省公共文化娱乐场所消防管理规定》第二十条中的“《云南省消防管理处罚规定》”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云南省消防条例》”。</p>\n<p>25.将《云南省医疗损害事件处理规定》第三条第一项中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修改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删去“和《云南省〈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实施细则》”。</p>\n<p>26.将《云南省消防产品监督管理规定》第十五条中的“《云南省消防管理处罚规定》”修改为“《云南省消防条例》”。</p>\n<p>27.将《云南省外商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登记管理规定》第十六条中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核算”修改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核算”。</p>\n<p>(五)对有关行政区划和机构名称的规定作出修改</p>\n<p>28.将现行规章中的“地、州、市”“地(州)”等表述修改为“州(市)”等表述。</p>\n<p>29.删去现行规章中的“地区行政公署”“行政公署”“行署”等表述。</p>\n<p>30.将现行规章中的“委”“办”“厅”“局”等表述修改为“部门”或者“行政部门”等表述。</p>\n<p>二、规范性文件</p>\n<p>(一)对有关行政审批的规定作出修改</p>\n<p>31.删去《云南省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管理实施细则》第三条。</p>\n<p>32.将《云南省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审核发放办法》第四条第二项中的“由州(市)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省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修改为“由县(市、区)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审批”。</p>\n<p>将第四条第三项中的“由县(市、区)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州(市)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修改为“由县(市、区)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审批”。</p>\n<p>33.将《云南省探矿权采矿权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八项修改为:“申请由国家出资探明矿产地探矿权的,还应当提交该探矿权价款评估、备案及处置的有关证明材料”。</p>\n<p>将第十六条修改为:“转让无偿取得国家出资勘查探明矿产地探矿权的,转让人应当缴纳经依法评估的探矿权价款。”</p>\n<p>将第二十五条第十二项修改为:“申请由国家出资探明矿产地采矿权的,还应当提交采矿权价款评估、备案及处置的有关证明材料”。</p>\n<p>将第二十八条修改为:“转让无偿取得国家出资勘查探明矿产地采矿权的,转让人应当缴纳经依法评估的采矿权价款。”</p>\n<p>34.将《云南省矿业权交易办法》第九条中的“并经省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修改为“并经负责登记拟转让矿业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p>\n<p>将第十一条修改为:“转让的矿业权中,涉及‘政府出资勘查并探明矿产地’的,应当由具有矿业权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先对政府出资部分的矿业权价款进行评估,评估报告报探矿权、采矿权登记管理机关备案。”</p>\n<p>(二)对有关工商登记的规定作出修改</p>\n<p>35.删去《云南省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管理实施细则》第八条中的“并报当地公安、工商部门办理《特种行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p>\n<p>删去第十二条中的“向当地公安、工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p>\n<p>36.删去《云南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九条。</p>\n<p>37.删去《云南省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审核发放办法》第三条中的“申请人持《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依法办理工商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种畜禽生产经营活动”。</p>\n<p>38.将《云南省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第十七条第一款修改为:“完成筹建的小额贷款公司,按照规定办理注册登记等手续。”</p>\n<p>(三)对与新上位法明显不一致的规定作出修改</p>\n<p>39.将《云南名牌产品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中的“免于各级政府部门的质量监督检查”修改为“对其依法实施质量监督检查”。</p>\n<p>40.删去《云南省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管理规定》第八条。</p>\n<p>41.将《云南省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管理规定》第十一条第一款中的“专项用于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防治、矿产资源保护”修改为“专项用于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防治、矿产资源保护、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环境监测”。</p>\n<p>增加三款,作为第二款、第六款、第七款:“基础地质调查项目支出主要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基础性、公益性、区域性地质调查项目。</p>\n<p>“地质遗迹保护项目支出主要用于国家级、省级地质遗迹保护项目。</p>\n<p>“地质环境监测项目支出主要用于自然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运行、维护等项目。”</p>\n<p>42.将《云南省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收缴和使用管理办法》第十条修改为:“用于招商引资的国有土地,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范围的,必须实行有偿使用。招商引资企业应按合同约定向政府缴纳土地出让金,出让金缴入财政专户。”</p>\n<p>43.将《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实施办法(试行)》第二十条中的“原则上按照在校生人数20%的比例、每人每学年6000元的标准计算确定”修改为“贷款比例和申请贷款额度按照国家规定的具体标准执行”。</p>\n<p>将二十一条中的“借款学生的具体贷款金额原则上每人每学年最高不超过6000元”修改为“借款学生的具体贷款金额原则上按照国家规定的具体标准执行”。</p>\n<p>44.将《云南省加强农网还贷资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第一条第三项修改为:“农网还贷资金由经依法批准的单位按照核定范围和标准统一组织征收,各级人民政府和部门均不得重复征收”。</p>\n<p>(四)对有关引用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名称的规定作出修改</p>\n<p>45.将《云南省国有企业破产实施办法(暂行)》第一条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p>\n<p>将第四十条中的“《云南省贯彻〈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办法》(云政发〔2003〕185号)”修改为“《云南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云政发〔2011〕255号)”。</p>\n<p>46.将《云南省财政支农专项资金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第一条、第三条、第十条中的“《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修改为“《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p>\n<p>47.将《云南省矿业权交易办法》第十条中的“矿业权受让人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矿业权申请人的条件”修改为“矿业权受让人应当符合《云南省探矿权采矿权管理办法》规定的矿业权申请人的条件”。</p>\n<p>(五)对有关行政区划和机构名称的规定作出修改</p>\n<p>48.将现行规范性文件中的“地、州、市”“地(州)”等表述修改为“州(市)”等表述。</p>\n<p>49.删去现行规范性文件中的“地区行政公署”“行政公署”“行署”等表述。</p>\n<p>50.将现行规范性文件中的“委”“办”“厅”“局”等表述修改为“部门”或者“行政部门”等表述。</p>\n<p>此外,对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条文顺序作了相应调整。</p>\n<p>依照本决定,由省法制办对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作出相应修正后重新公布。</p>\n<p>云南省教育督导规定</p>\n<p>云南省人民政府令</p>\n<p>第198号</p>\n<p>《云南省教育督导规定》已经2015年9月2日云南省人民政府第7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p>\n<p>省 长 陈 豪</p>\n<p>2015年9月26日</p>\n<p>第一条 为了保障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根据《教育督导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p>\n<p>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对法律法规规定范围的各级各类教育实施教育督导,适用本规定。</p>\n<p>对各级各类教育实施的教育督导包括下列内容:</p>\n<p>(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执行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督导;</p>\n<p>(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以下统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督导。</p>\n<p>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教育督导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配备与教育督导工作相适应的教育督导人员。</p>\n<p>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督导工作,审议教育督导工作的重大事项,解决教育督导工作的重大问题。</p>\n<p>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是本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承担教育督导的具体实施工作。</p>\n<p>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及其教育督导室统称教育督导机构。</p>\n<p>教育督导机构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独立行使教育督导职能,并接受上级教育督导机构的业务指导。</p>\n<p>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鼓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教育督导研究,支持教育督导机构加强教育督导培训和国内外教育督导交流。</p>\n<p>第六条 教育督导机构履行下列主要职责:</p>\n<p>(一)制定教育督导规划、计划和工作制度;</p>\n<p>(二)组织实施各级各类教育的督导工作;</p>\n<p>(三)组织开展对教育发展状况和教育质量的评估、监测;</p>\n<p>(四)组织开展对教育重点、热点等问题的调查研究,并提出意见,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教育督导机构报告;</p>\n<p>(五)组织培训督学和其他教育督导工作人员;</p>\n<p>(六)组织开展教育督导研究,总结推广教育督导经验。</p>\n<p>第七条 省教育督导机构应当依据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制定教育督导标准;州(市)和县(市、区)教育督导机构应当根据教育督导标准制定督导实施办法。</p>\n<p>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管辖学校数量和教育督导责任区的要求,为教育督导机构配备专职督学,专职督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任命。</p>\n<p>兼职督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聘任,任期为3年,可以连续任职,但连续任职不得超过3个任期。</p>\n<p>第九条 督学参与教育督导专业评估享受督学工作补贴。兼职督学履行经常性督导工作职责应当获得相应工作补贴。</p>\n<p>第十条 督学应当符合《教育督导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和下列相应学历、职称和教育工作经历:</p>\n<p>(一)省政府督学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者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从事教育管理、教学或者教育研究工作10年以上,工作实绩突出;</p>\n<p>(二)州(市)政府督学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者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从事教育管理、教学或者教育研究工作8年以上,工作实绩突出;</p>\n<p>(三)县(市、区)政府督学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者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从事教育管理、教学或者教育研究工作7年以上,工作实绩突出。</p>\n<p>非教育系统督学,教育工作经历不作为必备条件。</p>\n<p>第十一条 教育督导机构对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工作相关职责的督导包括下列内容:</p>\n<p>(一)教育经费的投入、管理与使用情况,按照国家标准建设学校校舍和保障学校设施设备等办学条件的情况;</p>\n<p>(二)学校教职工配备情况,校长、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情况,教师培训情况,教师资格、职务、聘任等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保障教职工合法权益情况,艰苦边远地区教师津贴补助情况;</p>\n<p>(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控制学生辍学情况;</p>\n<p>(四)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扶持情况;</p>\n<p>(五)学校的安全、卫生、食品和后勤保障情况;</p>\n<p>(六)学校周边环境保障情况;</p>\n<p>(七)城乡规划中的学校布局满足社会发展情况;</p>\n<p>(八)社会和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情况。</p>\n<p>第十二条 教育督导机构对学校实施督导包括下列内容:</p>\n<p>(一)依法办学、制定和执行学校章程的情况;</p>\n<p>(二)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水平等情况;</p>\n<p>(三)办学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p>\n<p>(四)设施、设备及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p>\n<p>(五)教职工队伍的管理和专业化建设情况,依法保障教职工合法权益的情况;</p>\n<p>(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教育教学质量情况;</p>\n<p>(七)安全、卫生、食品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p>\n<p>第十三条 教育督导机构应当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经常性督导,经常性督导由责任督学按照规定实施。</p>\n<p>县级以上教育督导机构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布局设立教育督导责任区,指派督学负责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经常性督导,每名督学负责3至5所学校的督导工作,每学期到每所学校的督导不少于2次。</p>\n<p>经常性督导结束后,督学应当向指派其实施督导的教育督导机构提交工作报告。</p>\n<p>第十四条 教育督导机构应当在下级人民政府每届任期内对其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至少进行一次专项督导或者综合督导。</p>\n<p>教育督导机构应当每3至5年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学校进行一次综合督导。</p>\n<p>第十五条 教育督导机构可以对一个地区或者一所学校的教育工作实施全面的综合督导。</p>\n<p>教育督导机构可以对一个地区或者一个部门、一所学校的一项或者几项教育事项实施专项督导。</p>\n<p>综合督导和专项督导活动,由不少于3名督学组成的督导小组按照规划和计划实施。</p>\n<p>第十六条 教育督导可以采取下列方式:</p>\n<p>(一)听取汇报;</p>\n<p>(二)现场查验;</p>\n<p>(三)查阅文件、档案、资料、数据;</p>\n<p>(四)征求公众意见、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p>\n<p>(五)参与教育教学活动。</p>\n<p>开展教育督导活动,不得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p>\n<p>第十七条 综合督导、专项督导按照下列步骤进行:</p>\n<p>(一)确定督导事项,制订工作计划和方案,成立督导小组,向被督导单位发出书面督导通知;</p>\n<p>(二)被督导单位按照要求进行自查自评,并上报自查自评报告;</p>\n<p>(三)督导小组审核自查自评报告;</p>\n<p>(四)开展1至2次督查指导;</p>\n<p>(五)督导小组现场考察,召开座谈会或者其他形式征求学生、家长、教师等公众对被督导单位的意见;</p>\n<p>(六)督导小组对督导情况汇总评议,形成初步督导意见,向被督导单位反馈初步督导意见,被督导单位对初步督导意见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初步督导意见之日起1O个工作日内向督导小组提出书面申辩意见;</p>\n<p>(七)教育督导机构根据督导小组的初步督导意见和被督导单位的申辩意见进行综合分析,于初步督导意见送达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被督导单位发出督导意见书;</p>\n<p>(八)专项督导或者综合督导结束,教育督导机构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教育督导机构提交督导报告;</p>\n<p>(九)向社会公布督导报告。</p>\n<p>第十八条 被督导单位应当按照督导意见书的要求进行整改,并在收到督导意见书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整改情况书面报告教育督导机构。</p>\n<p>被督导单位对督导意见书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督导意见书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发出督导意见书的教育督导机构提出书面复查申请;教育督导机构应当在收到书面复查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复查结论。</p>\n<p>教育督导机构和督学应当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导,对被督导单位的整改情况进行核查。</p>\n<p>第十九条 教育督导机构应当将督导报告在本级人民政府网站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网站、新闻媒体、学校公告栏中进行公布。</p>\n<p>第二十条 教育督导机构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教育督导机构报告年度教育督导工作情况。</p>\n<p>第二十一条 教育督导机构可以根据需要联合有关部门或者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实施督导。</p>\n<p>教育督导机构可以委托社会组织、评估机构开展教育评估和质量监测工作。</p>\n<p>第二十二条 督学在督导过程中发现下列紧急情况,应当督促学校和有关部门及时处理:</p>\n<p>(一)危及师生生命安全的;</p>\n<p>(二)正在侵犯教育机构和师生合法权益的;</p>\n<p>(三)可能扰乱或者正在扰乱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p>\n<p>(四)发生其他严重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紧急情况的。</p>\n<p>在督导过程中遇到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督学应当协助、督促被督导单位采取应急措施,确保师生安全。</p>\n<p>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教育督导结果,对发展教育事业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p>\n<p>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下一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结果,纳入综合考核内容,并作为其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 政绩考核、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p>\n<p>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把教育督导结果作为对学校评选先进、安排有关经费和招生计划、调整学校设置及其主要负责人的政绩考核、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当年教育综合督导结果不合格的,其主要负责人考核不能评定为优秀等次。</p>\n<p>第二十四条 被督导单位及其有关人员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教育督导机构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由督导机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提出处理建议,由有关部门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p>\n<p>(一)拒绝向教育督导机构和督学提供有关情况和文件、档案、资料的;</p>\n<p>(二)妨碍教育督导机构和督学依法行使职权的;</p>\n<p>(三)妨碍有关人员向教育督导机构和督学反映情况的;</p>\n<p>(四)弄虚作假、欺骗教育督导机构和督学的;</p>\n<p>(五)打击报复督学的;</p>\n<p>(六)打击报复向教育督导机构、督学反映情况人员的;</p>\n<p>(七)拒不执行教育督导机构提出的整改意见,不采取整改措施的;</p>\n<p>(八)违法违规办学或者存在危及师生生命安全隐患,经督促拒不处理的;</p>\n<p>(九)其他妨碍教育督导活动的行为或者教育违法行为的。</p>\n<p>第二十五条 教育督导机构违反本规定,不履行教育督导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本级人民政府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p>\n<p>第二十六条 督学在教育督导工作中,徇私舞弊或者有其他渎职、失职行为的,由教育督导机构提请其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p>\n<p>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自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2002年8月29日省人民政府发布的《云南省教育督导规定》同时废止。</p>\n<p>云南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p>\n<p>委关于2O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p>\n<p>工作意见的通知</p>\n<p>云政发〔2015〕46号</p>\n<p>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省直各委、办、厅、局:</p>\n<p>现将《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15〕26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p>\n<p>一、进一步提高认识</p>\n<p>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对改革的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推出一批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的改革新举措,使改革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力。切实加强对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总协调。要注重改革宣传和舆论引导,加强对改革的正面解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为各项改革任务顺利推进创造良好氛围。</p>\n<p>二、进一步明确责任</p>\n<p>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国发〔2015〕26号文件要求,结合省委、省政府已部署的各项改革工作,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狠抓工作落实,职责范围内的改革工作要积极主动作为,需要国家支持的改革事项要加强沟通衔接汇报。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总体指导,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各项改革任务牵头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精心组织,深入调研,狠抓落实;参与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各地各部门要明确专项改革方案的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盯住干、马上办、改到位。</p>\n<p>三、进一步完善机制</p>\n<p>各地各部门要重视强化改革的动力机制,敢于自我革命,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使改革获得强有力的支持。重要改革方案要建立联席会审制等制度,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和协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加强上下联动,特别是在改革方案制定、改革举措落实、改革效果评估、改革信息交流等方面,完善联动机制,形成上下齐抓共推改革的良好局面。要充分发挥各类改革试点、试验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健全专家“外脑"的咨询评估机制,提升改革方案的专业精神。要尊重基层首创,主动听取群众意见,确保改革的思路、决策和措施更好地满足群众诉求,惠及人民群众。</p>\n<p>四、进一步抓好落实</p>\n<p>针对全年的改革任务建立完善科学的工作台账制度,完成一项,销账一项。对已经出台的改革方案,要加强跟踪落实,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责任,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偏差,确保取得实效。要做好改革方案制定过程的跟踪协调,对工作推进不力的,将按照有关程序追究责任。省发展改革委和省政府督查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改革工作的绩效考核,对重点改革事项推进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促,年中检查,年终对账,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做好服务联系,重要工作及时向省人民政府报告。</p>\n<p>(此件公开发布)</p>\n<p>云南省人民政府</p>\n<p>2015年6月30日</p>\n<p>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5年深化</p>\n<p>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p>\n<p>国发〔2015〕26号</p>\n<p>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p>\n<p>国务院同意发展改革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p>\n<p>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p>\n<p>2015年5月8日</p>\n<p>(此件公开发布)</p>\n<p>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p>\n<p>发展改革委</p>\n<p>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经济体制改革任务更加艰巨。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5年工作要点》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现就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提出以下意见。</p>\n<p>一、总体要求</p>\n<p>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加快推出既具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以政府自身革命带动重要领域改革,着力抓好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落地实施,抓紧推出一批激活市场、释放活力、有利于稳增长保就业增效益的改革新举措,使改革新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力。</p>\n<p>牢牢把握问题导向,使改革更好地服务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把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作为经济体制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新老问题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等困难和问题,推动有利于稳增长保就业增效益的改革措施及早出台、加快落地,通过改革激发市场活力、释放发展潜力、化解潜在风险,促进经济稳中有进和提质增效升级。</p>\n<p>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既高度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又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充分尊重和发挥地方、基层、群众实践和首创精神,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寻找改革的切入点,使改革的思路、决策、措施更加符合群众需要和发展实际,从实践中寻找最佳方案,推动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p>\n<p>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实现深化改革与法治保障的有机统一。研究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要同步考虑改革涉及的立法问题,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及时推动上升为法律法规。需要突破现有法律规定先行先试的改革,要依照法定程序经授权后开展试点。通过法治凝聚改革共识、防范化解风险、巩固改革成果。</p>\n<p>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推动改革尽早有收获、尽快见成效。既系统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又根据改革举措的轻重缓急、难易程度、推进条件,统筹改革推进的步骤和次序,突出阶段性工作重点,把握改革关键环节,合理选择时间窗口,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p>\n<p>持续提高改革方案质量,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把质量放到重要位置,提高总体性改革方案和具体改革举措的质量。建立改革的前期调研制度,在做实做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搞好方案设计,多深入基层听取各方意见,严格方案制定程序,确保改革方案接地气、有针对性、能解决问题。</p>\n<p>二、持续简政放权,加快推进政府自身改革</p>\n<p>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向纵深推进,逐步形成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新模式,实现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p>\n<p>(一)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已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项目的落实和衔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推广网上并联审批等新模式。大幅缩减政府核准投资项目范围,精简前置审批,规范中介服务,实施企业投资项目网上并联核准制度,加快建立健全投资项目纵横联动协同监管机制。推进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新药注册特殊审批机制。完善认证机构行政审批程序。</p>\n<p>(二)多管齐下改革投融资体制,研究制定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调整财政性资金投资方式,对竞争性领域产业存在市场失灵的特定环节,研究由直接支持项目改为更多采取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方式予以支持。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出台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办法,充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以用好铁路发展基金为抓手,深化铁路投融资改革。深化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修订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出台政府投资条例,研究制定政府核准和备案投资项目管理条例,逐步将投资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p>\n<p>(三)不失时机加快价格改革,制定加快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的若干意见。修订中央和地方政府定价目录,大幅缩减政府定价种类和项目。稳步分批放开竞争性商品和服务价格,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建立健全药品市场价格监管规则,放开烟叶收购价格和部分铁路运价,下放一批基本公共服务收费定价权。实现存量气与增量气价格并轨,理顺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试点放开部分直供大用户供气价格。扩大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总结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经验,改进补贴办法,降低操作成本。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合理调整农业水价,建立精准补贴机制。督促各地完善污水处理和排污收费政策并提高收费标准。全面实行保基本、促节约的居民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p>\n<p>(四)加快形成商事制度新机制,深化落实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深入推进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相关改革,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和电子营业执照,加快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清理规范中介服务。简化和完善企业注销流程,对个体工商户、未开业企业以及无债权债务企业试行简易注销程序,构建和完善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立严重违法和失信企业名单制度,实施企业年度报告、即时信息公示、公示信息抽查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p>\n<p>(五)制定清理、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做法的意见。制定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和负面清单草案,出台负面清单制度改革试点办法并开展试点。促进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有效协调,建立和规范产业政策的公平性、竞争性审查机制。修改反不正当竞争法。改革市场监管执法体制,推进重点领域综合执法。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出台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总体方案,推动信用记录共建共享。制定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组织开展国内贸易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p>\n<p>(六)全面实施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做好车辆处置、司勤人员安置等后续工作。本着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工作、有利于节约开支、有利于机制转换的原则,因地制宜推进地方党政机关和驻地方中央垂直管理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启动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出台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指导意见。</p>\n<p>(七)推进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加快建立和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出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方案并开展试点。出台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p>\n<p>三、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活力</p>\n<p>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有资本效率,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p>\n<p>(八)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出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制定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系列配套文件。制定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方案,加快推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试点,形成国有资本流动重组、布局调整的有效平台。</p>\n<p>(九)制定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方案,修改完善中央企业董事会董事评价办法,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中央企业分类考核实施细则,健全经营业绩考核与薪酬分配有效衔接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p>\n<p>(十)出台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出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外派监事会工作的意见。加快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审计监督体系和制度。加强对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的审计监督。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健全国有企业违法违规经营责任追究体系,制定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的指导意见。</p>\n<p>(十一)落实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开展售电侧改革等试点。研究提出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全产业链各环节放宽准入。推进盐业体制改革。</p>\n<p>(十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出台实施鼓励和规范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的指导意见。</p>\n<p>(十三)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让各类企业法人财产权依法得到保护。修改国有产权交易流转监管办法和实施细则,提高国有资产交易流转的规范性和透明度。查处侵犯市场主体产权的典型案例,引导和改善保护产权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p>\n<p>四、落实财税改革总体方案,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p>\n<p>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稳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为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财税体制基础,更有效地发挥财政政策对稳增长、调结构的积极作用。</p>\n<p>(十四)实行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将11项政府性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出台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办法及配套政策,进一步提高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制定出台全面推进预算公开的意见,实现中央和地方政府预决算以及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预决算除法定涉密信息外全部公开。制定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意见的配套办法,做好过渡政策安排,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推进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设,制定发布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发布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及操作指南。加快建立财政库底目标余额管理制度。制定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有效办法。落实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提高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占公共服务项目资金的比例。出台在公共服务领域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p>\n<p>(十五)力争全面完成营改增,将营改增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等领域。进一步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组织实施煤炭资源税费改革,制定原油、天然气、煤炭外其他品目资源税费改革方案,研究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研究提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推进环境保护税立法。推动修订税收征收管理法。</p>\n<p>(十六)研究提出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的指导意见,研究制定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调整方案,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推动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p>\n<p>五、推进金融改革,健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p>\n<p>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p>\n<p>(十七)制定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实施方案。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加快发展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推进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制定健全银行业监管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出台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探索构建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框架。</p>\n<p>(十八)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适时推出面向机构及个人发行的大额存单,扩大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有序放松存款利率管制。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完善利率传导机制,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框架,不断增强中央银行利率调控能力。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推动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创新。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择机推出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进一步完善“沪港通”试点,适时启动“深港通”试点。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提高可兑换条件下的风险管理水平。修订外汇管理条例。</p>\n<p>(十九)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探索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转板机制,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制定出台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暂行条例。修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开展商品期货期权和股指期权试点,推动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推动证券法修订和期货法制定工作。</p>\n<p>(二十)推出巨灾保险,推动信用保证保险领域产品创新,出台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指导意见。研究启动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制定完善保险稽查体制改革方案。</p>\n<p>六、加快推进城镇化、农业农村和科技体制等改革,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p>\n<p>经济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必须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消除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的体制机制弊端,加快调整产业、城乡、区域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行稳致远。</p>\n<p>(二十一)推进城镇化体制创新,统筹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和建制镇示范试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新突破。完善设市标准,制定市辖区设置标准,开展特大镇扩权增能试点。</p>\n<p>(二十二)抓紧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完善配套措施,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出台实施居住证管理办法,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相应基本公共服务。制定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研究提出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的指导意见。</p>\n<p>(二十三)建立规范多元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制定项目收益债券试点管理办法。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和运营,拓宽多元投资渠道。</p>\n<p>(二十四)制定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方案。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新增9个省份开展整省试点,其他省份扩大开展以县单位的整体试点。研究提出落实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意见。分类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开展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开展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探索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制定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指导意见。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试点。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出台农垦改革发展意见。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探索建立农业补贴评估机制。改革涉农转移支付制度,有效整合财政农业农村投入。开展水权确权登记试点,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流转方式。开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营试点。深入推进黑龙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p>\n<p>(二十五)以体制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出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文件,在一些省份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增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研究制定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创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改革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方式,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制定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配套制度。深入推进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适时总结推广试点政策,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健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标准并开展培育工程试点。完善人才评价制度,研究修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制定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p>\n<p>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p>\n<p>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紧密结合起来,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国际竞争的主动。</p>\n<p>(二十六)健全促进外贸转型升级的体制和政策,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调整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制定创新加工贸易模式指导意见,修订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扩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点,增加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数量。出台实施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改革方案,在符合条件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开展高技术高附加值项目境内外检测维修、融资租赁和期货保税交割海关监管制度等改革试点。总结苏州、重庆贸易多元化试点经验,适时研究扩大试点。继续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区域产业升级。</p>\n<p>(二十七)实施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重点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开放,缩减外商投资限制类条目。全面推行外商投资普遍备案、有限核准的管理制度,大幅下放鼓励类项目核准权,积极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继续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和CEPA(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框架下开展将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变更及合同章程审批改为备案管理。推动修订外商投资相关法律,制定外资国家安全审查条例,健全外商投资监管体系,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p>\n<p>(二十八)加快完善互利共赢的国际产能合作体制机制。制定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走出去”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强统筹指导。发挥现有多双边合作机制作用,加快与有关重点国家建立互利共赢的产能合作机制,推动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重点项目实施。改革对外合作管理体制,深化境外投资管理制度改革。综合利用债权、股权、基金等方式,更好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为装备和产能“走出去”提供支持。</p>\n<p>(二十九)总结推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积极推进内销货物选择性征收 关税政策先行先试,统筹研究推进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将试验区有关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服务业开放、事中事后监管等举措适时向全国推广,将试验区部分海关监管制度、检验检疫制度创新措施向全国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推广。稳步推进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逐步向其他地方扩展。</p>\n<p>(三十)实施“一带一路”规划,启动实施一批重点合作项目。制定沿边重点地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完成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筹建工作。</p>\n<p>(三十一)实施落实“三互”推进大通关建设改革,加快口岸管理条例立法进程,推进地方电子口岸平台和“单一窗口”建设,建立信息全面交换和数据使用管理办法。加快推进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广东地区区域通关和检验检疫一体化改革,逐步覆盖到全国。开展口岸查验机制创新试点,探索口岸综合执法试点。</p>\n<p>八、深化民生保障相关改革,健全保基本、兜底线的体制机制</p>\n<p>把改善民生与增强经济动力、社会活力结合起来,围绕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公平、效率、供给等方面的问题,着力深化教育、医药卫生、文化、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等领域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更好兜住民生底线。</p>\n<p>(三十二)落实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深化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和高等院校综合改革。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完善后续升学政策。出台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办法。出台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若干意见。</p>\n<p>(三十三)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100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开展省级深化医改综合试点。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疾病应急救助机制,加快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推动出台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健全进城落户农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关系转续政策。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出台进一步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p>\n<p>(三十四)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制定制作和出版分开实施办法。开展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参与对外专项出版业务试点。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p>\n<p>(三十五)完善机关事业单位X-作人员工资制度,制定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的意见和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实施方案,在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制定地市以上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试点意见。制定关于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的意见。制定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和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出台企业年金管理办法、职业年金办法。制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研究提出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修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p>\n<p>九、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促进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p>\n<p>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顶层设计,完善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相关制度,加快建立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p>\n<p>(三十六)出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制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生态文明建设 目标体系,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加快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土地、农业等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启动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创建。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完善监测预警方法并开展试点。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在9个省份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研究建立矿产资源国家权益金制度。加快推进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逐步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p>\n<p>(三十七)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制订或修改50项左右节能标准。修订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调整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发布领跑者名单。修订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p>\n<p>(三十八)扎实推进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改革。编制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建立重点地区重污染天气预警预报机制。研究提出“十三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思路。研究制定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推行排污许可制度。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核定办法,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开展国土江河综合整治试点,扩大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机制试点。修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p>\n<p>(三十九)推进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总结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经验,抓紧制定林场林区基础设施、化解金融债务、深山职工搬迁、富余职工安置等配套支持政策,研究制定五大林区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意见。</p>\n<p>十、完善工作机制,确保改革措施落地生效</p>\n<p>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问题意识、攻坚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完成各项改革任务。</p>\n<p>完善务实高效的改革推进机制。各项改革的牵头部门要会同参与部门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时限、责任和目标,主动搞好沟通协调,发挥好参与部门的优势,充分调动和运用各方力量。对一些关系全局、综合性强的改革,建立跨部门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联合攻关,加强系统研究和整体设计。进一步发挥好经济体制改革协调工作机制的作用,加强部门间沟通衔接和协作互动,确保重点改革任务得到有效落实。</p>\n<p>狠抓已出台改革方案落地实施。要建立改革落实责任制,原则上改革方案的制定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改革落实第一责任人。对已出台的具有重大结构支撑作用的改革,要抓紧出台细化实施方案,着重抓好起标志性、关联性作用的改革举措。加强对改革方案实施过程的跟踪监测,对推进实施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充分预研预判,制定周密的应对预案,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问题。要强化督促评估,落实督办责任制和评估机制,发挥社会舆论和第三方评估机制作用,对已经出台的重大改革方案及时跟踪、及时检查、及时评估,确保政令畅通、政策落地,改有所进、改有所成。</p>\n<p>充分发挥试点的先行先试作用。充分考虑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条件差异大的特点,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的试点探索。及时跟踪改革试点的进展,总结地方试点中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完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部际协调工作机制,研究出台规范开展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意见,总结推广改革试验区试点经验。妥善处理试点突破与依法行政的关系,坚持局部试点,明确试点期限,确保风险可控。</p>\n<p>加强重大改革问题研究和调研。对一些具有全局意义和重要影响的重大改革事项,要组织专门力量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探讨,进一步明晰改革的方向、思路、路径、重要举措及相互关系,发挥理论研究对改革方案制定的支撑作用。制定改革方案要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意见和群众诉求,确保改革方案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p>\n<p>做好改革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通过召开重点改革新闻发布会和媒体通气会、组织专家解读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改革的主动宣传、正面解读,正确引导社会预期,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推动形成深化改革的社会共识。加强对改革舆情的监测,准确把握舆情动向,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对不实报道及时澄清,有效引导舆论导向,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p>\n<p>云南省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的通知</p>\n<p>云政发〔2015〕70号</p>\n<p>各州、市、县、区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省直各委、办、厅、局:</p>\n<p>现将《云南省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p>\n<p>(此件公开发布)</p>\n<p>云南省人民政府</p>\n<p>2015年9月26日</p>\n<p>云南省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p>\n<p>第一条 为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明确消防安全责任,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云南省消防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p>\n<p>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村(居)民委员会,依照有关消防法律法规和本办法,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p>\n<p>第三条 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本行政区域内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消防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消防工作的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的消防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其他分管负责人对分管领域的消防工作负具体领导责任。</p>\n<p>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负全面监督管理责任,分管消防工作的负责人和公安消防机构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的消防工作负主要监督管理责任。</p>\n<p>村(居)民委员会及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区域、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负领导责任,其他副职对分管领域的消防安全负直接主管责任。</p>\n<p>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本部门(单位)的消防安全负领导责任,分管消防工作的负责人,对本部门(单位)的消防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p>\n<p>个体工商户的主要经营管理人是其生产经营场所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对生产经营场所的消防安全负直接责任。</p>\n<p>第四条 县级以上政府依法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p>\n<p>(一)成立消防安全委员会,建立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及时研究并协调解决重大消防安全问题;</p>\n<p>(二)制定消防工作考核办法,每年组织对本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政府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情况进行督查和考核;</p>\n<p>(三)编制消防工作发展规划和城乡消防规划,并组织、监督有关部门实施;</p>\n<p>(四)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改善城乡消防安全条件;</p>\n<p>(五)将消防业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p>\n<p>(六)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火灾形势和特点,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和社会单位检查、消除火灾隐患,对重大火灾隐患和区域性火灾隐患实行挂牌督办;</p>\n<p>(七)建立健全火灾事故应急救援社会联动机制,组织指挥重大火灾事故应急救援工作;</p>\n<p>(八)宣传和贯彻实施消防法律法规规章,增强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p>\n<p>(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消防工作职责。</p>\n<p>第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p>\n<p>(一)建立消防工作组织,健全消防工作制度,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落实消防安全措施;</p>\n<p>(二)在本行政区域内推行基层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模式,落实人员和经费保障,建立群防群治工作机制;</p>\n<p>(三)定期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活动;</p>\n<p>(四)按照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部署,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督促消除火灾隐患;</p>\n<p>(五)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开展群众性消防安全工作;</p>\n<p>(六)组建政府专职消防队或志愿消防队,承担本行政区域内火灾初期扑救工作,协助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做好火灾扑救、现场保护、火灾调查和善后处置工作;</p>\n<p>(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消防工作职责。</p>\n<p>第六条 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并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实施,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p>\n<p>(一)依法开展消防监督检查,查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督促整改火灾隐患;</p>\n<p>(二)依法开展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和备案抽查,对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和营业前进行消防安全检查;</p>\n<p>(三)依法实施火灾扑救,调查和处理火灾事故,统计火灾损失;</p>\n<p>(四)依法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p>\n<p>(五)对政府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及公安派出所进行业务指导;</p>\n<p>(六)定期分析研判本行政区域内消防安全形势,及时向本级政府提出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建议;</p>\n<p>(七)公开执法依据、权限、程序、期限和消防技术标准,受理对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的举报、投诉,进行消防咨询服务;</p>\n<p>(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消防工作职责。</p>\n<p>第七条 公安派出所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p>\n<p>(一)督促村(居)民委员会、住宅区物业管理单位建立健全消防工作制度,落实防火安全措施;</p>\n<p>(二)依法开展消防监督检查,查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督促整改火灾隐患;</p>\n<p>(三)按照规定权限实施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办理有关消防行政处罚;</p>\n<p>(四)协助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开展火灾扑救、应急救援和火灾调查;</p>\n<p>(五)定期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提高群众消防安全意识;</p>\n<p>(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消防工作职责。</p>\n<p>第八条 政府各部门以及消防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消防工作,具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p>\n<p>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财政预算时,对属于固定资产投资范围的消防设施建设,应当列入地方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并保证消防经费足额划拨。</p>\n<p>规划部门应当将消防规划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保证消防设施与其他城乡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对应当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进行消防设计审核的建设工程,未经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不得给予施工许可,建设、施工单位不得施工;其他建设工程取得施工许可后经抽查不合格的,应当停止施工。</p>\n<p>通信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建设火警专线,建立消防指挥中心与消防站、供水、供电、供气、急救、交通运输等部门和单位之间的调度专线,保证通信畅通。</p>\n<p>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将消防知识纳入教学和培训内容。</p>\n<p>新闻出版广电部门应当进行经常性和有针对性的消防安全知识义务宣传教育。</p>\n<p>工商、文化、卫生计生、旅游发展、民政、农业等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消防安全工作。</p>\n<p>其他政府部门应当结合本部门的实际,贯彻落实消防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各项措施,积极开展消防宣传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消防安全自查和治理,依法督促所属单位对火灾隐患进行整改。</p>\n<p>第九条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p>\n<p>(一)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制定并组织实施防火公约,定期开展消防宣传教育;</p>\n<p>(二)根据季节性火灾发生规律特点,对区域内的社会单位、居民楼院进行巡查、检查,及时纠正消防违法行为;</p>\n<p>(三)督促整改火灾隐患,对整改存在困难的,及时向上级政府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公安派出所报告;</p>\n<p>(四)有条件的可建立志愿消防队,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发生火灾时,协助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进行火灾扑救;</p>\n<p>(五)发生火灾时,及时报告火警,组织疏散区域内的居民。</p>\n<p>第十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及其他组织应当依法履行职责,落实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各工作岗位的消防工作职责和有关责任人,确保本单位的消防安全。</p>\n<p>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单位和高层、地下公共建筑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文物建筑等单位、场所,应当实施更加严格的消防安全管理,开展消防安全评估,按照要求配备急救和防护用品,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提高自防自救能力。</p>\n<p>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政府与所属有关部门、单位,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与所属单位,上级政府与下一级政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与村(居)民委员会,应当签订年度消防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工作职责、目标和考核奖惩措施。</p>\n<p>第十二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签订消防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的形式,落实本单位内部消防安全责任。</p>\n<p>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消防工作考评机制,每年对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完成年度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p>\n<p>第十四条 对在消防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予以表扬、奖励。</p>\n<p>第十五条 对消防安全责任不落实、火灾防控措施不到位,发生人员伤亡火灾事故的,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根据火灾事故等级,追究单位负责人、实际控制人、上级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p>\n<p>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参照《云南省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试行)》规定的情形和方式,由上级政府领导和省消防安全委员会领导分别对下一级政府领导和消防安全委员会领导进行约谈问责:</p>\n<p>(一)行政区域内发生重大以上火灾事故或15天内连续发生2起以上较大亡人火灾事故的(较大亡人火灾事故指1次死亡3人及以上火灾事故);</p>\n<p>(二)行政区域内当月火灾起数、直接财产损失、亡人数和伤人数单项环比上升超过3倍以上的;</p>\n<p>(三)未完成年度《消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任务要求的。</p>\n<p>第十六条 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的消防安全责任,参照州、市人民政府执行。</p>\n<p>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2006年5月31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印发的《云南省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暂行办法》(云政发〔2006〕87号)同时废止。</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鼓励引导社会</p>\n<p>资本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的意见</p>\n<p>云政办发〔2015〕70号</p>\n<p>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省直各委、办、厅、局:</p>\n<p>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全省农田水利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鼓励和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推动全省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水利建设加快发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p>\n<p>一、总体要求</p>\n<p>(一)指导思想</p>\n<p>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以保障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前提,以群众、企业和政府各得其益为动力,放宽市场准入,拓宽参与方式,保障业主权益,简化审批程序,通过先机制后工程、先服务后引导、先投入后受益、先节水后用水的途径,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努力破解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制约,为加快全省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水利保障。</p>\n<p>(二)基本原则</p>\n<p>——“三公”操作,增强引力。在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的过程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做到项目信息公开、参与规则公平、实施程序公正,切实增强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的吸引力。</p>\n<p>——权责一致,强化动力。同步推进水权、水利设施所有权和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培育规范水市场,真正实现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充分调动社会资本投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的积极性。</p>\n<p>——两手发力,形成合力。分类推进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改革。坚持政府主导,进一步推进农田水利市场化运作,实现水资源向水资本的转化,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p>\n<p>——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深化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财政资金引导、市场主体投入、合作组织和农民群众参与、社会力量捐赠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新机制。</p>\n<p>二、参与主体和范围</p>\n<p>(三)参与主体。支持农民群众、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各类企业等投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形成农田水利设施多元化投资新格局。(省水利厅负责落实)</p>\n<p>(四)参与范围。全面放开和鼓励社会资本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对于新建且基本无经营性收入的纯公益性农田水利工程,以政府投入建设为主,或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建立项目收益或平衡补偿机制;对于投资较大、回收期较长但能“保本微利”的新建准公益性项目,政府通过建立投资、补贴与价格协同等机制,为投资人获得合理回报创造条件,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委托运营等方式参与建设、运营和管理;对于新建经营性项目,大力推进市场化运作,采取招商、股权投资等方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和管理;对于已建设施,通过拍卖、租赁、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运营和管理。(省水利厅会同省财政厅、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负责落实)</p>\n<p>三、参与方式、程序和责任</p>\n<p>(五)合理确定项目参与方式。根据不同类型的农田水利项目,尊重农民意愿,保障投资者权益,通过独资、合资、联营、租赁、捐赠等途径,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委托运营、债转股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省水利厅会同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负责落实)</p>\n<p>(六)规范项目实施程序。及时向社会发布项目公告和有关信息,依法采取招标投标的方式,择优确定投资经营主体。项目前期工作由各地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完成。政府补助资金不超过总投资40%(含)的项目,实行“先建后补”,由社会投资主体按照规划设计内容组织实施,在工程验收合格后拨付补助资金;政府投资高于总投资40%的项目,按照规划设计内容与投资划分,政府投资部分由政府组织实施,社会投资部分由投资主体组织实施。(省水利厅会同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负责落实)</p>\n<p>(七)明确参与主体责任。项目投资经营主体必须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工程维修养护机制,确保水利设施工程质量符合标准,确保建设过程实现安全生产,确保工程建设如期完成;对参与现有水利设施运营和管理的,要确保工程的良性运行;凡投资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的,都必须依法承担防洪、抗旱、水资源节约保护等责任和义务。(省水利厅会同省农业厅、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负责落实)</p>\n<p>四、完善优惠和扶持政策</p>\n<p>(八)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收益保障机制。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与国有、集体投资享有同等政策待遇,不另设附加条件。以社会资本投资为主建设的农田水利设施享有农业初始水权及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及处置权,并可依法继承、转让、转租、抵押其有关权益;建设、运营和管理小型水源工程的,可依法获取供水水费等经营收益。征用或占用农田水利设施,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偿或赔偿。在确保基本农田红线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项目区农地优先向水利项目投资经营主体集中流转,用于农业经营开发。对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的税收优惠,按照现行有关政策执行。(省水利厅、国土资源厅、农业厅、地税局、国税局会同省财政厅、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负责落实)</p>\n<p>(九)发挥政府资金的保障和引导作用。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财政补助机制。各级政府和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按照投资渠道及投资分担比例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优先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根据不同项目情况和投资合理回报等因素,综合确定政府投资安排使用方式和额度。纯公益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准公益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可按照不超过项目总投资60%的比例予以补助;经营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可按照不超过项目总投资40%的比例予以补助。政府补助可直接按照规定比例补助投资方。社会资本参与已建农田水利设施的运营和管理,政府通过农田水利设施维修养护资金或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进行补助。各级政府和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要积极建立和完善农田水利节水奖励机制。(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负责落实)</p>\n<p>(十)明晰产权和收益。按照“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界定产权。政府投资建设的,产权归国家所有,经营管理主体享有工程的使用权和相应收益。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建设的,根据投资比例进行股权配置和产权划分,政府投入比例不高于40%的,政府只占相应产权,不参与收益分配;政府投入比例在40%以上的,政府享有相应产权和收益权,但收益可适当让利社会投资主体。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其产权归投资者所有,依法享有继承、转让、转租、抵押等权益。(省水利厅会同省财政厅、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负责落实)</p>\n<p>(十一)完善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和管理的农田水利设施供水价格原则上由市场形成。国有水库工程供水水价由政府有关部门核准,终端用户水价在确保社会投资合理回报的基础上由供需双方协商定价,报物价部门备案。终端用水实行定额用水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省发改委同省水利厅、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负责落实)</p>\n<p>(十二)充分发挥金融支撑作用。鼓励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中长期贷款业务,支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社会资本投资者贷款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允许投资建设形成的农田水利资产作为合法抵押担保物,探索以农田水利项目收益有关的权利作为担保财产的可行性。积极探索“信贷+保险”合作模式,完善农田水利信贷风险分担机制以及融资担保体系。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直接融资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增发、政府债券、企业债券、项目收益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等方式筹措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资金。(省金融办会同省财政厅、水利厅和云南银监局、云南保监局负责落实)</p>\n<p>(十三)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建立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科学核定区域农业用水总量,明确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农田水利设施的初始水权,公平分配到包括社会投资主体在内的各类用水主体。培育和规范农田水利水权交易市场,将水权纳入农村产权交易范围。设立农业基本用水红线,建立健全水权转换交易机制,确保水资源在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各用水领域合理配置。(省水利厅会同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负责落实)</p>\n<p>(十四)实行用地精细化管理。社会资本投资农田水利设施项目中涉及非农业建设的用地按照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手续,不涉及非农业建设、不改变原土地利用现状的按原地类管理。涉及临时用地的,应按照规定办理临时用地手续,工程结束后投资者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复垦,占用耕地的应复垦为耕地。(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水利厅、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负责落实)</p>\n<p>(十五)保障水费顺利征收。社会资本建设、运营和管理的农田水利设施供水依法收取水费。完善水费征收制度,建立用水计量确认体系,配套建设供水计量设施,保证精准用水、精准收费。(省水利厅会同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负责落实)</p>\n<p>五、政府职责</p>\n<p>(十六)加强信息公开。建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的项目库。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有关信息,保障投资主体及时获得充分信息,积极培育和发展为社会投资提供咨询、技术、管理和市场信息等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完善社会投资主体信用档案制度,发布年度失信企业名录。(省水利厅会同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负责落实)</p>\n<p>(十七)深化项目审核审批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精简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的审批事项。改进行政审批和监管方式,对确需保留的审批事项,明确管理层级,简化审批程序。对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加强行业指导和事中事后监管。(省水利厅会同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负责落实)</p>\n<p>(十八)强化质量和安全监管。完善政府监管和企业保证的质量安全管理保障体系。依法开展检查、验收和责任追究,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效益的发挥。完善第三方参与监督机制。(省水利厅会同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负责落实)</p>\n<p>(十九)落实应急预案。社会投资主体应充分考虑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对农田水利设施可能带来的危害,各地、有关部门要指导和监督社会投资主体建立完善并落实各类应急预案。在发生危及或可能危及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等紧急情况时,政府可对社会投资主体经营管理的农田水利设施采取应急管制措施。建立和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在发生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导致社会投资主体出现困难时,政府给予适当补助。(省水利厅会同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负责落实)</p>\n<p>(二十)健全退出机制。建立健全社会资本退出机制,在确保工程安全、公益属性和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允许社会投资主体采取出售、转让等方式退出。社会资本退出应依法做好资产处置等有关事项,切实保障各方权益。(省水利厅会同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负责落实)</p>\n<p>(二十一)加强绩效评价。各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评价体系,认真开展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建设、运营和管理的绩效评价,把绩效管理融入项目建设、运营和管理全过程。根据评价结果调整供水价格或补贴,激励社会资本通过加强管理、技术创新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省水利厅会同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负责落实)</p>\n<p>(二十二)加强组织协调。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措施。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有关问题,推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负责落实)</p>\n<p>(二十三)做好宣传引导。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是深化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政策性和示范效应,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要灵活运用各种媒体,扩大宣传范围,加大政策解读,推介先进经验,营造良好氛围。(省水利厅会同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负责落实)</p>\n<p>(此件公开发布)</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p>\n<p>2015年9月21日</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和完善</p>\n<p>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的意见</p>\n<p>云政办发〔2015〕71号</p>\n<p>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省直各委、办、厅、局:</p>\n<p>建立和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是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的重要基础,是实现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保障。为推进我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71号)精神,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p>\n<p>一、总体要求</p>\n<p>(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以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前提,以保障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法权益为根本,以实现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规范流转交易行为和完善服务功能为重点,扎实做好全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工作。</p>\n<p>(二)基本原则</p>\n<p>——坚持公益性为主,突出为农服务宗旨。强化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为农服务的职能,不以盈利为目的,最大限度为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主体进行产权流转交易提供公开透明、自主交易、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交易服务。</p>\n<p>——坚持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推进。在现行法律法规及政策框架内,立足各地实际,结合农村产权确权工作进展情况,在有交易需求及条件成熟的地区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符合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特点的市场形式、交易规则、服务方式和监管办法,引导、规范和扶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p>\n<p>——坚持集约高效,综合利用资源。从节约投入和降低运行成本的角度出发,兼顾考虑交易主体办理业务的便捷性,充分利用现有各类交易市场组建综合性交易服务平台,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p>\n<p>——坚持依法自愿,维护交易主体权益。以农民为主体,政府引导扶持,市场配置资源,鼓励交易双方平等协商、自愿互利流转农村产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不得违背农民意愿,不得损害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p>\n<p>(三)目标任务。结合我省实际,从2015年开始,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省、州市、县、乡统一联网、四级联动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实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的公开、公正、规范运行,产权市场信息集散、价格发现、资本进退、资源配置和规范交易功能有效发挥,把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成为有效服务“三农”的公共平台、激发农村市场活力的交易平台、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融资平台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平台。</p>\n<p>二、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p>\n<p>(一)明确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的定位和形式。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是为各类农村产权依法流转交易提供服务的平台,包括现有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中心、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和林权交易中心,以及各地探索建立的其他形式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流转交易以服务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流转交易的目的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为主,是政府主导、服务“三农”的非 盈利性机构,可以是事业法人,也可是企业法人,可采取多种形式合作共建,也可实行一体化运营。设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必须经过科学论证,由当地政府审批。</p>\n<p>(二)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的组织架构。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农村产权流转服务平台,推动以县、市、区为重点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逐步健全省、州市、县、乡统一联网、四级联动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p>\n<p>1.县市区、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等流转服务平台,是现阶段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的主要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要充分发挥好现有各类农村产权流转服务平台植根农村、贴近农户、熟悉农情的优势,做好县市区、乡镇范围内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工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流转交易行为和完善服务功能,把县、市、区流转交易市场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带动乡镇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和完善县、乡两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有形市场建设。</p>\n<p>2.现阶段的市场建设原则上以县域为主,对确有需要及条件成熟的地区可设立覆盖州市区域范围的市场,统筹协调跨县级行政区域的交易业务,对接更高层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和州市外农村产权交易信息网络平台,承担更大范围的信息整合发布和大额流转交易。</p>\n<p>3.探索全省统一的交易规则、统一的鉴证程序、统一的服务标准、统一的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和行业诚信建设,逐步完善全省统一规范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p>\n<p>4.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主要提供发布交易信息、受理交易咨询和申请、协助产权查询、出具产权流转交易鉴证书,协助办理产权变更登记和资金结算手续等基本服务,并可根据自身条件,开展资产评估、法律服务、产权经纪、项目推介、抵押融资等配套服务,也可引入财会、法律、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组织以及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和担保公司,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提供专业化服务。要主动适应交易主体、目的和方式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拓展服务功能,逐步发展成集信息发布、产权交易、法律咨询、资产评估、抵押融资等为一体的为农服务综合平台。</p>\n<p>5.鼓励各地探索符合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实际需要的多种市场形式,既要搞好交易场所的市场建设,也要有效利用电子交易网络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整合各类流转服务平台,建立提供综合服务的市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可以是独立的交易场所,也可以利用政务服务大厅等场所,形成“一个屋顶之下、多个服务窗口、多品种产权交易”的“一条龙”服务平台。</p>\n<p>(三)丰富入场交易品种。法律没有限制的品种均可入市流转交易,流转交易的方式、期限和流转交易后的开发利用要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现阶段的交易品种主要包括:</p>\n<p>1.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是指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耕地、草地、养殖水面等经营权,可采取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交易,流转期限由流转双方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协商确定。</p>\n<p>2.林权。是指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使用权,可采取出租、转让、入股、作价出资或合作等方式流转交易,流转期限不能超过法定期限。</p>\n<p>3.“四荒”使用权。是指农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使用权。采取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按照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有关规定进行流转交易。以其他方式承包的,其承包经营权可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等方式进行流转交易。</p>\n<p>4.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是指由农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经营性资产(不含土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可采取承包、租赁、出让、入股、合资、合作等方式流转交易。</p>\n<p>5.农业生产设施设备。是指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涉农企业等拥有的农业生产设施设备,可采取转让、租赁、拍卖等方式流转交易。</p>\n<p>6.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是指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涉农企业等拥有的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可采取承包、租赁、转让、抵押、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交易。</p>\n<p>7.农业类知识产权。是指涉农专利、商标、版权、新品种、新技术等,可采取转让、出租、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交易。</p>\n<p>8.其他。农村建设项目招标、产业项目招商和转让等。</p>\n<p>(四)规范交易主体及交易程序。法律法规和政策没有限制的法人、自然人均可进入市场参与流转交易。具体准入条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现阶段市场流转交易主体主要有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涉农企业和其他投资者。农户拥有的产权由农户自主决定是否入市流转交易,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妨碍自主交易。一定标的额以上的农村集体资产流转必须进入市场公开交易,防止暗箱操作。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要依法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审查核实、登记备案。产权流转交易的出让方必须是产权权利人,或者受产权权利人委托的受托人。除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农户持有的集体资产股权之外,流转交易的受让方原则上没有资格限制(外资企业和境外投资者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对工商企业进入市场流转交易的,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加强监管和风险防范。</p>\n<p>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的交易活动,原则上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p>\n<p>1.提出交易申请。由转出方向所在乡镇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机构提交产权流转申请材料,乡镇有关职能部门进行初审。初审合格后,向县、市、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提交产权流转申请材料。</p>\n<p>2.进行前置审核。根据产权类型,各县、市、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委托有关职能部门对产权流转申请材料依法进行审查、产权查档和权属确认。</p>\n<p>3.发布流转信息。审核通过后,由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利用网络等公共媒体,发布产权流转信息,广泛征集受让方。</p>\n<p>4.审查受让方资料。受让方申请受让产权,提交受让申请书、受让方资格证明或有效证件、受让方资信证明和农村产权交易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进行资格审查。</p>\n<p>5.组织产权交易。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依据征集到的资格审查合格的受让方情况,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选择协议、电子竞价、招投标等交易方式,组织进行交易。</p>\n<p>6.签订交易合同。转出方与受让方签订产权流转交易合同,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及时公示交易结果。</p>\n<p>7.出具交易鉴证。转出方与受让方向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提交鉴证所需材料,经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审核合格后,出具交易鉴证书。</p>\n<p>(五)强化监督管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是新型农村服务组织,各地要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规范的市场管理制度和交易规则,对市场运行、服务规范、中介行为、纠纷调处、收费标准等作出具体规定。要实行统一规范的业务受理、信息发布、交易签约、交易中(终)止、交易(合同)鉴证、档案管理等制度,流转交易的产权应无争议,发布信息应真实、准确、完整,交易品种和方式应符合相应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交易过程应公开公正,交易服务应方便农民群众。市场监管部门要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定期检查和动态监测,促进交易公平,防范交易风险,确保市场规范运行。要及时查处各类违法违规交易行为,严禁隐瞒信息、暗箱操作、操纵交易。耕地、林地、草地、水利设施等产权流转交易后的开发利用,不能改变用途,不能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能破坏生态功能。要依托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仲裁机构,妥善解决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矛盾纠纷。要探索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推动行业发展和行业自律的积极作用。</p>\n<p>三、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的保障措施</p>\n<p>(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本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量、市场发育程度等实际,成立由有关部门组成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和科技、财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水利、林业、金融等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p>\n<p>(二)加大政策扶持。实行市场建设和运营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通过采取购买社会化服务或公益性岗位等措施,支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完善服务功能和手段。组织从业人员开展业务培训,积极培育市场中介服务组织,逐步提高专业化水平。</p>\n<p>(三)营造良好氛围。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扎实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房所有权、林权、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奠定坚实基础。加大有关政策宣传力度,确保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成为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p>\n<p>(此件公开发布)</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p>\n<p>2015年9月21日</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p>\n<p>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p>\n<p>云政办发〔2015〕72号</p>\n<p>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省直各委、办、厅、局:</p>\n<p>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68号)精神,加快我省高原特色木本油料产业建设,促进木本油料产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和效益提升型转变,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把木本油料建成支撑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p>\n<p>一、抓住机遇,推动云南木本油料产业建设迈上新台阶</p>\n<p>木本油料是我省的传统产业和特色优势林产业。当前,在食用植物油消费量持续增长、农村劳动力持续减少的情况下,加快木本油料发展已成为解决油料严重不足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山区综合开发,增加群众收入,确保粮油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推动我省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意义十分重大。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对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依托资源优势,抢抓发展机遇,突出工作重点,完善政策措施,努力提升基地集约化经营水平,强力推进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业综合效益,千方百计做大做强木本油料产业。</p>\n<p>二、科学谋划,推动云南木本油料产业建设实现新跨越</p>\n<p>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国办发〔2014〕68号文件明确的总体思路和要求,立足资源优势,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突出特色;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扶持推动,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坚持基地建设与提质增效相结合,扶持龙头企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坚持培育良种壮苗和推广优质丰产综合配套新技术,努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坚持创新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整合项目扶持,提高建设水平;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市场监管,确保产品安全。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提高科技水平为支撑,以提质增效为重点,强化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创建,努力提高云南木本油料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推动木本油料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木本油料产业基地,把我省木本油料产业打造成为综合产值超千亿元的大产业。</p>\n<p>三、转型升级,推动云南木本油料产业建设取得新突破</p>\n<p>(一)提高建设标准,推动规模化经营。各地要本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形成规模”的原则,在充分调查和掌握木本油料生物学特性和立地条件的基础上,做好种植适宜区划,科学制定木本油料产业发展规划。坚持以农户为主体、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社为纽带,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培育良种壮苗和推广优质丰产栽培技术,高标准建设木本油料基地,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区域化发展。鼓励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种植大户和科技工作者与林农合资合作,联合建设木本油料基地。将木本油料基地建设与低效林改造、陡坡地治理、退耕还林工程及水利、交通、扶贫等项目结合起来,为木本油料基地建设拓展空间,整合项目投资,提高基地建设质量。</p>\n<p>(二)开展提质增效,推进集约化经营。对长势、产量、质量达不到正常水平的木本油料基地,各地要积极采取措施,综合运用成熟的先进适用技术,开展提质增效。通过整形修剪、施肥抚育、品种改良、园地改平、树盘垄作、病虫害防治等提质增效技术措施,改善树势生长,提高产量与质量,要加强木本油料低产林抚育、更新和改造,全面提升核桃基地经营水平。鼓励开展木本油料林下种植、养殖,提高林地生产率。要选择基础设施良好、交通便利、实施主体明确、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的地块,积极建设省级、国家级木本油料示范基地,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p>\n<p>(三)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经营。制定完善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一批规模大、产品新、竞争力强的木本油料龙头企业。对龙头企业厂房建设、设备购置等给予贷款贴息,对品牌建设贡献较大或获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的龙头企业给予奖励。对龙头企业建立木本油料产品研发中心并承担有关科研项目的,在科研经费投入上给予倾斜支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制定木本油料产品的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促进名牌产品创建。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展精深加工和副产品开发,实现综合利用,提高加工增值,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p>\n<p>(四)扶持专业合作组织,提高林农生产经营水平。按照“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支持林农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组建多种形式的木本油料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物资供应、产品营销等服务,切实提高林农种植、采收、加工、销售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及抗风险能力。各地在支持发展木本油料产业项目时,可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专业合作组织实施。专业合作组织开展的各种生产和经营活动,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p>\n<p>(五)加强市场监管,健全产品流通体系。充分利用现有木本油料产品市场体系,科学规划,积极扶持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木本油料产品交易市场,健全流通网络,建立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木本油料交易平台。各地要高度重视制定木本油料种苗、种植、采收、仓储、加工、销售等生产标准,制定木本油料干果、果仁、油料等产品标准,完善产品质量检测方法,规范包装标识管理,建立质量认证体系。加大原产地保护力度,强化市场准入和监管,确保产品绿色、安全、环保。着力培育名牌产品、地理保护产品,提升我省木本油料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促进木本油料产业健康发展。</p>\n<p>(六)加强科技支撑,转变发展方式。强化科技攻关,进一步扶持木本油料良种选育、丰产栽培和提质增效技术研究,整合科研单位、技术推广机构、高等院校和龙头企业的科技力量,增加科技支撑专项经费投入,积极研究木本油料精深高端产品,拓宽木本油料利用途径,延伸产业链;积极研发适宜木本油料种植、采收和加工的机械设备,提高生产加工机械化水平。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开展良种良法栽培及实用技术培训,建立和完善分级技术培训制度。省技术推广部门负责各州、市(滇中产业新区)及部分重点县、市、区技术人员的培训,各州、市(滇中产业新区)负责所属县、市、区及重点乡镇技术人员的培训,各县、市、区负责所属乡镇(街道)技术人员、林业辅导员、护林员及农户的培训,各乡镇(街道)林业技术推广机构负责林农的现场指导和服务,切实提高林农经营管理水平。开展技术培训和咨询,创办科技型企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特色品牌;鼓励各类农林院校结合我省木本油料产业发展需要,开设有关专业和课程,培养造就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为木本油料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p>\n<p>四、强化保障,推动云南木本油料产业建设再创新辉煌</p>\n<p>(一)加大财政扶持。各地要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林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支持核桃、澳洲坚果、油茶、油橄榄等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加强良种选育扩繁、示范基地建设、实用技术培训推广、新产品开发、科技支撑等工作。省级统筹天保工程、退耕还林、造林补贴、森林抚育及低效林改造等项目资金,加大木本油料基地建设、提质增效和良种繁育扶持力度,整合资金支持主产区水利灌溉、交通运输、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各地要把森林植被恢复费重点用于木本油料产业建设,支持木本油料产业做大做强。</p>\n<p>(二)加强金融支持。鼓励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木本油料产业的信贷支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针对木本油料产业周期性长、投入大等特点,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加大信贷投入。大力发展林权抵押贷款、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木本油料龙头企业积极争取林业贴息贷款,增强发展能力。各地森林保险要逐步覆盖木本油料产业,积极支持保险机构开展木本油料专项保险业务,引导农户积极投保,建立完善木本油料生产灾害风险防范机制。</p>\n<p>(三)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扶持政策措施,推动木本油料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省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研究落实推动木本油料产业健康发展的配套措施。省林业厅负责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规划实施、督促检查、考核验收等工作。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负责协调落实专项资金扶持政策;省科技厅在良种选育扩繁、高端精深产品研发、科技支撑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农业厅、商务厅、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在木本油料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发展、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省扶贫办、民族宗教委、水利厅要结合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在有关项目和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省交通运输厅、云南电网公司在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支持。</p>\n<p>(此件公开发布)</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p>\n<p>2015年9月20日</p>\n<p>中共楚雄州委 楚雄州人民政府</p>\n<p>关于加快推进全州农村危房改造</p>\n<p>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p>\n<p>楚发〔2015〕9号</p>\n<p>(2015年11月4日)</p>\n<p>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37号)《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的意见》(云发〔2015〕17号)精神,加快我州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住房安全水平和抗震减灾能力,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结合我州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p>\n<p>一、指导思想</p>\n<p>按照“政府引导、农户自建、科学规划、连片推进、精准实施、突出特色”的原则,以抗震设防高烈度地区、地震活跃地区、连片贫困地区等为重点,加大整村推进力度,着力创新建设机制,以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新房新村、新景新貌、生态文化、宜居宜业”的新农村建设步伐,切实改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质量,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p>\n<p>二、目标任务</p>\n<p>从2015年开始,用5年时间,年均完成不低于3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到2019年力争完成17万户现有D级危房改造任务,2020年扫尾。通过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这一平台,进一步整合人力、资金、物资等各类资源,切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得到保障,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拥有好环境,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过程中,各县市要积极推广农村钢结构抗震民居建设。</p>\n<p>三、改造方式和标准</p>\n<p>(一)改造方式</p>\n<p>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本着方便群众出行、就医、就学、就市,利于长远发展、促进生态恢复的原则,做到适迁则迁、宜留则留、坝区、山坝区和城郊结合部重点实施原址拆旧建新,以砖混结构和钢结构为主进行危房改造、山区、高海拔地区、交通困难和具有一定建房木材的区域重点实施易地搬迁,采取砖混、砖木、土木和钢结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危房改造。砖木结构、土木结构房屋均不得采用墙抬梁形式建造,否则,一律不给予任何补助。</p>\n<p>新建房屋原则上以政府引导、农户自建为主。农户自建房屋确有困难并有代建意愿的,乡镇人民政府可指导村委会或村组选择有资质、技术可靠的施工队伍代建。对无房或居住在危房中分散供养的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家庭,在政府给予各项补助的基础上仍无力建房的,地方政府可与其他项目捆绑结合,统一建集中供养点,面积控制在每户40—60平方米左右,补助资金不再兑付给农户,产权归村集体所有。</p>\n<p>(二)改造标准</p>\n<p>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要确保质量达标,并达到抗震设防的要求,实现人畜分离。不论是钢结构、砖混结构,还是砖木结构,改造后住房须建筑面积适当、主要部件合格、房屋结构安全。在满足基本居住功能的前提下,控制建筑面积和总造价、农房设计、建设要积极推广使用《楚雄州村镇特色民居规划暨建筑设计方案》和《楚雄州村镇特色民居建筑设计施工图集》,改造后的底层建筑面积(含钢结构抗震民居建设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并依据人口规模,选择适合的户型,控制好改善性住房面积,防止出现群众盲目攀比和超标准建房现象。</p>\n<p>四、补助对象与标准</p>\n<p>(一)补助对象</p>\n<p>我州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实施的对象,重点是各县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农村居民经住建部门鉴定为D级的危房户,并且是已经录入全国农村危房调查信息系统的农户,以及农村无房居住户、因灾倒房户或居住在危房中的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重点优抚对象和其他农村困难户、地质灾害点搬迁户、工程移民。对违反有关政策和在城市规划区、文物保护区、生态敏感区、地质灾害区及各种专项规划区建房的农户、已经在残疾人危房改造中解决了住房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子女有经济能力但不履行赡养义务的住房困难户等,不得列入补助对象。属于工程移民、地质灾害搬迁避让等项目资金已满足农户建房需要或超过我州补助标准的农户,不再列入补助的范围,但可以计入本辖区内的计划任务数。</p>\n<p>(二)补助标准</p>\n<p>1.上级补助标准:按照中央和省农村危房D级改造补助标准执行。</p>\n<p>2.州级补助标准:农村危房D级改造采用钢结构、砖混结构(或砖木结构、土木结构),州级每户补助3000元,重点用于房屋外立面风貌和民族特色元素符号建设。</p>\n<p>3.县市级补助标准:农村危房D级改造县市级按每户不低于3000元进行配套,其中钢结构房屋县级补助农户标准应适当提高。同时,按照每户30元的补助标准安排农村危改工作经费。</p>\n<p>4.其他补助资金按有关政策执行。</p>\n<p>五、建房报批程序</p>\n<p>1.农户申请。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条件的农户,由户主自愿向所在村(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p>\n<p>2.村(居)委会评议。村(居)委会接到农户申请后,应及时组成工作组到现场逐户对申请农户的房屋现状及家庭情况进行核查,对危房等级进行鉴定,提出明确的核查与鉴定意见。召开村(居)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评议,评定是否属补助对象,并在各村(居)委会村务公开栏和农户所在村民小组公示7天。评议认为符合补助对象条件且公示无异议的,加盖公章后连同全部证明材料报乡镇人民政府。</p>\n<p>3.乡镇审核。乡镇人民政府接到村(居)委会的申报材料后,组织工作人员入户核查,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对符合条件的,乡镇人民政府在政务公开栏和各村(居)委会村务公开栏公示7天。不符合补助条件的要书面告知。公示无异议后,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报县市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工作主管部门审批。</p>\n<p>六、资金筹集与管理</p>\n<p>(一)资金筹集</p>\n<p>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以农户自筹资金建设为主,中央和地方政府补助帮扶为辅。按照“对象不变、渠道不乱、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要求,由县市整合农办、发改、住建、财政、民宗、国土、移民、农业、扶贫开发、旅游等部门涉农资金优先支持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p>\n<p>1.中央、省、州、县市四级政府补助部分:按照到户无偿直接补助砖混结构(或砖木结构、土木结构)不超过4万元的标准、钢结构不超过5万元的标准,采取各级财政补助,项目资金整合等方式筹集(具体筹资方案由州财政局制定),各块项目资金整合由各县市人民政府负责。</p>\n<p>2.农户自筹部分:一是人工费投入。农户之间、亲朋之间要实行互帮互助,积极投工投劳,最大限度降低人工成本。二是资金互助。各农户在最大限度投入自有资金的前提下,要主动向亲朋、村民筹借,有效降低资金筹集成本。三是贴息贷款。人行楚雄州中心支行要积极争取上级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额度支持。省农村信用联社楚雄办争处、农行楚雄分行、农发行楚雄州分行要按照“风险可控、保本服务”的原则,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贷款,组织对有需求并具有偿还能力的农户给予每户2万元3年贴息期的优惠贷款扶持。对上述专项贷款利息实行部分由政府贴息补助、部分由贷款农户承担(年利率2%)的优惠政策,其中政府贴息补助部分由中央、省、州三级构成;同时,建立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风险补偿金按政府贴息贷款规模的3%设立,风险补偿金由省、州、县市三级财政按1:1:1的比例筹集,并拨付各县市。具体贷款贴息有关实施细则由州财政局牵头,商州政府扶贫开发办、州住建局、楚雄银监分局。人行楚雄州中心支行、省农村信用联社楚雄办事处、农行楚雄分行、农发行楚雄州分行等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各县市是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专项贷款的监管责任主体,要负责督促贷款农户按期偿还贷款本息,当发生贷款损失时,由各县市人民政府和属地贷款金融机构按7:3比例分担。各县市在用好用足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信贷政策的同时,要加大贴息支持力度,积极与金融部门合作,多渠道扩大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贷款额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为建房农户提供政策性贷款和商业贷款支持。</p>\n<p>(二)资金管理</p>\n<p>各县市要按照《云南省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加强补助资金的使用管理,并根据具体情况按照工程进度分批次下达。属于易地搬迁建设的必须预留一定的补助资金,待拆除原有旧房后方可支付预留资金。补助资金要实行财政专项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并通过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卡通”或“一折通”发放给农户,严禁现金发放。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审计、发改、住建等部门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对补助资金的配套落实、管理使用及补助标准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接受纪检监察、审计和社会监督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审计、稽查等工作。</p>\n<p>七、保障措施</p>\n<p>(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视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我州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有效途径,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的具体体现。全州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成为顺民意、得民心的惠民工程、德政工程、州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进一步加大协调力度,统筹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工作。州级有关部门要抓住全省加大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的契机,一方面要按照资金筹集路径主动向国家和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确保项目补助资金筹集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要主动整合州级财政安排的涉农专项切块资金,减少一般性财政投入切块资金,确保州级财政补助资金足额安排。各县市要按照州级的要求,充实领导机构,落实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制定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并将任务明确到部门、年度改造任务明确到乡镇和村,落实到具体农户,强化措施,加强监管,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全州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按期完成。</p>\n<p>(二)整合资源,合力推进。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全州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细化工作措施,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各县市要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入、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各司其职、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重点围绕交通沿线、新农村建设点、城增村减项目区等,积极整合新农村建设、“一争一议”财政奖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容村貌整治、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农村能源、民族团结示范村、美丽乡村、国家试点易地扶贫搬迁、财政易地扶贫搬迁、安居工程、工程移民、地质灾害搬迁避让、人畜饮水安全、以工代赈等涉农项目资金,全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及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州级各部门要创造条件,支持配合各县市开展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并为项目整合提供方便,杜绝出现因部门原因而影响项目资金整合的问题发生。各县市要认真选择符合条件的村(组),积极开展城增村减试点示范项目工程建设,做到建新拆旧,盘活土地,节约用地。在有条件的地区,按整村推进原则,将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与农村土地整治相结合,引导农民在规划区内集中连片居住。广大农村群众既是农村危房改造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受益者,也是主力军。各县市、相关责任部门要深入各村(组)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手段,教育广大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在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中自觉当主人、做主体、唱主角,互帮互助,主动投工投劳,形成人人支持、参与建设自己新家园的良好氛围。</p>\n<p>(三)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各县市要组织编制本地区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规划、年度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按照“新房新村、新景新貌、生态文化、宜居宜业”的新农村建设要求,依据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村庄规划,进一步确定各类村庄布局、功能和规模,合理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活区域,完善村庄垃圾和给水、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建设;做好村庄风貌管控和特色民居设计,加强对村庄风貌建设的技术指导与管理,注重在建筑形式、细部构造、室内外装饰等方面延续传统民居风格,体现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避免形成夹道建房、一味追求横平竖直,统一贴瓷砖、统一装卷帘门的村庄单一“军营”式建房模式。在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及其他重点村落的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中,要严格落实有关保护措施,处理好保护与建设改造的关系,使村落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引导农村居民到集镇和中心村居住,实现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做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产村整合发展。</p>\n<p>(四)加强管理,确保安全质量。一是各县市要把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纳入项目管理,按照建设程序,指导好建房规划选址、勘察设计、施工组织、建材选用供应等关键环节,对地方政府或村集体组织代建及直接实施的项目,要进行全过程监管,把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落到实处。村庄和民居规划选址应避让地震断裂带、地质灾害隐患点、行洪通道等。二是按照《楚雄州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规划(2015—2020)》和《楚雄州村镇特色民居建筑设计施工图集》中的建筑方案提供给农户选择参考建房。三是对于建房户较多的村庄实施“统规自建”,村、组要组织建房村民成立联合建设委员会或联合建设小组,配合做好本村、组农户建房工程队的选择,要选择有施工经验,整体素质好的专业施工队伍或建筑工匠,最好是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四是积极引导建房农户按照国家、行业现行相关标准采购建房使用的钢材、水泥、砂石、砖等主要建筑材料,进行建前、建中质量督促检查。五是不论是自建、代建还是统建项目,都要深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各乡镇党委、政府要督查享受危房改造补助和新批准宅基地建房户“建新拆旧”,建立农村危房改造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专人负责做好辖区内的施工质量与安全保障工作,定期和不定期对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施工现场开展质量、安全巡查与指导,发现问题要及时整改。对集中建房的,要选派技术人员定点管理。</p>\n<p>(五)规范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严格规划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周边环境建设,做到与农房同步规划设计、配套建设使用。对村镇农房集中建设的,各地区要负责配套完善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公厕、硬化道路、绿化亮化、文化体育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p>\n<p>(六)加强督查,确保实效。建立督查落实机制,各县市每月要将上月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进度报送州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州住建局)。同时,由各县市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发改、财政、移民、扶贫开发、督查部门和审计部门参与,采取定期与不定期、随机与定点的方式,共同对农村危房改造责任部门的项目资金落实情况、项目工程建设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建立综合考核评价机制,把农村危房改造纳入综合绩效考核的范围,严格按照各项考核指标,任务目标完成情况,本着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客观公正确定考评结果,并将考评结果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政绩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各县市委和政府是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的主要责任主体,乡镇党委和政府是直接责任主体。</p>\n<p>(七)考核奖惩。加强对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的动态管理,建立奖惩机制。州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对各县市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情况以及州级成员单位履职情况进行考核,并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综合绩效考核内容,具体考核办法由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州财政局制定。对不按规定时限、要求开展工作,影响工程进度,造成严重后果的,严格按规定追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p>\n<p>八、职责分工和任务分解</p>\n<p>(一)州级职责分工和任务分解</p>\n<p>1.州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是州委、州人民政府推进全州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工作组织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州级有关责任部门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工作,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重大决策。</p>\n<p>2.州住建局履行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职责,做好全州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规划、项目资金争取和任务分配;做好对各县市和州级有关部门的考核工作。同时,负责完成年均3亿元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项目资金的争取落实。</p>\n<p>3.州财政局负责按照年度计划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补助资金、贷款贴息资金和工作经费的筹措。同时,负责完成年均1亿元财政补助资金的筹集,并按照相关的资金管理办法做好财政资金的监督和管理等工作。</p>\n<p>4.州发改委负责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项目计划工作。</p>\n<p>5.州国土资源局负责指导各县市开展土地调整和征用;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按整村推进原则,将农村危房改造与农村土地整治相结合,引导农民在规划区内集中连片居住,将腾出的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对集中和分散安置用地,按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等手续;组织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同时,负责完成年均不少于2100万元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项目资金的争取落实。</p>\n<p>6.州移民局负责做好重点工程建设移民搬迁安置规划和项目工程的组织实施,解决好移民搬迁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同时,负责完成年均3700万元移民搬迁安置和脱贫解困项目资金的争取落实。</p>\n<p>7.州政府扶贫开发办负责做好扶贫安居工程、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和项目工程的组织实施。同时,负责完成年均不少于9400万元易地扶贫搬迁和扶贫安居工程项目资金的争取落实。</p>\n<p>8.州民宗委负责做好少数民族村寨项目规划、组织实施及资金整合工作。同时,负责完成年均不少于480万元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资金的争取落实。</p>\n<p>9.州民政和州残联负责低保户、优抚对象、残疾人的认定,同时,协助州住建局做好相关工作。</p>\n<p>10.州审计局负责危房改造资金的审计监督。</p>\n<p>11.州委农办、州农业局、州林业局、州水务局、州环保局、州卫计委及其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结合部门工作实际,积极向上级争取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按照“整合资源、集中投入”的要求,把各类项目集中安排到农村危房改造的村庄,开展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环境治理等项目建设。</p>\n<p>(二)县市职责和任务分解</p>\n<p>各县市党委和政府是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对资金使用、项目管理、工程进度、实施效果负直接责任,同时承担着项目资金整合的首要责任。要在负责组织实施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同时,统筹协调做好项目资金的整合。要建立“旬上报、月调度、季通报”的工作制度,并抽调专门人员驻村入户,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各乡镇要明确专人具体管理实施项目,定期报送工作进展情况。村(居)委会要承担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的具体工作。</p>\n<p>附件:</p>\n<p>1.楚雄州2015-2020年D级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计划表</p>\n<p>2.加快推进全州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责任分工</p>\n<p>(此件发至县处级)</p>\n<p>中共楚雄州委办公室 楚雄州人民政府办</p>\n<p>公室关于建立扶贫攻坚“领导挂点、部门</p>\n<p>包村、干部帮户”长效机制 扎实开展“转</p>\n<p>作风走基层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的通知</p>\n<p>楚办字〔2015〕52号</p>\n<p>各县市委和人民政府,州委各部委办局,州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局,州级各人民团体、各企事业单位:</p>\n<p>为认真落实《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扶贫攻坚“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长效机制扎实开展“转作风走基层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的通知》(云办通〔2015〕38号)和《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领导扶贫攻坚挂片联县包村方案〉和〈省级部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中央驻滇单位扶贫攻坚挂联县方案〉的通知》(云办通〔2015〕45号)精神,州委、州政府决定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州扶贫攻坚“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定点挂钩扶贫长效机制,扎实开展“转作风走基层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组织全州各级机关、单位,各级领导、干部以严的精神、实的作风,到村到户精准扶贫,为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p>\n<p>一、提高思想认识,把握工作原则</p>\n<p>组织州级机关、企事业单位、驻楚单位挂包县市、建档立卡贫困乡镇、贫困村,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州各级各部门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落实帮扶责任,有效发挥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新的贡献。</p>\n<p>做好“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以下简称“挂包帮”)和“转作风走基层遍访贫困村贫困户”(以下简称“转走访”)工作,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一是突出重点、精准帮扶的原则、坚持精准扶贫、精准帮扶,挂包力量重点向片区县、贫困县倾斜,挂包点安排在全州25个建档立卡贫困乡镇、220个建档立卡贫困行政村,结对联系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确保全覆盖。二是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原则。坚持“挂包帮”领导、单位力量相对平衡,又统筹兼顾,实现合理搭配。三是上下协调、相互对应的原则。为便于工作,有省级领导及省级部门挂包的地方,相对应安排州级相关领导、州级相关部门就近挂包,上下对应。四是广泛发动、全面参与的原则。州级副处级以上财务独立核算的州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大中专学校、州属国有企业、中央和省驻楚单位、部队及党员干部,全部参与“挂包帮”“转走访”工作。</p>\n<p>二、建立健全“挂包帮”定点挂钩扶贫工作长效机制</p>\n<p>实行省、州、县市、乡镇四级干部整体联动,建立健全全州扶贫攻坚“挂包帮”定点挂钩扶贫工作长效机制。通过四级联动,组织全州干部职工挂2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8个贫困县(含重点县和片区县),包25个建档立卡贫困乡镇、220个建档立卡贫困行政村,帮扶8.6万户贫困户、25.8万贫困人口,确保每个贫困县都有领导挂包、每个建档立卡贫困乡镇贫困行政村都有领导和部门单位挂包、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都有驻村扶贫工作队、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有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p>\n<p>(一)领导挂点。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和州级领导分别挂联2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1个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州级领导各挂联1个贫困县,在所挂联贫困县中挂包1个贫困乡镇、1个贫困村,结对帮扶5户贫困户;州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及中央和省驻楚单位主要负责人在本单位挂联县内,挂包1个贫困乡镇、1个贫困村,结对帮扶3户贫困户;县市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原则上各挂联1个贫困乡镇、1个贫困村,结对帮扶3户贫困户。</p>\n<p>(二)部门包村。结合领导挂联点,州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及中央和省驻楚单位各挂包1个贫困乡镇、不少于1个贫困村。县市部门各挂包1个贫困村,确保对贫困村的挂包全覆盖。</p>\n<p>(三)干部帮户。州、县市、乡镇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及中央和省驻楚单位的干部职工,要在本部门本单位所挂包的村内确定帮扶对象,采取“一帮一”“一帮几”“几帮一”或“支部帮”等形式结对帮扶,处级领导每人结对帮扶3户、科级领导每人结对帮扶2户、一般干部每人结对帮扶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确保对贫困户的帮扶全覆盖。</p>\n<p>(四)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在贫困村整合包村部门、单位及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帮户干部和大学生村干部等力量,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派任村支部第一书记,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扶贫工作队、都有第一书记、每户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措施落实。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工作需要,加大驻村人员选派力度,充实工作力量。驻村扶贫工作队由所在县委组织部、县扶贫开发部门和所在乡镇党委负责日常管理。</p>\n<p>三、扎实开展“转走访”工作</p>\n<p>在建立“挂包帮”长效机制基础上,全州统一组织开展“转走访”工作。</p>\n<p>(一)参加“转走访”的干部。州、县市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州、县市、乡镇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及中央和省驻楚单位领导干部职工,村干部、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村支部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干部等。</p>\n<p>(二)“转走访”的对象。对25个建档立卡贫困乡镇、220个建档立卡贫困行政村和8.6万户贫困户、25.8万贫困人口,实现走访全覆盖。</p>\n<p>(三)“转走访”的主要任务</p>\n<p>1.进村入户开展调查。各级干部要深入挂钩点,走访贫困村贫困户,认真填写《云南省遍访贫困村访谈问卷》《云南省遍访贫困户访谈问卷》,做好走访记录,掌握贫困状况。问卷填写完毕后,报县级联席会议办公室汇总,并报州联席会议办公室和州政府扶贫开发办备案。</p>\n<p>2.完善建档立卡资料。认真核对贫困村贫困户信息,全面摸清贫困村贫困户基本情况,准确掌握导致贫困的原因和实际需要,细化完善建档立卡资料和精准扶贫信息动态管理。</p>\n<p>3.宣传扶贫相关政策。广泛宣传各级支农惠农和扶贫开发政策,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观念,摆脱意识贫困和思路贫困,克服“等靠要”思想,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p>\n<p>4.研究制定帮扶措施。根据走访了解的情况,协同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发展计划。同时,各包村部门、单位要制定本部门本单位到村到户帮扶工作方案,落实各项帮扶措施,推动帮扶项目落地。要跟踪了解挂包点帮扶项目实施情况和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变化情况,调整完善帮扶措施,研究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确保帮扶工作见实效。</p>\n<p>5.收集村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广泛开展民情恳谈,接待群众来访,听取群众意见,记录民情日记,撰写民情报告,了解所包村发展状况,发现存在问题,提出工作建议。要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帮助化解矛盾纠纷,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p>\n<p>6.推动基层组织建设。指导贫困地区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加大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力度,培养壮大党员致富带头人队伍,帮助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加大乡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把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p>\n<p>四、认真组织及时实施“挂包帮”“转走访”工作</p>\n<p>(一)时间安排。从2015年开始全面组织开展“挂包帮”和“转走访”工作,2015年8月底前完成“挂包帮”组织到位工作,2015年10月底前完成第一轮“转走访”任务,以后每年不少于1次回访,并形成制度。</p>\n<p>(二)确定挂包点和联系户。州、县市分别建立“挂包帮”“转走访”工作联席会议,州联席会议办公室确定州级领导、州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中央和省驻楚单位的挂联县市;各挂钩单位要及时与挂联县市联系对接,共同协商确定挂包乡镇、挂包村,落实帮扶户;各县市要及时研究确定县市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乡镇干部挂包贫困村名单。以县市为组织实施主体,统筹省、州、县市和乡镇四级“挂包帮”单位、干部,统一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实现全覆盖。8个贫困县以外的建档立卡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由县市统筹安排挂包领导和挂包部门、单位及帮扶责任人。各县市、乡镇、村要主动与挂包的领导和部门、单位沟通联系,做好相关衔接工作。全州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须于2015年8月底前完成“挂包帮”组织到位工作。省、州、县市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中央驻楚单位挂联县市、挂包乡镇和村、帮扶户名单由县级联席会议办公室汇总后,将名单于2015年8月30日前报州联席会议办公室和州政府扶贫开发办。</p>\n<p>(三)领导带头开展“转走访”。州级领导要带头深入挂包村,进村入户开展遍访。各县市各部门各单位干部职工要安排时间,深入挂包村入户走访,面对面了解情况。各县市各部门各单位要在2015年8月启动“转走访”工作,2015年10月底前完成第一轮走访,并将走访工作情况报同级联席会议办公室。</p>\n<p>(四)细化遍访操作办法。州政府扶贫开发办要根据省要求制定具体的遍访操作办法,明确遍访工作方式、流程、纪律,运用好遍访成果,完善扶贫数据库。</p>\n<p>(五)强化工作考核。各县市各部门各单位于每年12月底前将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总结报同级联席会议办公室。“挂包帮”“转走访”工作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内容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部门、单位和干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p>\n<p>五、切实加强对“挂包帮”“转走访”工作的组织领导</p>\n<p>各县市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挂包帮”“转走访”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与深入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等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合力推进,坚决防止走过场和流于形式。</p>\n<p>(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是“挂包帮”“转走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既要研究部署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相关工作,又要亲自抓点示范。州委、州政府建立“挂包帮”“转走访”工作联席会议,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州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州委农办,负责日常工作。各县市也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统筹协调和组织落实本地区“挂包帮”“转走访”工作。</p>\n<p>(二)认真做好对接衔接。从此次调整直至2020年,州级单位挂联县市、挂包的建档立卡贫困乡镇、贫困行政村一律不再变动,所有州级层面需到县市、乡镇挂联的工作,都要以此为基础进行对接衔接,在此次明确的挂联县市进行,不再另外安排。州联席会议办公室要督促州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和驻楚单位及时与此次明确的挂联县市联系衔接,所派人员及时到位,建立起新的运行机制。同时,此次挂联县市有调整的州级部门单位,对在原挂联县市确定的于2015年实施的项目资金要继续落实,不能因为挂联县市的调整而停止。各相关县市要主动与调整出的原挂联单位对接,做好原确定实施项目的推进,并及时与新确定的挂联单位沟通交接,具体协商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p>\n<p>(三)认真做好结对帮扶工作。各定点帮扶单位要成立由单位主要领导负总责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指定科室及专人负责定点扶贫工作,并明确分管领导和联络员。制定单位帮扶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领导班子每年研究工作不少于2次,主要领导深入联系点调研、指导工作一年不少于2次。各单位要安排工作人员长期驻村帮扶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切实帮助挂包贫困村解决实际困难。定点帮扶单位的党员干部职工要积极参与结对帮扶工作。半年和年底要分别向州政府扶贫开发办报送扶贫工作总结。</p>\n<p>(四)强化督查考核。各级党委、政府督查部门要把“挂包帮”“转走访”工作纳入督查范围,加强督促检查,各级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开展经常性督查指导。对“挂空名”不开展工作或工作成效不明显的部门、单位及相关人员要进行严肃通报,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追责问责。挂钩扶贫工作实行一年一考核、五年一调整、五年一表彰,具体工作由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扶贫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由州委、州政府给予表彰。</p>\n<p>(五)严明工作纪律。各级领导干部在“挂包帮”“转走访”工作中,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州党委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轻车简从,真心扶贫,不得增加基层和贫困户负担,自觉维护党委、政府和干部形象。</p>\n<p>(六)营造浓厚氛围。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挂包帮”“转走访”工作的重要意义、措施办法、进展情况和工作成效。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好做法、好经验,要及时挖掘提炼和总结推广,树立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p>\n<p>本通知自下发之日起执行,《中共楚雄州委办公室、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楚雄州州级机关企事业单位挂钩扶贫联系点的通知》(楚办字〔2012〕7号)及相关调整挂钩扶贫联系的通知同时废止。</p>\n<p>附件:</p>\n<p>1.楚雄州“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转作风走基层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名单</p>\n<p>2.省、州级领导扶贫攻坚挂片联县包村方案(表一);中央定点挂钩扶贫单位和滇西帮扶高校,省、州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中央、省驻楚单位扶贫攻坚挂乡包村方案(表二)</p>\n<p>中共楚雄州委办公室</p>\n<p>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p>\n<p>2015年8月26日</p>\n<p>楚雄州“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转作风走基层</p>\n<p>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名单</p>\n<p>总召集人:孙 赟 州委副书记</p>\n<p>召集人:任锦云 州委常委、州人民政府副州长</p>\n<p>徐 昕 州委常委、州委组织部部长</p>\n<p>州委常委、州委秘书长</p>\n<p>夭建国 州人民政府副州长</p>\n<p>成 员:仲显海 州委办公室副主任</p>\n<p>张竣珲 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州接待处处长</p>\n<p>梁文林 州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州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书记(兼)</p>\n<p>段福君 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州委外宣办、州政府新闻办主任</p>\n<p>刘予敏 州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州台办主任</p>\n<p>白 云 州委政研室常务副主任、州委农办主任</p>\n<p>起云忠 州直机关工委书记</p>\n<p>徐 东 州发改委主任</p>\n<p>李 能 州教育局局长</p>\n<p>普学芬 州科技局局长</p>\n<p>周国兴 州民宗委主任</p>\n<p>赵晓明 州财政局局长</p>\n<p>杨雪斌 州国资委党委书记</p>\n<p>黄云雁 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p>\n<p>罗文慧 州政府扶贫开发办主任</p>\n<p>办公室主任:白 云(兼)</p>\n<p>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继云 州委政研室副主任</p>\n<p>办公室副主任:杨林本 州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副书记</p>\n<p>李志岗 州委统战部副部长</p>\n<p>善承卫 州直机关工委副书记</p>\n<p>罗向阳 州教育局副局长</p>\n<p>李学才 州政府扶贫开发办副主任</p>\n<p>楚雄州人民政府转发省人民政府关于</p>\n<p>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管理规定文件的通知</p>\n<p>楚政通〔2015〕47号</p>\n<p>州直各部门:</p>\n<p>现将《云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管理规定的通知》(云政发〔2015〕64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州实际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严格执行。</p>\n<p>一、高度重视</p>\n<p>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和《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意见》(云发〔2014〕28号)的具体表现;是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落实“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工作政策性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省、州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决执行好有关改革措施。</p>\n<p>二、认真落实</p>\n<p>各部门要严格按照云政发〔2015〕64号文件中提出的“强化预算编审管理、强化收入预算管理、强化支出预算管理、强化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强化财务管理、强化信息公开和强化监督及责任追究”等重点工作逐一加以认真落实。同时就有关具体工作强调如下。</p>\n<p>(一)强化部门主体责任。各部门是本部门的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主体,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执行,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并对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结果负责。</p>\n<p>(二)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时限下达上级专项资金、州级项目支出,并及时拨付资金,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州政府督查室要按月对执行进度慢和问题突出的部门实行通报、约谈。</p>\n<p>(三)加大盘活资金力度。州财政要将各部门连续2年未使用完的转移支付结余结转资金、当年州级财力安排的项目结转资金,一律收回统筹使用。</p>\n<p>(四)及时公开预算信息。各部门应在规定时限内向社会公开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并对预算执行情况等重要事项作出说明。</p>\n<p>三、严肃纪律</p>\n<p>对违反规定使用财政资金的,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进行责任追究和严肃处理。同时各单位要将执行财经纪律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p>\n<p>(此件公开发布)</p>\n<p>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p>\n<p>2015年9月21日</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p>\n<p>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管理规定的通知</p>\n<p>云政发〔2015〕64号</p>\n<p>各州、市、县、区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省直各委、办、厅、局:</p>\n<p>现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的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p>\n<p>(此件公开发布)</p>\n<p>云南省人民政府</p>\n<p>2015年9月1日</p>\n<p>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的规定</p>\n<p>第一章 总 则</p>\n<p>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维护财政经济秩序,严肃财经纪律,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p>\n<p>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财政资金,是指纳入各级政府预算管理的所有收入和支出,具体包括上级政府各项转移支付补助收入、本级政府预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p>\n<p>第三条 财政资金管理坚持“预算法定、权责统一、信息公开、注重绩效”的原则,实行法律监督、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p>\n<p>第四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级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财政资金管理工作。</p>\n<p>本省驻外机构和单位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按照本规定执行。</p>\n<p>第二章 强化预算编审管理</p>\n<p>第五条 各级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要按“全口径”预算要求,将政府的全部收支纳入预算,并将部门预算收支和部门财务收支全部纳入同级预算管理,编制综合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应当与一般公共预算编制相衔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完整性。</p>\n<p>第六条 各级政府要建立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设立、评估和退出机制,对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不得设立专项转移支付;对已设立的专项转移支付要定期进行评估,时限到期的专项转移支付要自动退出,未按照规定程序重新批准,不得继续执行。</p>\n<p>第七条 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要清理整合、规范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项目,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严格控制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对保留的专项进行甄别,属地方事务的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县级要加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整合力度,对上级政府下达的专项转移支付,可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的基础上,结合本级安排的有关专项情况,将支持方向和扶持领域有关的专项转移支付整合使用。</p>\n<p>第八条 各级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要依法完整编制政府采购预算,严格执行经费预算和资产配置标准,合理确定采购需求,不得超标准采购;要加大政府采购透明度,认真处理政府采购投诉和举报。</p>\n<p>第九条 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30日前,省财政部门应当将本级预算草案的初步方案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州、市财政部门应当将本级预算草案的初步方案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或者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县级政府应当将本级预算草案的初步方案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p>\n<p>第三章 强化收入预算管理</p>\n<p>第十条 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各项财政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在起草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制定出台区域政策、发展规划时,要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财税法规制度,不得越权制定税收和非税收入优惠政策或通过“先征后返”等方式变相减免税收。</p>\n<p>第十一条 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收税款,不得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开征、停征、多征、少征、提前征收、延缓征收或者摊派税款,不得截留、占用或挪用税款。</p>\n<p>第十二条 非税收入执收单位要将非税收入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不得开设非税收入过渡性账户,不得多征、少征或者擅自减征、免征、缓征非税收入,不得以隐匿、转移、截留、坐支、挪用、私存私放、私分等方式处置非税收入款项。</p>\n<p>第四章 强化支出预算管理</p>\n<p>第十三条 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必须严格执行,各地各部门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调整,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各部门各单位是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执行主体,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执行,并对执行结果负责;要提前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评审、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前期准备工作,确保预算一经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即可执行。</p>\n<p>第十四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预算执行考核机制,对预算执行进度慢或问题较为突出的部门实行约谈制度,调减收回资金,统筹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资金支持的领域,并定期将预算执行情况上报同级政府,由同级政府进行通报。</p>\n<p>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财政部门要在法定时限内下达本级预算安排的资金以及上级补助的各项转移支付资金。本级预算安排对下级政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应当分别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后的30日和60日内正式下达。上级补助的各项转移支付,应当在30日内正式下达到本行政区域内县级以上各级政府。对特殊情况,按照有关规定办理。</p>\n<p>第十六条 省级预算部门要逐年增加按因素法和竞争性方式分配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规模和项目数,根据事权与支出责任,逐步将专项资金分配权、项目确定权交给下级,省级侧重加强监管,从重项目资金分配向重资金绩效和监督管理转变。</p>\n<p>第十七条 严格执行津贴补贴政策,严禁任何单位以任何形式超标准、超范围发放津补贴和奖金福利,严禁违规使用财政资金发放津贴补贴。</p>\n<p>第十八条 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执行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维护费、差旅费、会议费、资产配置、办公用房修缮改造等公务支出管理方面的各项规定;要严格公务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建立公务审批和清单制度。</p>\n<p>第十九条 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除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规定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外,所有预算安排的财政资金须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核算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严禁违规采取“以拨作支”方式将财政资金从国库转入财政专户,严禁违规从单位零余额账户将财政资金向本单位实拨资金账户、上级主管单位及所属下级单位转拨;严禁使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以外的单位其他账户资金垫付部门预算已安排的支出。财政部门要强化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健全完善事前、事中有效控制和事后跟踪问效的监控制度。</p>\n<p>第二十条 各级政府要建立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制度。各部门各单位要建立健全公务卡报账制度,对纳入强制结算目录中的各项支出,必须使用公务卡或转账方式结算;严禁预算单位超限额提取现金和扩大现金结算范围。</p>\n<p>第二十一条 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要重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绩效目标管理,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将绩效评价结果与资金分配和政策退出挂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p>\n<p>第五章 强化结转结余资金管理</p>\n<p>第二十二条 推进一般公共预算结转结余资金统筹使用,对结余资金和连续2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一律收回统筹使用。收回资金的项目需在以后年度继续实施的,应作为新的预算项目,按照预算管理程序重新申请和安排。各级财政除国库集中支付结余外,一律不得按照权责发生制列支,已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的存量资金,要结合当前财政经济形势在2年内使用完毕。</p>\n<p>第二十三条 政府性基金要实现“当年收入、当年支出”,每项政府性基金年末结转超过当年收入30%的部分,由同级财政部门全部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使用,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并应用于重点支出和民生领域,不得用于一般性支出。</p>\n<p>第二十四条 建立健全财政存量资金与预算安排统筹结合的机制。自2016年起,对上年末财政存量资金规模较大的地区或部门,适当压缩下年度财政预算安排规模。其中,对上年末财政存量资金规模较大的地区,按照一定比例相应核减其下年度转移支付规模;对上年末财政存量资金规模较大的部门,按照一定比例相应核减其下年度公用经费或项目支出规模。</p>\n<p>第六章 强化财务管理</p>\n<p>第二十五条 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通知》(财会字〔1996〕19号)等法规和规定,认真执行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严格财务管理;不得违规设置会计账簿,不得通过往来科目核算收支,不得使用不合规的原始凭证进行列支;严禁公款私存及私设“小金库”。</p>\n<p>第二十六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财政对外借款追偿及责任追究制度,严禁违规对非预算单位及未纳入年度预算的项目借款和垫付财政资金。对以前年度形成的尚未收回的财政周转金等财政有偿使用资金借款,各级财政部门要列出清收计划,对确实无法收回的,要按照资金来源渠道报经批准后核销。</p>\n<p>第二十七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要建立往来款定期清理机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往来款长期挂账问题。应当由预算安排支出的,要抓紧安排预算予以列支;其他财政借垫款要抓紧收回,经核实确实无法收回的,要在报经同级政府批准后按照规定核销。</p>\n<p>第二十八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健全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开立、变更、撤销的审批备案和核准制度;对违规开立和多头开立银行账户的预算单位要责令其限期整改;对已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预算单位,原则上不得新开立实拨资金账户。各级财政部门开立、变更和撤销财政专户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报批、报各,未经财政部核准,一律不得新开立财政专户。全面清理存量财政专户,除经财政部审核并报国务院批准予以保留的财政专户外,其余财政专户在20l6年底前逐步撤销。</p>\n<p>第二十九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规定,并将债务收支全面纳入预算管理。不得超限额或在预算之外举借债务;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举借债务;不得以支持公益性事业发展名义举借债务用于经常性支出或楼堂馆所建设;不得挪用债务资金或改变既定用途;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为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债务提供担保。</p>\n<p>第三十条 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编制部门决算,做到收支真实、数据准确、内容完整、账表相符。对弄虚作假、随意调整决算账表的部门和单位,财政部门要责令其改正,并进行通报。</p>\n<p>第三十一条 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和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遵守财政资金管理及财务管理有关规定,不断增强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的自觉性。</p>\n<p>第七章 强化信息公开</p>\n<p>第三十二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依法向社会公开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预(决)算报告及报表,并对本级政府转移支付资金的安排、执行情况及举债情况等重要事项作出说明;各部门各单位应在部门预(决)算批复后20日内,将本部门本单位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向社会公开;涉密事项按照有关规定执行。</p>\n<p>第三十三条 各地各部门应依法公开民生项目和财政重点支出项目资金的扶持政策、管理使用办法和绩效评价结果等,依法推进重大事项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p>\n<p>第八章 强化监督及责任追究</p>\n<p>第三十四条 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财会〔2012〕21号)、《财政部 证监会 审计署 银监会 保监会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财会〔2008〕7号)等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内部监督和权力制衡;要规范项目资金分配下达工作程序,完善项目资金分配使用民主决策机制,实行项目资金分配使用负责制。对地区、部门、单位或企业,经查实有套取、骗取财政资金或挤占、截留、挪用项目资金情形的,财政部门应及时收回有关资金,并按照规定作出相应处罚。</p>\n<p>第三十五条 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大对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管力度,重点对项目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配置、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重大事项进行监督,强化对查出问题的督促整改,健全完善有关制度,杜绝屡查屡犯情况的发生。</p>\n<p>第三十六条 监察、财政、审计、价格、税务等部门要切实履行各自职责,依法查处违反财政资金管理规定的行为,同时要建立联动机制,加强沟通协作,实现信息共享,建立违反财经纪律行为公告制度和违纪违法人员黑名单制度,坚决查处有法不依、有禁不止的行为。</p>\n<p>第三十七条 各部门各单位在执行财经纪律中,有下列违法违规行为的,由各级政府依法进行处理和处罚,并依据有关规定追究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p>\n<p>(一)虚列收入和支出的;</p>\n<p>(二)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多征、提前征收或者减征、免征、缓征应征预算收入的;</p>\n<p>(三)截留、占用、挪用或者拖欠应当上缴国库的预算收入的;</p>\n<p>(四)违规改变财政资金用途的;</p>\n<p>(五)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的;</p>\n<p>(六)违规开设银行账户的;</p>\n<p>(七)违规举借债务、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的;</p>\n<p>(八)其他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行为的。</p>\n<p>第三十八条 各级政府要将各部门各单位执行财经纪律情况列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内容,对执行财经纪律不严、问题较为突出的单位予以问责,情节严重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举报违反财经纪律的情况,有关机关或主管部门应进行核实并依法依纪处理。</p>\n<p>第九章 附 则</p>\n<p>第三十九条 滇中产业新区财政资金管理,参照州、市执行。</p>\n<p>第四十条 本规定自2015年8月1日起施行。</p>\n<p>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p>\n<p>州人民政府领导成员工作分工的通知</p>\n<p>楚政通〔2015〕48号</p>\n<p>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各部门,楚雄开发区管委会:</p>\n<p>因人事变动和州人民政府副州长周兴国到国家烟草专卖局挂职,经州人民政府研究,现将《楚雄州人民政府领导成员工作分工》印发给你们,请按此联系工作。</p>\n<p>(此件公开发布)</p>\n<p>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p>\n<p>2015年9月28日</p>\n<p>楚雄州人民政府领导成员工作分工</p>\n<p>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州人民政府实行州长负责制,副州长、秘书长协助州长工作,并按照分工负责处理分管工作。</p>\n<p>代理州长杨斌:主持并领导州人民政府全面工作。负责监察、审计工作。</p>\n<p>常务副州长赵克义:负责州人民政府常务工作;负责发展改革、财政、人事、国土资源、城乡规划建设、统计、安全生产、税务、烟草、金融等工作。协助杨斌同志负责监察、审计工作。</p>\n<p>分管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州粮食局、州能源局)、州财政局(州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州国土资源局、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州规划局、州人民防空办公室)、州统计局、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州人民政府纠风办公室、州开发投资公司、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兼任州行政学校校长。协助杨斌同志分管州监察局、州审计局。</p>\n<p>联系州人大常委会;联系国家统计局楚雄调查队、人行楚雄州中心支行、楚雄银监分局和驻楚金融机构及证券、保险机构;联系州烟草专卖局(公司)、红塔集团楚雄卷烟厂、州国家税务局、州地方税务局;联系中央储备粮楚雄直属库。</p>\n<p>副州长任锦云:负责农业、林业、水务、扶贫、供销、农业综合开发、防汛抗旱、护林防火、移民开发、招商引资以及国家农业园区规划建设等工作。</p>\n<p>分管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州农业局(州畜牧兽医局、州乡镇企业局)、州林业局(州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州水务局、州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州招商合作局、州移民开发局、州青山嘴水库工程建设管理局、州供销社、州机关事务管理局、州葡萄产业开发办公室、州政府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p>\n<p>联系州政协和州级民主党派;联系州气象局。</p>\n<p>副州长马闻:负责政法、社会稳定、信访、人民武装和国防动员等工作。</p>\n<p>分管州公安局、州司法局、州信访局、州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和法制办公室、州公安消防支队。</p>\n<p>联系州委政法委、州委610办公室、州中级人民法院、州人民检察院、州国家安全局、楚雄监狱;联系驻楚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p>\n<p>副州长邓斯云:负责教育、卫生和计划生育、工商、食品药品安全、医改、档案、地震、地方志、妇女儿童等工作。</p>\n<p>分管州教育局、州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州防治艾滋病局)、州工商行政管理局、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州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州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州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州档案局、州地震局、州地方志办公室、州红十字会、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楚雄技师学院。</p>\n<p>联系楚雄师范学院、州妇女联合会、共青团楚雄州委。</p>\n<p>副州长夭建国:负责民政、民族宗教、科技、文化体育、旅游、救灾、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政务服务、外事侨务、驻外机构、残联、彝文研究等工作。</p>\n<p>分管州科学技术局(州知识产权局)、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州民政局、州文化体育局、州旅发委、州新闻出版广电局(州版权局)、州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州人民政府政务服务管理局(州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州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州人民政府驻昆明办事处、州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州残疾人联合会、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p>\n<p>联系州科学技术协会、州委老干部局、州归国华侨联合会、州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州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p>\n<p>副州长张晓鸣:负责工业和信息化、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和铁路建设、商贸、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通信等工作。</p>\n<p>分管州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州无线电管理办公室、州中小企业局、州煤炭工业管理局)、州环境保护局、州交通运输局、州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州商务局、州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州国企改革办公室。</p>\n<p>联系州工商业联合会、州总工会、州邮政管理局、楚雄公路路政管理支队、楚雄公路管理总段、中石化楚雄石油分公司、中石油楚雄销售分公司、电信楚雄分公司、移动楚雄分公司、联通楚雄州分公司,其他中央、省属驻楚非烟工业企业。</p>\n<p>秘书长李德胜:负责处理州人民政府日常工作;负责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全面工作。</p>\n<p>分管州接待处。协助任锦云同志分管州机关事务管理局,协助马闻同志分管州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和法制办公室,协助夭建国同志分管州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州人民政府驻昆明办事处。</p>\n<p>联系州委办公室、州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州政协办公室、州纪委办公室、州委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州国家保密局)。</p>\n<p>州人民政府领导的工作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协作配合,分工协作关系明确如下:赵克义—张晓鸣,任锦云—夭建国,马闻—邓斯云。</p>\n<p>州属各企事业单位参照上述分工范围联系工作。</p>\n<p>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环境监管</p>\n<p>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p>\n<p>楚政办通〔2015〕32号</p>\n<p>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各部门:</p>\n<p>《楚雄州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p>\n<p>(此件公开发布)</p>\n<p>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p>\n<p>2015年9月10日</p>\n<p>楚雄州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p>\n<p>为进一步加强全州环境监管执法工作,创新监管模式,健全监管网络,明确监管责任,强化责任追究,实现环境监管科学规范、高效便捷,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国办发〔2014〕56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2015〕22号)要求,特制定本方案。</p>\n<p>一、指导思想</p>\n<p>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明确监管层级,落实监管责任。逐步构建覆盖全州、责任到人、执法有序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现各有所管、各尽其责、信息畅通、集约高效的环境监管工作新格局。有效保障环境安全,促进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加快建设美丽彝州。</p>\n<p>二、组织保障</p>\n<p>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州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工作顺利实施,成立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p>\n<p>组 长:张晓鸣 副州长</p>\n<p>副组长:吴海芬 州政府副秘书长</p>\n<p>苏光祖 州环保局局长</p>\n<p>成 员:朱光荣 州政府督查室主任</p>\n<p>张绍文 州环保局调研员</p>\n<p>黄丕刚 州环保局副局长</p>\n<p>杨红星 州环境监察支队支队长</p>\n<p>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州环保局,由苏光祖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从州环保局抽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州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的日常工作。</p>\n<p>三、管理网络及责任主体</p>\n<p>(一)网格划分</p>\n<p>根据全州重点污染源分布情况、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主要河流、自然保护区及集中饮用水源地、工业企业分布情况的环境保护目标,结合我州环境监察执法工作的总体任务和监管重点,按照“条块结合、块为主体,上下联动、整体推进,重心下沉、属地管理,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建立州级和县市两级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体系,实行网格划分全覆盖,分级管理抓落实,责任追究到个人。全州环境监管区域划分为2个主体网格和10个单元网格。</p>\n<p>各县市根据行政区域内重点污染源分布情况、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主要河流、自然保护区及集中饮用水源地、工业企业分布情况的环境保护目标,结合环境监察执法工作的总体任务和监管重点,将环境监管区域划分为若干主体网格和单元网格,并根据实际情况设立本级重点单元网格,可将重污染企业密集、周边环境敏感的区域单独划分监管网格,有针对性地倾斜执法力量,加大重点单元网格的监管力度。</p>\n<p>县市级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由本级人民政府审定、发布,报州人民政府备案,抄送州环保局,并向社会公开。</p>\n<p>(二)责任主体</p>\n<p>各级网格化管理工作根据职责分工,分别负责相应的环境监管执法任务,下级网格要接受上级网格的工作指导、协调和监督,各级网格统筹协调,强化环境监管,共同完成承担的各项执法监管任务。</p>\n<p>1.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职责</p>\n<p>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制定本级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承担本级网格化管理工作的领导责任,对本级和下级网格化管理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考核。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分管环境监察机构的分管领导为本级网格化管理的责任领导,全面统筹本级网格化管理工作。</p>\n<p>2.环境监察机构职责</p>\n<p>各级环境监察机构具体负责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的实施工作,承担相应的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工作的监管责任。州级环境监察机构承担监督管理责任和直接管理责任,县市级环境监察机构承担直接管理责任。</p>\n<p>3.环境监察人员职责各级环境监察机构根据具体情况分别明确总负责人、主要责任人、直接责任人等3级责任主体,实行逐级负责制。</p>\n<p>各级环境监察机构主要领导为本级网格化管理总负责人,主要职责为:统筹安排本级环境监察网格化管理工作,组织制定本级网格化管理制度,督促指导本级和下级网格化管理责任主体开展工作。</p>\n<p>各级环境监察机构分管领导为本级网格化管理主要负责人。主要职责为:在本级网格化管理总负责人领导下,指导、检查、督促网格内环境监察工作落实,对重点环境监察工作和突出环境违法问题进行安排部署并组织查处。</p>\n<p>各级环境监察机构监察人员为本级网格化管理单元网格直接责任人。主要职责为:按照规定落实各项环境监察制度,按频次完成现场环境监察任务,做好现场环境监察记录,撰写现场环境监察报告,对环境违法案件调查取证,落实网格化管理规定的其他工作内容。</p>\n<p>四、实施步骤</p>\n<p>(一)全面启动阶段</p>\n<p>各县市要统一认识,为实行网格化监管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根据方案要求,结合行政区域实际,制定县市环境监管网格化实施方案,细化网格,建立适合本地区实际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各县市将环境监管网格化实施方案上报州人民政府,同时抄送州环保局,并向社会公开。</p>\n<p>(二)检查完善阶段</p>\n<p>州级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将采取实地检查的方式,对各县区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各县市健全环境监管网格化责任体系。</p>\n<p>(三)总结提升阶段</p>\n<p>各县市总结环境监管网格化体系建设工作的经验和存在问题,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并于2015年11月30日前将工作总结报州环保局汇总后上报州人民政府。州环保局于12月10日前对全州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工作进行评估,进一步健全全州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及管理制度,形成长效机制。</p>\n<p>五、工作要求</p>\n<p>(一)强化组织领导</p>\n<p>各县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对环境监管网格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监管网格化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及奖惩制度,在本行政区域内实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州级领导小组对州、县市两级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督查情况向全州通报。</p>\n<p>(二)强化责任落实</p>\n<p>各级要进一步强化党委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构建党政齐抓共管局面,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严格实行环境保护工作领导负责制,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分管环境保护工作负责人,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各级政府及组织人事部门任命和管理的、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的环境保护责任。主要负责人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环境保护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环境保护工作的负责人对环境保护工作负综合监管领导责任;其他负责人对分管业务工作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p>\n<p>(三)强化监管执法</p>\n<p>各级环境保护部门承担日常环境监管执法责任,要加大现场检查、随机抽查力度,要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认真组织开展各项环保专项检查及日常监管,对环境违法行为要做到不失管、不姑息、不包庇,做到有行动、有记录、有报告。环境保护重点区域、流域的地方政府要强化协同监管,开展联合执法、区域执法和交叉执法。</p>\n<p>(四)强化责任追究</p>\n<p>各网格责任单位在日常监管中,要根据所对应的网格,在对所属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全面监察的同时,要突出网格特点和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监察重点,实施分类监管,建立完善岗位轮换机制,增加工作透明度,提高执法效能,并将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建立健全责任管理体系,切实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对工作不力、失职、渎职导致环境污染事故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p>\n<p>(五)强化能力建设</p>\n<p>各县市人民政府要积极支持环境监管网格化工作,重点解决执法人员和执法装备不足等问题。要加强县市级环境监管执法队伍建设,具备条件的乡镇及工业集聚区配备必要的环境监管人员。要加强培训,全面提高监管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要加强执法能力保障,加快移动执法平台建设,推进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为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p>\n<p>(六)强化部门联动</p>\n<p>环境保护部门要主动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联合开展统一行动,集中解决一批严重污染环境、群众 反应强烈的突出问题,对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的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移送一起,杜绝有案不移、以罚代刑现象发生,遏制环境违法犯罪多发态势。要强化纪检监察监督,发挥纪检监察部门行政监督作用,保障网格体系正常运行,对失职渎职的、未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环境监管责任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问责。要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揭露和批评环境违法行为,促进增强公众环境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要强化环保监督员监督,聘请社会监督员监督各级网格环境监管工作落实情况。</p>\n<p>(七)强化公众参与</p>\n<p>网格责任单元和责任主体的划分情况要及时向整个网格区域,特别是网格区域内的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公开。对网格内的企业情况和监督管理情况也要适时向社会公开。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形式,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加强与网格内群众和企业的联系沟通,进一步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和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情况,增强全社会关注环保的意识,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及公众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p>\n<p>环境监管工作信息要及时向上级环境保护部门报送,网格划分、网格责任主体有变更的地区,要第一时间上报上一级环境保护部门。</p>\n<p>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分级诊疗</p>\n<p>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p>\n<p>楚政办通〔2015〕38号</p>\n<p>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有关部门:</p>\n<p>《楚雄州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p>\n<p>(此件公开发布)</p>\n<p>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p>\n<p>2015年10月28日</p>\n<p>楚雄州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试行)</p>\n<p>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关要求,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引导患者在基层就医,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新格局,促使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医保基金有效使用、政府投入最大效用,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结合我州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p>\n<p>一、总体思路</p>\n<p>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对口支援、增强能力、签约服务、政策引导等机制,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制度。</p>\n<p>二、基本原则</p>\n<p>(一)政策引导与自愿选择相结合原则。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差别支付,同级医疗机构自愿选择。</p>\n<p>(二)系统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原则。统筹有关政策的制定、落实,先行试点、分步实施。</p>\n<p>(三)分级诊疗与专病专治相结合原则。</p>\n<p>(四)上下联动、资源共享原则。</p>\n<p>三、工作目标</p>\n<p>通过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促进病人合理分流,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逐步形成“首诊在社区、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2015年底,试点县的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与上级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县域内住院患者平均比例达到75%以上;到2016年底,10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与上级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县域内住院患者平均比例达到85%以上;到2017年,建立比较科学完善的分级诊疗目录,县域内住院患者比例达到90%以上。</p>\n<p>四、工作措施</p>\n<p>(一)确定分级诊疗范围</p>\n<p>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在国家和省的分级诊疗目录出台前,我州的疾病诊疗范围如下:</p>\n<p>1.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诊疗范围:一般常见病、多发病门诊诊治。</p>\n<p>2.一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范围:</p>\n<p>重点是无并发症、并发症非手术治疗的8类96种疾病及其他根据其技术水平、设施设备条件能够诊疗的疾病。</p>\n<p>3.二级医院诊疗范围:主要接诊除前述无并发症、并发症非手术治疗的8类96种疾病以外,且不需要转往三级医疗机构诊治的与其技术水平、设施设备条件相适应的疾病。</p>\n<p>4.三级医疗机构的诊疗范围:主要接诊临床各种危急重症、二级医院不能诊治转入的病人,以及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发生的病例。</p>\n<p>(二)建立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p>\n<p>基层首诊是指当参保(参合)人员住院就医时,就近选择居住地或发病时地域所在地的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就医。双向转诊包括从下级医疗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和从上级医疗机构向下级医疗机构转诊。</p>\n<p>1.基层首诊、逐级转诊。普通病人原则上必须在基层首诊,卲:参保(参合)人员住院就医时,必须首先到当地确定的首诊医疗机构(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就诊,诊治无效或不能处置时就近就地转院到二级定点医院,二级定点医院诊治无效或是不能处置时就近就地转院到州内三级定点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诊治无效或是不能处置时才能根据情况转院到非我州定点医疗机构。转院时必须出具医保、新农合的转诊转院证明,并作为即时结报的必备手续,医保病人需要到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开通医保卡。州内同级医疗机构患者首诊和转诊时可自主选择。</p>\n<p>2.向下转诊程序。对于常见病、多发病、各种急慢性病缓解期、各类手术后病情稳定以及各种疾病晚期仅需保守或临终关怀的患者,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情况转往下级医疗卫生机构治疗或管理。</p>\n<p>3.特殊情况的住院程序。州内突发急危重症患者,按照“就近、就急”原则进行抢救和住院治疗,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保和新农合的有关规定向医保和新农合经办机构报备。医生开具的急、危、重症等有关医疗文书作为费用结报必备材料,否则有关费用不予支付。</p>\n<p>州外突发急危重症患者,可按照“就近、就急”原则进行抢救和住院治疗。患者或其家属按照医保、新农合的有关规定通过电话、网络传真等形式向参保地医保和新农合经办机构办理有关备案手续,开通医保卡。备案信息和医生开具的急、危、重等有关医疗文书作为费用结算报销的必备材料。新农合、医保纳入重大疾病报销限价管理的疾病不需要基层首诊,但要按照医保和新农合的有关要求办理转院、备案手续。</p>\n<p>(三)发挥医保、新农合政策的引导作用</p>\n<p>1.建立差别支付机制。加大医保、新农合政策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力度,提高基层医疗机构门诊统筹、住院报销比例,新农合省、州、县、乡各级住院起付线差距不少于200元,报销比例差距不低于10%,拉开各级医疗机构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差距。</p>\n<p>2.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医保、新农合管理机构通过协商谈判方式,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管理服务协议,建立“总额控制,超支分担”的机制。基金支出计划分配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新农合的资金分配比例原则上基层门诊资金不低于15%,县域内住院资金占比要逐年有所增长。积极推行疾病分组付费方式(DRGs)。</p>\n<p>3.建立差别支付制度。医保、新农合报销比例向基层倾斜。对符合转诊转院条件,按照要求办理转诊转院手续和信息登记备案的患者,医保、新农合按照政策减免或报销。未按照要求办理转诊转院手续的,新农合在方案规定报销比例的基础上2015年、2016年、2017年 分别降低10、15、20个百分点报销。从上级医疗机构转入下级医疗机构连续住院的不再计算下级医疗机构的起付标准。</p>\n<p>(四)明确医疗机构对分级诊疗的主体责任</p>\n<p>1.实行首诊和转诊责任制。各级医疗机构要确定双向转诊管理部门并指定专人负责,制定合理的转诊流程和有关制度。基层医疗机构要承担统筹区域内患者住院的首诊治疗及转诊,各级医疗机构要书面告知分级诊疗政策。</p>\n<p>2.建立上下联动的预约诊疗。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建立预约转诊机制,基层医疗机构转诊患者优先获得转入医院的床位及服务。逐步将上级医院的门诊诊疗纳入基层首诊后预约,努力提升预约挂号量占全部挂号总量的比例。</p>\n<p>3.建立分级诊疗考评体系。制定分级诊疗考核方案,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聘请专家参与考核评审。将上下转诊率、参保参合患者县域内就医比例、基金使用占比、药占比、门诊及住院接诊人次数、远程会诊等指标及不合理转院、不合理住院、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治疗、不合理收费等内容纳入考核评审。考核评审结果直接与新农合、医保资金及其他补助资金挂钩,发现有违规行为的,除扣除或追回违规费用外,对定点医疗机构给予警告、通报批评、罚款、限期整改,暂停、取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直至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等处罚,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涉嫌违法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p>\n<p>4.健全转诊信息报送制度。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定期统计汇总转诊病人情况,每季度就转出病人病情、流向、转诊原因等做好统计分析工作,并形成转诊情况分析报告报医保、新农合等部门。医保和新农合经办机构定期公布各定点医疗机构转诊病人流向,定期对各定点医疗机构转诊登记汇总情况进行检查。</p>\n<p>五、实施步骤</p>\n<p>(一)准备阶段(2015年1月—6月)。州、县人民政府及各部门各医疗单位制定实施方案、完善配套政策、宣传发动、教育培训、组织建设、流程制定等工作。</p>\n<p>(二)试点阶段(2015年7月)。选择牟定县、大姚县、永仁县、禄丰县4个县按方案流程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工作。鼓励其他县市积极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机制。</p>\n<p>(三)全面实施阶段。根据分级诊疗试点情况,适时在全州全面实施。</p>\n<p>六、保障措施</p>\n<p>(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分级诊疗工作在州医改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各县市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负起分级诊疗工作的领导责任,统筹推进行政区域内分级诊疗工作的实施。各试点县要认真调研、充分预测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结合本县实际,合理确定首诊医疗机构,精心制定实施方案,发现问题及时与州卫计委沟通研究解决。</p>\n<p>卫生部门要做好新农合政策和分级诊疗的衔接,严格执行转诊转院政策,制定差异化的起付线、报销比例。加强医疗机构的监管,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制定分级诊疗考核方案并组织实施。协调解决分级诊疗推进中存在的问题。</p>\n<p>州县市医改办要建立协作会商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具体问题。</p>\n<p>发改部门要做好各级医疗机构的发展规划,项目的立项要向基层倾斜,结合公立医院改革调整制定差异化的医疗服务价格。</p>\n<p>财政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分配政策,缩小各级医疗机构间医务人员的收入差距,确保基层医务人员的合理收入,充分调动基层人员的积极性。</p>\n<p>人社部门要做好医保政策和分级诊疗的衔接,严格执行转诊转院政策,制定差异化的起付线、报销比例。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供人才支持,在基层人员招聘、绩效分配、职务晋升等方面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充分调动基层人员的积极性。</p>\n<p>其他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围绕分级诊疗的目标要求,认真履职尽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分级诊疗工作 深入开展。</p>\n<p>(二)加强宣传引导,做到家喻户晓。宣传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医保、新农合经办机构、各级医疗机构要将分级诊疗宣传工作作为推动工作的前提,制定详细的宣传方案,精心策划,确保家喻户晓。要加强教育培训,让医务人员牢固树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首诊在社区、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就医秩序的宣传教育,扩大社会知晓率,积极争取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引导群众逐步树立科学的就医理念。要充分运用舆情监测平台,建立转诊信息报送制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州内各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报道分级诊疗工作的政策和推进情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p>\n<p>(三)严格督导考核,确保工作实效。由州医改办将分级诊疗工作纳入医改责任目标书进行考核,建立督促检查、考核问责机制,确保分级诊疗制度落到实处。建立分级诊疗执行情况通报制度,对重视不够、群众反映问题较多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要进行约谈并限期整改,整改仍然不见效果的要追究领导责任。</p>\n<p>附件: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诊疗目录</p>\n<p>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诊疗目录</p>\n<p>一、呼吸系统:鼻炎、鼻息肉(非手术治疗)、慢性咽喉炎、慢性扁桃体炎(非手术治疗)、支气管炎(有基础疾病、并发症、老人和婴幼儿除外)、阻塞性肺气肿(有基础疾病、并发症、急性发作除外)、体温38.5℃以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无并发症或并发症)和体温38.5℃以下流行性感冒,无并发症的麻疹、风疹。</p>\n<p>二、循环系统:诊断明确的原发性高血压(无急性并发症)、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非手术治疗)、静脉曲张(非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和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功能Ⅰ、Ⅱ级非手术治疗)。</p>\n<p>三、消化系统:一般口腔感染、牙周炎、齿科和轻微牙周感染、一般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无并发症、非手术治疗)、诊断明确的慢性肠炎、急性胃肠炎、慢性胆囊炎(非手术治疗)、胆囊结石(非手术治疗)、胆囊息肉(非手术治疗),非传染病医院收治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人,疝(非手术治疗)。</p>\n<p>四、泌尿生殖系统:膀胱炎、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非手术治疗)、慢性附件炎、前庭大腺炎(非手术治疗)、附睾炎、睾丸炎、精索静脉曲张(非手术治疗)、阴道炎、宫颈炎(非手术治疗)、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非手术治疗)、子宫脱垂(非手术治疗)、泌尿系结石[(输尿管结石除外)非手术治疗除外]。</p>\n<p>五、内分泌代谢疾病:糖尿病(无并发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碘缺乏相关性甲状腺疾患和有关情况、痛风(无并发症)。</p>\n<p>六、神经、精神疾病:脑血管病康复治疗(康复期)、脑动脉硬化、面神经麻痹(恢复期)、周围神经损伤(恢复期)、偏头痛、三叉神经痛(保守治疗)、视神经损伤(萎缩)、脑积水(非手术治疗)、脑萎缩、脊髓空洞症、运动神经元疾病、非精神病专科医院不得收治精神科疾病。</p>\n<p>七、骨骼肌肉系统:一般性腰痛、骨质增生、颈椎病(非手术治疗)、肩周炎、各种关节炎(非急性发作期)、腰肌劳损、肥大性脊柱炎、颈腰椎间盘疾病(非手术治疗)、脊椎关节强硬(非手术治疗)、骨病和软骨病(非手术治疗)、关节病(非手术治疗)、关节脱位、骨折外固定(小夹板)、手指足趾感染(非手术治疗)、陈旧性骨折(非手术治疗)。</p>\n<p>八、其他疾病:包括恶性肿瘤稳定期(重症支持治疗和化疗除外)、各种良性肿瘤(非手术治疗)、脂肪瘤;皮肤擦伤、软组织挫伤、各种急性扭伤;一般性皮炎、皮肤疖肿、皮肤脓肿、痈、过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牛皮癞、皮肌炎(急性期、并发症除外),浅二度烧伤(烫伤)、带状疱疹(重症除外)、皮下囊肿、皮肤良性肿瘤、癣癜风、各类湿疹、颈(腹股沟)淋巴结炎、脂肪垫、各类性传播疾病、各种体癞;中耳炎。</p>\n<p>九、依据其诊疗能力能够诊治的疾病。</p>\n<p>人 事 任 免</p>\n<p>赵克义 任楚雄州行政学校校长、州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p>\n<p>杨照辉 免去楚雄州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职务;</p>\n<p>段志红 免去楚雄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挂职)职务;</p>\n<p>施卫华 免去楚雄州统计局副局长(挂职)职务;</p>\n<p>杨 珺 免去楚雄州招商合作局副局长职务。</p>\n<p>楚干字〔2015〕108号、124号、125号</p>\n<p>张孟培 任楚雄技师学院副院长(正处级);</p>\n<p>李绍宝 任楚雄技师学院副院长(正处级),免去楚雄农业学校校长职务;</p>\n<p>席家永 任楚雄技师学院副院长(正处级),免去楚雄高级技工学校副校长、州职业教育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楚雄技师学院副院长(兼)职务;</p>\n<p>周 刚 任楚雄技师学院副院长(正处级),免去楚雄州职业教育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职务;</p>\n<p>杨建明 任楚雄技师学院副院长(正处级),免去楚雄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职务;</p>\n<p>闵 珏 免去楚雄高级技工学校副校长、楚雄技师学院副院长(兼)职务;</p>\n<p>李万翔 免去楚雄高级技工学校副校长、楚雄技师学院副院长(兼)职务;</p>\n<p>鲁延森 免去昆明理工大学楚雄应用技术学院副院长、楚雄州工业学校副校长职务;</p>\n<p>张绍喜 免去昆明理工大学楚雄应用技术学院副院长、楚雄州工业学校副校长职务;</p>\n<p>徐俊梅 免去楚雄州工业学校副校长职务;</p>\n<p>段联嵩 免去楚雄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职务;</p>\n<p>张 翔 免去楚雄农业学校副校长、州职业教育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职务;</p>\n<p>王 静 免去楚雄农业学校副校长职务;</p>\n<p>朱 斌 免去楚雄州体育运动学校副校长职务;</p>\n<p>周志海 免去楚雄州教育局副局长职务;</p>\n<p>龙光明 免去楚雄州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职务;</p>\n<p>段光洪 任楚雄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试用期一年);</p>\n<p>贺 祥 免去楚雄州监察局第四监察分局局长职务;</p>\n<p>刘 伟 任楚雄州监察局第四监察分局局长(副处级,试用期一年);</p>\n<p>谭学超 免去楚雄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职务;</p>\n<p>董应宽 免去楚雄州卫生局副局长职务;</p>\n<p>肖荣祥 免去楚雄州粮食局副局长职务;</p>\n<p>丁似莲 免去楚雄州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职务;</p>\n<p>陈文芳 免去楚雄州畜牧兽医局副局长职务;</p>\n<p>李如宗 免去楚雄州人民政府研究室、州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职务;</p>\n<p>徐 鹏 免去楚雄州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副主任职务;</p>\n<p>张绍文 免去楚雄州环境保护局副局长职务;</p>\n<p>宋志峰 免去楚雄州地震局副局长职务;</p>\n<p>毛德培 任楚雄州地震局副局长。</p>\n<p>楚干字〔2015〕80号、97号</p>\n<p>赵晓明 免去楚雄州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主任(兼),州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兼)职务;</p>\n<p>李玉林 免去楚雄州招商合作局局长职务;</p>\n<p>杨本雷 免去楚雄州中医院院长,云南省彝医医院院长、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所长(兼)职务;</p>\n<p>邱卫东 免去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院长职务。</p>\n<p>楚政通〔2015〕49号</p>\n<p>楚雄州2015年9月至10月</p>\n<p>大事记</p>\n<p><br></p>"},{"gicategorycode":"","giinfoid":"180694","giindentifier":"115323000151673132-/2021-1109001","giuuid":"A6175563A56445AFA1217512DE817995","gititle":"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5年第4期)","subcatcode":"","gitcatcode":"","giccatcode":"","gipubcodes":"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gidate":"2015-08-10 10:11:07","gidocno":"","gisubterm":"","gipubcode":"hhszfxxgk","gicontent":"<p class=\"vsbcontent_start\"> </p>\n<p class=\"vsbcontent_start\">国务院令</p>\n<p>博物馆条例</p>\n<p>(第659号)(3)</p>\n<p>存款保险条例</p>\n<p>(第660号)(7)</p>\n<p>国务院办公厅文件</p>\n<p>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p>\n<p>(国办发〔2015〕13号)(10)</p>\n<p>省政府文件</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p>\n<p>(云政发〔2015〕22号)(13)</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p>\n<p>(云政发〔2015〕25号)(20)</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p>\n<p>(云政发〔2015〕26号)(24)</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p>\n<p>(云政发〔2015〕27号)(28)</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p>\n<p>(云政发〔2015〕51号)(36)</p>\n<p>省政府办公厅文件</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p>\n<p>的实施意见</p>\n<p>(云政办发〔2015〕32号)(49)</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p>\n<p>的实施意见</p>\n<p>(云政办发〔2015〕34号)(52)</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p>\n<p>工作的实施意见</p>\n<p>(云政办发〔2015〕55号)(56)</p>\n<p>州政府文件</p>\n<p>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p>\n<p>政府的实施意见(60)</p>\n<p>州政府办公室文件</p>\n<p>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楚雄州政府和社会资本</p>\n<p>合作工作协调机制的通知(66)</p>\n<p>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p>\n<p>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意见(68)</p>\n<p>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文件</p>\n<p>精神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71)</p>\n<p>人事任免</p>\n<p>人事任免(74)</p>\n<p>大事记</p>\n<p>2015年7~8月大事记(76)</p>\n<p><br></p>\n<p><br></p>\n<p>博物馆条例</p>\n<p>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p>\n<p>第659号</p>\n<p>《博物馆条例》已经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第7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3月20日起施行。</p>\n<p>总 理 李克强</p>\n<p>2015年2月9日</p>\n<p>第一章 总 则</p>\n<p>第一条 为了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发挥博物馆功能,满足公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制定本条例。</p>\n<p>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p>\n<p>博物馆包括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利用或者主要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博物馆为国有博物馆;利用或者主要利用非国有资产设立的博物馆为非国有博物馆。</p>\n<p>国家在博物馆的设立条件、提供社会服务、规范管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财税扶持政策等方面,公平对待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p>\n<p>第三条 博物馆开展社会服务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p>\n<p>第四条 国家制定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完善博物馆体系。</p>\n<p>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设立博物馆。</p>\n<p>第五条 国有博物馆的正常运行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非国有博物馆的举办者应当保障博物馆的正常运行经费。</p>\n<p>国家鼓励设立公益性基金为博物馆提供经费,鼓励博物馆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自身发展。</p>\n<p>第六条 博物馆依法享受税收优惠。</p>\n<p>依法设立博物馆或者向博物馆提供捐赠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p>\n<p>第七条 国家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博物馆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博物馆管理工作。</p>\n<p>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博物馆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关的博物馆管理工作。</p>\n<p>第八条 博物馆行业组织应当依法制定行业自律规范,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指导、监督会员的业务活动,促进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p>\n<p>第九条 对为博物馆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或者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p>\n<p>第二章 博物馆的设立、变更与终止</p>\n<p>第十条 设立博物馆,应当具备下列条件:</p>\n<p>(一)固定的馆址以及符合国家规定的展室、藏品保管场所;</p>\n<p>(二)相应数量的藏品以及必要的研究资料,并能够形成陈列展览体系;</p>\n<p>(三)与其规模和功能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p>\n<p>(四)必要的办馆资金和稳定的运行经费来源;</p>\n<p>(五)确保观众人身安全的设施、制度及应急预案。</p>\n<p>博物馆馆舍建设应当坚持新建馆舍和改造现有建筑相结合,鼓励利用名人故居、工业遗产等作为博物馆馆舍。新建、改建馆舍应当提高藏品展陈和保管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p>\n<p>第十一条 设立博物馆,应当制定章程。博物馆章程应当包括下列事项:</p>\n<p>(一)博物馆名称、馆址;</p>\n<p>(二)办馆宗旨及业务范围;</p>\n<p>(三)组织管理制度,包括理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产生办法、人员构成、任期、议事规则等;</p>\n<p>(四)藏品展示、保护、管理、处置的规则;</p>\n<p>(五)资产管理和使用规则;</p>\n<p>(六)章程修改程序;</p>\n<p>(七)终止程序和终止后资产的处理;</p>\n<p>(八)其他需要由章程规定的事项。</p>\n<p>第十二条 国有博物馆的设立、变更、终止依照有关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并应当向馆址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备案。</p>\n<p>第十三条 藏品属于古生物化石的博物馆,其设立、变更、终止应当遵守有关古生物化石保护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并向馆址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备案。</p>\n<p>第十四条 设立藏品不属于古生物化石的非国有博物馆的,应当向馆址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备案,并提交下列材料:</p>\n<p>(一)博物馆章程草案;</p>\n<p>(二)馆舍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证明,展室和藏品保管场所的环境条件符合藏品展示、保护、管理需要的论证材料;</p>\n<p>(三)藏品目录、藏品概述及藏品合法来源说明;</p>\n<p>(四)出资证明或者验资报告;</p>\n<p>(五)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p>\n<p>(六)陈列展览方案。</p>\n<p>第十五条 设立藏品不属于古生物化石的非国有博物馆的,应当到有关登记管理机关依法办理法人登记手续。</p>\n<p>前款规定的非国有博物馆变更、终止的,应当到有关登记管理机关依法办理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并向馆址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备案。</p>\n<p>第十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公布本行政区域内已备案的博物馆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主要藏品等信息。</p>\n<p>第三章 博物馆管理</p>\n<p>第十七条 博物馆应当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有关组织管理制度。</p>\n<p>第十八条 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评定专业技术职称。</p>\n<p>第十九条 博物馆依法管理和使用的资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p>\n<p>博物馆不得从事文物等藏品的商业经营活动。博物馆从事其他商业经营活动,不得违反办馆宗旨,不得损害观众利益。博物馆从事其他商业经营活动的具体办法由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制定。</p>\n<p>第二十条 博物馆接受捐赠的,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p>\n<p>博物馆可以依法以举办者或者捐赠者的姓名、名称命名博物馆的馆舍或者其他设施;非国有博物馆还可以依法以举办者或者捐赠者的姓名、名称作为博物馆馆名。</p>\n<p>第二十一条 博物馆可以通过购买、接受捐赠、依法交换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方式取得藏品,不得取得来源不明或者来源不合法的藏品。</p>\n<p>第二十二条 博物馆应当建立藏品账目及档案。藏品属于文物的,应当区分文物等级,单独设置文物档案,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并报文物主管部门备案。</p>\n<p>未依照前款规定建账、建档的藏品,不得交换或者出借。</p>\n<p>第二十三条 博物馆法定代表人对藏品安全负责。</p>\n<p>博物馆法定代表人、藏品管理人员离任前,应当办结藏品移交手续。</p>\n<p>第二十四条 博物馆应当加强对藏品的安全管理,定期对保障藏品安全的设备、设施进行检查、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对珍贵藏品和易损藏品应当设立专库或者专用设备保存,并由专人负责保管。</p>\n<p>第二十五条 博物馆藏品属于国有文物、非国有文物中的珍贵文物和国家规定禁止出境的其他文物的,不得出境,不得转让、出租、质押给外国人。</p>\n<p>国有博物馆藏品属于文物的,不得赠与、出租或者出售给其他单位和个人。</p>\n<p>第二十六条 博物馆终止的,应当依照有关非营利组织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藏品;藏品属于国家禁止买卖的文物的,应当依照有关文物保护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p>\n<p>第二十七条 博物馆藏品属于文物或者古生物化石的,其取得、保护、管理、展示、处置、进出境等还应当分别遵守有关文物保护、古生物化石保护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p>\n<p>第四章 博物馆社会服务</p>\n<p>第二十八条 博物馆应当自取得登记证书之日起6个月内向公众开放。</p>\n<p>第二十九条 博物馆应当向公众公告具体开放时间。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博物馆应当开放。</p>\n<p>第三十条 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应当遵守下列规定:</p>\n<p>(一)主题和内容应当符合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维护国家安全与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主义、倡导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优秀文化、培养良好风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p>\n<p>(二)与办馆宗旨相适应,突出藏品特色;</p>\n<p>(三)运用适当的技术、材料、工艺和表现手法,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p>\n<p>(四)展品以原件为主,使用复制品、仿制品应当明示;</p>\n<p>(五)采用多种形式提供科学、准确、生动的文字说明和讲解服务;</p>\n<p>(六)法律、行政法规的其他有关规定。</p>\n<p>陈列展览的主题和内容不适宜未成年人的,博物馆不得接纳未成年人。</p>\n<p>第三十一条 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的,应当在陈列展览开始之日10个工作日前,将陈列展览主题、展品说明、讲解词等向陈列展览举办地的文物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备案。</p>\n<p>各级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和博物馆行业组织应当加强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指导和监督。</p>\n<p>第三十二条 博物馆应当配备适当的专业人员,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接受能力进行讲解;学校寒暑假期间,具备条件的博物馆应当增设适合学生特点的陈列展览项目。</p>\n<p>第三十三条 国家鼓励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p>\n<p>博物馆未实行免费开放的,其门票、收费的项目和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并在收费地点的醒目位置予以公布。</p>\n<p>博物馆未实行免费开放的,应当对未成年人、成年学生、教师、老年人、残疾人和军人等实行免费或者其他优惠。博物馆实行优惠的项目和标准应当向公众公告。</p>\n<p>第三十四条 博物馆应当根据自身特点、条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p>\n<p>国家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p>\n<p>第三十五条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制定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的政策措施。</p>\n<p>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学校结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p>\n<p>博物馆应当对学校开展各类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p>\n<p>第三十六条 博物馆应当发挥藏品优势,开展相关专业领域的理论及应用研究,提高业务水平,促进专业人才的成长。</p>\n<p>博物馆应当为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等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p>\n<p>第三十七条 公众应当爱护博物馆展品、设施及环境,不得损坏博物馆的展品、设施。</p>\n<p>第三十八条 博物馆行业组织可以根据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及藏品保护、研究和展示水平,对博物馆进行评估。具体办法由国家文物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制定。</p>\n<p>第五章 法律责任</p>\n<p>第三十九条 博物馆取得来源不明或者来源不合法的藏品,或者陈列展览的主题、内容造成恶劣影响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或者有关登记管理机关按照职责分工,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登记管理机关撤销登记。</p>\n<p>第四十条 博物馆从事文物藏品的商业经营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文物保护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p>\n<p>博物馆从事非文物藏品的商业经营活动,或者从事其他商业经营活动违反办馆宗旨、损害观众利益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或者有关登记管理机关按照职责分工,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登记管理机关撤销登记。</p>\n<p>第四十一条 博物馆自取得登记证书之日起6个月内未向公众开放,或者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实行免费或者其他优惠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由登记管理机关撤销登记。</p>\n<p>第四十二条 博物馆违反有关价格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由馆址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p>\n<p>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或者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p>\n<p>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p>\n<p>第六章 附 则</p>\n<p>第四十五条 本条例所称博物馆不包括以普及科学技术为目的 的科普场馆。</p>\n<p>第四十六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属博物馆依照军队有关规定进行管理。</p>\n<p>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自2015年3月20日起施行。</p>\n<p>存款保险条例</p>\n<p>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p>\n<p>第660号</p>\n<p>《存款保险条例》已经2014年10月29日国务院第6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p>\n<p>总 理 李克强</p>\n<p>2015年2月17日</p>\n<p>第一条 为了建立和规范存款保险制度,依法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制定本条例。</p>\n<p>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统称投保机构),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投保存款保险。</p>\n<p>投保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设立的分支机构,以及外国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不适用前款规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之间对存款保险制度另有安排的除外。</p>\n<p>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存款保险,是指投保机构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交纳保费,形成存款保险基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向存款人偿付被保险存款,并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存款以及存款保险基金安全的制度。</p>\n<p>第四条 被保险存款包括投保机构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但是,金融机构同业存款、投保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本投保机构的存款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不予保险的其他存款除外。</p>\n<p>第五条 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经济发展、存款结构变化、金融风险状况等因素调整最高偿付限额,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执行。</p>\n<p>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机构所有被保险存款账户的存款本金和利息合并计算的资金数额在最高偿付限额以内的,实行全额偿付;超出最高偿付限额的部分,依法从投保机构清算财产中受偿。</p>\n<p>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偿付存款人的被保险存款后,即在偿付金额范围内取得该存款人对投保机构相同清偿顺序的债权。</p>\n<p>社会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存款的偿付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另行制定,报国务院批准。</p>\n<p>第六条 存款保险基金的来源包括:</p>\n<p>(一)投保机构交纳的保费;</p>\n<p>(二)在投保机构清算中分配的财产;</p>\n<p>(三)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运用存款保险基金获得的收益;</p>\n<p>(四)其他合法收入。</p>\n<p>第七条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履行下列职责:</p>\n<p>(一)制定并发布与其履行职责有关的规则;</p>\n<p>(二)制定和调整存款保险费率标准,报国务院批准;</p>\n<p>(三)确定各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p>\n<p>(四)归集保费;</p>\n<p>(五)管理和运用存款保险基金;</p>\n<p>(六)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采取早期纠正措施和风险处置措施;</p>\n<p>(七)在本条例规定的限额内及时偿付存款人的被保险存款;</p>\n<p>(八)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职责。</p>\n<p>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由国务院决定。</p>\n<p>第八条 本条例施行前已开业的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在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的期限内办理投保手续。</p>\n<p>本条例施行后开业的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营业执照之日起6个月内,按照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规定办理投保手续。</p>\n<p>第九条 存款保险费率由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构成。费率标准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存款结构情况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的累积水平等因素制定和调整,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p>\n<p>各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投保机构的经营管理状况和风险状况等因素确定。</p>\n<p>第十条 投保机构应当交纳的保费,按照本投保机构的被保险存款和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确定的适用费率计算,具体办法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p>\n<p>投保机构应当按照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要求定期报送被保险存款余额、存款结构情况以及与确定适用费率、核算保费、偿付存款相关的其他必要资料。</p>\n<p>投保机构应当按照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规定,每6个月交纳一次保费。</p>\n<p>第十一条 存款保险基金的运用,应当遵循安全、流动、保值增值的原则,限于下列形式:</p>\n<p>(一)存放在中国人民银行;</p>\n<p>(二)投资政府债券、中央银行票据、信用等级较高的金融债券以及其他高等级债券;</p>\n<p>(三)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p>\n<p>第十二条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自每一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3个月内编制存款保险基金收支的财务会计报告、报表,并编制年度报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p>\n<p>存款保险基金的收支应当遵守国家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并依法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p>\n<p>第十三条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履行职责,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进行核查:</p>\n<p>(一)投保机构风险状况发生变化,可能需要调整适用费率的,对涉及费率计算的相关情况进行核查;</p>\n<p>(二)投保机构保费交纳基数可能存在问题的,对其存款的规模、结构以及真实性进行核查;</p>\n<p>(三)对投保机构报送的信息、资料的真实性进行核查。</p>\n<p>对核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当告知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p>\n<p>第十四条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参加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并与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等金融管理部门、机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p>\n<p>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通过信息共享机制获取有关投保机构的风险状况、检查报告和评级情况等监督管理信息。</p>\n<p>前款规定的信息不能满足控制存款保险基金风险、保证及时偿付、确定差别费率等需要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要求投保机构及时报送其他相关信息。</p>\n<p>第十五条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发现投保机构存在资本不足等影响存款安全以及存款保险基金安全的情形的,可以对其提出风险警示。</p>\n<p>第十六条 投保机构因重大资产损失等原因导致资本充足率大幅度下降,严重危及存款安全以及存款保险基金安全的,投保机构应当按照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要求及时采取补充资本、控制资产增长、控制重大交易授信、降低杠杆率等措施。</p>\n<p>投保机构有前款规定情形,且在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的期限内未改进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提高其适用费率。</p>\n<p>第十七条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发现投保机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规定情形的,可以建议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法采取相应措施。</p>\n<p>第十八条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选择下列方式使用存款保险基金,保护存款人利益:</p>\n<p>(一)在本条例规定的限额内直接偿付被保险存款;</p>\n<p>(二)委托其他合格投保机构在本条例规定的限额内代为偿付被保险存款;</p>\n<p>(三)为其他合格投保机构提供担保、损失分摊或者资金支持,以促成其收购或者承担被接管、被撤销或者申请破产的投保机构的全部或者部分业务、资产、负债。</p>\n<p>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在拟订存款保险基金使用方案选择前款规定方式时,应当遵循基金使用成本最小的原则。</p>\n<p>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存款人有权要求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在本条例规定的限额内,使用存款保险基金偿付存款人的被保险存款:</p>\n<p>(一)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担任投保机构的接管组织;</p>\n<p>(二)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实施被撤销投保机构的清算;</p>\n<p>(三)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对投保机构的破产申请;</p>\n<p>(四)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情形。</p>\n<p>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在前款规定情形发生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足额偿付存款。</p>\n<p>第二十条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p>\n<p>(一)违反规定收取保费;</p>\n<p>(二)违反规定使用、运用存款保险基金;</p>\n<p>(三)违反规定不及时、足额偿付存款。</p>\n<p>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泄露国家秘密或者所知悉的商业秘密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p>\n<p>第二十一条 投保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予以记录并作为调整该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的依据:</p>\n<p>(一)未依法投保;</p>\n<p>(二)未依法及时、足额交纳保费;</p>\n<p>(三)未按照规定报送信息、资料或者报送虚假的信息、资料;</p>\n<p>(四)拒绝或者妨碍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进行的核查;</p>\n<p>(五)妨碍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实施存款保险基金使用方案。</p>\n<p>投保机构有前款规定情形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对投保机构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予以公示。投保机构有前款第二项规定情形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还可以按日加收未交纳保费部分0.05%的滞纳金。</p>\n<p>第二十二条 本条例施行前,已被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决定接管、撤销或者人民法院已受理破产申请的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适用本条例。</p>\n<p>第二十三条 本条例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p>\n<p>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p>\n<p>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p>\n<p>国办发〔2015〕13号</p>\n<p>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p>\n<p>乡村医生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贴近亿万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是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特别是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以来,乡村医生整体素质稳步提高,服务条件显著改善,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不断提升。但也要看到,乡村医生队伍仍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难以适应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为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切实筑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p>\n<p>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p>\n<p>(一)总体要求。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从我国国情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长远建设出发,改革乡村医生服务模式和激励机制,落实和完善乡村医生补偿、养老和培养培训政策,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监管,稳定和优化乡村医生队伍,全面提升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p>\n<p>(二)主要目标。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力争使乡村医生总体具备中专及以上学历,逐步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乡村医生各方面合理待遇得到较好保障,基本建成一支素质较高、适应需要的乡村医生队伍,促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更好保障农村居民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p>\n<p>二、明确乡村医生功能任务</p>\n<p>(三)明确乡村医生职责。乡村医生(包括在村卫生室执业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下同)主要负责向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并承担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委托的其他医疗卫生服务相关工作。</p>\n<p>(四)合理配置乡村医生。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深入开展和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制度的逐步建立,各地要综合考虑辖区服务人口、服务现状和预期需求以及地理条件等因素,合理配置乡村医生,原则上按照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1名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p>\n<p>三、加强乡村医生管理</p>\n<p>(五)严格乡村医生执业准入。在村卫生室执业的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并按规定进行注册。新进入村卫生室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条件不具备的地区,要严格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要求,由省级人民政府制订具有中等医学专业学历的人员或者经培训达到中等医学专业水平的人员进入村卫生室执业的具体办法。</p>\n<p>(六)规范乡村医生业务管理。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切实加强乡村医生执业管理和服务质量监管,促进合理用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p>\n<p>(七)规范开展乡村医生考核。在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统一组织下,由乡镇卫生院定期对乡村医生开展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乡村医生学习培训情况以及医德医风等情况。考核结果作为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和财政补助的主要依据。</p>\n<p>四、优化乡村医生学历结构</p>\n<p>(八)加强继续教育。各地要按照《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2011—2020年)》要求,切实加强乡村医生教育和培养工作。鼓励符合条件的在岗乡村医生进入中、高等医学(卫生)院校(含中医药院校)接受医学学历教育,提高整体学历层次。对于按规定参加学历教育并取得医学相应学历的在岗乡村医生,政府对其学费可予以适当补助。</p>\n<p>(九)实施订单定向培养。加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重点实施面向村卫生室的3年制中、高职免费医学生培养。免费医学生主要招收农村生源。</p>\n<p>五、提高乡村医生岗位吸引力</p>\n<p>(十)拓宽乡村医生发展空间。在同等条件下,乡镇卫生院优先聘用获得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进一步吸引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和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开展乡村一体化管理试点,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聘用具有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p>\n<p>(十一)规范开展乡村医生岗位培训。各地要依托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或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开展乡村医生岗位培训。乡村医生每年接受免费培训不少于2次,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2周;各地可选派具有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优秀乡村医生到省、市级医院接受免费培训;乡村医生每3—5年免费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或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卫生院脱产进修,进修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个月。乡村医生应学习中医药知识,运用中医药技能防治疾病。到村卫生室工作的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优先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p>\n<p>六、转变乡村医生服务模式</p>\n<p>(十二)开展契约式服务。各地要结合实际,探索开展乡村医生和农村居民的签约服务。乡村医生或由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含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组成团队与农村居民签订一定期限的服务协议,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按规定收取服务费。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分担,具体标准和保障范围由各地根据当地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签约人群结构以及医保基金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乡村医生提供签约服务,除按规定收取服务费外,不得另行收取其他费用。加大适宜技术的推广力度,鼓励乡村医生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并按有关规定收取费用。</p>\n<p>(十三)建立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制度。做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衔接。在现行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增设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按照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相关规定,由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制定考试大纲,统一组织,单独命题,考试合格的发放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限定在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执业。取得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可以按规定参加医师资格考试。</p>\n<p>七、保障乡村医生合理收入</p>\n<p>(十四)切实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政策。各地要综合考虑乡村医生工作的实际情况、服务能力和服务成本,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保障乡村医生合理的收入水平。</p>\n<p>对于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根据核定的任务量和考核结果,将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给乡村医生。在2014年和2015年将农村地区新增的人均5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全部用于乡村医生的基础上,未来新增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继续重点向乡村医生倾斜,用于加强村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p>\n<p>未开展乡村医生和农村居民签约服务的地方,对于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要通过设立一般诊疗费等措施,由医保基金和个人分担。在综合考虑乡村医生服务水平、医保基金承受能力和不增加群众个人负担的前提下,科学测算确定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标准,原则上不高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般诊疗费标准,并由医保基金按规定支付。各地要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等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管理。</p>\n<p>对于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要综合考虑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情况,给予定额补助。定额补助标准由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按照服务人口数量或乡村医生人数核定。</p>\n<p>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动态调整乡村医生各渠道补助标准,逐步提高乡村医生的待遇水平。</p>\n<p>(十五)提高艰苦边远地区乡村医生待遇。对在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艰苦边远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服务的乡村医生,地方财政要适当增加补助。</p>\n<p>八、建立健全乡村医生养老和退出政策</p>\n<p>(十六)完善乡村医生养老政策。各地要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乡村医生,可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p>\n<p>对于年满60周岁的乡村医生,各地要结合实际,采取补助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乡村医生养老待遇。</p>\n<p>(十七)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各地要结合实际,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确有需要的,村卫生室可以返聘乡村医生继续执业。</p>\n<p>九、改善乡村医生工作条件和执业环境</p>\n<p>(十八)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各地要依托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项目,采取公建民营、政府补助等方式,进一步支持村卫生室房屋建设和设备购置。加快信息化建设,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建立以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和基本诊疗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并延伸至村卫生室,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即时结算管理、健康档案和基本诊疗信息联动、绩效考核以及远程培训、远程医疗等。</p>\n<p>(十九)建立乡村医生执业风险化解机制。建立适合乡村医生特点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可采取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整体参加医疗责任保险等多种方式有效化解乡村医生的执业风险,不断改善乡村医生执业环境。</p>\n<p>十、加强组织领导</p>\n<p>(二十)制定实施方案。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统筹考虑。各省(区、市)要在2015年3月底前制订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并报国务院医改办公室、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 社会保障部备案。</p>\n<p>(二十一)落实资金投入。县级人民政府要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中央财政和省级人民政府对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予以支持,进一步加大对困难地区的补助力度。各级财政要及时足额下拨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相关经费,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挤占。</p>\n<p>(二十二)开展督导检查。各地要切实维护乡村医生的合法权益,严禁以任何名义向乡村医生收取、摊派国家规定之外的费用。对在农村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乡村医生,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建立督查和通报机制,确保乡村医生相关政策得到落实。</p>\n<p>国务院办公厅</p>\n<p>2015年3月6日</p>\n<p>(此件公开发布)</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p>\n<p>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p>\n<p>云政发〔2015〕22号</p>\n<p>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省直各委、办、厅、局:</p>\n<p>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0号)精神,做好新时期为农民工服务工作,切实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p>\n<p>一、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总体要求</p>\n<p>(一)重大意义。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印发以来,我省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的部署,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突出制度建设,强化公共服务,为农民工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目前农民工就业稳定性不强,劳动保障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参加城镇社会保险的比率不高,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范围较窄,在城镇落户等方面仍面临诸多困难,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突出矛盾和问题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将农民工培养成为稳定就业的新型产业工人,发展成为城镇常住的新市民,是加快转变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建设法治云南的重要举措。各地、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重大意义,按照国务院的工作部署,统筹兼顾,多措并举,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省为农民工服务工作新局面。</p>\n<p>(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云南特色农业劳动力转移道路,不断强化农民工就业创业服务,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推动农民工逐步实现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着力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有序推进、逐步实现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工市民化。</p>\n<p>(三)总体目标。到2020年,转移农业劳动力总量平稳增长,累计组织农民工参加各类培训300万人次,农民工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劳动条件明显改善,工资基本无拖欠并稳定增长,参加社会保险全覆盖,努力实现常住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也能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实现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工在城镇落户,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p>\n<p>二、强化农民工就业创业服务</p>\n<p>(四)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统筹制定农民工培训工作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有关部门按照分工组织实施。着力构建农民工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对农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对在岗农民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对具备中级以上职业技能的农民工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加大培训资金投入,落实培训补贴政策。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企业定岗培训,面向市场确定培训职业(工种),形成培训机构平等竞争、农民工自主参加培训、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鼓励企业组织农民工进行培训,符合有关规定的给予企业培训补贴。鼓励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建设一批农民工实训基地。探索开展以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民族传统技艺为主的特色职业培训,打造云南农民工职业培训品牌。将国家通用语言纳入对少数民族农民工培训的内容。(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住房 城乡建设厅、农业厅、安全监管局、扶贫办,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p>\n<p>(五)积极发展面向农村新成长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努力实现未升入普通高中、普通高等院校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全面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学生免学费政策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强化各级政府和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发展职业教育、技工教育的主体责任,鼓励我省边远地区、民族地区根据需要改扩建符合标准的主要面向农村招生的职业院校或技工院校,支持没有职业院校或技工院校的州、市因地制宜建立面向农村招生的职业院校或技工院校。整合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办学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办学质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支持云南开放大学开展网络职业教育培训。(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扶贫办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p>\n<p>(六)完善和落实农民工就业创业政策。进一步清理针对农民工就业的户籍限制等歧视性规定,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为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主动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吸纳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和高原特色农业,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开发适合农民工的就业岗位。建设减免收费的农贸市场和餐饮摊位,满足市民生活需求和促进农民工就业。加强农民工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输出地可在本地农民工相对集中的输入地设立服务工作站点。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建设。不断健全农民工创业扶持体系,运用财政支持、创业投资引导和创业培训、政策性金融服务、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生产经营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等扶持政策,促进农民工创业。有针对性地做好我省边境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自然灾害恢复重建地区、库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工境外就业服务工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委农办牵头;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教育厅、民政厅、财政厅、住房 城乡建设厅、农业厅、商务厅、扶贫办、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p>\n<p>(七)扶持云南特色劳务品牌发展促进就业。充分挖掘各地优势特色产业、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旅游特色资源等吸纳农民工就业的潜力,探索建立扶持云南特色农民工劳务品牌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专项扶持资金,大力引导、扶持、培育一批具有云南民族文化特色、有较高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的农民工劳务品牌,逐步形成以劳务品牌推进农民工就业、以就业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提升劳务品牌质量的机制,发挥劳务品牌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高质量就业的积极作用。到2020年,分批次打造40个左右省级农民工劳务品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农业厅、商务厅、文化厅、旅游发展委、扶贫办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p>\n<p>(八)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农民工就业。建立健全各级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协调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和工作指导。以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等业态为重点,制定出台鼓励和支持我省家庭服务业加快发展、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家庭服务各业态服务标准,推进服务标准化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民工到家庭服务业就业创业。加强家庭服务行业协会建设,在开办经费、办公场地、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扶持。不断深化“千户百强”家庭服务企业(单位)创建活动,培育和扶持家庭服务龙头企业发展,不断增强家庭服务龙头企业促进农民工就业的能力。(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民政厅、财政厅、商务厅、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p>\n<p>三、依法维护农民工劳动保障等权益</p>\n<p>(九)规范农民工劳动用工管理。指导和督促用人单位与农民工依法普遍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在务工流动性大、季节性强、时间短的农民工中推行《云南省农民工劳动合同》示范文本。依法规范劳动派遣用工行为,清理建设领域违法发包分包行为。完善适应家政服务特点的劳动用工政策和劳动标准。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重点是小微企业经营者劳动合同法培训。人力资源 社会保障部门与同级工商、公安、民政、人民银行、税务等部门以及法院要建立信息交换和协查制度,共同做好农民工劳动用工管理有关工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公安厅、民政厅、住房 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商务厅、地税局、工商局,省法院,省总工会,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p>\n<p>(十)保障农民工劳动报酬合法权益。全面贯彻《云南省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规定》,进一步落实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农民工工资准备金、政府应急周转金制度。完善并落实工程总承包企业对所承包建设工程的农民工工资支付全面负责制度、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治理恶意欠薪制度、解决欠薪问题各级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负总责制度,推广实名制工资支付银行卡。落实农民工与本单位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原则。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推动农民工参加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促进农民工工资水平合理增长。(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公安厅、住房 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地税局,省法院,省总工会,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p>\n<p>(十一)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依法推进农民工持续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将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研究完善灵活就业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政策,灵活就业农民工可以参加当地城镇职工或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努力实现用人单位的农民工全部参加工伤保险,着力解决未参保用人单位的农民工工伤保险待遇保障问题。推动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并平等享受待遇。对劳务派遣单位或用工单位侵害被派遣农民工社会保险权益的,依法追究连带责任。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整合各项社会保险经办管理资源,优化业务流程,增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服务能力。2016年实现我省社会保险数据大集中及全省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卫生计生委、工商局,省总工会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p>\n<p>(十二)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和职业安全健康保护。不断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制,全面落实用人单位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强化矿山、工程建设等高危行业和小企业及其一线操作农民工安全生产、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将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有关知识纳入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内容。严格执行特殊工种持证上岗制度和安全生产培训、出具工伤保险费缴纳证明与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审核相结合的制度。督促企业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农民工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建立监护档案。重点整治矿山、工程建设等领域农民工工伤多发问题。建立重点职业病监测哨点,实施农民工职业病防治和帮扶行动。推进职业病防治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职业病诊断、治疗、鉴定有关工作程序与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待遇补偿机制相衔接的制度。深入开展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专项治理,建立农民工职业危害追溯体系,保障符合条件的无法追溯用人单位及用人单位无法承担相应责任的农民工职业病患者享受相应的生活和医疗待遇。(省安全监管局、卫生计生委分别牵头;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公安厅、民政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住房 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省总工会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p>\n<p>(十三)保障农民工农村“三权”等合法权益。依法保障农民工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房所有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切实明晰农民工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房所有权。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规范流转管理服务,依法保障农民工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和调处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保障农民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妥善处理好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进城落户后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问题。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省农业厅、林业厅、国土资源厅、住房 城乡建设厅分别牵头;省委农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法院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p>\n<p>(十四)进一步畅通农民工维权渠道。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和网络化管理,依法查处用人单位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健全“鼓励和解、强化调解、依法仲裁、衔接诉讼”的农民工劳动争议调处机制,进一步畅通农民工劳动争议仲裁“绿色通道”,将农民工劳动争议纳入人民调解“以奖代补”范围,依法快速调处农民工劳动争议。建立健全涉及农民工工资权益的工程款纠纷案件先予执行制度,完善农民工工资权益纠纷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制度。创新基层工会维权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工会倾听农民工合理诉求、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商会(协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进一步加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基层执法力量、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规范化和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切实增强维护农民工权益的能力。(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公安厅、司法厅,省法院,省总工会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p>\n<p>(十五)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健全和完善基层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网络,鼓励有关组织成立专业化农民工法律援助机构,将劳动争议、林权纠纷、土地承包、征地拆迁等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加大法律援助工作力度,简化法律援助申请受理审查程序,降低门槛,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时便捷获得法律援助。完善异地协作机制,方便农民工在异地申请获得法律援助。畅通农民工法律服务热线,加大普法力度,不断提高农民工及用人单位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引导农民工合法理性维权。(省司法厅牵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省法院,省总工会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p>\n<p>四、推动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p>\n<p>(十六)逐步推动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深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各地、有关部门要逐步按照常住人口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明确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可以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并不断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和扩大项目范围。推动公共服务权益与户籍脱钩,逐步实现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平等享受市民权利。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在输入地城镇未落户的,依法申领居住证,持居住证享受规定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城市,依托乡镇(街道)、社区居民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服务平台,建设“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为农民工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一站式”综合服务。(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公安厅、民政厅、财政厅、住房 城乡建设厅、文化厅、卫生计生委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p>\n<p>(十七)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农民工输入地政府要将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学校布局,科学核定公办学校教师编制,加大公办学校教育经费投入,建立输入地接受农民工随迁子女生均教育投入机制,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就业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逐步提高公办学校和优质学校招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比例。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要普遍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开放,与城镇户籍学生混合编班、统一管理。进入城镇的农民工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的“免补”政策。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满足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需求。对在公益性民办学校、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接受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的,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落实支持经费,指导和帮助学校、幼儿园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小升初和接受义务教育后在云南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开展关爱流动儿童活动。(省教育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公安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住房 城乡建设厅,团省委、省妇联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p>\n<p>(十八)加强农民工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继续实施国家免疫规划,保障农民工适龄随迁子女平等享受预防接种服务。根据常住人口配置城镇基本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完善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网络,将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免费提供健康教育、妇幼保健、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和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农民工聚居地的疾病监测、疫情处置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落实免费救治救助有关政策。切实做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落实艾滋病防治“四免一关怀”等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纳入当地医疗救助范围。巩固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工作机制,加强考核评估,落实农民工输入地和输出地责任。持续开展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和“关怀关爱”活动。(省卫生计生委牵头;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公安厅、民政厅、财政厅,团省委、省妇联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p>\n<p>(十九)逐步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统筹规划城镇常住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面积,将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纳入住房发展规划。支持增加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供给,规范房屋租赁市场,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购买或租赁商品住房,并按照规定享受购房契税和印花税等优惠政策。健全和完善我省住房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保障性住房实施范围,把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延伸到乡镇。加强城中村、棚户区环境整治和综合管理服务,使居住其中的农民工住宿条件得到改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政企共建”的方式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允许农民工数量较多的企业在符合规定标准的用地范围内建设农民工集体宿舍。探索在开发区、产业园区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在安排的配套设施用地范围内建设单元型或宿舍型公共租赁住房,面向农民工出租。逐步将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实施范围。(省住房 城乡建设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地税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p>\n<p>(二十)有序推进农民工城镇落户。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统筹考虑本地区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全面放开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落户限制,合理确定昆明市主城区落户条件,有效控制特定城市落户条件,促进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在城镇有序落户并依法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省公安厅、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委农办,省教育厅、民政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住房 城乡建设厅、农业厅、卫生计生委,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p>\n<p>五、努力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p>\n<p>(二十一)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民主政治权利。建立健全城乡一体、输入地党组织为主、输出地党组织配合的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加强农民工党、团组织建设,重视在优秀农民工中发展党、团员。积极推荐优秀农民工作为各级党代会、人大和政协的代表、委员,在评选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报考公务员等方面与城镇职工同等对待。支持农民工在职工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组织中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民政厅、工业和信息化委,省总工会、团省委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p>\n<p>(二十二)不断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促进文化惠民项目与农民工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农民工同等免费开放。在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农民工数字网络培训学校和农民工艺术团。推进“两看一上”(看报纸、看电视、有条件的能上网)活动,引导农民工积极参与全民阅读活动。在农民工集中居住地规划建设简易实用的文化体育设施。利用社区文化活动室、公园和城市广场等场地,经常性地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促进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深入开展“云南省农民工文化节”“福保乡村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鼓励企业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鼓励文化单位、文艺工作者和其他社会力量为农民工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省文化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民政厅、财政厅,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p>\n<p>(二十三)加强农民工人文关怀。关心农民工的工作、生活及思想状况,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科普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对少数民族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和雇主对民族政策的学习与宣传,自觉尊重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习惯。开展“人文关怀进企业、进一线”活动。组织进城落户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开展以“城市融入”为主要内容的公益性教育培训,帮助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探索在农民工转移就业较多的大中城市,建立农民工特殊困难援助救助服务机制。对有需要的农民工开展心理疏导服务。努力推进农民工个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城镇。(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文化厅、卫生计生委,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p>\n<p>(二十四)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继续实施“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增加投入,在农村普遍建立关爱阵地,做到有场所、有图书、有文体器材、有志愿者服务。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幼儿园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入托和寄宿需求,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开展心理关怀等活动。加强农村“妇女之家”建设,培育和扶持妇女互助合作组织,帮助留守妇女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农村老年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养老服务体系,努力保障留守老人生活。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发挥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关爱留守人员的功能,保障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的安全。(省民政厅,省妇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公安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团省委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p>\n<p>六、切实加强农民工工作的组织领导</p>\n<p>(二十五)建立健全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各级政府和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要把农民工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核机制,落实有关责任。省人民政府成立云南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县级以上政府也要成立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责任分工,加强对农民工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工作指导。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驻外办事机构在农民工工作中的市场调研、维权救助和协调服务等职能作用,加强对农民工的服务、协调和支持帮助。(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p>\n<p>(二十六)加大农民工公共服务等经费投入。深化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同农民工市民化挂钩机制,统筹考虑农民工培训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随迁子女教育、住房保障、公共文化等公共服务的资金需求,加大投入力度,为农民工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经费保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政策覆盖范围,逐步将农民工纳入政策扶持体系。各级财政部门要将农民工工作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范围。(省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民政厅、住房 城乡建设厅、文化厅、卫生计生委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p>\n<p>(二十七)创新和加强工青妇组织对农民工的服务。积极创新工会组建方式和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以输入地团组织为主、输出地团组织配合,逐步建立农民工团员服务和管理工作制度,积极从新生代农民工中发展团员。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要切实履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职责,适时组织志愿者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提供维权和关心关爱等服务。(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牵头;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p>\n<p>(二十八)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农民工的积极作用。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正确引导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为农民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协同社会管理、促进社会融合等工作。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支持和发展面向农民工群体的志愿服务组织。改进对服务农民工社会组织的管理,完善扶持政策,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依法开展针对农民工的服务活动。(省民政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公安厅、司法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文化厅、卫生计生委、工商局,省总工会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p>\n<p>(二十九)不断夯实农民工工作基础。各地、有关部门要探索建立农民工监测调查体系,对农民工规模、流向、分布、就业、收入、生活、社会保障和精神文化生活等情况,依法开展监测调查统计工作。要针对农民工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开展农民工工作理论政策研究,为各级党委、政府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加强农民工工作法律法规、政策和业务知识培训。(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牵头;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p>\n<p>(三十)进一步营造关心关爱农民工的社会氛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农民工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农民工先进典型。组织引导新闻媒体运用多种方式,加强政策阐释解读,积极宣传农民工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对有关热点问题开展及时有效的舆论引导。对优秀农民工和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及个人,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努力使尊重农民工、公平对待农民工、让农民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省委宣传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p>\n<p>各地、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要求,抓紧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积极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确保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要针对重点工作和突出问题进行督查,及时向国务院农民工办和省人民政府报告农民工工作情况。</p>\n<p>云南省人民政府</p>\n<p>2015年4月27日</p>\n<p>(此件公开发布)</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p>\n<p>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p>\n<p>(云政发〔2015〕25号)</p>\n<p>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省直各委、办、厅、局:</p>\n<p>2015年以来,我省经济发展形势复杂严峻,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大幅回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为尽快扭转经济下滑不利局面,着力促进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现提出以下意见:</p>\n<p>一、进一步扩大社会投资</p>\n<p>(一)放宽投资领域。实施好《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云南省2014年本)》及配套管理办法,进一步缩小企业投资项目核准范围,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按照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实施意见,尽快推出一批现金流比较充裕、有稳定回报预期的项目。(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住房 城乡建设厅、林业厅等部门配合)</p>\n<p>(二)设立PPP项目合作基金。明确以补助、贴息等方式引导PPP项目建设的财政资金支持政策,设立政府与社会投资合作基金,推动PPP项目建设。(省财政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民政厅、国土资源厅、环境保护厅、住房 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卫生计生委等部门配合)</p>\n<p>(三)提高招商引资成效。强化定向招商、精准招商、科学招商,抓好省级重大招商活动签约项目督查督办机制落实,提高签约项目的履约率、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和投产达产率,确保2季度推出100个、新签约100个、新开工100个省级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从招商引资专项资金中安排2000万元,用于市场化招商、政府购买服务招商及产业招商项目,并对代理招商、中介招商、委托招商等模式的落地项目,按照实际到位资金每1亿元给予1万元奖励;确保全年引进省外到位资金6200亿元以上。(省招商合作局负责)</p>\n<p>二、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p>\n<p>(四)加快推进“四个一百”重点项目建设。确保省级“四个一百”重点项目上半年完成投资1000亿元,全年完成投资2600亿元。各州、市(滇中产业新区)要尽快确定州市级“四个一百”重点项目建设清单,明确责任、细化方案、完善措施,扎实推动重点项目建设。(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各州、市人民政府和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配合)</p>\n<p>(五)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省财政新增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1亿元,各州、市(滇中产业新区)要加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投入。省直部门要清理和简化项目前置审批要件,加快并联审批,做到办结时限内清零。继续实行省、州市、县三级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和现场办公协调推进机制。鼓励技术审查、评估机构提前介入和主动沟通,加快评估论证。加快园区总体规划编制步伐,在园区功能定位明确、总体规划批准的前提下,入园项目的地灾、安评、矿产压覆等前置审批报件,一律由园区统一组织编制报审。(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国土资源厅、环境保护厅、住房 城乡建设厅、林业厅、水利厅等部门配合)</p>\n<p>(六)加快资金下达拨付进度。4月底前下达并拨付省预算内前期工作经费,省预算内各专项资金6月底前下达并拨付60%以上,9月底前下达并拨付80%以上,11月底前全部下达并拨付,确保资金及时到达项目单位,形成实物工作量。发挥好沉淀资金使用效益,统筹用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省财政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住房 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等部门配合)</p>\n<p>三、支持工业企业扩销促产</p>\n<p>(七)设立扩销促产扶持资金。省财政统筹安排3亿元。其中,安排2亿元用于支持我省重大建设项目在同质同价条件下优先采购本省企业生产的板材及高性能抗震钢、机电等产品,采购合同钢材5000吨以上、机电产品500万元以上的按照采购金额的2%给予补贴,每户企业最高补贴200万元。安排5000万元,对制造业中(烟草、石化除外)销售收入排行业前5名,且销售收入增长15%及以上的企业,按照销售收入增量的0.5‰(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企业销售收入增量的1‰)给予扩销促产补助;对在2015年省内外举办的展销会、博览会上签订200万元以上产品销售合同的企业,凭销售合同和销售发票给予每户企业5万元的产品展销推介费用补助;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年销售收入首次达5000万元且纳税10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奖励25万元。安排5000万元,继续落实我省80万吨工业短期储存食糖实施方案。6月底前出台关于加快发展钢结构建筑的指导意见。(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住房 城乡建设厅、商务厅、统计局等部门配合)</p>\n<p>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p>\n<p>(八)加大达规企业培育力度。从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5000万元,对新建投产并当年纳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及由规模以下首次升为规模以上、当期产值增幅达到20%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5万元,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奖励20万元。其中,安排200万元,用于组织企业达规培训。(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省财政厅、统计局、地税局配合)</p>\n<p>(九)加快培育限上商贸企业。从内贸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3800万元,对全省现有的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四大类行业排名前列和在各州、市(滇中产业新区)排名前2位,且增速超过15%的限上企业进行奖励。每个行业分别奖励企业50户,批发、零售业每户给予20万元奖励,餐饮、住宿业每户给予10万元奖励。从新增限上商贸流通企业中择优奖励160户,每户奖励5万元。(省商务厅牵头;省财政厅、统计局配合)</p>\n<p>五、切实减轻企业负担</p>\n<p>(十)加大清费减负力度。6月底前向社会公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定价经营服务性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目录清单之外一律不得收费。规范银行收费行为,减少服务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财政厅,云南银监局按照职责分别负责)</p>\n<p>(十一)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落实鲁甸等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全面落实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煤炭资源税税率按照5.5%执行,对完成煤炭转型升级任务的企业按照实际征收额的60%给予奖励。从2015年5月1日起,铁矿石资源税减按规定税额的40%征收。(省财政厅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地税局、国税局配合)</p>\n<p>(十二)落实社保优惠政策。对符合产业政策导向、在生产经营中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允许缓缴应由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单位和个人失业保险费率由3%降至2%;自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省级参保单位的生育保险费率由0.8%降至0.4%。对吸纳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按照规定给予不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与小微企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新招用高校毕业生,按照规定给予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2020年底前,对依法参加失业保险、不裁员或少裁员、符合规定条件的困难企业,每年可按照该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的50%给予稳岗补贴,所需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财政厅等有关部门配合)</p>\n<p>六、降低工商企业生产成本</p>\n<p>(十三)加快推进电价改革。云南电网一般工商业及其他用电价格从4月20日起由每千瓦时0.732元下调为0.666元。力争6月底前出台我省电力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抓好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则核定分电压等级输配电价,7月底前形成我省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方案。(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国资委,国家能源局云南监管办,云南电网公司等部门配合)</p>\n<p>(十四)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完善电力交易规则,扩大进入交易市场的发电、用电主体,实施范围涵盖中小微企业和外送电量,促进富裕电量消纳,力争全年市场化交易规模达300亿千瓦时以上。(省工业和信息化委,云南电网公司负责)</p>\n<p>(十五)降低铁路运输成本。加大铁路部门与企业量价互补力度,对我省销往国外和省外的化肥、钢铁、有色、蔗糖等产品继续给予铁路运价下浮优惠。(省工业和信息化委,昆明铁路局负责)</p>\n<p>七、激发创业创新活力</p>\n<p>(十六)支持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实施“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育工程,确保2015年扶持创办3万户微型企业。鼓励全省各类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产业园区利用闲置厂房和场地,通过自建、合建、联建等方式建设省级创业示范园区。每年从创业专项资金中列支1000万元,评审认定10个省级创业示范园区并给予每个园区100万元的补助。通过就业专项资金对在示范园区创业的人员给予场租和水电费补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工业和信息化委分别负责)</p>\n<p>(十七)积极培育众创空间。省财政安排2000万元,在全省打造20个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能有效满足大众创业创新需求的众创空间(每个众创空间入住创新型企业不少于30户),对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的房租、宽带接入费用和公用软件等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省科技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负责)</p>\n<p>八、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加快发展</p>\n<p>(十八)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小巨人”。6月底前出台培育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政策,从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中以贴息或补助方式,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小巨人”。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严格执行稻谷、玉米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加快土地确权登记,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积极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试点。(省农业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林业厅、水利厅、粮食局等部门配合)</p>\n<p>九、积极促进消费增长</p>\n<p>(十九)促进住房消费。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促进住房消费的有关文件精神,严格执行首付比例和免征营业税的规定。</p>\n<p>6月底前出台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省住房 城乡建设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等部门配合)</p>\n<p>(二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在滇注册子公司的省外公司、现有企业剥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注册成立专门从事服务业的企业,从第1个完整纳税年度起3年内,分别按照其年度纳税额地方留成部分的20%、15%和10%给予奖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财政厅、工商局等部门配合)</p>\n<p>(二十一)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省财政安排5000万元,对我省工业、农业和商业企业自建或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销售,年度网络销售额超过300万元以上的,按照销售额的2%给予补助,每户最高补助100万元。提高网速,降低网络流量费,促进信息消费。(省商务厅、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农业厅、通信管理局配合)</p>\n<p>十、鼓励扩大外贸进出口</p>\n<p>(二十二)加大进出口奖励力度。省财政安排5000万元,对出口本省产品的外贸企业按照全年出口业绩进行奖励,每出口100万美元奖励5000元人民币。鼓励企业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和紧缺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对用于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省内进口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进行奖励。(省商务厅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委、财政厅,昆明海关,云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配合)</p>\n<p>十一、强化用地保障</p>\n<p>(二十三)加强土地供应和管理。坝区耕地质量补偿费除缴纳省级部分外,其余部分由州、市(滇中产业新区)自行决定收缴。下达各州、市(滇中产业新区)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可在州、市(滇中产业新区)内或州、市(滇中产业新区)间统筹调配使用。推行工业用地出让弹性年期制,以“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方式提供用地,租金按照当年工业用地最低价的5%收取。加强闲置土地的清理处置,土地闲置1年以上2年以下(含1年)的,按照土地出让或划拨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土地闲置2年以上(含2年)的,依法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报件资料齐备的2015年新开工项目和2014年及以前项目用地,属于省级或国务院审批权限的,应于5月底前全部办理完毕或完成审查上报。(省国土资源厅负责)</p>\n<p>十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p>\n<p>(二十四)设立工业信贷引导资金。省财政安排5亿元,昆明、曲靖、玉溪、楚雄、红河等5州、市财政各筹集不低于2亿元,其他州、市(滇中产业新区)财政各筹集不低于1亿元,设立工业信贷引导资金,以解决重点企业还贷续贷过程中的资金周转需求。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要改进合意贷款管理,全国性银行分支机构要加大向总行汇报力度,争取更多信贷资源支持。(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省财政厅,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配合)</p>\n<p>(二十五)建立政策性融资担保机制。省财政厅6月底前成立云南省再担保有限公司并投入运营,首期注册资本金20亿元,为企业融资提供再担保服务。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云南银监局、省金融办要协调金融机构,对银企合作3年以上、无不良信用记录的小微企业,专门设计小微信用贷款产品,提供不超过50万元的信用贷款。落实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增量风险补偿奖励政策,发挥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的积极作用。(省财政厅,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委、金融办,云南银监局配合)</p>\n<p>十三、优化发展环境</p>\n<p>(二十六)进一步简政放权。推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管理新模式。抓紧出台我省精简审批事项规范中介服务实行企业投资项目网上并联核准制度的意见。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大“红顶中介”整治力度,推动政府与有关中介脱钩,实现机构分设、人员分开、职能分离、财务分账,着力解决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存在前置审批手续繁杂、效率低下,以及依附于前置审批的中介服务行为不规范、收费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加快推进省级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及行政审批网上服务大厅建设,切实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在省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中心和各州、市(滇中产业新区)设立“中介超市”,增加中介机构数量,壮大中介队伍力量,提高项目审查效率。减轻企业在注册、发展和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成本,实现“三证合一”“一证一码”。(省发展改革委、编办牵头;省直有关部门配合)</p>\n<p>(二十七)加大督查落实力度。继续由省领导牵头挂钩2—3个州、市(滇中产业新区),组建稳增长督查组定期深入到挂钩州、市(滇中产业新区)开展稳增长调研督查活动,通过现场办公、现场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重点项目建设等稳增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省政府督查室要加强督促检查,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制度,对开工不动工、动工就停工或进展缓慢的项目进行专题督办、严肃问责。监察部门要进一步下大力气治庸、治懒、治混,对为官不为、落实不力、整改不力的严肃问责,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省直有关部门要在本意见印发之日起15日内制定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各州、市(滇中产业新区)要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形成全省上下联动、协调配合、共同促进全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良好局面。(省发展改革委、监察厅和省政府督查室牵头;省直有关部门配合)</p>\n<p>云南省人民政府</p>\n<p>2015年4月29日</p>\n<p>(此件公开发布)</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p>\n<p>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p>\n<p>云政发〔2015〕26号</p>\n<p>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省直各委、办、厅、局</p>\n<p>为提升全省食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以下意见:</p>\n<p>一、完善监管体制</p>\n<p>(一)健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全省各级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行政监管、稽查执法、检验检测等机构标准化建设。各级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作用,健全监管联动机制,凝聚齐抓共管合力。</p>\n<p>(二)夯实监管基础。加强基层监管能力建设,按乡镇(街道)或行政区域设立食品药品监管派出机构,配备与工作相适应的人员。在农村行政村和城镇社区配备兼职协管员,经费由县级政府予以保障。按照《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印发食品药品监管乡镇(街道)派出机构办公业务用房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食药监财〔2014〕218号)、《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执法基本装备配备指导标准的通知》(食药监财〔2014〕204号)要求,为乡镇(街道)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建设业务用房,配备执法交通工具和现场快检、调查取证等装备,保障其办公和执法的基本需要。综合设置市场监管机构的地区,要把食品安全作为综合执法的首要责任,相应设置内设机构、配备专业人员,确保监管力量比改革前加强。强化县市区、乡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健全乡镇(街道)或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p>\n<p>(三)完善监管制度。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加快我省食品安全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的制定,推进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生产经营管理的立法工作;建立健全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和监督管理、保健食品注册及监督管理、食品召回和停止经营、食品标识、食品有关产品监督管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等制度;探索建立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管理衔接机制,研究制定食用农产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加快地方特色食品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p>\n<p>二、落实安全责任</p>\n<p>(四)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州、市、县、区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负总责,统一领导、协调食品安全工作。要切实履行责任,将食品安全纳入公共安全体系、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和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目标责任管理、监督检查、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等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p>\n<p>(五)明确部门监管责任。农业部门要切实做好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环节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抓好畜禽屠宰环节和生鲜乳收购环节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卫生计生部门要做好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和风险监测评估等有关工作;质监部门要加强食品包装材料、容器、食品生产经营工具等食品有关产品生产加工的监督管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城市管理部门要做好食品摊贩等的监管执法工作;公安部门要加大对食品犯罪案件的侦办力度;民族宗教部门要做好清真食品监管工作,尊重和满足少数民族特殊饮食习惯和需求;其他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履行好食品监管职责。</p>\n<p>(六)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完善企业首负责任制和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机制。在高风险食品企业推行质量安全授权制度,强化企业质量安全授权负责人对原料入厂把关、生产过程控制和出厂产品检验质量安全的责任。推动企业通过提升自有检验能力或委托检验等方式加强对产品质量的控制。推动企业实施良好农业规范、良好生产规范,建立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体系以及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员工健康管理和培训教育等制度。</p>\n<p>三、构建监管长效机制</p>\n<p>(七)创新监管方式。实施示范工程,开展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创建,推进跨区域食品安全先行示范区战略合作。推动食品企业完善生产经营全过程质量安全记录制度,加快形成上下游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可查询、过程可控制、责任可追究的追溯体系。运用移动互联网新技术,创新执法监管模式,提升监管效能和水平。</p>\n<p>(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完善诚信管理制度,全面建立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信用档案,探索建立统一的食品信用分级分类标准,继续实施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推进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拓宽责任保险范围。推进食品安全征信系统建设,将食品安全信用评价结果与行业准入、融资信贷、招标采购等挂钩,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p>\n<p>(九)推进监管信息化。推进食品监管信息化建设,集成食品监管系统,建设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大平台,构建监管部门横向相连,国家、省、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纵向相通的信息监管系统。建立食品全程监管大数据库,实现食品行政许可、生产经营、检验检测、稽查检查、监测评价等信息互通共享,形成全覆盖、全过程可追溯的电子监管网络。</p>\n<p>四、加强监管能力建设</p>\n<p>(十)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推进州市区域性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和县市区、乡镇(街道)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大食品检验检测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构建以省为龙头、州市为骨干、县市区为基础、乡镇(街道)为前哨、社会检验机构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推进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积极探索组建食品检验检测集团,优化检验检测资源配置,提高检验检测效率。通过努力,力争全省检验检测机构对农产品、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标准全项检验能力有大幅提升。</p>\n<p>(十一)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科学监管制度,加强风险检测网络和能力建设,构建以全程管理为重点的综合监控体系,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实施动态实时监管。完善省级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制度和溯源平台系统,建立有效的防控工作机制。健全跨部门应急联动、应急指挥决策和重大信息报告机制,实现对监测数据的快速、准确统计与预警,提升数据利用和风险预警、防控能力。</p>\n<p>(十二)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制定食品监管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完善人员准入、培训、管理等制度,建设省级食品安全教育培训基地和覆盖全省的网络教育培训平台。加大高层次监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强化对行政执法、专业技术、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农村(社区)协管员、信息员的培训,形成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食品监管队伍。</p>\n<p>五、强化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p>\n<p>(十三)加强日常监管。规范对各类食品的许可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加强食品稽查能力建设,构建省、州市、县三级反应快捷、协调联动的稽查体系。加大对主要农产品、重点食品、高风险食品的监督抽查、市场巡查力度。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严格落实进货管理制度。加强对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和农村宴席的监管。强化对食品、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跟踪检查,促使企业持续达到生产经营许可条件。加强对进出口食品和互联网食品交易管理。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飞行检查、督导检查、暗访检查、执法抽检的频次和范围,促进企业规范生产经营行为。</p>\n<p>(十四)加强专项整治。坚持整顿与规范并行、打击与扶持并举,把专项整治与消除安全隐患、严惩重处违法行为、建立长效机制有机结合,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坚持问题导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品种、重点时段的专项整治,确保全省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提振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p>\n<p>(十五)严惩违法犯罪行为。各级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要支持公安机关加强食品药品犯罪侦查队伍建设,明确机构和人员专职负责打击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继续保持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完善案件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对重大案件的督查督办力度。为违法犯罪行为提供场所以及其他便利条件或知情不报等涉嫌犯罪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p>\n<p>六、构建社会共治格局</p>\n<p>(十六)加强部门联合监管。健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协调、监督检查、信息通报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等职能。完善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协调联动机制,加强食品安全信息通报、形势会商、风险监测、源头追溯、联合执法、打击犯罪等方面的沟通配合,提高食品监管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p>\n<p>(十七)推进社会参与监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发挥其在决策咨询方面的作用。完善有奖举报制度,落实举报奖励专项资金,提高对举报非法制售、非法使用添加物、非法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的举报人,特别是举报生产经营单位违法行为的内部举报人员的奖励额度。完善举报保密制度,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各级食品监管部门要加强行政受理与投诉举报中心建设,完善投诉举报机制。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12331”投诉举报平台建设,提升管理水平,调动社会参与维护食品安全的积极性。</p>\n<p>(十八)发挥行业组织作用。探索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参与维护食品安全的方法和途径,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建立企业诚信生产经营评价机制,对企业诚信实施动态评估并向社会公布结果。推进行业协会、商会参与食品良好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第三方认证。支持行业协会制定自律规范和职业道德准则,监督生产经营活动,交流沟通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加强行业自律。</p>\n<p>(十九)发挥宣传引导作用。完善食品安全舆情监测机制,及时获取食品安全信息。各级食品监管部门要加大食品安全工作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力度,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协作,建立食品安全宣传报道团队,及时通报食品安全信息,倡导健康消费理念。建立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利用各类媒介积极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知识宣传,营造社会各方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良好氛围。</p>\n<p>七、推动产业健康发展</p>\n<p>(二十)建立促进产业发展机制。充分发挥食品监管部门资源优势,与企业建立行政审批、技术监督、政策咨询、创新研发平台搭建等对接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法规、技术、市场信息服务。充分发挥食品专家委员会和检验检测机构的作用,积极为企业提供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等服务。建立完善品牌打假机制,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力度,维护企业核心利益。</p>\n<p>(二十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和推动食品企业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加快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指标在线监测与监控和可追溯体系的应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配合产业发展政策的实施,支持食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引导研发单位与生产企业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引导企业调整结构、兼并重组、整合资源,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提高产业集中度。</p>\n<p>(二十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有序推进食品市场监管改革,形成权责明确、公平公正、透明高效的食品市场监管体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违法行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良好形象,促进企业规范经营、公平竞争,为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p>\n<p>八、保障措施</p>\n<p>(二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定期研究食品安全工作,分析和研判食品安全形势,协调解决食品安全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p>\n<p>(二十四)加大经费投入。省财政保障省级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所需经费。从2015-2020年,省财政每年从省级食品安全专项经费中安排5000万元,用于补助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检验检测能力和信息化建设。各级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要将食品安全监管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并切实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p>\n<p>(二十五)严肃责任追究。建立并实行严格的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大对各级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有关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违规违纪问题的责任追究。对发生重特大食品安全事件或波及范围广、影响恶劣的安全事件,以及迟报、漏报、瞒报、误报食品安全事故信息,监管不力,处置不当,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p>\n<p>云南省人民政府</p>\n<p>2015年5月14日</p>\n<p>(此件公开发布)</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药(民族药)</p>\n<p>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p>\n<p>云政发〔2015〕27号</p>\n<p>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省直各委、办、厅、局:</p>\n<p>为充分发挥我省得天独厚的中医药资源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中药(民族药)产业,推进中药(民族药)产业健康、跨越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p>\n<p>一、总体要求</p>\n<p>(一)基本思路</p>\n<p>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围绕“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发展目标,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重大战略机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政策措施为保障,以健全标准、做大品种、做强企业、培育品牌为抓手,规范中药材种植,延伸产业链,完善市场流通体系,深度挖掘发展潜力,推进“云药之乡”建设,将中药(民族药)产业培育成为富民兴滇的新兴产业。</p>\n<p>(二)发展原则</p>\n<p>——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政府在统筹规划、营造产业政策环境中的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p>\n<p>——创新驱动,培育品牌。着力突破一批制约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培育一批特色明显、市场前景广阔、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大品种、大企业。</p>\n<p>——传承保护,突出特色。以优势资源、重点品种、重点企业为核心,加强民族医药的挖掘、保护、继承,促进中药(民族药)知识产权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p>\n<p>——医药互动,协调共赢。提升中医服务能力,推动和扩大省内中药(民族药)使用,建立医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机制,促进中医药协调发展。</p>\n<p>——开放合作,集聚发展。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着力提升云南中药(民族药)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推进行业整合、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p>\n<p>(三)发展目标</p>\n<p>1.经济总量目标。到2017年,全省中药(民族药)总产值达到9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20年,全省中药(民族药)总产值达到:14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建成国际化天然药物产业基地。</p>\n<p>2.基地发展目标。到2017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包括道地药材、药食两用药材、植物提取物和新资源食品种植面积)达到800万亩。建设100个省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100个省级中药材种植(养殖)科技示范园,申报国家认证中药材GAP种植基地达10个以上。</p>\n<p>3.企业培育目标。到2017年,营业收入过300亿元企业集团1户,100亿—300亿元企业集团1户,50亿—100亿元企业集团2户,10亿—50亿元企业20户,1亿—10亿元企业90户。培育上市企业1户以上。</p>\n<p>4.技术创新目标。到2017年,建成2个以上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个以上国家基本药物中药材资源信息监测与服务站。新增中药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1项以上,中药(民族药)二次开发品种不少于15个。</p>\n<p>5.品种培育目标。到2017年,销售规模达50亿元的品种(系列)1个,30亿—50亿元的品种(系列)2个,单品种销售过10亿元的大品种15个,过亿元的品种70个。</p>\n<p>6.品牌培育目标。到2017年,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10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地理标志注册商标4件,中国驰名商标3件。</p>\n<p>二、重点任务</p>\n<p>(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p>\n<p>依托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及玉溪、楚雄、曲靖、红河等产业园区,打造“滇中现代中药(民族药)经济圈”,形成研发创新、高端制造、现代流通、市场销售的产业核心。同时,以产业链为主线,优化产业要素布局,辐射带动滇西南、滇东南、滇东北、滇西和滇西北等区域药材种植基地,文山三七、昭通天麻、保山紫皮石斛等产地交易市场及西双版纳傣药、楚雄彝药、迪庆藏药等云南特色民族药产业布局,形成产业集聚、错位发展、区域联动、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p>\n<p>(五)建设优质中药材基地</p>\n<p>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建立“协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四位一体的中药材农业组织管理体系,推动中药材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信息化、产业化发展。</p>\n<p>加强地区传统优势药物植物品种收集评价、中药材品种选育、种植管理规范制定、药材标准体系建设、药材质量市场监管,推进药材GAP、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地理标志注册商标等各类资质认证。</p>\n<p>建立中药材种苗繁育和推广基地,积极开展林下中药材仿生种植。重点发展三七、天麻、当归、茯苓、木香、半夏等云南道地药材;加快发展石斛、灯盏花、血竭、银杏、滇黄精、草乌、青叶胆、滇龙胆等优势、特色药材;有序发展重楼、白芨、云黄连等野生濒危品种;因地制宜发展辣木、玛咖、红球藻、螺旋藻、蓝莓等新资源品种和美洲大蠊、水蛭等特种动物药材,及适宜云南种植(养殖)的名贵、大宗药材品种。</p>\n<p>(六)加快培育中药饮片</p>\n<p>优先支持具有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基地的药材饮片品种,为中药材资源就地转化提供支持。促进中药饮片等加工、炮制关键技术与设备的创新及产业化。协助和指导企业做好资质认证、申报、技术提升等工作,培育中药饮片大企业、大品牌。</p>\n<p>(七)做大做强中成药</p>\n<p>支持品种二次开发,重点开展Ⅳ期临床、中药保护、循证医学等再评价研究。激活“休眠”“半休眠”品种,鼓励优势品种、同质化品种整合。</p>\n<p>支持优强企业并购,推动跨区域、跨所有制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关联企业构建产业联盟,推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促进原料储备、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的统筹发展。</p>\n<p>(八)加快发展天然健康产品与植物提取物</p>\n<p>以三七、天麻、石斛、茯苓、当归、辣木、玛咖、红球藻、螺旋藻、万寿菊、蓝莓等为重点品种,打造一批保健品行业的大品种、大品牌、大企业。</p>\n<p>以三七皂苷/多糖、银杏黄酮/内酯、石斛多糖、灯盏花素、薯蓣皂苷、辣素、桉叶油、叶黄素、虾青素等为重点,打造一批国内外有竞争力的植物提取物,并延伸产业链,积极开发新产同质化品种整合。</p>\n<p>(九)增强创新能力</p>\n<p>依托科研院所、高校、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第三方服务与开放合作模式,形成产业公共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积极申请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重点构建形成中药(民族药)研发,新药产品工艺及稳定性研究,药理、安全性、药效研究评价等中药研发链,形成较完善的中药材育种、规范化种植与加工科技研发体系,推进中药材种植加工、中药(民族药)产品研发、生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的形成和推广应用。</p>\n<p>(十)完善市场体系</p>\n<p>建立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指导全省中药材规范种植和经营,保障中药材质量和用药安全。鼓励具有实力的药品流通企业与药品制造企业联合共建公共市场营销平台,推进医药服务与大数据、医药流通与物联网结合,大力发展药品配送中心、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构建高效、快捷、便民的现代医药流通体系。</p>\n<p>积极参与和组织承办中药(民族药)产业展会、产品交易会和学术会议,提高云南中药(民族药)产品知名度。建立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传统医药交流中心,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和国际化发展。</p>\n<p>三、保障措施</p>\n<p>(十一)强化组织领导</p>\n<p>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下,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领导小组组长或委托副组长,每年至少召开1次中药(民族药)产业专题会议,研究和解决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重大事项,适时组织研究企业上市、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和重大投资项目“一企一策”精准扶持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省发展改革委,具体负责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组织协调和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州市人民政府和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抓好政策落实。</p>\n<p>(十二)优化服务环境</p>\n<p>积极争取三七、天麻、石斛等道地药材和优势资源进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新资源食品目录。积极支持我省优势品种、特色品种进入国家和省级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新农合药品目录、基本药物目录,并在省内优先采购和使用。支持傣、彝、藏医疗机构制剂在民族地区县以上医疗机构调剂使用。</p>\n<p>建设全省中药材行业统计信息数据平台,开展中药材种植、品种、区域、规模、价格、销售等信息数据收集,建立统计体系和信息发布机制,引导合理种植布局,提供价格预警。健全中药(民族药)产品价格监测体系,做好价格监测和信息发布工作。</p>\n<p>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适时启动收储制度,建立三七等重要中药材收储机制,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护中药(民族药)产业健康发展。</p>\n<p>建立中药(民族药)品牌保护协作机制,加大对中药材、中药(民族药)产品造假制假售假以及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建立涵盖种植、生产、经营和管理全环节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品牌诚信体系。</p>\n<p>综合运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新兴媒体平台,加大中药(民族药)重点资源的产业品牌塑造和公益形象宣传力度,打造一批云南特色药用资源、品种、产业的文化传播与品牌策划项目。</p>\n<p>(十三)加大资金扶持</p>\n<p>加大对中药(民族药)产业的扶持力度,财政、发展改革、科技、工业和信息化、扶贫、商务、质监、农业、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等部门有关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药材基地、优势品种、优势企业、品牌培育、标准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p>\n<p>针对销量大、具有市场潜力的重点中药材品种,建成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中药材生产基地,符合有关条件的给予资金扶持。有关扶持资金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厅、农业厅、林业厅、扶贫办有关专项资金支出。</p>\n<p>省内企业成功并购省外企业并将工厂搬迁到我省且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含5000万元)的,省内优强企业并购规模以上省内企业且在3年内年销售额增加5000万元以上的,整合省内多户企业生产同一品种且3年内单产品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可按照“以奖代补”方式对项目予以支持,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奖励资金由省财政厅、发展改革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出。</p>\n<p>新载入国家药品标准、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国家医保目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品种,省级一次性奖励100万元;激活省内“休眠”“半休眠”品种且在3年内实现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省级一次性奖励100万元。省级一次性给予拟上市医药企业50万一100万元培育资金。奖励资金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委专项资金支出。</p>\n<p>省内企业获得中药新药证书或生产批件,并在3年内实现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给予企业不超过500万元的资金奖励;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认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有机或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开发项目,获得批准文号的新药开发、保健食品开发项目,及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建设中的GAP、GCP认证项目,按照省科技计划申报并经审定后给予奖励。奖励资金由省科技厅专项资金支出。</p>\n<p>积极支持企业参加有关交流推介活动,对举办或参加行业交流会展的企业予以资金补助。补助资金由省商务厅专项资金支出。</p>\n<p>扶持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对新认定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及省级研发平台,分别给予30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按照职能职责,由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委从各自专项资金支出。</p>\n<p>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云发〔2014〕20号),对中药(民族药)行业新建投产项目,按照其上缴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奖励企业;对中药(民族药)行业综合排名前3名的企业,试行3年内按照上年上缴地方税收新增部分全额奖励企业。</p>\n<p>(十四)落实税收优惠</p>\n<p>中药(民族药)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符合规定条件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中药(民族药)企业主营业务项目符合《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规定的产业项目,且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70%以上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中药(民族药)企业从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符合有关税收政策规定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p>\n<p>(十五)拓宽融资渠道</p>\n<p>转变财政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推进已设立的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科技成果转化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对中药(民族药)产业的支持力度;围绕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及健康服务业推进新设立生物医药产业有关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基金以参股方式投资成长性较好的创新型企业。鼓励国内外知名投资人、投资团队或企业在我省设立面向生物医药产业的天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并购基金,构建满足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投资支撑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推进中药(民族药)资源整合、培育品牌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开展医药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医药企业上市融资和新三板挂牌。</p>\n<p>(十六)保障土地供给</p>\n<p>认真贯彻落实云发〔2014〕20号等文件精神,对符合条件的中药(民族药)产业建设项目予以土地优惠政策。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政策法规规定,建立土地流转协调机制,保障中药材种植(养殖)的用地需求。</p>\n<p>(十七)强化人才支撑</p>\n<p>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 (云发〔2014〕1号)等文件精神,统筹推进中药(民族药)人才队伍建设,享受有关人才引进、培育政策,引进产业发展亟 需紧缺高层次人才。落实“科技领军人才”“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等人才培养经费支持。对能够推动我省中药(民族药)产业技术突破的特殊人才,允许自带优秀助手,可不受学历、职称、身份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比例设置等条件限制,评聘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省级引进的高端科技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需采购的试验仪器设备,经批准,可自主采购。中药(民族药)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引入的人才及其团队,符合条件的,可享受高层次人才、科技入滇人才、服务业人才等扶持政策。鼓励中药(民族药)企业采取高薪聘用、股权激励等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和职业经理人,经评审认定后的引进人才,按照认定等次由省财政分别给予一次性30万元、20万元、15万元的购房补贴,所在企业按高于1∶1的比例安排配套经费。</p>\n<p>(十八)发挥行业协会作用</p>\n<p>充分发挥省医药行业协会参谋助手和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委托、授权、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其有偿服务能力的形成。省医药行业协会要加强行业统计和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咨询服务、信息发布;承担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的前期调研起草工作;协助政府有关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及时反映产业发展规划及政策落实中出现的问题及产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对政府的有关诉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各领域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组织建设,不断壮大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协作组织的力量。</p>\n<p>除中药(民族药)外,其他生物医药子行业,如化学药(含化学原料药)、生物技术药、医疗器械(含卫生材料),参照本意见享受相应政策支持。</p>\n<p>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制定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各州、市人民政府和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要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p>\n<p>附件:工作任务分解表</p>\n<p>云南省人民政府</p>\n<p>2015年5月14日</p>\n<p>(此件公开发布)</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p>\n<p>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p>\n<p>云政发〔2015〕51号</p>\n<p>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省直各委、办、厅、局:</p>\n<p>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提升我省城乡规划科学发展、科学建设、科学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推进云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龙头引领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云南省城乡规划条例》,现就进一步加强全省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以下意见:</p>\n<p>一、充分认识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p>\n<p>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龙头,是指导调控城乡建设发展、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合理集约利用土地等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一项基本公共政策。我省城乡规划工作虽然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规划意识不强、水平不高、权威不够、执行不力”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不够完善,部分规划编制水平低,控制性详细规划缺位;二是各类规划缺乏相应的统筹,规划之间相互冲突、矛盾的现象突出;三是地下空间规划严重缺失,普遍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的情况,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无章可循,“马路拉链”问题突出;四是城乡规划实施的法定性、严肃性不够,随意变更规划、不按照规划建设的情况时有发生;五是乡镇规划管理薄弱,普遍存在盲目无序建设现象,农房设计、风貌控制和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问题突出;六是城乡建设缺乏特色,建筑设计水平不高,风格雷同,“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现象普遍;七是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传统村落和风景名胜区保护、传承与创新不够,存在重申报开发、轻保护管理等问题;八是城乡规划管理机制有待健全,现有管理机构、人员不适应规划工作的需要;九是规划监管不到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普遍,城乡规划督察制度有待建立完善;十是城乡规划建设考核机制不健全,规划管理责任落实不够到位。</p>\n<p>各地、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城乡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围绕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提升城乡规划编制水平,健全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完善城乡规划保障措施,按照“统筹城乡、做强滇中、搞活沿边、联动群廊”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龙头引导、空间管控和资源配置作用,为全省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提供强有力的城乡规划支撑。</p>\n<p>二、全面提升城乡规划编制水平</p>\n<p>(一)完善各类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各地、有关部门要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要求,在《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指导下,不断改进城乡规划编制方法,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各类规划。省住房 城乡建设厅要组织修编完善区域性城镇群规划,抓紧编制云南省沿边城镇布局规划,研究制定全省城乡建设“十三五”规划。各州、市、县、区人民政府和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要依照法定程序,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快编制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抓紧制定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及抗震防灾等专项规划,认真编制各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传统村落保护及风景名胜区规划,着力构建层级清晰、相互协调的全省城乡规划体系。</p>\n<p>(二)推进县、市、区“四规合一”试点。积极稳妥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四规合一”试点工作。要通过改革规划体制机制,从规划的期限及范围、发展指标体系、技术规范标准、信息数据平台、管理协调机制等方面理顺有关规划的关系,充分发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统领作用、城乡规划的基础综合作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模控制作用、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约束作用,建立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空间规划体系,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产业布局和重大建设项目在空间管控平台上得到落实,实现每个县、市、区“一个规划、一张蓝图”。</p>\n<p>(三)积极开展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城市发展定位、资源环境容量和城镇化发展等情况,在2017年底前组织编制完成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综合规划及地下管线(廊)专项规划。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在2015年10月底前完成地下管线基础信息普查和隐患排查,为规划编制提供基础资料。地下空间规划编制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提出地下空间发展战略与目标,明确地下空间层次和内容,合理确定地下管线(廊)等地下基础设施开发利用的规模和布局,加强与道路交通、人防建设、地铁建设等规划的衔接,统筹安排建设时序,实现地上地下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p>\n<p>(四)认真做好城镇详细规划编制。各县、市、区城乡规划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要依据城镇总体规划要求,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备案管理制度,加快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水平和覆盖率,在2017年逐步实现城镇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在城镇近期建设规划中明确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任务,按年度进行安排部署,并对规划实施结果进行评价,为城镇建设项目实施提供法定规划依据。</p>\n<p>(五)积极推动城市设计工作。各地要充分发挥城市设计在完善城市空间形态、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高城市运营效率等方面的综合作用,聚焦城市重点区域,在2016年底前编制完成城市色彩、生态廊道、建筑立面、景观照明等专项规划。精心做好重点功能板块的城市设计,推进城镇人文特征与自然生态景观相融合,建立协调统一的城市轴线、城市天际线、城市文脉、城市风格和色彩,从整体上塑造城市特色形象,避免单项建筑工程影响城市整体空间的有序安排。</p>\n<p>(六)全面抓好村庄规划编制。遵循“政府主导、村民参与、需求导向、方便实施”的要求,提高乡村规划编制和民居设计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具有浓郁乡土民族文化要素的农村新村、新房、新景、新产业。各地要在巩固提升前期村庄规划全覆盖的基础上,以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指导,在2016年底前完成美丽乡村、传统村落以及沿边地区、重要交通沿线、重点旅游区及风景名胜区等区域村庄规划提升完善工作,在2017年底前完成全省村庄规划提升完善工作。整村搬迁、移民新村和集中安置等新村建设实施前必须完成新村建设规划编制,并严格按照编制的规划组织实施。农村建房要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云政发〔2010〕182号)要求,强化建设用地监管,严格实施行政许可管理,引导农村群众依法建房、科学建房。</p>\n<p>(七)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和传统村落保护。深入贯彻《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继续开展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的申报列级工作,将具有不同地域代表性的镇、村、街区纳入国家和省级保护范围,强化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保护规划和保护详细规划的编制以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界线划定、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工作。加强传统村落调查及申报,按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科学有序开展传统村落“一村一档”的档案建立和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健全规划实施巡查警示退出机制。加强传统民居调查保护管理,坚决杜绝建设性破坏,促进传统民居保护、人居环境改善及传统文化传承。</p>\n<p>(八)注重完善风景名胜区规划。省住房 城乡建设厅和有关州、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主体责任,全面完成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实现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重点建设区域详细规划全覆盖。建立健全全省风景名胜区法定体系,进一步完善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效衔接,逐步建立涉及风景名胜区重大建设项目协调机制,妥善处理好法定区域交叉问题。</p>\n<p>三、依法加强城乡规划实施管理</p>\n<p>(九)建立健全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建立健全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论证制度和工作规则。县级以上政府和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要依法设立城乡规划委员会,作为城乡规划决策的议事机构;城乡规划委员会由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规划委员会主任由本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负责审议和协调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与城乡规划的衔接,审议和协调城乡规划制定、修改和实施中的重大事项,向本级政府规划决策提出审议意见。省城乡规划委员会作为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决策的议事机构,负责对全省城乡规划重大事项进行协调、论证和审议,研究制定全省城镇化及城乡规划建设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组织协调全省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群规划等跨区域性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省城乡规划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省住房 城乡建设厅,负责做好日常工作。各级城乡规划委员会要进一步在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中探索依法规划、民主规划的工作机制,并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展示城乡规划成果,有效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p>\n<p>(十)理顺城乡规划管理体制。遵循城乡建设与发展规律,建立完善职责明晰、运转顺畅、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充实力量,明确专职管理人员,强化全省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省级规划管理协调指导的工作力度。各州、市、县、区和滇中产业新区应根据城乡规划管理需要,明确相应机构承担城乡规划的管理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市辖区、开发区(产业园区)设立的派出机构,要按照规定职责承担有关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维护城镇总体规划的全局性和完整性。进一步加强县、乡两级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有条件的村委会要配备规划建设协管员,负责做好有关管理工作,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给予补助。通过聘任城乡规划专业技术人员、借助大学生村 官、新农村指导员,基本实现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盲点全覆盖。</p>\n<p>(十一)科学审批建设项目规划。各级城乡规划管理部门要根据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进一步优化内部审批程序,科学有序做好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工作。凡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必须进行专家论证,为建设项目审批决策提供支撑;规划审批前应当引入第三方或者通过专家委员会进行社会风险评估,未经评估或者评估不合格的,不得进行招标前置审计,不得进行规划审批;审批或许可前,应当进行合法性审查,凡是违反法定程序、不符合标准规范、没有法定依据或者未经合法性审查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审批过程实行集体讨论和决策,要向项目建设方、方案设计方、社会公众和其他利益关系人开放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决策过程,实施“阳光规划”。</p>\n<p>(十二)强化城乡规划管控。城乡规划要由增量规划逐步转为限定城镇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各地要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划定城镇增长边界,确保所有城乡建设活动严格依据已经批准的城乡规划进行,没有制定城乡规划的区域不得进行建设活动。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建设和城市新区应符合城乡规划,并纳入城乡规划统一管理,不得在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进行设立。严肃认真执行城乡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高度和间距等规划控制指标要求,依法加强对已经纳入水体蓝线、绿地绿线、市政公用设施黄线、历史文化保护紫线等“四线”管制空间的区域管控。</p>\n<p>(十三)严格城乡规划修改程序。城乡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随意干预和变更城乡规划,确保规划的连续性和严肃性。因国家和省重大项目建设确需修改城市、镇总体规划的,或市、县重大建设项目确需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编制机关要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并向原审批机关提交总结报告,对拟修改和调整的内容作出说明,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后,方可进行规划修改工作。同时,修改涉及规划强制性内容的需报原审批机关同意。</p>\n<p>四、严格加强城乡规划监督检查</p>\n<p>(十四)抓好城乡规划工作的监督检查。按照《云南省城乡规划条例》规定,建立完善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由上级政府向下级政府派出城乡规划督察员,对其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和修改的合法性进行督察,实行“分级督察、全域覆盖暠。省人民政府依法向各州、市和滇中产业新区派出城乡规划督察员,对派驻地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和修改等进行监督检查,督察重点是省人民政府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省级风景名胜区和传统村落。各州、市人民政府和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也应向所属县、市、区派出城乡规划督察员开展城乡规划监督检查;县、市、区人民政府应按照城乡规划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乡镇、村庄规划进行监督检查。着重利用卫星遥感、航拍、“互联网+”等新技术,提高城乡规划督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各级政府应当在城乡规划的制定、修改和实施方面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p>\n<p>(十五)依法查处违规建设行为。各地要加强城乡规划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理顺城乡规划行政执法体制,建立健全由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城市综合管理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违法建设监督执法查处机制,对各类违法建设行为,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统一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部门要加大巡查力度,加强对有关单位和个人建设活动的执法检查,依法及时纠正和严肃查处未取得城乡规划许可或违反城乡规划的违法建设行为,坚决杜绝“以罚代管”现象,有效遏制违规建设现象,切实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性。</p>\n<p>(十六)强化违反城乡规划责任追究。各级政府和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要建立城乡规划重大事项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城乡规划审查审批领导责任终身制,把城乡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实施和监督过程中的履职情况纳入各级政府和政府领导的年度考核及政府领导离任审计,确保城乡规划实施的权威性和连续性。对应当编制城乡规划而未组织编制的或未按照法定程序编制、审批、修改城乡规划的,要依法追究有关政府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城乡规划编制、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或规划执法检查中有违法行政行为的,要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的责任。对应当给予处分的,及时将有关案件材料移送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应当给予党纪处分的,移送党的纪律检查 机关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p>\n<p>五、保障措施</p>\n<p>(十七)加强对城乡规划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和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是城乡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督的责任主体,要把城乡规划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内容,建立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部门分工抓落实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落实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定期研究城乡规划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城乡规划工作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各级城乡规划、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合力推进城乡规划工作。</p>\n<p>(十八)加大对城乡规划工作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和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云南省城乡规划条例》的规定,依法将城乡规划编制、管理、督察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十三五”期间,要逐年提升省级城乡规划预算经费投入,保障“四规合一”、地下管线规划、村庄规划提升、城乡督察等城乡规划重点工作顺利开展。省人民政府根据城乡规划工作需要,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对欠发达地区的城乡规划编制给予适当补助。省住房 城乡建设厅要会同省财政厅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绩效评估工作,为财政资金的科学使用提供保障。</p>\n<p>(十九)开展城乡规划管理和技术人员教育培训。各级政府和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要建立健全分级培训制度,采取现场指导和组织技术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自上而下抓好城乡规划管理和有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编制队伍的素质。省住房 城乡建设厅要建立常态化的城乡规划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对各州、市、县、区和滇中产业新区技术骨干人员的培训指导,提高从业人员编制管理城乡规划的业务水平。省、州市行政学院应把城乡规划基本法规和知识列为国家公务员培训必修课,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驾驭城乡规划建设的能力。</p>\n<p>(二十)加强城乡规划智库建设。按照“整合资源、服务大局、发展创新”的工作思路,发挥省内外城乡规划行业协会、学会、研究会等社会组织和有关科研机构的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研究制定云南省城乡规划智库建设管理办法,强化规划决策咨询研究,加快推进建设云南特色城乡规划新型智库,为全省城乡规划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p>\n<p>附件: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表</p>\n<p>云南省人民政府</p>\n<p>2015年7月17日</p>\n<p>(此件公开发布)</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的实施意见</p>\n<p>云政办发〔2015〕32号</p>\n<p>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省直各委、办、厅、局:</p>\n<p>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4〕57号),全面提升全省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水平,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p>\n<p>一、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对政府网站建设的领导</p>\n<p>政府网站是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在互联网上发布政务信息、提供在线服务、与公众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办好政府网站,有利于促进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依法行政,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推进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围绕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的目标,把握新形势下政务工作信息化、网络化的新趋势,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人为本、心系群众,公开透明、加强互动,改革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管理,提升政府网站发布信息、解读政策、回应关切、引导舆论的能力和水平,将政府网站打造成更加及时、准确、有效的政府信息发布、互动交流和公共服务平台。建好管好政府网站是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重要职责,各地各部门要加强领导,强化网站管理队伍建设,加大对政府网站建设的投入力度,保障网站健康运行、不断发展。</p>\n<p>二、完善体系,统筹推进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p>\n<p>(一)完善政府网站内容管理体系。按照“属地管理”和“主管主办”的原则,省政府办公厅负责推进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管理工作,指导州、市 (滇中产业新区)和省直各部门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各州、市人民政府 (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办公厅(室)负责推进、指导本地各级各类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省直各部门由其办公室或有关综合协调处室负责推进本部门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管理,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办公室负责管理本系统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p>\n<p>(二)建立标准规范体系。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组织编制政府网站统一数据平台及网站设计、内容搜索、数据库建设、无障碍服务、页面链接等技术标准规范,并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文件、工作部署适时调整,为全省政府网站建设提供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体系。</p>\n<p>(三)建立指导管理体系。建立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省直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省人民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工作,指导、协调、督促推进各地各部门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各项工作,进一步完善政府网站内容更新、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协同联动等工作规程。各地各部门要参照建立本地本部门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协调机制,统筹业务部门、所属单位和有关方面向政府网站提供信息,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发布谁负责”的原则,根据职责分工,分解政策解读、互动回应、舆情处置等任务。办公厅 (室)政府信息公开或其他专门工作机构承担日常具体协调工作。</p>\n<p>(四)完善政府网站体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会同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等有关职能部门,2016年底前建设省级统一的政府网站技术平台,规范数据接口标准,通过统一的数据平台进行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为保障技术安全,加强信息资源整合,避免重复投资,各州、市、县、区人民政府和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原则上不得单独建立技术平台,要充分利用省级政府网站技术平台开办政府网站,已建成的网站在2018年12月31日前迁移到省级政府网站技术平台。县级政府各部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不再单独建设政府网站,要充分利用上级政府网站技术平台开设子站、栏目、频道等,主要提供信息内容,编辑集成、技术安全、运维保障等由上级政府网站承担。省直各部门要整合所属部门网站,有条件的可单独建设技术平台并在其技术平台上开办网站;不具备条件的可利用省级政府网站技术平台开办网站。</p>\n<p>三、健全机制,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发布工作</p>\n<p>(五)健全政府网站信息内容更新保障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将政府网站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第一时间发布政府重要会议、重要活动、重大政策信息。要对本地本部门网站内容更新情况进行监测,确保每周信息发布的更新速度,对内容更新没有保障的栏目及时进行归并或关闭,杜绝“僵尸网站” “睡眠栏目”。</p>\n<p>(六)完善协同联动机制。各级政府网站之间、各地各部门网站之间要加强协同联动,发挥政府网站集群效应。要明确专人负责督促落实本地本系统政府网站及政务微博及时转载国务院、省人民政府发布的重要政策信息。各级政府面向公众公开举办重要会议、新闻发布、经贸活动、旅游推广等活动时,政府网站要积极参与,做好传播工作。</p>\n<p>(七)完善政策解读机制。以各级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及其办公厅(室)名义下发涉及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等政策文件,文稿起草单位要在文件印发后10个工作日内通过政府网站进行解读。各地各部门研究制定重大政策时,要同步制定政策解读方案,在本地本部门网站同步推出由政策制定参与者、专业机构、专家学者撰写的解读文章或在线访谈等。政策解读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相关背景、案例、数据要权威、准确、全面,展现方式要立体丰富。</p>\n<p>(八)完善社会热点回应机制。涉及本地本部门的重大以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要依法按照程序在第一时间通过政府网站发布信息,公布客观事实,并根据事件发展和处置工作进展及时发布动态信息,表明政府态度。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通过政府网站作出积极回应,阐明政策、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秩序的虚假信息或不完整信息,要及时予以澄清。</p>\n<p>(九)完善互动交流机制。各地各部门要通过政府网站开展在线访谈、意见征集、网上调查等,畅通公众网上意见建议表达渠道。要进一步完善公众意见建议的收集、处理和反馈机制,配备相应的后台服务团队和受理系统,了解民情,回答问题。要注重互动交流与信息公开、政策解读、网上办事的相互关联、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在涉及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的重大政策出台前,要通过建言献策、意见征集、网上听证等方式,广泛调研,听取民意,科学决策。</p>\n<p>(十)完善人员和经费保障机制。各地各部门要明确具体负责协调推进政府网站内容建设的工作机构,配齐、配强专职人员,建设既熟悉政府业务和管理方式,又专业化、高素质的网站运行管理队伍,负责重要信息内容的发布和把关。建立政府网站信息员、联络员制度,可在有关职能部门中聘请信息员、联络员,负责网站信息收集、采编撰写、报送发布及政策解读等工作,并形成长效机制。各级财政要把政府网站内容保障、绩效评估和运行维护等经费列入预算。政府网站经费中要安排相应部分用于信息采编、政策解读、互动交流、回应关切等工作,向聘用的信息员、联络员等支付劳动报酬或稿费。</p>\n<p>(十一)完善考评监督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将政府网站建设纳入主管主办单位年度目标绩效专项工作考评,分级分类进行考核评估。对考核评估合格且社会评价优秀的政府网站,给予有关单位和人员表彰,推广先进经验;对不合格的,通报有关主管主办部门和单位,要求限期整改,并对分管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进行约谈。</p>\n<p>四、提高能力,不断提升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水平</p>\n<p>(十二)提高网站传播能力。各地各部门要深入研究政府网站内容的展现方式,综合运用图表化、数字化、可视化、互动化、系统化等方式制作信息。要拓宽政府网站传播渠道,提供面向主要社交媒体的信息分享服务,加强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应用服务,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技术新应用传播政府网站内容,方便公众及时获取政府信息。具备条件的地区和部门,可开设外语网站;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和部门,可暂不开设外语版。</p>\n<p>(十三)提高网站资源整合能力。各地各部门要开设政府网站建设和信息发布意见建议征集栏目,实时征集公众意见建议。要加强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及有资质的新闻网站、商业网站的联动和信息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政府信息的影响力,将政府声音及时准确传递给公众。同时,政府网站也可以选用传统媒体和其他网站的重要信息、观点,丰富网站内容。</p>\n<p>(十四)提高安全保障能力。要确保政府网站技术平台和信息的安全,进一步规范信息发布流程。建立统一的安全防护体系,采用网页防篡改等技术确保政府网站技术平台的安全;网站运行管理团队要明确编辑把关环节的责任,做好信息内容接收、筛选、加工、发布等工作;要根据不同信息内容性质分级分类处理,把握好基调、倾向和角度,突出重点,放大亮点;要按照政府信息内容的格式、方式、发布时限,做好原创性信息的编制和加工,保证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合法、完整、准确、及时;要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前的保密审查工作,防止失泄密。最大限度防范内容差错、技术故障、失泄密等问题发生。要理顺服务外包关系,明确权利与义务,加强资质审查,保证服务质量,做到以我为主、外包为辅。</p>\n<p>(十五)提高政府网站管理能力。各地各部门要把知网、懂网、用网作为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各级干部通过政府网站解读重大政策,回应社会关切,开展互动交流。省政府办公厅每年举办培训班或交流研讨会,各地各部门也要结合工作实际举办培训班,对分管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切实提高政府办网和管网水平。</p>\n<p>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本意见制定具体落实措施,自本意见下发之日起3个月内,将贯彻落实情况报送省政府办公厅。</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p>\n<p>2015年4月24日</p>\n<p>(此件公开发布)</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p>\n<p>汽车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p>\n<p>云政办发〔2015〕34号</p>\n<p>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省直各委、办、厅、局:</p>\n<p>为加快我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35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p>\n<p>一、指导思想</p>\n<p>以贯彻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为契机,以我省示范城市群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为切入点,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战略取向,重点推广纯电动汽车、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和研发投入,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科学规划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新能源汽车商业运营模式,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步伐,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发展。</p>\n<p>二、目标要求及推广应用原则</p>\n<p>(一)目标要求</p>\n<p>到2015年底,在“昆明+3城市群”(昆明市、丽江市、玉溪市、大理市)推广应用 5000 辆新能源汽车,其中,昆明市3400辆、丽江市800辆、玉溪市300辆、大理市500辆,推广范围涵盖公交客车、出租车、公务车辆、环卫、物流、邮政、特种车等领域。以云南电网公司和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企业为主体,在示范城市的公交停车场、大型客运站、城市重点区域、大型停车场所、大型居民小区及部分高速公路等区域,建立完善“规划布局合理、标准相对统一、数量适度超前、满足示范运营”的新能源汽车充电配套设施;鼓励非示范城市群适度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p>\n<p>(二)推广应用原则</p>\n<p>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将新增公交客车、出租车作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突破口,以纯电动汽车为重点,加大在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力度。积极鼓励消费者购置新能源汽车。市场条件成熟后,逐步过渡到以市场运作为主。</p>\n<p>坚持阶段推广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推广应用城市群为切入点,完成阶段目标任务,整体推进新能源汽车在其他城市和重点领域推广应用。</p>\n<p>坚持示范应用与产业培育相结合。以示范应用带动市场、以市场促进产业发展,通过示范城市群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扩大市场需求,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汽车企业转型升级。</p>\n<p>坚持创新驱动与技术改造相结合。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突破关键零部件及核心技术;积极采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现有企业,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p>\n<p>三、科学规划,加快充电设施建设</p>\n<p>(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示范城市群要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将充电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建设与改造纳入规划,在完善相关工程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明确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城市公共停车场预留充电设施建设条件的要求和比例,统一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满足阶段目标任务以及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市场需求。</p>\n<p>(二)用地保障。各级国土资源 部门要把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障用地指标,优先予以供地,确保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用地得到落实;城市现有居住小区、公共停车场和路内临时停车位可根据消费者需求,改造配建新能源汽车充电停车位;规划新建的居住小区和公共停车场要预留一定比例的新能源汽车充电停车位,满足市场需求;在高速公路服务区,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充电设施,加快构建高速公路城际快充网络;对建设电动公交客车充电站和利用城区边角小宗地块建设示范充电站项目,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按照划拨方式供地。</p>\n<p>(三)充电设施用电价格。2020年前,对电动汽车充电服务费实行政府指导价格。经营性充电设施用电价格执行大工业用电价格;非经营性充电设施(如居民小区、私家车位等)用电价格按照其所在场所执行分类目录电价;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共停车场中设置的充电设施用电执行一般工商业及其他类用电价格。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用电执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配套电网改造成本纳入电网企业输配电价。</p>\n<p>四、积极探索、创新新能源汽车运营及推广应用模式</p>\n<p>(一)建立和完善售后服务体系。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要不断提高售后服务水平,提供车辆维修保养和运营模式辅导、人员培训、技术支持等售后服务,向推广应用单位提供质量可靠的动力电池、电传动系统等关键零部件。</p>\n<p>(二)积极探索商业运营模式。推广应用示范城市要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营、自愿参与、自负盈亏”的原则,积极探索完善新能源汽车运营模式,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汽车租赁、电池租赁和回收等服务领域;鼓励金融创新,在公共服务领域探索公交客车、出租车、公务用车的新能源汽车融资租赁运营模式;在个人使用领域探索分时租赁、车辆共享、整车租赁、按揭购买新能源汽车等模式,降低新能源汽车当期购买支出,实现可持续商业化运营。</p>\n<p>(三)拓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领域。以公交客车、出租车、公务车辆、环卫车、邮政用车、物流车和特种车等车辆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重点,逐步拓展其他应用领域,各示范城市每年新增或更新的公交客车、公务车辆、环卫车、物流车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30%。</p>\n<p>(四)加快新能源汽车应用领域新技术应用。充分发挥智能电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新能源汽车运营模式创新中的应用,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运营服务。</p>\n<p>(五)建设开放有序竞争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严格执行全国统一的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强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监管,建设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新能源汽车市场。</p>\n<p>五、加强新能源汽车运行监测和服务建设</p>\n<p>(一)加强新能源汽车运行监测。各示范城市要建立新能源汽车事故预警信息系统和紧急处置机制,加强实时跟踪、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及故障诊断,建立新能源汽车运行效果评估体系。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公交客车、出租车、环卫车、物流车等车辆要安装车辆运行技术状态实时监控装置,进行有效监控管理;私人购置的车辆可根据个人意愿安装实时监控装置。</p>\n<p>(二)强化新能源汽车运行服务保障。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要在各示范城市至少设立1个售后服务网点,负责新能源汽车产品维修和保养;定期对在线运行的新能源汽车进行安全检查和性能测试,确保车辆运行安全可靠。汽车生产企业对报废电池自行或指定专门单位进行回收处理,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p>\n<p>六、政策措施</p>\n<p>(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省人民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各职能部门参加。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各项工作,确保我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目标任务按时完成。</p>\n<p>(二)建立和完善地方财政补贴政策。昆明市、丽江市、玉溪市和大理市等4个城市已列入国家2013—2015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范围,推广应用的新能源汽车纳入省内财政补贴范围,具体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另行研究制定。</p>\n<p>(三)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和车船税。执行《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第53号公告),自2014年9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对购置列入《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的车型免征车辆购置税。对属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车辆(船舶)减免车船税的车型目录》中使用新能源的车辆,免征车船税。</p>\n<p>(四)加大宣传力度。各级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省直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意义,使广大消费者了解新能源汽车性能,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和接受度。</p>\n<p>(五)强化监督检查。各成员单位要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各示范城市要定期向有关部门通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数量、充电设施建设、财政补贴资金到位等情况以及在推广应用中遇到的问题。</p>\n<p>附件:云南省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任务分解表</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p>\n<p>2015年5月5日</p>\n<p>(此件公开发布)</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公立医院</p>\n<p>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实施意见</p>\n<p>云政办发〔2015〕55号</p>\n<p>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省直各委、办、厅、局:</p>\n<p>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号)精神,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省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p>\n<p>一、总体思路</p>\n<p>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有利于建立健全以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破除以药养医机制;有利于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减轻人民群众用药负担;有利于预防和遏制药品购销领域腐败行为,抵制商业贿赂;有利于推动药品生产流通企业整合重组、公平竞争,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p>\n<p>坚持以省为单位网上集中采购,上下联动、公开透明、分类采购,采取招生产企业、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全程监控等措施,加强药品采购全过程综合监管,切实保障药品供应。结合实际探索创新,进一步提高医院在药品采购中的参与度。</p>\n<p>二、主要内容</p>\n<p>(一)科学编制采购目录</p>\n<p>科学编制药品采购目录是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的基础。结合我省医保和新农合药品报销目录、国家基本药物和省补充药品目录、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按照药品分类采购的原则,科学合理编制药品采购目录,并向社会公布。(省卫生计生委牵头)</p>\n<p>(二)实行药品分类采购</p>\n<p>1.对临床用量大、采购金额高、多户企业生产的基本药物和非专利药品,采取带量采购、双信封制公开招标采购,医院作为采购主体,按照中标价格采购药品。</p>\n<p>进一步完善双信封招标制度。投标的药品生产企业在编制标书时分别编制经济技术标书和商务标书,同时投2份标书。对于通过经济技术标书评审的企业,要同时打开商务标书,并按报价由低到高选择中标企业和候选中标企业。要结合公立医院用药特点和质量要求,科学设定竞价分组和中标企业数量,落实带量采购、量价挂钩。对竞标价格明显偏低、可能存在质量和供应风险的药品进行综合评估,避免恶性竞争。</p>\n<p>落实带量采购。公立医院要按照不低于上年度药品实际使用量的80%制定采购计划和预算,并具体到品种、剂型和规格。</p>\n<p>每种药品采购的剂型原则上不超过3种,每种剂型对应的规格原则上不超过2种,兼顾成人和儿童用药需要。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要严格组织审核投标企业资质,采集、分析药品历史价格和其他省份的采购价格,保持合理差比价关系,防止价格倒挂,并做好网上交易数据汇总和监测分析工作。(省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牵头)</p>\n<p>2.对部分专利药品、独家生产药品,建立公开透明、多方参与的价格谈判机制。谈判结果在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公示,并报国家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公布,医院按照谈判结果采购药品。</p>\n<p>谈判采购要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公开透明、试点起步”的原则。国家已实行谈判采购的药品,按照国家政策要求执行。积极探索跨省区域联合谈判协作,形成区域采购价格,并与医保支付政策做好衔接。(省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牵头)</p>\n<p>3.对妇儿专科非专利药品、急(抢)救药品、基础输液、临床用量小的药品和常用低价药品实行集中挂网,医院直接采购。(省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牵头)</p>\n<p>4.根据临床用药需求和药品供应保障情况,试行省内部分药品定点生产,医疗机构按照议定价格采购。国家实行统一定点生产的药品,按照国家规定采购。(省卫生计生委、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p>\n<p>5.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防治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免费</p>\n<p>用药、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计划生育药品及中药饮片,按照国家现行规定采购,确保公开透明。(省卫生计生委牵头)</p>\n<p>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允许以州、市为单位在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自行采购。试点城市成交价格不得高于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中标价格。试点城市成交价格明显低于平台中标价格的,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中标价格应按试点城市成交价格进行调整。(省卫生计生委牵头)</p>\n<p>(三)改进药款结算方式</p>\n<p>1.公立医院与药品供货企业直接结算药款。鼓励医院与药品生产企业直接结算药品货款、药品生产企业与配送企业结算配送费用。(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省卫生计生委、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负责,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p>\n<p>2.公立医院与药品生产企业签订药品采购合同时,应同时根据《云南省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行为记录实施办法》签订医药产品廉洁购销合同。采购合同应明确药品采购的品种、剂型、规格、价格、数量、配送批量和时限、结算方式和结算时间等内容。合同约定的采购数量应是采购计划申报的一个采购周期的全部采购量。医院应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支付货款,从交货验收合格到付款不得超过30天。(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省卫生计生委、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负责)</p>\n<p>3.对医疗机构议价采购符合医保政策规定范围内的挂网药品,医保部门按实际成交价支付。(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审计厅、卫生计生委、物价局、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负责)</p>\n<p>(四)加强药品配送管理</p>\n<p>1.生产企业是药品供应配送的责任主体。药品可由中标生产企业直接配送或委托药品经营企业配送到指定医院。药品生产企业、药品配送企业与医疗机构在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自行建立配送关系并备案,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应及时公布每家医院的配送企业名单,接受社会监督。(省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牵头)</p>\n<p>2.药品生产企业、配送企业必须取得GSP认证证书。鼓励大中型物流、邮政等企业在取得药品经营、配送资质后参与药品集中采购配送。(省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商务厅、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p>\n<p>3.对因配送不及时影响临床用药或拒绝提供偏远地区配送服务的企业,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应及时纠正,并督促其限期整改。对逾期不改的供货企业取消其中标资格,医院因此被迫使用其他企业药品替代的,超支费用由原中标企业承担。(省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卫生计生委负责)</p>\n<p>4.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兼顾医院与基层药品供应,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县市区、乡镇、村一体化配送,重点保障偏远、交通不便地区药品供应。(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省卫生计生委、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负责)</p>\n<p>(五)完善药品采购机制</p>\n<p>1.实行药品中标价格动态管理。加强对中标药品运行情况和交易价格监测,在采购周期内,参照各省(区、市)及我省各州、市议价情况实行价格联动,对不合理价格进行动态调整。(省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物价局、卫生计生委负责)</p>\n<p>2.建立替补和补充采购机制。建立集中采购拟中标药品备选库。中标后对因质量问题、供货率等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取消中标资格,并从备选库替补备选企业为中标企业。无符合替补规定的,应及时通过多种方式采购,保障药品供应。(省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卫生计生委、物价局负责)</p>\n<p>3.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医疗卫生机构确因诊疗需要,在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无法采购的药品,经县级以上卫生计生部门审核批准,可按照程序备案采购。建立完善短缺药品监测上报制度,对市场供应紧张、临床必需的短缺药品,要及时采取多种采购方式保障供应。(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省卫生计生委、物价局、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负责)</p>\n<p>4.省工业和信息化委会同省卫生计生委、财政厅逐步建立短缺药品专项储备制度。(省工业和信息化委、财政厅、卫生计生委负责)</p>\n<p>三、工作要求</p>\n<p>(一)省卫生计生委要按照国办发〔2015〕7号文件要求,抓紧研究制定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具体工作方案,牵头组织在2015年全面启动新一轮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省卫生计生委牵头)</p>\n<p>(二)省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要按照药品集中采购方案制定采购文件并组织实施。要按照国家标准全面推进药品集中采购平台规范化建设,建立药品采购数据共享机制,实现与国家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省基本药物采购使用管理系统、医院、医保经办机构、价格主管部门等信息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建立包含全国各省(区、市)药品集中采购价格、零售药店销售价格等内容并实行动态更新的药品价格信息库,为集中采购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提高药品招标采购、配送管理、评价、统计分析等能力,提高工作效率。要建立预警机制,对于采购价格、用量异常的药品及时跟踪、分析、预警,做好短缺药品信息的收集工作。(省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卫生计生委、商务厅、食品药品监管局、物价局负责)</p>\n<p>(三)价格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药品价格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药品成本调查和市场购销价格监测,规范价格行为,保护患者合法权益。(省物价局,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负责)</p>\n<p>(四)工商部门要依法严肃查处药品集中采购中的垄断及不正当竞争行为。(省工商局,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负责)</p>\n<p>(五)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强化重点药品质量追踪和全程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伪造或虚开发票、挂靠经营、“走票”等违法行为。(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负责)</p>\n<p>(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部门要按照规定与医疗机构及时结算医疗费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卫生计生委,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负责)</p>\n<p>(七)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将药品集中采购情况作为医院及其负责人的重要考核内容,纳入目标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医务人员合理用药培训和考核,发挥药师的用药指导作用,规范医生处方行为,切实减少不合理用药。建立处方点评和医师约谈制度,重点跟踪监控辅助用药和医院超常使用的药品。建立健全以基本药物为重点的临床用药综合评价体系。(省卫生计生委,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负责)</p>\n<p>(八)全省公立医院使用的所有药品(不含中药饮片及另有规定采购方式的药品)均应通过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采购。对不参加或规避集中采购活动的医疗机构,要严肃追究当事人和主管领导责任。鼓励非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参加药品集中采购活动。</p>\n<p>医疗机构按照“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经专家遴选、药事管理委员会集体审定,确定采购计划并实施采购。(省卫生计生委,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负责)</p>\n<p>(九)省卫生计生委、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要建立药品集中采购不良行为动态管理以及检查督导制度,对在招标采购、挂网、供货和配送中违规违约的企业,按照规定查处和记入诚信记录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对列入不良记录名单的企业,医院2年内不得购入其药品。加强对医院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履行《医疗机构医药产品廉洁购销合同》情况的监督。药品集中采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购方案、采购计划、采购结果应全过程在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建立有奖举报制度,自觉接受各级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省卫生计生委、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牵头)</p>\n<p>四、组织保障</p>\n<p>(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的规定要求,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共同推动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省药品集中采购联席会议制度应充分发挥作用,协调督促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集中采购有关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按照《云南省药品集中采购联席会议制度》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增强推进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合力。各州、市人民政府和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要加强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导评估,及时解决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p>\n<p>(二)严格监督管理。省审计厅要适时对药品集中采购 实行审计监督。省卫生计生委、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等部门要按照隶属和权责关系对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实行分段监督,及时受理并认真调查处理有关投诉;对药品集中采购中违反政策和规定的机构和有关人员,一经发现,严肃追究责任。各地、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健全集中采购内部制约和外部监督机制,加强集中采购关键环节的风险防控,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廉洁从业教育,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廉洁意识。建立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实现权力的相互制约与协调,实行重要岗位人员定期轮岗制度。</p>\n<p>(三)做好舆论宣传引导。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涉及多方利益调整,各地、有关部门要坚持正确导向,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充分宣传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政策方向、意义、措施和成效,妥善回应社会关切,营造良好社会氛围。</p>\n<p>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p>\n<p>2015年7月22日</p>\n<p>(此件公开发布)</p>\n<p>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依法行政</p>\n<p>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实施意见</p>\n<p>(州政发〔2015〕号)</p>\n<p>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有关部门,楚雄开发区管委会:</p>\n<p>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实施意见》和《中共楚雄州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实现到2020年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目标,结合我州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p>\n<p>一、依法界定和规范政府职能</p>\n<p>(一)推进行政机关职能、权限法定化。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依法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和规则,依法设立、增加、减少或者合并政府机构,清晰合理确定政府及部门职责权限。机构编制调整不突破政府机构限额和行政编制总额。推进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定化。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定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p>\n<p>(二)加快建立行政机关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按照法定职责必须为的要求,全面梳理法规规章,厘清行政职权的名称、实施主体、类别、依据、权限范围等,列出权力清单。按照权责一致的要求,制定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对权力行使的实施程序、办理时限、监督方式等进行分解细化,建立与权力相统一的责任清单。按照法无禁止皆可为的要求,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公布的负面清单,放宽市场准入,凡是市场主体自愿投资经营和民商事行为,只要不属于法律法规禁止进入的领域,不损害第三方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的,政府不得限制进入。</p>\n<p>(三)依法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就业、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得到有效回应和解决。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机制,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p>\n<p>(四)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地方性法规草案拟设定行政许可的,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严格审查论证。州、县市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设定行政许可。严禁以备案、登记、注册、年检、认证等形式变相设定行政许可。</p>\n<p>(五)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流程,投资项目审批事项、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实施必须依法有据。对已经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取消或者相应调整其前置审批权限。加大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培育力度,加快政府部分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强化对经济的宏观管理,注重发展规划制定、全局性事项统筹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协调。</p>\n<p>(六)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措施。承担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实行“一个窗口”对外统一受理,每一个审批事项要编制服务指南,明确审查内容、要点和标准,避免随意裁量。实行限时办理,受理申请要出具受理单。对多部门审批事项实行一个部门牵头的“一条龙”审批或并联审批。坚持透明办理,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外,要公开审批的受理、进展、结果等信息。推行网上预受理、预审查,完善全州网上审批大厅,2015年底前完成州、县市两级网上审批大厅建设,构建横向到部门、纵向连三级的全州网上审批服务平台;2016年,全州建成完善的网上审批大厅。</p>\n<p>(七)严格行政审批的管理和监督。严格实行行政审批目录动态管理。探索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试点。加强行政审批监督检查,落实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针对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制定监管办法,严禁变相恢复、上收已经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对调整为备案、日常监管的审批事项,要制定办理指南等制度性文件。严禁将属于行政审批的事项转为中介服务事项,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环节、收费和办理时限,建立行政主管部门监管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中介服务的监管。</p>\n<p>二、加强依法行政制度建设</p>\n<p>(八)加强重点领域制度建设。立法项目要结合我州实际、突出特色,切实解决影响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重点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培育、政府投资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民族文化保护、社会保障、防灾减灾、政府自身建设等方面的立法研究。对社会高度关注、行政管理急需、条件较为成熟的,要集中力量抓紧完成,实现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衔接,发挥立法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p>\n<p>(九)完善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机制。加强政府对地方性法规草案、政府规章制定工作的组织协调,健全立项、起草、论证、协调、审议工作机制。完善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公众参与机制,健全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下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征询立法意见机制。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地方性法规、政府规范性文件。发挥政府法制机构在地方立法、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中的主导作用,重要行政管理地方性法规、政府规范性文件由政府法制机构组织起草。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政府立法事项,由政府法制机构委托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开展评估,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及时提请政府协调决定。加强政府规范性文件解释工作。积极探索规范性文件制定后评估工作。</p>\n<p>(十)健全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备案审查机制。把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确定为规范性文件制定的必经程序。规范性文件起草单位在报送制定机关批准前,应当由制定机关的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直接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规范性文件应当举行听证听取意见。落实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审查专家咨询制度。加快推进规范性文件备案管理系统的运用,逐步实现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信息化。</p>\n<p>(十一)加强对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政府规范性文件一般每隔2年清理1次。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上位法相抵触、不一致或者相互之间不协调的规范性文件,要及时修改或者废止,清理结果及时通过政府公报、当地主要报刊、政府门户网站、部门信息公开网站等向社会公布。未经公布的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p>\n<p>三、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p>\n<p>(十二)规范和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科学界定和划分各级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政府和部门内部的决策权限,界定重大行政决策范围。实行重大行政决策目录管理制度,目录有调整的,应当经过集体决定,及时公布。</p>\n<p>(十三)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和风险评估机制。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建立听证目录,规范听证程序,扩大听证覆盖面,对涉及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实行听证。依法应当听证而未经听证的,不得提交讨论,作出决策。听证意见应当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凡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进行社会稳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风险评估。规范重大决策专家论证制度,探索委托第三方机构评估论证,以评估结果作为是否调整或者停止执行行政决策的参考依据。</p>\n<p>(十四)建立完善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和集体讨论决定制度。严格执行《楚雄彝族自治州重大决策程序规定》,政府重大决策事项应当在会前交由政府法制部门进行合法性审查,部门重大决策事项应当在会前交由部门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作出决策。坚持重大行政决策集体决定制度,重大决策事项要经政府常务会议或者部门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决定。</p>\n<p>(十五)建立和落实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推行重大决策实施情况后评估制度。完善行政决策监督制度,明确监督主体、监督程序和监督方式。加强对决策事项的督查督办,对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严格追究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有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p>\n<p>(十六)积极推行和普遍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健全州、县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机构,建立州、县市政府及其部门法制机构骨干专业人员为主体、吸收法学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政府法律顾问队伍。乡镇人民政府、(社区)居民委员会也要建立由有关法律专业人员参加的政府法律顾问队伍,保证政府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2017年实现州、县市政府及其部门法律顾问全覆盖,2020年实现乡镇人民政府、(社区)居民委员会法律顾问全覆盖。</p>\n<p>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p>\n<p>(十七)推进重点领域综合执法。加快推进执法重心向县市、乡镇两级下移,州级主要行使执法监督指导、协调跨区域执法和重大案件查处职责,对实行分级管理的事项,原则上由县市、乡镇两级政府实行属地监管。在完善城市管理和农业等部门综合执法的基础上逐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质检、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文化、旅游、资源环境、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的综合执法。在职能相近、职权交叉领域试点开展跨部门综合执法,提高执法能力和办事效率。在乡镇试点开展综合执法。</p>\n<p>(十八)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加强城管综合执法。加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全部实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建设,完善管理和协调机制,逐步实现城市综合执法中执法权、执法力量、执法手段三集中,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p>\n<p>(十九)严格行政执法主体管理。加强行政执法主体的清理、确认、公告工作。强化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和行政执法证件管理,严格岗前培训、持证上岗、亮证执法,未经执法资格考试合格,不得授予执法资格,不得从事执法活动。建立全州统一的行政执法主体及行政执法人员数据库。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严禁以任何形式下达罚没款任务(指标),严禁收费罚没收入与部门利益直接或者变相挂钩。</p>\n<p>(二十)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界定案件移送范围,完善案件移送标准,明确案件移送程序。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平台,完善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p>\n<p>五、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p>\n<p>(二十一)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调查取证、告知、听证、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明确执法步骤、环节和时限。针对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行为,要制定具体的执法程序规定。建立健全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推行行政执法文书电子化,实现对立案、调查取证、决定、执行等行政执法活动全过程的跟踪记录,确保所有执法工作都有据可查。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行政执法机关作出重大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等重大执法决定之前,应当由本机关法制工作机构进行审核,未经法制审核或者审核未通过的,不得作出决定。</p>\n<p>(二十二)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重点细化、量化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等行政裁量标准,规范裁量范围、种类、幅度。通过制定基准、完善程序、发布案例等方式规范行政裁量权。行政执法决定书中要将行政裁量权基准作为适用的依据。</p>\n<p>(二十三)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全面梳理行政执法依据,明确执法职权,严格确定不同部门及机构、岗位执法人员的执法责任。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各级政府法制部门每年组织开展1次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许可等行政执法案卷评查,评查结果予以反馈并进行通报。</p>\n<p>六、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p>\n<p>(二十四)强化外部监督。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按照法定期限办结。政协提案及时办理。接受司法机关监督,自觉履行生效判决和裁定,落实司法建议。主动接受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完善政府法制督察和特邀法制督察制度,支持法制督察和特邀法制督察对行政执法实行综合督察。</p>\n<p>(二十五)强化政府内部权力制约。加强对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推进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适度分离和相互制衡。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等权力比较集中,极易导致权力滥用和失控,易产生腐败行为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同时,强化内部流程控制,建立内部审批制度规范,防止内部审批漏管失控。</p>\n<p>(二十六)保障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健全审计工作领导机制,合理配置审计力量,保障依法独立开展审计监督。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审计管理体制,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落实审计机关重大事项向同级政府报告的同时向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制度。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p>\n<p>(二十七)完善纠错问责机制。进一步明确问责范围、问责程序,增强问责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健全问责方式,加大问责力度,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和慢作为。健全诫勉谈话、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责令公开道歉、调整工作岗位、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罢免等问责方式。</p>\n<p>(二十八)加强政府诚信建设。严格执行行政决定事项,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不得撤回或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依法撤回或变更行政决定造成行政管理相对人财产损失的,及时依法予以补偿。违法行使职权造成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及时依法予以赔偿。行政合同和协议严格履行,承诺事项切实兑现。</p>\n<p>七、全面推进政务公开</p>\n<p>(二十九)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坚持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将政府信息及时准确向社会公开,方便公众查询和获取,实现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三公”经费、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依申请公开事项在法定期限内办结。健全政府信息保密审查、查询评价机制,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社会评议、年度报告、责任追究等配套保障机制。</p>\n<p>(三十)拓宽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加强政府网站的建设和管理,提升发布信息、解读政策、回应关切、引导舆论的能力和水平。完善传统公开方式,采取政府公报、新闻发布会、在线访谈、政务信息岛等方式,及时公布当前开展的重点工作;充分利用每年的“两会”、各类专业会议和地区综合性会议,集中公开有关政府信息。积极探索新媒体公开方式,积极开通政务微博,严格规范政务微博信息发布用语。适时开通政务微信,通过良好互动,正确引导舆论,着力提高公众的认同和网络舆论的认可度。</p>\n<p>八、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p>\n<p>(三十一)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信访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完善仲裁制度,加强仲裁监管,提高仲裁公信力。健全行政裁决制度,强化行政机关解决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有关的民事纠纷功能。</p>\n<p>(三十二)加强县级以上政府的行政复议能力建设,充分发挥行政复议依法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机制改革,整合行政复议资源。完善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加大行政复议对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的纠错力度,积极探索不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责任追究制度。继续积极稳妥地探索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全面推进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的各项工作。</p>\n<p>(三十三)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健全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实现人民调解网络全覆盖;完善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提高人民调解员素质,增强人民调解规范化管理,规范人民调解登记、记录、调解协议书制作和档案管理工作,及时将调解纠纷登记、调解工作记录、调解协议等材料立卷归档。</p>\n<p>(三十四)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在化解纠纷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政府部门“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法制机构牵头、有关业务部门为主要调解力量的工作机制。梳理行政机关应当主动调解或者依当事人申请调解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并向社会公开。落实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沟通协调机制,做好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工作。</p>\n<p>(三十五)加强行政机关应诉和行政赔偿工作。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建立行政机关拒不履行法院生效裁判的责任追究制度。依法受理行政赔偿申请,规范行政赔偿程序,严格执行国家赔偿法规定的范围、程序、方式和计算标准。严格执行行政赔偿费用核拨规定,落实行政赔偿责任。</p>\n<p>九、全面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职能力</p>\n<p>(三十六)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和法治培训长效机制。全面建立领导干部学法制度,通过理论中心组学习、政府常务会议学法、领导班子集体学法等形式,组织对宪法、基本法律知识和与履行职责有关的专门法律知识以及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学习。州、县市政府每年至少要举办2期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专题研讨班。</p>\n<p>(三十七)开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全员法律培训。各级行政机关年度法律知识培训不少于2次,切实做到学法计划、内容、时间、人员、效果“五落实”。各级行政学院和公务员培训机构要把依法行政知识列为必修课程,在干部自主选学中加大依法行政专题和课程比例。</p>\n<p>(三十八)健全行政执法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定期组织行政执法人员通用法律知识、专门法律知识专题培训,使行政执法人员熟练掌握执法依据和执法流程,提升执法素养和执法水平。</p>\n<p>十、强化对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领导和保障</p>\n<p>(三十九)强化政府及其部门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加强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部署、规划和考核。各级政府要制定法治政府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明确具体措施、完成时限和责任单位。将依法行政暨法治政府建设考核纳入全州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占一定分值或权重。政府常务会议至少每半年听取1次依法行政工作汇报,及时解决本地依法行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县市政府每年要向同级党委、人大常委会和上一级政府有关部门报告推进依法行政情况。州、县市政府各工作部门每半年要向本级政府法制机构报告本部门依法行政工作情况。</p>\n<p>(四十)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培养选拔机制。把法治政府建设成效和依法履职能力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评体系。拟任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领导职务的干部,要对其进行有关法律知识测试,测试结果作为任职的依据之一。政府及其部门将工作人员参加法治培训情况及学习成绩与职务晋升、奖惩等挂钩。将法制人才的培养发展纳入全州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选拔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干部进入政府和部门领导班子,选拔一批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干部充实进后备干部队伍。</p>\n<p>(四十一)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和政府立法、行政执法、法制监督等队伍建设。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法制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所承担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督促指导、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等职责,使法制机构的规格、人员编制配备与其承担的实际职责任务相适应。建立政府规范性文件和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专家库。健全政府立法、行政执法、法制监督等队伍交流机制。加快培养熟悉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p>\n<p>(四十二)严格落实财政保障制度。各级财政要将同级政府及其部门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必要的经费开支列入部门预算,切实保障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在组织推动、行政执法监督、行政复议工作、依法行政宣传培训、示范创建、考核评议等方面各项经费支出。改善基层法制机构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的信息化水平。</p>\n<p>(四十三)积极营造依法办事的良好社会氛围。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深入开展宪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全面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积极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逐步形成与建设法治政府相适应的良好社会氛围。</p>\n<p>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p>\n<p>2015年6月5日</p>\n<p>(此件公开发布)</p>\n<p>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楚雄州</p>\n<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协调机制的通知</p>\n<p>(州政办发〔2015〕号)</p>\n<p>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各部门:</p>\n<p>《楚雄州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协调机制》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p>\n<p>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p>\n<p>2015年5月14日</p>\n<p>(此件公开发布)</p>\n<p>楚雄州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协调机制</p>\n<p>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我州经济社会建设,经研究,决定建立楚雄州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以下简称PPP)工作协调机制。</p>\n<p>一、成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领导小组</p>\n<p>为加强对全州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的组织领导,决定成立由州人民政府常务副州长任组长,州人民政府秘书长、州财政局局长任副组长,州财政局、州发改委、州民政局、州国土资源局、州住建局、州交通运输局、州农业局、州林业局、州水务局、州环保局、州卫生局、州招商合作局、州金融办、州审计局、州监察局、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州开发投资公司、州交投公司、州水投公司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楚雄州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领导小组。</p>\n<p>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统筹协调全州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工作。对全州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进行指导;研究促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审定纳入项目准备阶段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完成州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p>\n<p>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财政局,由州财政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联络员,由各成员单位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担任。</p>\n<p>二、领导小组工作规则</p>\n<p>领导小组根据工作需要召开会议,由组长召集或组长委托的副组长召集。成员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提出召开会议建议。在全体会议之前,召开联络员会议,研究讨论领导小组会议议题和需提交领导小组会议议定的事项及其他有关事项。根据工作需要,领导小组会议可邀请其他有关部门、专家参加。根据工作实际,领导小组会议可以仅通知涉及任务的成员单位参加。领导小组会议议定事项,以会议纪要形式印发各成员单位遵照执行,重大事项按照程序报批。</p>\n<p>三、成员单位职责分工</p>\n<p>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主动研究涉及PPP的有关问题,主动开展有关工作,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工作合力。按照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合作的原则,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如下:</p>\n<p>州财政局职责:全面统筹做好PPP管理工作。负责PPP政策制定、业务指导、项目筛选、项目储备、评估论证和推广运用等工作,并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加强监督指导。</p>\n<p>州发改委职责: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负责向领导小组推荐潜在的PPP项目,在职责范围内参与项目过程管理和监督等工作。</p>\n<p>州招商合作局职责:负责对我州确定的PPP储备项目进行推介和招商引资,寻找潜在合作伙伴。</p>\n<p>州民政局、州住建局、州交通运输局、州农业局、州林业局、州水务局、州卫生局、州国土资源局、州环保局等成员单位职责(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好本部门和行业内的PPP项目,承担项目推动的主体责任。负责项目提出、初审、谈判、组织实施等工作;在职责范围内参与有关项目过程管理和监督等工作。</p>\n<p>州审计局、州监察局、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职责:负责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参与项目过程管理和监督等工作,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p>\n<p>州金融办、州开发投资公司、州交投公司、州水投公司职责:负责引导驻楚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对我州PPP项目给予融资支持。</p>\n<p>四、搭建PPP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p>\n<p>(一)建立PPP信息季报制度。完善信息交流机制。由州财政局牵头建立PPP信息季报制度,各成员单位联络员要按季向州财政局提供本部门(系统)职责范围内的有关PPP信息,由州财政局按季组织信息交流和发布。</p>\n<p>(二)建立PPP项目储备库。由州财政局牵头建立全州PPP项目储备库,各成员单位要建立本部门(系统)PPP项目储备库,并按季向州财政局提供本部门(系统)潜在PPP项目,由州财政局汇总后不定期对外发布。</p>\n<p>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引导和鼓励</p>\n<p>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意见</p>\n<p>(州政办发〔2015〕号)</p>\n<p>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有关部门:</p>\n<p>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精神,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p>\n<p>一、总体要求</p>\n<p>(一)指导思想</p>\n<p>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文化强州目标,充分发挥楚雄州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p>\n<p>(二)基本原则</p>\n<p>1.坚持正确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p>\n<p>2.坚持政府主导。明确政府在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培育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p>\n<p>3.坚持提升质量。搞好拓展参与领域与优化运营水平相结合,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提高服务品质,注重创新引领,打造示范典型。</p>\n<p>4.坚持监督管理。不断加强和提高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财政投入和监督管理,规范和引导公共文化服务健康发展,逐步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p>\n<p>(三)主要目标</p>\n<p>发挥政府统筹布局、政策引导作用,搭建一批社会力量有效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载体,推广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典型经验,培育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运营机构,形成一套有序参与的管理体系,强化一套加快发展的保障机制,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机制更加顺畅,管理更加规范,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逐步形成,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p>\n<p>二、主要任务</p>\n<p>(一)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p>\n<p>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以奖代补等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机构等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p>\n<p>(二)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p>\n<p>引导、鼓励和接纳社会力量、社会资金,通过捐建和独资兴建各类公益性文化设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资源优势,鼓励社会力量以冠名、合作经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捐赠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在楚雄州建设民办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大剧院、音乐厅、美术馆、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加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各类文体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的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在符合城市规划和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利用废弃用地、工业厂房、仓储用房、历史老街、老旧民宅村落等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在不变更房屋主体结构和土地性质的情况下,兴办公共文化项目。</p>\n<p>(三)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作</p>\n<p>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鼓励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通过委托或竞标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包括政府投资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大剧院、美术馆、文体活动中心等,充分整合设施、设备、人才、市场等资源,实现管理的专业化,为群众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文化服务。鼓励剧场、电影院、实体书店、会展中心等开展公益文化讲座、展览展示、艺术鉴赏等活动,拓展综合性服务功能。</p>\n<p>(四)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p>\n<p>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金通过冠名资助、合作举办、出资协办、参与承办、提供服务等方式参与各类公益性文化活动,包括各类公益性质的节庆文艺活动,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音乐会、演唱会、演奏会、表演专场活动,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览、展示活动等,以及其它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 的文艺活动等。</p>\n<p>三、主要措施</p>\n<p>(一)建立健全有关配套制度</p>\n<p>1.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采购机制,并将各类民办性质的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活动项目、文艺精品生产创作等列入政府购买和招标范围,将所需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p>\n<p>2.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社会捐赠管理制度,对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捐赠捐助的,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享受税收优惠政策。</p>\n<p>3.制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投资导向目录,将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建设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在土地使用、规划建设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p>\n<p>4.建立健全绩效评估及中期退出和进入调整机制,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资源利用效率、公众满意度等进行绩效评估;对绩效评估结果差、考核不合格的社会力量参与项目,要求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依据合同约定或有关规定依法予以清退。</p>\n<p>(二)转变投入方式,加大资金支持力度</p>\n<p>1.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引导资金,对于社会力量新建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场馆,根据建设投资额或建筑面积,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同时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情况给予一定的运行补助。</p>\n<p>2.对于社会力量举办公共文化活动,根据活动项目投入额、社会影响面和群众受惠度等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p>\n<p>3.对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根据其资金投入额、设施利用率和群众满意度给予一定的资助、补贴和奖励。</p>\n<p>(三)强化服务,积极营造良好氛围</p>\n<p>1.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强化主动服务意识,确保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正常运行。</p>\n<p>2.制定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关实施细则、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对符合设立条件的民办文化项目、具有鲜明门类特点、行业个性和民族民俗特性的民办文化要优先予以审核、登记、注册。</p>\n<p>3.对公共文化发展趋势和问题进行研判分析,在政策规划、行业准入、等级评定、人员培训、职称评定、科研活动、市场需求以及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良性发展。</p>\n<p>4.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管,营造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p>\n<p>5.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资源,加大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力,积极营造浓郁的舆论氛围。</p>\n<p>附件:楚雄州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导向目录</p>\n<p>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p>\n<p>2015年6月19日</p>\n<p>(此件公开发布)</p>\n<p>楚雄州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p>\n<p>公共文化服务导向目录</p>\n<p>一、基础设施建设类</p>\n<p>(一)参与项目</p>\n<p>博物馆</p>\n<p>图书馆</p>\n<p>文化馆(站)</p>\n<p>美术馆</p>\n<p>大剧院</p>\n<p>音乐厅</p>\n<p>文体活动中心</p>\n<p>(二)参与方式</p>\n<p>可以独资,也可以冠名、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捐赠等方式建设或资助上述公共文化基础设施。</p>\n<p>二、公共文化活动类</p>\n<p>(一)参与项目</p>\n<p>重要的节庆文化活动</p>\n<p>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p>\n<p>州级以上文化下基层活动</p>\n<p>上规模书法、美术、摄影、艺术品展览展示活动</p>\n<p>(二)参与方式</p>\n<p>主办、承办、协办、冠名、合作、捐赠等方式。</p>\n<p>三、公共文化管理类</p>\n<p>(一)参与项目</p>\n<p>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p>\n<p>公共文化活动的策划、运作</p>\n<p>(二)参与方式</p>\n<p>符合资质的机构通过竞标等方式承接。</p>\n<p>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p>\n<p>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促进房地产业</p>\n<p>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p>\n<p>(州政办发〔2015〕号)</p>\n<p>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有关部门,楚雄开发区管委会:</p>\n<p>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部委和省人民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部委文件精神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云政办发〔2015〕25号),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就促进全州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有关事项通知如下:</p>\n<p>一、支持鼓励合理的住房消费</p>\n<p>鼓励各县市对首次购买普通住房(含一、二手房)、首次购买改善性普通住房(包括增加面积、调整位置、旧房换新房、改善居住环境等)、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选择货币补偿并重新购置房屋或选择房屋产权调换等自住性和改善性普通住房消费予以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可结合本地实际,对首次购买普通住房和改善性普通住房的个人给予适当补贴,并参照外地州及发达地区经验做法,出台鼓励住房消费的具体措施。</p>\n<p>二、加大金融对房地产业的支持力度</p>\n<p>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发放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与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的组合贷款,支持居民家庭购买普通住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缩短放贷审批周期,优先满足居民家庭贷款购买首套普通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的信贷需求。购买首套普通商品住房的家庭,贷款最低首付比例为30%,贷款利率下限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要加大贷款优惠利率执行力度;对拥有1套住房并结清购房贷款的居民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购买普通商品住房的,执行首套房贷款政策。对拥有1套住房且相应购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购买普通商品住房的,最低首付款比例为不低于40%。人行楚雄州中心支行要牵头建立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争取房地产开发贷款额度,提高贷款授信审批效率,及时发放贷款,促进商品住房竣工销售。</p>\n<p>三、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的支持作用</p>\n<p>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要采取开展异地贷款业务、统筹使用住房公积金、盘活存量贷款资产、降低贷款中间费用等措施,提高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发放率,并逐步将住房公积金贷款发放率提高到85%。认真贯彻执行楚雄州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就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限额有关问题的决定事项,即将单职工贷款最高额度由原来的10万元提高为15万元,双职工贷款的最高额度由原来的20万元提高为30万元。职工连续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6个月(含)以上的,可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对首次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缴存职工,最低首付比例降低至20%,贷款执行基准利率。对拥有1套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的缴存职工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购买普通商品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为30%,贷款利率按照首次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予以办理。各住房公积金受托银行应保证满足组合贷款中的商业贷款部分,并执行住房公积金组合贷款的相应政策。</p>\n<p>四、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p>\n<p>各县市税务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出台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个人购买首套普通住房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含90平方米)的,契税按照1%的税率征收;对个人购买家庭唯一住房面积在90—144平方米(含144平方米)的,契税按照1.5%的税率征收。个人住房被征收后选择货币补偿且被征收 人新购住房成交价格不超过货币补偿数的,免征契税;超过货币补偿数的,对差价部分按照规定征收契税。个人因住房被征收而选择住房产权调换,并且不存在住房产权调换差价的,对新换住房免征契税;存在住房产权调换差价的,对差价部分按照规定征收契税。公共租赁住房经营管理部门购买商品住房作为公共租赁住房的,免征契税;对经营管理单位回购已分配的改造安置住房继续作为棚户区改造安置房源的,免征契税。个人将购买不足2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全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2年(含2年)的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按照其销售收入减去购买房屋价款后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2年(含2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不断优化纳税服务,并根据房地产市场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存量房评估价格,减轻纳税人负担。</p>\n<p>五、优化用地及住房供应结构</p>\n<p>各县市国土资源、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根据住房用地年度供应计划、住房建设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结合商品住房待售面积总量、未开工住宅用地总量等指标,合理确定土地供应的规模。对商品住房供大于求,市场后续供应量较大的地区,适度控制、减少或者暂停土地供应,引导未开发用地转型用于国家支持的产业项目开发建设,取消商品住房项目建设套型建筑面积比例要求,在不改变用地性质、容积率、绿地率以及建筑密度等必要规划条件并满足停车位等公共配套设施的情况下,对在建商品住房项目,适当调整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套型结构,规划部门应当及时予以审批。各地要加强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设计,开发建设适销对路的差异化产品,做到配套设施合理布局和商业业态合理配置,重点解决好就学、就医、健身、文娱、出行、养老、安全等居民关注的问题,促进适宜人居的商品住宅建设。</p>\n<p>六、鼓励房屋征收货币化安置补偿款购买存量商品房</p>\n<p>各县市要采取拆除新建、改建(扩建、翻建)、综合整治等多种方式,加大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镇棚户区(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力度,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各县市可在充分尊重居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通过货币补偿、组织棚户区居民自主购买商品住房、政府购买商品住房进行安置等多种货币安置形式,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推进房屋征收货币化安置补偿款购买存量商品房,有条件的县市房屋征收应以货币化安置为主。在对被征收 人实行货币化安置后,各县市人民政府可以统一组织被征收 人购买商品房用于安置。各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货币化安置选购存量商品房服务平台,引导被征收 人和棚户区居民参与货币化安置。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的项目,可使用国家开发银行棚户区改造项目政策性贷款,购买收储户型合适的存量商品住房,作为棚户区改造安置房房源。被征收 人以货币化安置补偿款购买商品房后,凭《购房合同》和房屋征收部门出具的货币化安置证明办理户口迁入手续,并可按照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规定办理子女入学和转学等手续;自货币化安置协议签订之日起2年内,被征收 人子女仍可在原被征收住宅划片区内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入学,学校应视同片内生源办理。</p>\n<p>七、打通商品住房转换为保障性住房的通道</p>\n<p>对现有公共租赁住房不能满足需求的县市,要充分采用市场化途径,优先通过长期租赁或购买商品住房等方式筹集公共租赁住房房源;确需新建公共租赁住房的,从2016年起,要将申请轮候数量、计划新建套数、新建项目选址、周边配套设施等情况报州住建局和省住房 城乡建设厅审核。普通商品住房库存数量较多的县市,可采取PPP融资方式和市场化租金分级补贴等措施,将适合作为公共租赁住房或经过改造符合公共租赁住房条件的存量商品住房转为公共租赁住房房源。公共租赁住房可作为各类受灾群众、棚户区改造、移民搬迁、重点项目房屋被征收对象的临时安置过渡用房。各县市还可按照“先租后售”政策,向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销售一定比例的公共租赁住房,具体办法由各县市人民政府制定。</p>\n<p>八、严密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p>\n<p>各县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房地产调控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风险预警与化解防控应急联合处置机制,加强舆情监测,合理引导舆论宣传。州、县市统计、住建等部门及房地产开发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房地产开发的有关统计制度。各县市人民政府要组织开展专项调查统计工作,县市住建部门要切实做好房地产交易信息日报工作,建立运行有效的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机制。为缓解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压力,将人防易地建设费推迟至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时收取。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预(销)售行为的监管,严格执行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三方协议,确保预售资金专项用于项目建设。规范新建商品房和存量房网上签约和合同备案管理,各县市住建部门要建立新建商品房和存量房买卖合同网签备案制度。</p>\n<p>各县市要根据本通知要求,按照分类调控、因地施策的总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实施意见,稳定住房消费;州直有关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促进我州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p>\n<p>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p>\n<p>2015年7月28日</p>\n<p>(此件公开发布)</p>\n<p>人 事 任 免</p>\n<p>苏铸红 任楚雄州煤炭工业管理局局长(兼)、州无线电管理办公室主任(兼),免去楚雄州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兼)职务;</p>\n<p>赵晓明 任楚雄州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兼);</p>\n<p>杨 龙 免去楚雄州农业局副局长、州畜牧兽医局局长职务;</p>\n<p>杨树荣 任楚雄州畜牧兽医局局长(兼)、州乡镇企业局局长(兼);</p>\n<p>钟继红 任楚雄州预防艾滋病局局长(兼);</p>\n<p>施克沛 免去楚雄州新闻出版局局长、州版权局局长(兼)职务;</p>\n<p>董智昆 任楚雄州版权局局长(兼);</p>\n<p>黄正山 免去楚雄州人民政府研究室主任、州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职务;</p>\n<p>周有奇 任楚雄州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局长(兼),免去楚雄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职务;</p>\n<p>李红梅 任楚雄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州粮食局局长(保留正处级待遇);</p>\n<p>马光辉 任楚雄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保留正处级待遇),免去楚雄州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职务;</p>\n<p>杨洪雨 任楚雄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免去楚雄州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职务;</p>\n<p>凤云松 任楚雄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免去楚雄州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职务;</p>\n<p>李彩林 任楚雄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保留正处级待遇);</p>\n<p>李维峰 任楚雄州农业局副局长,免去楚雄州畜牧兽医局副局长职务;</p>\n<p>李枝权 任楚雄州商务局副局长,免去楚雄州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副主任职务;</p>\n<p>普联珊 任楚雄州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免去楚雄州卫生局副局长职务;</p>\n<p>王如发 任楚雄州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免去楚雄州卫生局副局长职务;</p>\n<p>李静媛 任楚雄州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免去楚雄州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职务;</p>\n<p>王兴林 任楚雄州旅游发展 委员会副主任,免去楚雄州旅游局副局长职务;</p>\n<p>李永军 任楚雄州旅游发展 委员会副主任,免去楚雄州旅游局副局长职务;</p>\n<p>罗永高 任楚雄州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p>\n<p>余琼芬 任楚雄州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p>\n<p>宋景全 任楚雄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p>\n<p>杨立欧 任楚雄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p>\n<p>柳 明 任楚雄州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免去楚雄州广播电视局副局长职务;</p>\n<p>邓永平 任楚雄州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p>\n<p>罗觉敏 免去楚雄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职务;</p>\n<p>杨胜利 任楚雄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保留正处级待遇),免去楚雄州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职务;</p>\n<p>叶忠海 任楚雄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免去楚雄州粮食局副局长职务;</p>\n<p>施 慧 任楚雄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p>\n<p>王之福 任楚雄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免去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职务;</p>\n<p>黄 忠 任楚雄州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和法制办公室副主任,免去楚雄州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职务;</p>\n<p>余加略 免去楚雄州移民开发局副局长职务;</p>\n<p>马炳尧 任楚雄州移民开发局副局长,免去楚雄州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职务;</p>\n<p>沈彩兰 任楚雄州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免去楚雄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职务;</p>\n<p>杨家明 免去楚雄州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职务;</p>\n<p>陆绍林 免去楚雄州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主任职务;</p>\n<p>马爱芳 免去楚雄州行政学校副校长职务;</p>\n<p>夏 良 任楚雄州行政学校副校长;</p>\n<p>张廷昆 免去楚雄州民族中学校长职务。</p>\n<p>楚政通(2015)36号</p>\n<p>钱文卿 免去楚雄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校长职务;</p>\n<p>文有德 免去楚雄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职务;</p>\n<p>杨文津 免去楚雄州体育运动学校校长职务。</p>\n<p>楚政通(2015)30号</p>\n<p>张建华 免去楚雄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职务。</p>\n<p>楚政通(2015)28号</p>\n<p>楚雄州2015年7月至8月</p>\n<p>大事记</p>\n<p>1至6月 楚雄州共引进州外到位资金336.92亿元,同比增长38%。</p>\n<p>全州完成营造林28.9万亩,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72.25%,同比增长12.25%。其中人工造林21.59万亩,封山育林7.31万亩。完成育苗2214亩,增育种苗4072万株;完成义务植树285.39万株。全州林业总产值达32.05亿元,同比增长18%,为全年目标的27.3%。</p>\n<p>全州新增就业13981人,完成目标任务27000人的51.8%。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8958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389人。</p>\n<p>7月</p>\n<p>1日 副省长尹建业到楚雄州牟定县调研城镇上山工作时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稳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深化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创新,更好服务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p>\n<p>副省长丁绍祥在省政府副秘书长李石松、省政府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工作督导组副组长李春林陪同下,率省发改委、省交通厅、省住建厅、省国土厅、省环保厅、省水利厅、省金融办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到楚雄州调研武定至易门高速公路建设情况时强调,要加快滇中高速路网建设,推动全省综合交通发展。</p>\n<p>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率国家民委、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联络局、文化 部、教育部、银监会、部分全国人大代表等组成的国家联合调研组到楚雄州,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进行调研。</p>\n<p>上半年,全州国税共组织入库“营改增”收入6126万元,同比增收2124万元,增长53.1%。其中交通运输业增值税收入2388万元,现代服务业增值税收入2183万元,电信业增值税收入1551万元,邮政业增值税收入4万元,这4个行业的税收占全州上半年地方级增值税收入38578万元的15.9%。</p>\n<p>1日至3日由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云波带队的省委、省政府联合督查组,到楚雄州督查全面深化改革工作。</p>\n<p>3日 州委、州政府召开全州招商引资工作推进会,州委书记侯新华在会上系统阐述了楚雄州为什么要抓招商引资工作、抓招商引资工作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下步如何抓招商引资工作三大现实问题。</p>\n<p>4日至5日农工党楚雄州委举办培训班培训骨干党员。</p>\n<p>6日 省政府召开全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工作推进视频会议,楚雄州设分会场参会。“三证合一”就是将企业依次申请的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为一证,提高市场准入效率;“一照一码”则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一口受理、并联审批、信息共享、结果互认”,实现由一个部门核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p>\n<p>1至7月 全州旅游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全州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25525人次,同比增长13.86%;接待国内旅游者1161.96万人次,同比增长2.76%;实现旅游总收入53.07亿元,同比增长6.11%。在接待的国内游客中,过夜游游客624.56万人次、一日游游客537.4万人次。</p>\n<p>6日至7日 州委书记侯新华率招商考察团赴河北省,与石家庄市跃迪新能源科技集团就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合作事宜进行洽谈对接,通过州委、州政府的高位推动和主动出击,寻求合作机遇,实现借势发展。</p>\n<p>7日 全州“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首张营业执照颁发仪式上,州委副书记、州长李红民为楚雄绿锦环卫绿化有限公司颁发了楚雄州首张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为一证的营业执照,这也标志着楚雄州企业注册登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改革工作进入全面提速阶段。</p>\n<p>7日至8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率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到楚雄州,就贯彻落实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情况进行执法检查。</p>\n<p>8日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农工委主任段兴祥带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楚雄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卢显林,省人大代表、楚雄州农科所水稻栽培站站长、研究员李开斌,省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副主任周运龙,省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副主任徐显云,省农业厅副厅长杜建辉及省人大、省农业厅相关处室负责人组成的执法检查组到楚雄州,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督查。</p>\n<p>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到学习实践活动联系点民进楚雄州委调研座谈,并参加民进楚雄州委楚雄师范学院总支支部生活会,省政协副主席、民进云南省委主委罗黎辉陪同调研座谈。</p>\n<p>9日 州委副书记、州长李红民率州发改委、州住建局、州教育局、州工信委、州卫计委等部门及楚雄市的负责人做客云南人民广播电台直播节目《金色热线》,现场与听众沟通交流,回答、解决听众反映的问题。</p>\n<p>10日 “2015楚雄州首届医院论坛暨医院战略合作医院协议书签字仪式” 于近日在州医院新区举行。全州10县市及13个中心卫生院院长、医疗副院长和医务科长共67人参加了会议。论坛上就医院内涵建设、医师多点执业、社会办医、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分级诊疗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p>\n<p>近日,省妇联副主席、云南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主任计关琴率由云南妇女儿童发展中心、省社科院社会研究所专家组成的课题调查组,到楚雄州开展“云南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关爱与服务研究”课题调查。</p>\n<p>楚雄州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牟定县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大会在牟定县举行。会议选举产生了分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和理事。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苏红军,州委常委、州委统战部部长杨静为楚雄州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牟定县分会授牌、授印。</p>\n<p>11日至12日楚雄州委书记侯新华率州党政考察团赴怒江州学习考察扶贫攻坚等工作。</p>\n<p>13日至14日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卢显林、州政协主席李兴顺率州党政考察团到保山市,学习杨善洲精神和园区建设。</p>\n<p>15日 中共楚雄州委办公室近日印发《关于在“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中深入治理“为官不为”问题的实施方案》,对全州在专题教育中深入治理“为官不为”问题作出安排部署。</p>\n<p>楚雄州举行州旅游发展 委员会和州新闻出版广电局授印仪式,州政府副州长赵祖莹代表州政府分别为州旅游发展 委员会和州新闻出版广电局授印。</p>\n<p>楚雄州第三期新任县处级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暨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在州委党校开班。州委常委、州纪委书记夏新建做开班动员讲话。</p>\n<p>17日 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促进全州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经州人民政府批准,州财政从年初预算“工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5182万元支持园区经济发展建设。其中:3900万元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项目57个;1282万元用于2014年度完工的标准厂房建设补助,补助面积34.68万平方米。</p>\n<p>由省政府新闻办主办的“向贫困宣战 建幸福家园”第六场,楚雄新闻发布会在昆明海埂会堂举行。州委常委、副州长任锦云就楚雄州在扶贫开发工作方面的情况作新闻发布。</p>\n<p>21日 十一届州人民政府第42次常务会议召开,研究讨论“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及教育、养老等相关议题。州委副书记、州长李红民,州委常委、副州长任锦云,副州长赵祖莹、邓斯云、夭建国,州政府秘书长李德胜出席会议。</p>\n<p>全州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推进会在楚雄召开。</p>\n<p>22日 由省文产办、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牵头组织,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首届“云南特色文化产业知名品牌”推荐评选活动历时两月,结果于近日揭晓。楚雄州文产办推荐上报的云南天彝苴却砚文化开发有限公司、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荣获云南特色文化产业知名品牌称号;大姚纳苏民族手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牟定县王玉萍民族工艺传播有限公司、牟定县杰鲁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武定县民族工艺饰品厂四家企业获得鼓励奖。</p>\n<p>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要求,近日,以中央组织部组织二局副局长刘文为组长的调研组,到武定县回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情况,对“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进展情况进行调研指导(武定县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联系点)。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刘维佳,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姜山,州委书记侯新华,州委常委、州委组织部部长徐昕,州委常委、州纪委书记夏新建,州委常委、州委秘书长赵克义参加调研。</p>\n<p>21日至22日省财政厅巡视员邓先培率省财政厅相关处室负责人到楚雄州调研财政工作,深入省财政厅“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中确定的厅领导帮扶联系点南华县及处室挂钩乡镇沙桥镇,开展“联系服务帮一线”活动。</p>\n<p>22日 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家园”为主题的2015年楚雄环保世纪行活动正式启动。</p>\n<p>楚雄州与中国新兴矿业化工总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新兴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孙简,中国新兴矿业化工总公司党委书记董洪国,州委书记侯新华,州委常委、州委秘书长赵克义等出席签字仪式。副州长周兴国代表州政府,与中国新兴矿业化工总公司总经理柳建伟在框架协议上签字。</p>\n<p>23日 由台湾台南教育会理事长黄永松带队的台湾教育工作者云南参访团到楚雄州民族中学开展两岸教育参访交流活动。</p>\n<p>24至26日省司法厅公证机构规范化建设审核验收工作第五组一行四人,对作为楚雄州第一批公证机构规范化建设的牟定、姚安、永仁、武定四个县的公证机构规范化建设工作进行审核验收,并获通过。</p>\n<p>25日 楚雄州2015年度律师培训在楚雄举行,全州十县市300多名律师参加了全面依法治国教育培训。</p>\n<p>28日 州委举行国防教育专题讲座暨州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15年第七次学习会议。</p>\n<p>28日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翟双庆率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杨晋翔、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孔军辉及学校相关专家、师生组成暑期社会实践代表团,到楚雄州中医院开展义诊活动,参观彝药标本库;到楚雄宏桂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云南盘龙云海药业有限公司、云南摩尔农庄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考察,并召开座谈会。</p>\n<p>华中师范大学对口支援牟定县项目推进会在牟定县政府公务中心举行。孔子学院总部副总干事、国家汉办副主任、教育部第三批滇西挂职扶贫总队长、大理州副州长(挂职)静炜,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彭南生,州委常委、州委组织部部长徐昕出席会议。会上,华中师大与牟定县签署了《华中师范大学与牟定县合作项目备忘录》。</p>\n<p>至29日,省农业厅党组2015年中心组理论学习暨全省农业局局长座谈会在楚雄州召开。</p>\n<p>今年以来,楚雄州已选派452名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并确保第一书记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p>\n<p>29日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王阿呷率考察团到我州考察人口计生工作,州委常委、州委秘书长赵克义,副州长邓斯云分别陪同考察。</p>\n<p>31日 全州共争取到一般公共预算上级补助80.2亿元,完成任务数的57.6%,同比增长15%,</p>\n<p>8月</p>\n<p>近日 经省政府批准,云南省人社厅下发了《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将全省一、二、三类地区月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从1420元、1270元、1070元调整为:1570元、1400元、1180元,分别增长10.56%、10.24%和10.28%;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从12元、11元、10元调整为:14元、13元、12元。本次调整后的最低工资标准全州从2015年9月1日起执行。</p>\n<p>3日 为期两天的全州工会女职工干部培训班开班,各县市总工会及州属各单位工会女职工干部等参加培训。</p>\n<p>楚雄州双柏县法脿镇雨龙村委会李芳村、禄丰县广通镇田心村委会、永仁县猛虎乡迤帕拉村委会被列入第七批云南省文化惠民示范村创建点,共争取创建补助经费45万元。目前,全州共争取省级文化惠民示范村创建点29个、创建经费415万元。</p>\n<p>5日 州交通运输局与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委托编制楚雄至大姚高速公路项目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此举标志着我州综合交通五年大会战又一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正式启动。</p>\n<p>7日 楚雄市最大的水体景观公园彝海公园在2015年彝族火把节来临之际正式开园。</p>\n<p>8日 西南·楚雄义乌商品交易博览城项目开工奠基仪式举行。西南·楚雄义乌商品交易博览城项目开工建设。</p>\n<p>中国彝药文化产业园项目开工仪式在楚雄市东瓜镇举行。</p>\n<p>由全国地产十强企业碧桂园集团投资建设的碧桂园项目在楚雄市鹿城镇举行奠基仪式。</p>\n<p>2015彝族火把节招商引资推介活动在州会务中心举行,30个招商引资项目现场集体签约,协议投资总额达433.97亿元。</p>\n<p>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专家到楚雄考察,并在州文化活动中心彝州大剧院举行“彝剧发展座谈会”。全国政协常委、文史馆员、少数民族戏剧学会法人代表、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一级编剧吴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杨承志,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谭志湘,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施尼娜,以及州委宣传部、州文体局、州民族艺术剧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会。</p>\n<p>9日至11日 第十二届中国·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在南华县城举行,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p>\n<p>10日 楚雄州政府与河北亿鑫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就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举行签字仪式。</p>\n<p>11日至12日 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买买提明·牙生为组长的执法检查组,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刀林荫陪同下,到我州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贯彻实施情况。</p>\n<p>13日 全州贯彻高速公路通行费调整工作会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调整26条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的批复》文件精神,我省将于8月16日0时起,对全省26条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进行调整。</p>\n<p>14日 州委书记侯新华到禄丰县检查安全生产及公安消防工作时强调,安全生产及公安消防工作责任重于泰山,全州各级各部门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全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p>\n<p>15日 楚雄州设分会场参加全国、全省安全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结束后,我州召开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对全州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再部署。</p>\n<p>14至16日 楚雄州农科所自育品种价值论证评估会在楚雄举行。省农科院副院长、高级经济师汪占毅等7位省内农业技术、品种管理、资产评估等方面的知名专家,对州农科所自育品种价值进行了论证评估。</p>\n<p>18日 州委书记侯新华在检查库塘蓄水工作时要求,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库塘蓄水的重要性和严峻性,蓄防并举、应蓄尽蓄,把库塘蓄水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做到高度重视、科学安排、狠抓落实,确保明年全州生活、生产供水。</p>\n<p>19日 楚雄州推荐上报的双柏县法脿镇雨龙村委会李芳村、禄丰县广通镇田心村委会、永仁县猛虎乡迤帕拉村委会3个创建点于近日被确定为第七批省级文化惠民示范村创建点,共计争取补助经费45万元。从2009年开始,全省共开展了七个批次省级文化惠民示范村创建工作,楚雄州共争取省级文化惠民示范村创建点29个,共争取创建经费415万元,对推进楚雄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p>\n<p>全州2015年烤烟标准仿制样品审定工作圆满结束,共审定签封烤烟国家标准实物标准仿制样品37个等级,150套6212把,为即将开展的烤烟收购、工商交接、质量检验和烤烟质量争议仲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为指导好今年烤烟的生产、收购和维护好国家、企业、烟农三者的利益提供了有利的支撑。</p>\n<p>全州2015年烤烟收购暨打击涉烟违法犯罪工作会议在武定召开。</p>\n<p>州委书记侯新华在楚雄技师学院调研时强调,要紧紧围绕全州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探索一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路子,培养一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彝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p>\n<p>20日 全省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清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楚雄州设分会场参会。</p>\n<p>州委副书记、州长李红民出席分会场会议。</p>\n<p>21日 全省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动员会以视频会议形式在昆明召开,楚雄州设分会场参加会议</p>\n<p>全州第十三届运动会隆重开幕,共19个代表团(队)参赛。</p>\n<p>24日 招商银行总行副行长丁伟一行带着招商银行全体员工的深情厚谊,到武定县开展帮扶慰问,向武定县捐赠扶贫资金562万元。</p>\n<p>26日 省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督导组组长、省政协原常务副主席孟继尧于8月17日至26日率督导组到楚雄州,就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情况进行督导调研。</p>\n<p>27日 省工商联(总商会)十一届八次常委会在楚雄州召开,全省150余位知名企业家和全省工商联系统的相关领导参加会议。</p>\n<p>楚雄州举行招商推介会,向赴楚参加省工联(总商会)十一届八次常委会的百余名企业家代表和全省工商联系统参会人员介绍楚雄州资源优势和投资环境,并推介相关投资项目。</p>\n<p>26日至28日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法司副巡视员曹宗理率队的国务院安委会第一督查组到楚雄州,监督检查全州安全生产工作。</p>\n<p>28日 第23届广州博览会在广州市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开幕。应广州市政府邀请,楚雄州组成了由州委书记侯新华任团长,州委常委、副州长任锦云,州委常委、楚雄市委书记左荣贵任副团长,州政府办、州招商局、州商务局、州工信委、州农业局、州旅发委、州教育局主要负责人及九县 县委书记等为成员的代表团参会。</p>\n<p>29日 州委、州政府在姚安县召开全州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启动大会暨“城增村减”试点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分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提高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改善农村住房条件、推进“城增村减”试点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政策措施,全面启动我州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确保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p>\n<p>31日 滇中经济圈高速公路网项目武(定)易(门)高速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楚雄州“五网”建设5年大会战正式拉开序幕。</p>\n<p>2014年楚雄州人民政府10件惠民实事如期完成,20个重大建设项目和20项重要工作基本完成,政府自身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被省人民政府表彰为2014年度政府自身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这是楚雄州荣获省人民政府2013年政府自身建设组织实施奖以来的又一殊荣。同时,楚雄州人民政府政务服务管理局荣获2013年度政府自身建设工作实施成效奖。</p>\n<p>武(定)易(门)高速公路楚雄境内段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在武定县举行。副州长张晓鸣出席会议并部署相关工作。</p>\n<p class=\"vsbcontent_end\">2015年全州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整乡“双推进”工作启动会议在双柏县大庄镇举行,会议安排部署“双推进”工作,启动了今年6个整乡推进项目。</p>"},{"gicategorycode":"","giinfoid":"180629","giindentifier":"115323000151673132-/2021-1108008","giuuid":"821F7EE363374FA79B9793408115593E","gititle":"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5年第3期)","subcatcode":"","gitcatcode":"","giccatcode":"","gipubcodes":"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gidate":"2015-06-01 09:56:21","gidocno":"","gisubterm":"","gipubcode":"hhszfxxgk","gicontent":"<html>\n <head></head>\n <body>\n <iframe height=\"600\" src=\"/_vsl/9EA3C372B33EBF8C3A540B3F81FE279B/028ADD76/A1A35A\" width=\"570\" style=\"border-top: #dddddd 1px solid; border-right: #dddddd 1px solid; border-bottom: #dddddd 1px solid; border-left: #dddddd 1px solid\"></iframe> \n <ul>\n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 \n <li>下载此 <a href=\"/_vsl/9EA3C372B33EBF8C3A540B3F81FE279B/028ADD76/A1A35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blue\">PDF 文件</a></li> \n </ul>\n </body>\n</html>"},{"gicategorycode":"","giinfoid":"180631","giindentifier":"115323000151673132-/2021-1108009","giuuid":"EFD9C4263751425D827717EC3719FB26","gititle":"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5年第2期)","subcatcode":"","gitcatcode":"","giccatcode":"","gipubcodes":"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gidate":"2015-04-06 09:53:47","gidocno":"","gisubterm":"","gipubcode":"hhszfxxgk","gicontent":"<html>\n <head></head>\n <body>\n <iframe height=\"600\" src=\"/_vsl/25D9F8C9AC59E2E3F5AB9A0A9E350433/BACC3715/1154400\" width=\"570\" style=\"border-top: #dddddd 1px solid; border-right: #dddddd 1px solid; border-bottom: #dddddd 1px solid; border-left: #dddddd 1px solid\"></iframe> \n <ul>\n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 \n <li>下载此 <a href=\"/_vsl/25D9F8C9AC59E2E3F5AB9A0A9E350433/BACC3715/115440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blue\">PDF 文件</a></li> \n </ul>\n </body>\n</html>"},{"gicategorycode":"","giinfoid":"180632","giindentifier":"115323000151673132-/2021-1108010","giuuid":"621D098D74C441609EE6E18137732EE1","gititle":"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5年第1期)","subcatcode":"","gitcatcode":"","giccatcode":"","gipubcodes":"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gidate":"2015-02-09 09:51:53","gidocno":"","gisubterm":"","gipubcode":"hhszfxxgk","gicontent":"<html>\n <head></head>\n <body>\n <iframe height=\"600\" src=\"/_vsl/A4921ABB008B474BD3A914079EE43B9D/E9B0423C/8A7504\" width=\"570\" style=\"border-top: #dddddd 1px solid; border-right: #dddddd 1px solid; border-bottom: #dddddd 1px solid; border-left: #dddddd 1px solid\"></iframe> \n <ul>\n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 \n <li>下载此 <a href=\"/_vsl/A4921ABB008B474BD3A914079EE43B9D/E9B0423C/8A750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blue\">PDF 文件</a></li> \n </ul>\n </body>\n</html>"},{"gicategorycode":"","giinfoid":"180633","giindentifier":"115323000151673132-/2021-1108011","giuuid":"C28089F0F9E7423084C891DE05AECC4A","gititle":"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4年第6期)","subcatcode":"","gitcatcode":"","giccatcode":"","gipubcodes":"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gidate":"2014-12-08 09:48:01","gidocno":"","gisubterm":"","gipubcode":"hhszfxxgk","gicontent":"<html>\n <head></head>\n <body>\n <iframe height=\"600\" src=\"/_vsl/B1D3E20A5A563B14A98C4A0DCD160D6A/1FC0C656/ABA82D\" width=\"570\" style=\"border-top: #dddddd 1px solid; border-right: #dddddd 1px solid; border-bottom: #dddddd 1px solid; border-left: #dddddd 1px solid\"></iframe> \n <ul>\n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 \n <li>下载此 <a href=\"/_vsl/B1D3E20A5A563B14A98C4A0DCD160D6A/1FC0C656/ABA82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blue\">PDF 文件</a></li> \n </ul>\n </body>\n</html>"},{"gicategorycode":"","giinfoid":"180634","giindentifier":"115323000151673132-/2021-1108012","giuuid":"BF983A4E1615410A9289A7EFB2E5E65B","gititle":"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4年第5期)","subcatcode":"","gitcatcode":"","giccatcode":"","gipubcodes":"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gidate":"2014-10-13 09:42:15","gidocno":"","gisubterm":"","gipubcode":"hhszfxxgk","gicontent":"<html>\n <head></head>\n <body>\n <iframe height=\"600\" src=\"/_vsl/F5EC88D058142D7CB294B7804C198E78/A773AFB8/941D5C\" width=\"570\" style=\"border-top: #dddddd 1px solid; border-right: #dddddd 1px solid; border-bottom: #dddddd 1px solid; border-left: #dddddd 1px solid\"></iframe> \n <ul>\n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 \n <li>下载此 <a href=\"/_vsl/F5EC88D058142D7CB294B7804C198E78/A773AFB8/941D5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blue\">PDF 文件</a></li> \n </ul>\n </body>\n</html>"},{"gicategorycode":"","giinfoid":"180636","giindentifier":"115323000151673132-/2021-1108013","giuuid":"291BF6B7DF0845679846560AD661B653","gititle":"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4年第4期)","subcatcode":"","gitcatcode":"","giccatcode":"","gipubcodes":"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gidate":"2014-08-13 19:03:10","gidocno":"","gisubterm":"","gipubcode":"hhszfxxgk","gicontent":"<html>\n <head></head>\n <body>\n <iframe height=\"600\" src=\"/_vsl/C069AF8D22E13298B736A3D9631CDD9D/C7BD9107/91C9B3\" width=\"570\" style=\"border-top: #dddddd 1px solid; border-right: #dddddd 1px solid; border-bottom: #dddddd 1px solid; border-left: #dddddd 1px solid\"></iframe> \n <ul>\n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 \n <li>下载此 <a href=\"/_vsl/C069AF8D22E13298B736A3D9631CDD9D/C7BD9107/91C9B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blue\">PDF 文件</a></li> \n </ul>\n </body>\n</html>"},{"gicategorycode":"","giinfoid":"180637","giindentifier":"115323000151673132-/2021-1108014","giuuid":"3EB785E91FF644EC9D2E35521AF6B0EA","gititle":"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4年第3期)","subcatcode":"","gitcatcode":"","giccatcode":"","gipubcodes":"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gidate":"2014-06-13 19:03:57","gidocno":"","gisubterm":"","gipubcode":"hhszfxxgk","gicontent":"<html>\n <head></head>\n <body>\n <iframe height=\"600\" src=\"/_vsl/F3E318478D2F9974E532EE5AA208D07D/8177E511/8A8037\" width=\"570\" style=\"border-top: #dddddd 1px solid; border-right: #dddddd 1px solid; border-bottom: #dddddd 1px solid; border-left: #dddddd 1px solid\"></iframe> \n <ul>\n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 \n <li>下载此 <a href=\"/_vsl/F3E318478D2F9974E532EE5AA208D07D/8177E511/8A803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blue\">PDF 文件</a></li> \n </ul>\n </body>\n</html>"},{"gicategorycode":"","giinfoid":"180640","giindentifier":"115323000151673132-/2021-1108015","giuuid":"187F042473B74F15BE1C89BFB01DB1BF","gititle":"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4年第2期)","subcatcode":"","gitcatcode":"","giccatcode":"","gipubcodes":"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gidate":"2014-04-01 19:06:32","gidocno":"","gisubterm":"","gipubcode":"hhszfxxgk","gicontent":"<html>\n <head></head>\n <body>\n <iframe height=\"600\" src=\"/_vsl/8466D31EEA689618E8652C3E23695293/B9EFDF20/DCE249\" width=\"570\" style=\"border-top: #dddddd 1px solid; border-right: #dddddd 1px solid; border-bottom: #dddddd 1px solid; border-left: #dddddd 1px solid\"></iframe> \n <ul>\n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 \n <li>下载此 <a href=\"/_vsl/8466D31EEA689618E8652C3E23695293/B9EFDF20/DCE24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blue\">PDF 文件</a></li> \n </ul>\n </body>\n</html>"},{"gicategorycode":"","giinfoid":"180641","giindentifier":"115323000151673132-/2021-1108016","giuuid":"A6ADB0049249497BB3003D9C4C6FB8E6","gititle":"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4年第1期)","subcatcode":"","gitcatcode":"","giccatcode":"","gipubcodes":"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gidate":"2014-02-01 19:07:16","gidocno":"","gisubterm":"","gipubcode":"hhszfxxgk","gicontent":"<html>\n <head></head>\n <body>\n <iframe height=\"600\" src=\"/_vsl/7FE8C82FC0CD92AD2782D2645F759639/A2B289F7/BD8ECA\" width=\"570\" style=\"border-top: #dddddd 1px solid; border-right: #dddddd 1px solid; border-bottom: #dddddd 1px solid; border-left: #dddddd 1px solid\"></iframe> \n <ul>\n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 \n <li>下载此 <a href=\"/_vsl/7FE8C82FC0CD92AD2782D2645F759639/A2B289F7/BD8EC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blue\">PDF 文件</a></li> \n </ul>\n </body>\n</html>"}]
-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7年第6期)
-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7年第5期)
-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7年第4期)
-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7年第3期)
-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7年第2期)
-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7年第1期)
-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6年第6期)
-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6年第5期)
-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6年第4期)
-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6年第3期)
-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6年第2期)
-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6年第1期)
-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5年第6期)
-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201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