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楚雄 >> 彝族文化 >> 民俗 >> 正文

民间工艺

发布日期:2015-05-07 15:44: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楚雄州境民间工艺,可分雕塑、绘画、剪纸、刺绣、编织等类。
  (一)雕塑
  彝族雕塑有木雕、石雕、竹雕、漆雕、玉雕、根雕等,其中又以木雕和石雕为主。
  1.木雕。在彝区比较普遍,一些古建筑的门、窗、桌、凳上,多雕刻有龙、狮、马、鹿、桃、石榴、花草等,在古房、庙宇及民宅的屋檐斗拱的延伸部分,多刻栩栩如生的龙头、鳌鱼头,屋檐横梁和窗棂上多雕有“犀牛望月”“鹿望金钟”“双凤朝阳”“蝙蝠捞月”“双映牡丹”及鸟兽花草等,多为避邪祸、迎吉祥而雕。雕刻雄厚饱满,刀法简洁平直。是彝族建筑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有偶像雕刻、面具雕刻和以葫芦为质料的吞口雕刻,以木、竹为质料的漆器内胎雕刻等等。其精美者,有如现藏于姚安德丰寺内的宋代(大理国时期)10个十献木雕,每个高约1.1米,胸围0.8米,雕像手中分别持有灯、香、花、果、水、茶、食、宝、珠、衣(即十献),人物神态各异,均头戴佛盔,身着古代衣履,形象丰满,栩栩如生;配置倒爬狮子一对,各长0.72米、高0.27米,分别以左右之前足攫持绣球各1个,倒爬于庙柱上。是为云南省保存完好的宋代木雕。
  2.石雕。在彝区主要有石神像、石虎、石龙、石羊、石狮、石山神、石柱础等。多数散见于寺庙建筑、墓地、村口、民居的柱墩和檐下贴脚、石板壁等,内容多为各种吉祥象征物。如禄丰县黑井镇的“毗卢阁”,院内立有巨型金童、玉女石雕像;附近的和尚墓地存有8尊巨型和尚像;附近山中有1尊女龙王石雕像;黑井镇的名门大族墓前,尚存大型镇墓石兽、石狮、石象、石鹿、石马等。楚雄市城郊的冷水村,存有出阁式大墓数十冢,墓面阁室雕有24孝人物故事和龙、凤、麒麟等,子午镇以口夸村的庙山则有明西石雕,“明西”系彝语,意为土主。“明西”像雕刻在一石块上,高0.45米、宽0.3米,一男一女,中间直书“明西老爷”4字,相传为明代彝族民间遗物。彝族墓葬中,凡属立石建墓者,其墓面阁室也常雕有龙、虎、狮、凤以及放牧、牛耕等图形;许多彝村,还在村口立有镇村的石虎、石狮;个别彝族大户,也在出大门的左侧立有石虎或石狮,以期镇宅避邪之用。
  3.泥塑。彝族泥塑主要是塑神灵偶像,多见于道观、土主庙、山神庙内,主要是土主、山神、土地的塑像,其土主多为人形,或塑一虎代表土主,较大的土主庙则多塑三头六臂的大黑天神为其土主。其中土主庙内(如楚雄市苍岭镇的西云土主庙)其他神袛的塑像极富民族特色,一些土主庙内还塑有是李文学、杞彩顺等农民起义领袖的塑像。这些土主塑像较为成熟,是彝族珍贵的泥塑作品。一些泥瓦匠也用瓦泥捏塑12属相兽或鬼脸、神像、瓦猫等物入窑烧制,其物常作宅内避邪品。
  (二)绘画
  彝族民间保留有请毕摩(“朵奚”或“香通”)作法后,绘制“祖先画像”于家堂供奉的习俗,色调多为黑色;也有祭祖大典时在葫芦瓢的凸面画上黑色虎头,用以象征自己祖先的习俗。
  彩绘在彝族民间较为普遍,凡乐器、法器、自制的家具、房檐乃至一些生产工具上,往往都绘有颇具民族特色的动植物或几何图案,色调通常黑、红、蓝、黄4色相间。
  彩画以与彝族罗婺部有关联的武定狮山正续禅寺较为有名。该寺建于元代,新中国成立后,对古建筑部分进行了几次维修,并对彩画部分修整复原。寺的梁、枋、柱、挂落、斗拱等建筑结构都有根据图案形状随意而画的彩画。如枋心彩画的内容多为龙、凤、狮、鹤等吉祥物,也有夔龙、夔凤、夔蝠;图案纹样的内容是万字、寿字、如意、蝠纹。色彩的配置以青、绿为主,配以红、赭,形成强烈对比,再压上墨线,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
  壁画在彝区土主庙内较为常见,其中以楚雄市“三街土主庙壁画”较为有名。三街土主庙壁画分左、中、右3组,共绘各种人、神73个,动物37个。中部壁画土主居中,青面獠牙,3只眼、4支手,下左手持铃、右手持戟,上左手持刀、右手拿令牌,头戴五佛冠,骑白牛;左右各绘6人,分上下两排,均骑虎;香案下左右各画虎豹1支。左壁画分13组,中为判官,其余为武队、乐队、出巡、跑骑、渔业、交媾等;右壁画也为13组,分别为阴差、狩猎、骑队、放牧、农耕等。壁画为单线平图,着红、黄、蓝、黑4色。
  楚雄州境残存的壁画尚有:禄丰县草溪井、古城、王官厂、大觉寺等11处戏曲壁画,阿纳、青莲寺、羊民等5处宗教壁画;楚雄市兆吉村、者钠屯、灵隐寺、三尖山等处寺庙壁画;武定万德、环州的土司衙门壁画;永仁中和夏家大院壁画等等。
  (三)剪纸
  彝族剪纸带有审美和实用双重功能。剪出的纸品多用作刺绣、贴画、贴布的胎花,全州各县(市)、各乡镇的彝族居住区都流行。
  剪纸品种大多为花卉、石榴、鲤鱼、鸡冠、公鸡、蝙蝠、鸡爪、八角、灯笼花、灯草花、菊花、杜鹃花、樱花、连理枝、比翼鸟、金鸡、凤凰、蝴蝶、蚂蚁、蜈蚣、龙头、火焰、火纹、葫芦等。总的说,都是采用生活中常见动物、花草、昆虫、山川等实物加以变形,抽象为几何装饰纹样。作品的剪口圆滑,曲直分明,流畅连贯,丰富多样,独具程式,自成风格。
  (四)刺绣
  彝族挑花刺绣历史悠久,且广泛盛行。挑、绣是两种不同的针法。挑是在平面上以布料的经纬为据,依纱眼用针线逐眼扣十字组成各种图案花纹。而绣,则是用彩色丝线在布帛上刺成花纹图案,即“五彩备,谓之绣”。彝族挑花刺绣主要是用作服饰的美化,尤其是妇女和孩童的衣、裙、鞋、帽、围腰、腰带、头巾、背扇、裤脚以及枕头、背带等生活用品都挑绣有花。挑绣花边、图案是彝族特长,绣花种类有排花、穿花、堆花、打字花、扣花、切针花、贴布花等。图案一般先绣在布料上,然后再镶在衣服上。图案内容与生产、生活及传统思想密切相关,包括花草、鸟兽、亭台楼阁、寿字及几何图形等等。镶边的方法有嵌镶、留边、锁边等。
  挑绣的手法丰富多样,单色挑花明快新丽、朴素大方,彩色挑花富丽而多变化。
  刺绣是彝族妇女的一项传统工艺,彝区曾有“不长树的山不算青山,不会绣花的姑娘不算彝家女”的古训。改革开放以来,楚雄三街、武定发窝以及大姚、永仁、元谋等县的一些乡镇,还成立了彝族刺绣专业协会,抓好绣女培训、绣品传承及开发、营销等方面的环节,以“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协会 + 刺绣 + 会员”的格局进行运作,力图彝族绣品做成具有鲜明彝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并发展成为具有楚雄特色的刺绣产业。
  为使彝族刺绣得以传承,除各乡镇的刺绣协会培训绣女外,一些小学,如位于紫溪山腹地的州立楚雄市民族小学,也把刺绣作为在校女生的必修课。在校男学生学习三弦、月琴、芦笙、笛子等民族乐器时,让女学生则在教室内专注地学习刺绣工艺。
  (五)编织
  彝族编织,多属生活用具,分竹编、藤编、草编、线编等。
  竹编工艺有编制篾桌、背篓、饭兜、小饭盒、簸箕、筛子、筲箕、碗篮、囤箩、提篮、撮箕、篾笆、斗笠、篾帽、竹椅、竹凳等。
  藤编以藤箩、藤椅和耕作时的牛具为主。
  草编则有编织草帘、席子、草袋、草凳、草帽、草鞋等。
  线编有编织麻布、提兜、各种网具等。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