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21-0910002 公开目录:“十四五”规划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21-09-10 14:40:46 文  号:元政发〔2021〕3号
标 题:
元谋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元谋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元谋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元谋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部门:

《元谋县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查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1年7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元谋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3


 

目  录

前  言 - 1 -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 2 -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 2 -

第一节  取得的成绩 - 2 -

第二节  发展环境 - 11 -

第二章  总体要求 - 16 -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16 -

第二节  基本原则 - 16 -

第三节  发展定位 - 17 -

第四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 20 -

第五节  “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 20 -

第二篇  构建京昆成昆线及长江经济带节点上“重要枢纽” - 24 -

第一章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 24 -

第一节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 24 -

第二节  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 - 27 -

第二章  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 29 -

第一节  主动融入“大循环、双循环” - 29 -

第二节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 30 -

第三节  全面促进消费 - 31 -

第四节  扩大有效投资 - 32 -

第三章  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 33 -

第一节  全面打造区域性交通枢纽 - 33 -

第二节  推进现代水网基础设施建设 - 35 -

第三节  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 38 -

第四节  着力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 - 39 -

第四章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 41 -

第一节  全力打造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 41 -

第二节  大力发展三大主导产业 - 43 -

第三节  巩固提升两大传统产业 - 44 -

第四节  积极培育三大新兴产业 - 45 -

第五节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 - 48 -

第六节  强化市场主体培育 - 48 -

第七节  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 49 -

第三篇  打造“元谋人”生命起源科学探寻胜地 - 49 -

第一章  挖掘弘扬元谋“远古”文化 - 50 -

第一节  构建元谋“生命走廊” - 50 -

第二节  弘扬元谋“远古”文化 - 50 -

第二章  推进元谋“远古”文化实物化 - 51 -

第一节  加快“元谋人”文化园建设 - 51 -

第二节  加快“元谋人”遗址公园建设 - 51 -

第三节  开展科考科普活动 - 51 -

第三章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 - 52 -

第四篇  打造全国知名旅游康养休闲胜地 - 53 -

第一章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 53 -

第一节  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 53 -

第二节  夯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基础 - 55 -

第三节  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 57 -

第二章  加快发展绿色康养产业 - 59 -

第一节  发展健康养生产业 - 59 -

第二节  发展健康旅游产业 - 59 -

第三节  发展健身休闲产业 - 60 -

第四节  发展养老产业 - 60 -

第五篇  打造绿色能源产业园 - 61 -

第一章  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 61 -

第一节  构建安全可靠高效智能电网 - 61 -

第二节  推进天然气综合利用 - 61 -

第三节  推进充电桩建设和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 - 62 -

第二章  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 - 62 -

第三章  探索“新能源+”发展模式 - 63 -

第六篇  打造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 - 63 -

第一章  优化绿色食品加工产业结构 - 64 -

第一节  加快农产品初加工发展 - 64 -

第二节  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 64 -

第三节  加强农产品综合利用 - 65 -

第二章  推动绿色食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 - 65 -

第一节  扶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 - 65 -

第二节  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 65 -

第三节  培强绿色食品全产业链 - 66 -

第七篇  打造全国重要农产品(果蔬)生产区 - 67 -

第一章  优化农业产业体系 - 67 -

第一节  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 67 -

第二节  做优做精冬早蔬菜产业 - 68 -

第三节  发展壮大特色林果产业 - 68 -

第四节  做特做强制繁种产业 - 69 -

第五节  培育发展花卉产业 - 70 -

第六节  做活做兴畜牧产业 - 70 -

第二章  构建农业生产体系 - 71 -

第一节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71 -

第二节  全面提升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 - 72 -

第三节  积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 73 -

第三章  完善农业经营体系 - 74 -

第一节  培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74 -

第二节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74 -

第三节  健全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 - 75 -

第八篇  打造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 - 75 -

第一章  加快推动科教资源集聚 - 75 -

第一节  开展特色产业科技成果集聚行动 - 75 -

第二节  建设农业重点科技创新平台 - 76 -

第三节  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 - 77 -

第二章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 77 -

第三章  做大做强农业种子“芯片” - 78 -

第一节  推进农作物种业发展 - 78 -

第二节  实施制繁种产业人才柔性引进工程 - 78 -

第三节  提升现代种业发展水平 - 79 -

第四章  坚持集聚示范带动 - 79 -

第一节  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 79 -

第二节  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创新孵化区 - 80 -

第三节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核心区 - 80 -

第五章  加强职业农民培训 - 80 -

第九篇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 81 -

第一章  优化城镇发展体系 - 81 -

第二章  加快“美丽县城”建设 - 83 -

第一节  促进县城提质扩容 - 84 -

第二节  着力提升城市风貌 - 85 -

第三节  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 85 -

第三章  提升集镇建设水平 - 87 -

第一节  补齐集镇基础设施短板 - 87 -

第二节  增强集镇服务功能 - 87 -

第四章  推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 - 88 -

第五章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 88 -

第十篇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89 -

第一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 89 -

第一节  保持政策措施总体稳定 - 89 -

第二节  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 90 -

第三节  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 91 -

第四节  扎实开展脱贫地区后续帮扶 - 91 -

第二章  壮大乡村产业 - 92 -

第一节  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 - 92 -

第二节  推进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 93 -

第三节  推进山区综合开发 - 93 -

第三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 94 -

第一节  强化村庄建设管理 - 94 -

第二节  分类推进乡村建设 - 95 -

第三节  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 95 -

第四节  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 96 -

第四章  深化农村改革 - 97 -

第五章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 97 -

第十一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98 -

第一章  聚力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 98 -

第一节  加快布局创新基础设施 - 98 -

第二节  积极建设双创平台 - 98 -

第二章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 99 -

第一节  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 - 99 -

第二节  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 - 99 -

第三章  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 99 -

第一节  加快科技市场建设 - 99 -

第二节  完善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体系 - 100 -

第四章  聚力打造人才强县 - 101 -

第十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 102 -

第一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 102 -

第一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 102 -

第二节  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 - 103 -

第三节  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 103 -

第四节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 104 -

第五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 105 -

第六节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 106 -

第二章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 - 106 -

第一节  加快推动外贸转型升级 - 106 -

第二节  加强对外经济合作 - 107 -

第三节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 107 -

第十三篇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 108 -

第一章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 108 -

第一节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 - 108 -

第二节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 108 -

第三节  加大湿地生态保护治理 - 109 -

第四节  加强水土保持和地质灾害防治 - 109 -

第二章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 110 -

第一节  加强大气环境保护 - 110 -

第二节  加强水环境整治 - 111 -

第三节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 111 -

第四节  推进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 - 111 -

第三章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112 -

第一节  建立资源高效利用长效机制 - 112 -

第二节  推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 - 112 -

第四章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 113 -

第一节  推进绿色清洁生产 - 113 -

第二节  推行绿色生活方式 - 113 -

第三节  积极削减碳排放和增加碳汇 - 114 -

第四节  健全生态文明体制 - 114 -

第十四篇  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 114 -

第一章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 115 -

第二章  提高就业质量 - 115 -

第一节  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 115 -

第二节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 116 -

第三章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 117 -

第一节  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 - 117 -

第二节  推进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 - 117 -

第三节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 118 -

第四节  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 118 -

第五节  重视发展民族教育 - 118 -

第六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 - 119 -

第七节  构建多元教育服务体系 - 119 -

第四章  推进“健康元谋”建设 - 120 -

第一节  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 120 -

第二节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 120 -

第三节  大力发展中医事业 - 121 -

第四节  加快发展体育事业 - 122 -

第五章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 123 -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 123 -

第二节  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 123 -

第三节  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 124 -

第四节  推进妇女儿童发展和家庭建设 - 124 -

第五节  加强退役军人事务工作 - 125 -

第六章  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 - 125 -

第一节  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 - 125 -

第二节  提升托育服务水平 - 125 -

第三节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 126 -

第七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 127 -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 127 -

第二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 127 -

第三节  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 - 128 -

第四节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 129 -

第十五篇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129 -

第一章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 130 -

第二章  建设法治元谋 - 130 -

第一节  大力推行依法行政 - 130 -

第二节  加快建设法治社会 - 130 -

第三节  全力打造数字政府 - 131 -

第三章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 131 -

第一节  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 131 -

第二节  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 131 -

第三节  推进“信用元谋”建设 - 132 -

第四节  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 132 -

第四章  建设平安元谋 - 133 -

第一节  坚决维护政治安全 - 133 -

第二节  确保元谋经济安全 - 133 -

第三节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 133 -

第四节  稳步推进国防建设 - 134 -

第五节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 134 -

第五章  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 135 -

第一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135 -

第二节  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 136 -

第十六篇  保障措施 - 137 -

第一章  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 137 -

第二章  建立完善规划体系 - 137 -

第三章  建立健全纲要实施机制 - 138 -

第四章  强化纲要实施保障 - 139 -

第五章  加强规划监测评估 - 139 -

附件1  图纸目录 - 140 -

附件2  元谋县“十四五”规划项目储备表 - 140 -

 

 


 

前  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元谋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极为关键的五年。《元谋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楚雄州委关于制定楚雄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中共元谋县委关于制定元谋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是元谋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在规划期内的阶段性部署和安排,主要阐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推动全县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全县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奋勇前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十三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决策部署,主动服务和融入州委“1133”战略,落实县委发展思路,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节  取得的成绩

“十三五”时期,是县委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敢于担当、敢于亮剑、敢于拼搏、奋勇争先、赶超发展的黄金五年,是精诚团结的五年,是实干苦干的五年,是砥砺奋进的五年,是硕果累累的五年。202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1亿元,年均增长11.5%;人均GDP达45300元,年均增长11.05%,位居全州前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3.69亿元,年均增长7.9%。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3.76亿元,2016至2018年增速连续三年位列全州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8.1亿元,年均增长20.5%。累计完成外贸出口额3713万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9651元和14671元,年均增长分别达7.46%和8.8%。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2010年相比分别提前5年、3年、5年实现“翻一番”目标。

一、发展成果得到认可

先后荣获全国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云南省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平台建设先进县称号,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县,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被授予全省“一县一业”创建示范县、国家特色优势产业蔬菜集群重点县称号。黄瓜园镇入选全国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镇。凤凰湖公园、浪巴铺土林、“元谋人”世界公园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荣获“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作为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县、全省农田水利改革示范县,经验在全国首届水论坛上交流。元谋大型灌区丙间片11.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被财政部列为PPP示范项目。全县4个农产品累计8次获得云南省“十大名品”表彰,成为全省获得“十大名品”表彰最多的县。2014年至2019年连续六年获州委、州政府综合绩效考核优秀奖等次,被省委、省政府评定为全省2016年“县域跨越发展进位县”。

二、发展变化有目共睹

龙街渡跨江大桥实现通车,元谋西站建成投入使用,元谋进入动车时代。凤凰湖公园、凤仪公园、元马古镇、“元谋人”世界公园成为元谋的靓丽名片。完成棚户区改造1754户、1801宗、539.59亩,补偿金额14.07亿元,破、旧、杂、乱的棚户区变成干净、整洁、漂亮的金马坊,“用时最短、效率最高、反响最好”的棚改经验在全州示范推广。乌东德水电站建设移民搬迁累计完成投资42.5亿元,建成3个安置点,占库区淹没影响人口34.5%的1.2万移民顺利搬迁,保证了乌东德水电站按期下闸蓄水和首批机组如期投产发电,为新时代大国重器首批机组如期投产发电做出了元谋贡献。累计投资7.97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拔穷根”,1046户3836人实现“挪穷窝”,直过民族傈僳族贫困人口在县城附近“换新业”,和各族群众同步过上幸福新生活。投资1.95亿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8091户“闹心房”变“安心房”。城乡环境卫生明显改善,群众良好卫生习惯逐步养成,元马镇环洲驿村获全国文明村称号。

三、三大攻坚战成果丰硕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累计投入各类项目扶贫资金32.75亿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61户21093人全部脱贫,1个贫困乡、4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底的2510元增加到2020年的14889元,年均增幅35%,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河(湖)长制严格落实,龙川江江边断面水质达到Ⅱ类,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固体废弃物、医疗危废处置率均达100%。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捕”元谋段工作全面开展。累计完成营造林19.17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214.17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达10亿元,森林覆盖率达51.47%。黄瓜园镇雷丁村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羊街镇平安村、高姑村及凉山乡冷水箐村荣获国家“森林乡村”称号。风险防控有力有序,政治安全、意识形态、经济金融、社会矛盾、网络安全等重大风险平稳可控,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

四、产业培植提质增效

三次产业产值分别达24.9亿元、29.8亿元、41.4亿元,分别是2015年的1.74倍、2.58倍、1.98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30.7:24.7:44.6调整为2020年的25.9:31:43.1。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成效显著,累计获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181个,比2015年增加119个,获商标注册农产品88个。培育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6家,农产品加工产值比达2.0:1。制繁种业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累计进行各类蔬菜品种实验研究2685个,完成全国育种项目86个,先后引进24个省(区、市)96家省级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实现元谋绿色蔬菜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工业经济稳步发展,累计完成工业投资额46亿元,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12户,实现园区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2.3亿元。共建成风力发电场2个、光伏电站6个,累计发电量33.58亿度,实现产值23.6亿元。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六个一”旅游项目建设全面推进,“一部手机游云南”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十三五”期间,累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58.18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6.4倍。荣获“云南县域电商十佳县”称号,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基本形成。

五、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交通基础设施大幅提升,累计投入交通建设资金14.07亿元,建成及改造县乡公路239.97公里、村道418.35公里。县城西环线、凤凰大道、红色旅游公路等重点项目建成使用,全县初步实现了“一小时交通圈”。水利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8.66亿元,实施重点水利项目42个,完成重点水源建设3座、大型灌区高效节水灌溉11.4万亩、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0批、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8座。全县总库容达1.45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2.68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3.6万亩,供水保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社会事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累计投入教育建设资金17.69亿元,实施教育项目273个,新增(改造)校舍面积10.9万平方米,元马镇中心完小双龙校区、元谋县幼儿园投入使用。实施体育项目39个,新建运动场地18.1万平方米,人均占有体育场地2平方米。县中(彝)医院、县妇计中心等建成投入使用,县人民医院分院建设顺利推进,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元谋县文化馆、图书馆及报告厅建成投入使用。

六、城乡融合加快推进

全县建成区面积达9.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32.11%增加到42.38%,“美丽县城”创建成效显著。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均达100%。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建成美丽宜居乡村42个,行政村无害化卫生公厕实现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1档村庄达标率达100%。制定《元谋县“三个一批”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实施意见》,创新“五大”工作机制,启动“一园两区两镇两带”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稳步实施,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热带水果产业园甘塘核心区建设稳步推进,农业大数据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成功举办4届蔬菜种业博览会。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民持续增收的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农村移风易俗行动深入开展,社会治理有效推进。

、改革开放彰显活力

以“一颗印章管审批”为重点的“放管服”改革走在全州前列,“互联网+企业生产”工作经验在全州推广,综合行政审批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改革成为全州试点。国有林场改革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党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殡葬改革全面推行,乡镇公益性公墓实现全覆盖。对外开放合作加快推进,与同济大学、曲靖市民族中学、州级医院密切合作持续巩固深化。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累计引进州外到位资金478.59亿元,年均增长20%。

、民生保障有力有序

累计支出民生资金76.8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年均达78%以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学前教育实现增量提质,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6.05%。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级督导评估验收,“普九”人口覆盖率、适龄儿童入学率和适龄少年入学率分别达100%、99.94%和99.86%;高中教育质量持续提升,荣获全州教学质量综合考核先进县市一等奖。医疗卫生水平持续提升,县医院通过国家级示范卒中防治中心及省级提质达标验收。医保网上服务和非接触结算业务全面推广。社会保障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基本医疗参保率达95%。城镇新增就业1657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2%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6.2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18亿元,建成省级创业孵化园1个,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2.88万人次。累计发放城乡低保等困难救助金2.2亿元,投入支农惠农资金58.59亿元。成功战胜“9•17”特大型山洪泥石流灾害,完成恢复重建工作任务。坚定不移贯彻全国疫情防控“一盘棋”要求,向湖北咸宁及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输送蔬菜、水果等农产品230余吨,派出300名民兵支援临沧市疫情防控工作,全县未发现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常态化疫情防控体系基本形成,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统筹推进。

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平安元谋”、“法治元谋”建设扎实推进,荣获“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称号。“4+2”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经验在全省推广,被授予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称号。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显著,县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宗教“一网两单”工作有效落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稳步推进。禁毒防艾、反恐维稳,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科技化水平全面提升。安保维稳、安全生产、安全保密、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等工作全面加强。社会和谐稳定,2015年至2019年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满意率位居全省129个县(市、区)前列,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十、自身建设明显加强

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六个年”工作、“十个一”警示教育,全面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7件,建议508件,政协提案550件,办复率达100%。积极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建议,支持县纪委监委、县法院和县检察院开展工作。认真履行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全面加强各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监管,持续推动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向纵深发展。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化财政预算管理,“三公”经费持续下降,一般性支出年均压减2.9%以上。

专栏1  元谋县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序号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年

2020年

十三五规划目标

指标

属性

2020年

年均增速(%)

1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46.75

96.1

>82

>12

预期性

2

人均生产总值

21318

45300

45000

>16

预期性

3

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6

6

预期性

4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2.52

3.69

4.06

>10

预期性

5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41

125.6

125

>25

预期性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5

38.1

25.66

>12

预期性

7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21

43.1

28

[7]

预期性

8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1

1.6

2.5

[1.4]

预期性

9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32.11

42.38

41

>2

预期性

10

外贸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165

589

343

16

预期性

11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万美元

154

0

160

0.77

预期性

12

旅游业总收入

亿元

17.39

73.9

30

11

预期性

13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

0.63

0.83

1

[0.37]

预期性

14

科技进步贡献率

%

52

 

>55

[>3]

预期性

15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0.71

0.826

1.5

[0.79]

预期性

16

互联网普及率

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

%

65

65

预期性

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

%

85

85

预期性

17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

%

1.3

10.7

6

[4.7]

预期性

18

民生福祉

居民

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7667

39651

>42763

>9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625

14671

>15543

>10

预期性

19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2.3

11.2

约束性

20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5.21

99.17

96

[0.79]

约束性

21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78.6

93.56

85

[6.4]

预期性

22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0.92

0.33

1.3

[0.38]

预期性

23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万人

0.2996

0.048

[1.929]

约束性

24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6

90

预期性

25

安居

工程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

万户

完成州下达目标

按州下达目标

约束性

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

万户

约束性

26

人均预期寿命

78.25

76.07

[>1]

预期性

27

生态文明

耕地保有量

万公顷

完成州下达目标

控制在州下达目标内

约束性

28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万公顷

完成州下达目标

控制在州下达目标内

约束性

29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

%

[20]

约束性

30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

[14]

完成州下达目标

按州下达目标

约束性

31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40

完成州下达目标

按州下达目标

约束性

32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

%

完成州下达目标

按州下达目标

约束性

33

森林

发展

森林综合覆盖率

%

46.6

51.47

49

[1.4]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107

219

120

[13]

约束性

34

空气

质量

县城细微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

%

完成州下达目标

控制在州下达目标内

约束性

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

%

100

100

100

100

约束性

35

地表

水质

达到或好于Ш类水体比例

%

38.5

100

53.8

[15.3]

约束性

劣V类水体比例

%

5

2

4

[-1]

约束性

36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

完成州下达目标

控制在州下达目标内

约束性

氨氮

约束性

二氧化硫

约束性

氮氧化物

约束性

第二节  发展环境

一、外部形势

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诸多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省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发展定位将全面落实,“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省情新内涵将不断丰富,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将深入推进,“滇中崛起、沿边开放、滇东北开发、滇西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将加快形成,发展动能和后劲十分强劲。

州看,“1133”战略实施取得实质性进展,战略枢纽地位更加凸显,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大有可为。

从全县看,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孟中印缅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战略的深入实施,滇中城市群建设以及全省世界一流“三张牌”、楚雄州“滇中崛起增长极、现代农业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发展定位的深入推进,元谋处于国家和省州重大战略叠加的历史机遇期。

二、面临的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元谋县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指明新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和“四个突出特点”,为新时代云南发展进一步打开了视野、指明了路径,也为推动元谋县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是全县上下践行初心使命,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和州发展战略,担负起在全国全省全州发展大局中的责任使命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国家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机遇。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有利于元谋巩固发展传统消费市场,培育新型消费,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扩容,以及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拓展有效投资空间;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重要枢纽作用,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国内外合作新空间,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带来的机遇。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的推进,国家将重点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出台系列政策措施,云南省将强化举措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元谋正处于多项重大战略叠加的重要节点,将迎来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凸显区位优势、拓展开放发展空间的重大机遇。

云南省推进滇中崛起建设带来的机遇。云南省按照“滇中崛起、沿边开放、滇东北开发、滇西一体化”的空间布局,推动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优势互补、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楚雄州作为滇中城市群重要副中心城市枢纽地位和投资洼地效应进一步显现,将成为推动云南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元谋积极融入滇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云南省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新优势带来的机遇。省委、省政府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对元谋推进绿色能源、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食品加工、文化旅游康养、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产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带来重大机遇。

元谋县资源禀赋及产业基础为十四五期间蓄势赶超带来新机遇。元谋独特的气候、光热、土地优势和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与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契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为元谋打造“育种天堂”提供了支撑、注入了活力;金沙江干热河谷复合型光伏平价上网示范项目的实施,以及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建成蓄水后“高峡平湖”水体景观形成,将成为元谋绿色能源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打造的核心支撑,为元谋二、三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的蓄势赶超带来了新机遇。

三、面临的挑战

产业发展质量不高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5.9:31:43.1,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快的问题短期难以扭转,转型升级难度较大,且承接产业和新兴产业培育步伐不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高。工业经济主要以新能源、果蔬加工业为主,缺乏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支撑,发展后劲不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元谋人”、“元谋土林”等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旅游产品开发滞后,游客以“一日游”为主,“门票经济”突出,“顺访地”到“目的地”的打造仍然任重道远,旅游业对吃住行游购娱康体休等要素全产业链的带动作用不明显;现代服务业规模和层级有待提升,“十四五”期间,在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接续方面仍面临较大挑战。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突出。以交通、水利、信息等为主的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仅占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的3%,羊街、凉山、平田、新华、姜驿5个乡镇高等级公路未通达,148个自然村未通硬化路;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的影响,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与水质性缺水等问题同时存在,灌区水供需矛盾较为突出;4G网络仍未实现所有自然村全覆盖。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总量不足、保障水平不高、城乡差距较大,优质教育和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难以满足群众需求;公立幼儿园数量少,无法满足现有幼儿入园需求,大量初中毕业优质生源外流;常住人口平均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仅2.3人,较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0.86人、0.42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繁重。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还需持续用力,低端、低质、低效供给不同程度存在。市场主体总量不足、活力有待增强,每万人拥有市场主体557户,低于全国128户、全省51户、全州32户,其中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数量仅占全州的8.2%,在全州位列第6位。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不足,全产业链、产业集群打造困难,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作水平不高,短链、断链、弱链问题突出,产业链总体处于中低端。

四化发展水平不高。全县工业化率仅为18.8%,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全州14个百分点、11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总体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信息化发展指数仅为52,较全国、全省、全州分别低15个点、9个点和7个点,与发达地区差距更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2.38%,较全国、全省、全州分别低19个百分点、6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总体还处于城镇化发展初后期水平。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仅为2.0∶1,低于全国2.2∶1平均水平,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52%,在全州处于领先水平,较全国70%平均水平低18个百分点,农业现代化总体处于中期阶段。

区域竞争压力不断加大随着滇中城市群、攀西经济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发展不断加快,周边相邻地区对人才、资金、资源等要素虹吸效应不断加大,元谋经济体量小,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发展质量有待提高,“十四五”期间,如何发挥资源禀赋,扬长避短,强化区域协同,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业同构,凸显自身特色优势面临较大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元谋县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全县上下要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楚雄现场办公会精神以及州委具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全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补齐基础设施弱项、民生领域短板,重点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能源、文化旅游绿色康养“三大主导产业”,巩固提升食品加工、现代服务业“两大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装备制造、建筑建材、数字经济“三大新兴产业”,高质量打造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努力把元谋建设成为“一枢纽两胜地两园两区”,擦亮“东方人类故乡”“冬早蔬菜之乡”“绿色康养之乡”三大名片。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及省重大发展战略,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发展和安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发展定位

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四个突出特点”的内在逻辑,主动服务和融入全省“三张牌”建设,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楚雄现场办公会提出把楚雄州建设成为“滇中崛起增长极、现代农业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发展定位,正确认识和把握元谋在全国全省全州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推进元谋建设“一枢纽两胜地两园两区”。

京昆、成昆线及长江经济带节点上的重要枢纽充分发挥元谋位于“昆-楚-攀”区域中心点的区位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滇中城市群和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强与滇中城市群其他地区、金沙江沿线城市、攀枝花市等地区合作,打造串联成渝城市群和滇中城市群、连接珠三角和北部湾、通往南亚东南亚及沿边的交通枢纽、物流枢纽和人文枢纽,进一步深化开放领域和层次,将元谋打造成为京昆、成昆线及长江经济带节点上的“重要枢纽”。

元谋人生命起源科学探寻胜地。坚定文化自信,依托广泛分布于境内的古人类遗迹,围绕打造记述生命起源的生命走廊,以元谋远古文化为统领,以打造“元谋人”世界公园及“元谋人”遗址公园为载体,加快远古文化实物化;积极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大力开发探寻科考科普产品,开展生命起源科学探寻、旅游、研学等活动,建设全国乃至全球人类起源寻访、研究及文化体验目的地,打造“元谋人”生命起源科学探寻胜地。

全国知名旅游康养休闲胜地。依托元谋独特的气候、土林奇观、金沙江大峡谷、热坝田园风光等自然资源优势,深度挖掘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积极推进“旅游+康养”模式,加快培育具有元谋特色的避寒养生品牌,围绕健康管理、高端体检、养生保健、康复疗养等领域,扶持和发展一批高端特色休闲养生项目,完善绿色康养产业发展支撑,打造文化特色鲜明、康养氛围浓郁、设施设备完善的全国知名旅游康养休闲胜地。

绿色能源产业园。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充分发挥元谋太阳能、风能资源优势,依托“风光水储一体化”绿色能源基地建设,有序推进绿色能源开发利用,积极探索“新能源+”发展模式,推进光伏产业与特色果蔬种植、畜牧养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及农业观光旅游融合发展,推动元谋建设绿色能源产业园。

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发挥元谋作为绿色食品加工业天然原料基地优势,以元谋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建设为支撑,加快发展以果蔬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大力开发果脯、果干等精深加工产品,完善冷链物流仓储体系,强化果蔬批发交易集散中心建设,打造产业链条完整、产品价值链高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

全国重要农产品(果蔬)生产区。突出金沙江干热河谷独特的气候优势,依托“中国冬早蔬菜之乡”、全国首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蔬菜“一县一业”示范县等发展基础,坚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之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提升发展冬早蔬菜、热带经济林果、冬繁制种、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将元谋打造成全国重要农产品(果蔬)生产区。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以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高新区为目标,以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县为抓手,加快推进冬早蔬菜产业园、热带水果产业园、种业产业园、花卉产业园等“园中园”建设,做大做强南繁育种业,推进元谋打造西南最大、中国最优、世界知名“育种天堂”,全面提升农业发展科技水平,打造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

第四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县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财税收入等重要经济指标走在全州前列。科技实力不断提高,围绕重点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基本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元谋、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群众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建成文化强县、教育强县、人才强县、科技强县;水资源配置供需平衡;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质量更加良好,美丽元谋目标基本实现;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健康元谋更富质感;平安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五节  “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按照“十四五”时期打造“一枢纽两胜地两园两区”目标要求,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综合考虑未来五年的发展潜力和支撑条件,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全州平均水平。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蓬勃发展,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2.5:1,绿色康养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提升,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壮大,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内需潜力进一步释放,消费市场进一步挖掘,有效投资不断扩大。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以高等级公路、铁路为主,水运为辅的覆盖广泛、内畅外通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全县所有自然村通村公路实现硬化;现代化水网体系更加健全,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水资源合理配置和供水安全有保障;能源生产和利用能力不断增强,以改造提升农村电网和城市电网智慧化建设、天然气管网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能源发展任务基本完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数字元谋”基本建成,实现5G网络全覆盖;便捷高效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更加完善,物流智慧化水平不断提升。

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建成云南省“美丽县城”。力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产城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主体功能区战略深入实施,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深入开展,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全域绿化取得突破性成效,以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为底色,以美丽县城、特色小镇、美丽村庄、美丽公路等为画廊的美丽元谋基本建成。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就业,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领跑全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功,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民族特色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各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活力更加彰显,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更加有为,与滇中城市群、攀西经济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形成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新模式,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基本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和国防动员保障更加有力。

 

专栏2  元谋县“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分类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年均/累计

指标属性

1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96.1

150

10%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万元/人、%)

6

7.5

4.6%

预期性

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2.38

52.38

[10]

预期性

4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9.7

23

[3.3]

预期性

5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2.0

2.5

[0.5]

预期性

6

进出口贸易总额(万美元)

589

752

5%

预期性

7

创新驱动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亿元、%)

0.3

0.336

4%

预期性

8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826

1.106

[0.28]

预期性

9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65

5.5

[1.85]

预期性

10

民生福祉

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23

30

[7]

预期性

1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元、%)

22317

32790

8%

预期性

12

城镇调查失业率(%)

2.96

≤5.5

预期性

13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3

12.5

[0.2]

约束性

14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2

2.70

[0.50]

预期性

15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6

96

预期性

16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儿托位数(个)

0.22

0.45

[0.23]

预期性

17

人均预期寿命(年)

76.07

77

[0.93]

预期性

18

绿色生态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完成州下达目标

约束性

19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州下达目标

约束性

20

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100

100

约束性

21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100

完成州下达目标

约束性

22

森林覆盖率(%)

51.47

51.8

[0.33]

约束性

23

安全保障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9.16

9.68

[0.52]

约束性

24

电力装机(万千瓦)

33.3

133.3

[100]

预期性

备注:①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的绝对数按2020年不变价;②2020年失业率的数据为城镇登记失业率。③[ ]内为五年累计数。

第二篇  构建京昆成昆线及长江经济带节点上的“重要枢纽”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围绕国家、省、州重大区域战略,主动服务和融入“大循环、双循环”发展格局,加快完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京昆成昆线及长江经济带节点上的“重要枢纽”。

第一章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第一节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落实国家和省州对元谋主体功能定位要求,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逐步形成城镇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元马镇、黄瓜园镇作为城镇化地区,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高效聚集经济、产业和人口,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农产品主产区实行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方针,承担提供农产品、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功能,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增强农业生产能力。生态功能区实行保护为主、限制开发的方针,以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产品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民族特色产业等,促进 人口逐步有序向城镇转移。

、强化三条控制线底线约束

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保护红线,发挥生态保护红线对于国土空间开发底线的约束作用,加强土林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公益林、水土流失及地质灾害危险区等区域生态管控和保护,加强金沙江、龙川江等流域生态修复和治理。

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严禁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强化永久基本农田对各类建设布局的约束,确保耕地保有量,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

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对中心城区(元马镇)和集镇建成区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把现状建成区、集中连片城镇建设区和城中村、城边村划入城镇集中建设区;保证不突破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合理划定城镇弹性发展区;在河湖水系、生态湿地、防护隔离空间等地划定特别用途区。

、引导各类空间协调发展

优先确定生态空间。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强化未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湿地、天然林等一般生态空间的保护与管理,加大金沙江、龙川江等干流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构建全域重要生态屏障、廊道和网络,形成连续、完整、系统的生态保护格局,维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

保障农业发展空间。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重点保护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明确具备整治潜力的区域以及生态退耕、耕地补充的区域。结合地形地貌,布局立体农业、观光农业等多种农业形态,提高粮食保障能力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融合城乡发展空间。明确县城、重点乡镇和一般乡镇的规模等级和空间结构,提出产业园区、特色小镇、村庄布局优化的原则和要求,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构建不同层次和类型、功能复合的城乡生活圈。

彰显城乡特色空间。发掘自然和人文资源,强化彝族、傈僳族、苗族等特色民族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持续推进“元谋花灯”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强化对元谋古猿遗址、“元谋人”遗址、大墩子新石器遗址、元谋红军长征革命遗迹等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做好凉山活佛寺、羊街安龙寺等古建筑保护和修缮工作。坚持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将历史、民族文化等元素充分融入城市风貌设计,打造城乡特色空间。

统筹山区坝区发展。加强坝区空间管控,优化坝区城镇和乡村布局,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调查和保护。推进山区综合开发,按照适度集中原则,引导村庄向宜建山地布局,强化山区生态环境保护,鼓励发展山地生态农业、林下经济、旅游、康养等产业。

协同地上地下空间。明确地下空间和矿产资源保护开发重点区域,对城市中心、广场、绿地等的地下空间进行统筹考虑,布局地下停车场、地下综合管廊等;处理好地上与地下、矿产资源勘查开采与生态保护红线及永久基本农田等控制线的关系。

第二节  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增强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提高城镇和产业集聚程度、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为目标,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构建“一核、一带、一屏、一环线、两区的生产力空间布局。

一核。以县城建成区为核心,完善城市发展功能、突出园区平台建设、增强产业支撑力,加快人口、要素、产业集聚,激发产城融合发展活力,构建县域发展核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更新,彰显特色风貌,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完善商业、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品质和综合服务功能,建设“美丽县城”。加快城市综合体、高端商圈、特色街区等建设,推进传统商业综合体创新转型。加快金融、商务、文化创意、旅游服务、信息服务、教育培训以及咨询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着力发展“夜间经济”,加快文化休闲街区、艺术街区、文化娱乐场所群等建设,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

一带。对外开放合作发展带。依托成昆铁路复线、108国道、G5京昆高速南北向贯穿的交通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州面向东盟的开放发展战略及长江经济带、滇中城市群、楚北城镇群,服务和承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和转移,加强与昆明、楚雄、攀枝花等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推动元谋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创新资源高效配置、产业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市场一体化建设、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深入开展区域合作,促进要素流动和聚集,打造聚集发展要素、联通内外、辐射周边的经济发展带。

一屏。金沙江元谋段生态安全屏障。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发展要求,推进金沙江元谋段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加大境内金沙江、龙川江等重要水系水生态系统整治,加快绿色发展,推动元谋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一环线。依托元马古镇、凤凰湖公园、“元谋人”世界公园、“元谋人”博物馆、元谋傈僳族第一村、土林景区、红军长征纪念馆、金沙湖康养旅游度假区、凉山彝族风情旅游区等景区景点,以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导向,深化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半山酒店、果蔬庄园、精品民宿等旅游综合体开发,全面推进“旅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快打造“元谋人”世界公园、土林地质奇观、金沙江峡谷景观等名胜景观旅游廊带和热坝田园风光旅游廊带,形成元马镇-平田乡-新华乡-物茂乡-江边乡-凉山乡-元马镇旅游环线,积极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楚雄“四大走廊”建设。

两区。农业综合开发区。依托气候、产业等资源优势,加快特色优势农业发展,形成以坝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山区、半山区的农业综合开发格局。以元马镇、黄瓜园镇、老城乡、平田乡、物茂乡坝区为重点,按照“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要求,大力发展冬早蔬菜、经济林果、花卉、制繁种产业,强化国家农业科技园、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能禹蔬菜批发市场支撑作用,全面提升元谋果蔬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统筹姜驿乡、江边乡、凉山乡、羊街镇、新华乡山区、半山区资源,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按照绿色产业化、产业绿色化发展思路,适宜发展特色林果、特色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绿色工业集聚区。巩固提升绿色食品加工业,充分利用元谋县独有的光热、气候、交通等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建设集果蔬产品精深加工、储藏保鲜、包装交易和生产研发为一体的新桥片区、金雷片区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依托得天独厚的太阳能、风能等资源优势,以黄瓜园、物茂、平田、羊街为重点,加快推进“风光水储一体化”开发,形成一批绿色能源支撑项目,扩大绿色能源发展规模。积极培育农业装备制造业,加快推进金雷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力、道路、住宿、餐饮、娱乐、医院、学校等设施,夯实产业园区发展基础,发挥园区产业聚集功能,引进一批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农机高新技术企业,支持重点研发适应小农户生产、丘陵山区作业的小型农机装备以及适应特色经济作物需要的高效专用农机装备。积极培育建筑建材产业,稳步发展好混凝土搅拌、采砂制砂等传统建筑建材产业,鼓励支持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开拓建筑建材产业市场,引进科技性、创新性、循环性建筑建材企业入驻元谋,打造集研发、孵化、生产、检测于一体的新型建筑建材产业集群。

第二章  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第一节  主动融入“大循环、双循环”

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依托云南打造国内大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国际市场间的战略纽带,主动服务和融入“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对内与滇中城市群、攀西经济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深化合作,建立产业转移承接结对合作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在元谋布局产业链。对外主动参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缅、中越、中老经济走廊建设,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地区在农业生产、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的合作。加快完善做大国内国际市场规模的政策体系,打通跨境产业、跨境贸易、跨境物流、跨境金融、跨境电商等堵点,积极参与和推动南亚东南亚国家产业链供应链保障合作。

第二节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州重大区域战略,加快推进攀枝花至昆明城际高铁、元谋通用机场、元谋港等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放大元谋地处金沙江中部,内引成渝经济区连通长江经济带和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外联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面向南亚东南亚重要交通节点的独特区位优势,加强同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以及滇中城市群其他地区、大理、丽江等地的 对接,主动承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攀西经济区等地区产业转移,加快江边航运物流中心等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打造成为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绿色农产品交易集散物流中心,形成滇川合作的重要桥梁枢纽和金沙江开放合作经济带新的增长极。推动与周边地区区域协调发展,落实楚雄州楚北城镇群、永武经济带建设思路,与永仁、武定探索园区共建和“飞地经济”新模式,推进区域合作,重点布局发展文化旅游、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商贸物流、先进制造、绿色能源等产业,促进产业协调、合作、联动发展,建立差异化、协同化以及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节  全面促进消费

一、提升传统消费

统筹社区教育、文化、医疗、养老、托幼、家政、配送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互联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降低企业流通成本。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提高物业覆盖率。积极发展夜间经济,融入特色美食、手工艺品、体验式游戏活动等业态,推进特色购物街、夜游步道等建设,打造游客消费集聚区。引导家政服务业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支持家政服务知名品牌建设。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提档升级“假日经济”、“小店经济”、“互联网+”等多种业态,不断释放扩容消费潜能。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二、培育新型消费

鼓励发展服务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引导数字消费,加快发展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数字传媒等消费产业,鼓励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使用,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推动批量消费向个性化消费、标准化消费向定制化消费转变,增强个性化、精准化服务水平,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三、激活农村消费

完善农村线上线下商业网点,提高农村商品供给质量,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加快农村吃穿住用行等一般消费提质扩容,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增加交通、通信、文化、娱乐等消费。推动电子商务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覆盖,畅通城乡双向联动销售渠道,鼓励和支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市场拓展。推动具备条件的乡镇将商贸流通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有机结合。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网,大力发展集约化配送,畅通农村末端“微循环”。

四节  扩大有效投资

一、精准扩大有效投资

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发挥政府投资的引领性作用,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以国家加大“两新一重”支持力度为契机,统筹用好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资金和政策性金融,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合理扩大有效投资。加大水网、能源、现代物流等领域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力度。围绕“数字元谋”建设,加大以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等为重点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市更新改造,加强城市设计、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持续加大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就业、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物资储备与应急救援、防灾减灾等民生保障和社会领域投入。

二、着力扩大产业投资

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推进景区景点、半山酒店等建设。合理推进房地产开发投资。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融合示范园、农产品加工园等建设,实施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扩大农业投资。推进工业投资,加快绿色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改造,提高工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针对绿色能源、农业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开展精准招商,加快项目落地,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三、突出项目支撑

深入实施抓项目增投资行动,抓实“构二破三”、“调二提三”工作,构建项目推进实施链和项目推进时序链,破解投融资、要素保障、资源配置三大难题,调高产业投资(含工业投资、园区投资)和民间投资比重,提高投资有效性、项目实施质量和效益。加大“十四五”重大项目库建设,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投入力度,构建“五个一批”项目投资滚动推进机制。细化推进责任,加强项目前期工作,保障经费投入,提高项目成熟度,确保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创新投融资机制,强化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推进财政资金、国有资产、金融资源协同,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第三章  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第一节  全面打造区域性交通枢纽

一、完善提升铁路、公路交通网

建设对外连接交通骨干网络,加快推进昆明至攀枝花城际高铁元谋段建设,提速铁路交通网。重点推进牟元高速公路、元大高速公路建设,实现县域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加快国省干线和骨干路网升级改造,推进元谋至四川会理联络线二级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元谋海底水库至武定白路乡、尹花线至禄丰县城、元谋羊街至武定县城、羊街旧村至禄丰杞载、元谋新华至牟定县城三级公路建设,提升对外连接道路通行能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内部交通运输网络,以乡镇等主要经济节点为网点,推动县道、乡道和产业道路建设,加快县乡村三级公路和产业经济干线建设,形成内部互通环线大格局。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加快农村产业、资源、旅游等道路建设,提升改造乡道、村道和中小桥梁,有序推进自然村道路硬化工程,保障乡村出行通畅,加强农村公路规范化养护管理。完善客货运场站建设,积极发展城乡公交,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到2025年,县境内新增高速公路92公里,道路改造1320公里,完成77个建制村路基升级改造,自然村公路硬化率达100%。

二、积极发展水运和航空

将金沙江黄金水路建设作为融入长江经济带的重点,实施水路交通扩能改善工程,加快推进县域内金沙江航道升级改造,完善助航设施规划,建设航道养护综合基地。实施元谋港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推进金沙江港航海事智能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对金沙江航道及沿江码头、渡口及危险水域安装实时监控设备及远程广播,建设雷达航运管制系统。积极推进元谋通用机场项目前期工作,争取纳入上级规划给予支持建设,打造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空中桥梁,形成水陆空联运发展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专栏3  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工程

铁路。推进昆明至攀枝花城际高铁元谋段建设,其中元谋县境内50公里。

高速公路。实施牟(定)至元(谋)高速公路(县境内24公里)、元谋至大姚至宾川高速公路(县境内28公里)建设。

国省干线提升改造工程。实施国道G108线昆明至永仁元谋段(县境内77.65公里)、省道S320元谋至三岔河和S226三岔河至祥云县界(县境内67公里)、省道S216元谋至一平浪段(县境内88公里)国省干线道路升级改造工程、元谋至四川会理联络线二级公路(县境内26公里)建设。

县乡道路改造工程。推进海底水库至武定白路乡(元谋境内30公里)、尹花线至禄丰县城(县境内20公里)、元谋羊街至武定县城(县境内39公里)、羊街旧村至禄丰杞载(县境内3公里)、元谋新华至牟定县城(县境内20公里)三级公路建设。实施元谋县“美丽公路”建设22条196公里,县道提升改造工程19条328公里,乡道提升改造工程44条293公里。完成148个自然村进村公路硬化工程。

水路。加快推进元谋港建设,新建5个400客位客运泊位、3个1000吨级的货运泊位、1个500GT的滚装泊位及其相关的配套设施;对县域56公里金沙江航道进行提升改造,新建码头6个。

机场。建设元谋县通用机场,推进通用机场跑道改造,新建指挥系统、服务及保障设施、军用机场训练场等设施。

第二节  推进现代水网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完善供水安全体系

坚持大、中、小、微型水库建设并举,蓄引提调及连通工程结合,全面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小石门大(二)型水库、定远河中型、龙街河、鸡冠山小(一)型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滇中引水工程楚雄州二期工程元谋干线项目建设,提高县内重点资源性缺水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推进农村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继续实施9.95万人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改善农村供水条件。加快羊街、储麦、姜驿中型灌区工程建设,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建设,提高灌区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水库干渠连通、水库清淤增效、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全面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有效缓解工程性缺水问题,增强供水保障能力。

二、提升防洪排涝减灾能力

加大防灾减灾水利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开展河道防洪减灾能力提升工程,实施龙川江振兴坝至永武高速3号桥段、龙川江元谋牛街至黄瓜园大桥段等11件河道治理工程。完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推进元谋县城区防洪排涝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加快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和重点山洪沟治理工程建设,实施好蜻蛉河、龙川江河等支流建设,建立完善山洪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猛连水库、丙巷河水库、小海子水库等1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及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整合县级防洪抗旱应用系统,完善山洪灾害预警、水雨情测报和数据传输系统,建立和完善包括数据采集传输、预报预警、分析决策于一体的防汛抗旱信息平台,形成覆盖所有乡(镇)的异地视频网络、覆盖小(一)型水库、大型灌区、小(一)型水电站及以上规模水利工程的防汛抗旱调度体系。健全防汛抗旱应急管理系统,加快完善全县防汛抗旱决策系统,全面提升防洪排涝减灾能力。

三、加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

加强江、河、湖、库水资源生态调度,重点保护龙川江重点生态功能水体。实施河道水生态保护、河湖连通、截污治污、清淤疏浚、生物控制、生态调度,推进江、河、湖、库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龙川江元谋段、蜻蛉河元谋段、普登河元谋段、永定河等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构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自如、循环通畅、多源互补的江、河、湖、库生态水网。加大重点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推进大箐河、沙地小河等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建设,完成10乡镇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科学划定10乡镇岸线保护区、岸线保留区、岸线控制利用区及岸线开发利用区,构建功能分区管理体系,促进岸线科学、有序、规范利用。

专栏4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一、供水类

水源工程。新建定远河、依壁河、羊街河、张波乐4座中型水库,扩建丙间,猛连2座中型水库;新建鸡冠山、冷水箐、龙街河、虎溪、小井河、金河、黄果芽树、白塔8座小(一)型水库;扩建马道地、丙月团山、新河3座小(一)型水库。

灌区。新建羊街、储麦、姜驿3个中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6.62万亩;实施元谋大型灌区现代化及生态灌区改造工程,设计灌溉面积32万亩。

河库水系连通。实施麻柳水库至丙令水库 库库连通工程、元谋县丙巷河水库至丙间水库干渠连通工程。

二、防洪类

河道治理。建设龙川江振兴坝至永武高速3号桥段、龙川江牛街至黄瓜园大桥段、龙川江小月旧至茂易村段、蜻蛉河元谋虎溪至多克村段、永定河小多乐村至大物茂村段、普登河五福村至龙川江汇口段、龙街河烂泥田至大河边村段、普登河五福村水文站段河道治理工程,“9.17”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龙川江朱布及海洛堰塞体清除工程,金沙江与龙川江交汇口、金沙江元谋段堤防建设工程。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除险加固猛连、丙巷河2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小海子、石板河老坝塘、海子边、云盘、新村、竹棚、冬湖、黑泥箐、上风头、小丙令10座小(二)型水库。

水库清淤。水库清淤62座,其中:猛连、河尾、麻柳、丙间4座中型水库,总清淤量832.5万方;卡莫、储麦、秧田箐、小河口4座小㈠型水库,总清淤量296万方,小㈡型水库54座,总清淤量486万方。

三、水生态类

大箐河、黄瓜园镇龙川江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元谋县城区水环境治理与修复工程(六河一沟、凤凰湖),龙川江元谋段、普登河、班果河、丙间水库、麻柳水库、猛连水库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麻柳水库水利风景区开发项目,丙间水库、挨小河水库、储麦水库美丽河湖建设。

水利智慧化。防汛抗旱决策系统与应急管理系统建设、水文水资源及水土保持等监测站网建设、水利综合信息平台及水利云系统建设。

第三节  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全县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加快4G、5G网络建设力度,实施4G网络补盲提速工程,加快5G网络建设和应用。到2025年,实现县城城区及乡镇、旅游景区、重要交通站点、医院、学校等重要区域5G网络覆盖。加快推进融媒体建设,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推动物联网、互联网协议第六版、公共场所免费WiFi等规模化部署和应用。加快“无线元谋”建设,实施城区和农村地区宽带“双提升”行动。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宽带乡村”等通信建设,扩大高速无线局域网覆盖范围。

二、拓展新型基础设施应用

加强公用信息平台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信息高度共享利用、系统高效协作的“智慧元谋”。推进“互联网+”应用,促进信息服务与重点产业、城乡发展融合,提高“智慧元谋”建设水平。推进智慧交通、智能能源、智慧消防、智慧城管、智慧社区、智慧税务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改造。推动农业产业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重大平台建设,推进数字农业大数据中心与区块链物联网智慧农业等项目建设,探索全国数字化赋能农业农村发展模式,推进“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实施信息进村入户项目,率先进入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新时代。

专栏5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4G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到2025年实现全县所有自然村、A级以上景区游客集中区、全县高速公路和自驾游精品旅游线路、大滇西旅游环线、生态保护区等区域4G网络全覆盖。

5G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推进5G基站建设,新建268个5G基站,推进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行政村5G网络全覆盖。推进元谋县大数据中心、“工业大脑”智慧服务平台、5G+工业云创新应用平台、智慧信息化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和智慧应急大数据信息系统平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数字化暨农业物联网建设平台、智慧校园、智慧医疗、智慧消防、智慧公安等项目建设,提升城市智慧管理基础网络。

第四节  着力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

一、推进物流园区和物流通道建设

充分发挥元谋交通区位优势,打通连接禄丰、武定、大姚、牟定、会理的物流快速通道,加快以蔬菜、水果为主的农产品交易、运输、仓储、金融、信息、电子商务的特色果蔬农产品物流中心,以大牲畜交易市场为核心,畜禽产品仓储、交易、加工、物流、运输为主的黄瓜园畜产品物流中心,以建材、矿产等货物仓储、运输、中转为主的新康铁路货运物流中心,以金属矿产、建材、河砂等物流运输中转为主的江边航运物流中心项目建设,打造现代物流产业园,把元谋建设成为连接滇中城市群与永攀物流圈的产业承接基地和滇中城市群、“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水陆空交通的重要物流节点。

二、建设覆盖全域的物流服务网络

加强农村邮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网络,实现农产品、工业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双向流通。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推进元谋县电子商务综合运营公共服务中心和物流仓储配送分拣中心建设,完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和物流信息公共服务与交换平台。加快建设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和村级服务点。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建立境外物流服务网络,加快元谋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建设,发展跨境物流服务。加快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流通现代化,新建城乡综合农(集)贸市场8个和改扩建3个,实现10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农贸市场全覆盖,建设各类专业市场6个;合理布局成品油零售网点,新建加油站点15座。到2025年,实现95%的农资商品连锁配送,90%的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70%的零售终端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业务。

三、推进冷链物流和智慧物流建设

以元谋特色果蔬、大牲畜等农副产品为重点,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加大对商品储备设施、冷链物流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原特色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加快完善元谋蔬菜批发市场功能,配套冷藏、冷冻和冷链运输设备。合理布局建设一批新型物流基础设施,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在运输、仓储、搬卸装运等物流环节中的应用,促进物流基础设施与数字化平台协同发展,提升物流基础设施的运营效率。

 

专栏6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仓储冷链物流建设工程。加快金雷绿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建设,推进果然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项目建设,实施农贸市场等传统流通网点改造提升。到2025年,行政村基本实现物流配送网点全覆盖,建成覆盖生鲜农产品主产区的冷链物流网络。

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工程。新建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和元谋农业大数据中心,整合现有的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县域快递物流分拣中心、乡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农产品电商分拣中心、农产品品牌培育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农产品溯源体系等,打造以农产品电子商务为主,集聚现代物流、邮政快递、商贸流通、农旅休闲、文旅融合、健康养老、新型工业、同城服务经济、包装分拣、冷链运输等产业为一体的元谋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区。

第四章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全力打造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一、打造百亿级绿色能源产业集群

以建设“绿色能源强州”为契机,充分发挥独特的光热、风能以及土地资源优势,抢抓政策机遇,以打造绿色能源产业园为统领,加快推进“风光水储一体化”开发,构建光伏、风电等较为完整的绿色能源产业体系,全面启动1000兆瓦金沙江干热河谷复合型光伏平价上网示范项目,加快推进绿色能源战略与绿色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总量和发电量均达到全州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绿色能源综合产值达100亿元以上,打造元谋第一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二、打造百亿级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制造产业集群

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契机,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和“种子—生产—加工—销售(电商)—餐桌”的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发展思路,依托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建设,做大做优绿色食品产业。组织企业积极参加云南省“10大名品”和绿色食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评选,鼓励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争创著名(驰名)商标及名牌农产品。支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积极向上、下游产业延伸,打造绿色食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的精深加工,全面提升果蔬加工水平,增加全产业价值链。力争到2025年,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制造综合产值达100亿元以上,打造元谋第二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三、打造百亿级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集群

紧抓大滇西旅游环线楚雄“四大走廊”建设机遇,打好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围绕打造“记述生命起源的生命走廊”,加快推进“元谋人”世界公园、“元谋人”文化园及“元谋人”遗址公园建设;围绕打造“记述地球沧桑巨变的奇山异水走廊”,着力推进土林旅游景区景点及其周边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以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蓄水后“高峡平湖”水体景观为载体,高标准规划打造金沙湖康养旅游度假区;围绕打造“记述中原文化、古滇文化、民族文化、边陲文化相互激荡、交相辉映的古镇文化走廊”,加快推进元马古镇、“元谋人”远古小镇建设;围绕打造“记述彝族古老神奇历史的优秀彝族文化走廊”,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远古农耕文化展示区和示范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及开发利用。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打通与周边地区重要景区景点的交通运输网络,打造安全舒适的快旅慢游旅游环线,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加快与周边地区旅游景区景点共同发展。到2025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达180亿元以上,打造元谋第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第二节  大力发展三大主导产业

一、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楚雄现场办公会提出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定位,实施农业发展“一二三”行动,积极推进“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示范创建,强力推动打造“两端三化”示范样板,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在全力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做精做优蔬菜、水果主导产业,做特做强制繁种、花卉、养殖特色产业,构建具有元谋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引导重点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大力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0亿元以上。

二、绿色能源产业

以打造全省重要的绿色能源示范基地为目标,充分利用县内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着力打造光伏平价上网示范基地、金沙江下游“风光水储一体化”基地、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与光伏发电复合基地。以骨干电网为支撑,协调推进中、低压电网、城市和农村配电网建设,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加强天然气支线管网建设,完善城镇燃气配套设施,推进天然气管网向乡镇延伸。探索“新能源+”发展模式,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

三、文化旅游康养产业

瞄准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发展方向,彰显生态之美、文化之魂、特色之基、时代特征,以全域旅游为统领,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康、体、休”旅游要素,加快构建“一心、四片、两廊带”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培育“旅游+农业”、“旅游+地产”、“旅游+体育”、“旅游+康养”等新业态,促进文化旅游业与健康养生等产业融合发展,扩大“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使用范围,深入推进“整治乱象、智慧旅游、提升品质”旅游革命“三部曲”,推动旅游业全面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打造全国知名旅游康养休闲胜地。

第三节  巩固提升两大传统产业

一、绿色食品加工业

围绕元谋果蔬原材料产地开发、精深加工产品,依托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建设,做大做优绿色食品产业,打造高原特色农业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的精深加工,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果蔬加工水平,增加全产业价值链。

二、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立以物流基地为核心、物流园区为支撑、物流中心为基础的城市配送、城际配送和农村配送有效衔接的物流体系;积极发展一批具备较强实力的物流供应链服务和第三方物流平台企业,大力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加快建设全县物流信息综合平台,完善在线交易、在线支付等功能。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以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商业模式与业态创新、农村电子商务推广应用、便民电子商务拓展、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为路径,加快电子商务及配套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工业、农业、林业、商贸、物流等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科技服务、融资租赁、节能环保、商务咨询、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交通运输等其他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依托中心城镇、交通枢纽、生产基地和重点商贸集镇,规划建设中心批发市场和乡镇农贸市场,构筑以县城商业中心为龙头,乡镇商贸中心(农村集市)为骨干的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和城乡互动的商业服务网络,加快发展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合理规划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等各类住房建设用地计划、供应量和比例,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新型地产,强化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会计、律师、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加快培育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第四节  积极培育三大新兴产业

一、农业装备制造业

在金雷片区布局引进一批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农机高新技术企业,围绕元谋特色果蔬主要生产环节,积极发展适应山坡地、小块地、立体气候、多种土壤性质作业的中小型高原特色农业机械,打造高原山地小型拖拉机装备产业链。推进农机具设备生产加工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年产3000台耕作类农机具加工生产线。强化农机零部件产品配套能力,发展齿轮、刀具、链条等各类零部件产品,推动农用、家用摩托车部件生产和制造。积极推进元谋县节水灌溉设备开发等项目,新建节水灌溉设备生产线。加大农产品清洗、分级分选、干燥、包装等农机装备研发,新建食品生产设备制造生产线、食品质量与安全监测仪器及设备生产线。推动废旧塑料循环再利用项目、生物降解地膜生产线等建设,引导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二、建筑建材产业

在稳步发展混凝土搅拌、采砂制砂等传统建筑建材产业基础上,鼓励支持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无甲醛人造板、路面透水砖(板)、仿古砖等材料及制品,推广应用具备超高强度、超高韧性以及超高稳定性的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提升传统产业技术开发与生产应用能力。聚焦绿色节能领域,以满足绿色建筑产业发展需求为目标,推进功能型装饰装修材料及制品生产线、多功能建筑节能膜生产线、环保型涂料生产、节能降耗设备生产线等项目建设,探索利用废弃物等生产轻质发泡陶瓷隔墙板及保温板材。鼓励本土建筑企业提升资质,开拓建筑建材产业市场,引进科技性、创新性、循环性建筑建材企业入驻元谋,打造集研发、孵化、生产、检测于一体的新型建筑建材产业集群。

三、数字经济产业

探索数字产业化发展,推进元谋县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建设,挖掘各领域数据资源应用价值潜力,不断丰富数据服务和产品,助力楚雄州大数据枢纽建设。前瞻布局区块链等新兴产业,建设农业产业区块链应用平台,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深度融合发展。以“数字乡村”建设为抓手,加快农业“产购储销”各环节数字化应用,建立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安全可追溯生产体系,推广使用云南省区块链溯源商品码(孔雀码);以“一部手机云品荟”等平台为载体,建设县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不断提升农产品流通经营能力。积极发展智慧旅游,推进“互联网+旅游”建设,完善“一部手机游云南”元谋板块资源数据与服务,建立健全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加快推动“智慧小镇”、智慧景区、智慧旅游综合平台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景区智慧化水平和游客服务体验。加强工业信息化发展,重点推进果蔬加工企业数字化生产线、生产车间建设,鼓励能源、建材等行业加快“机器换人”、“设备换芯”进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

专栏7  数字经济产业重点工程

建筑建材产业发展重大项目。推进30万平方米/年超薄复合石材生产线,新型管材生产线、年产10万吨钢架构加工生产线及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建设。

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建设工程。拟建设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机房,包括装饰、供配电、防雷消防、运维监控等;系统集成,包括服务器、网络设施等硬件设备;平台建设,包括算法及分析引擎、数据库、可视化管理平台等。

农业产业区块链应用平台建设工程。建立元谋县智能合约和上链机制,加快打造“元谋县农业产业区块链应用平台”和基于“元谋县农业产业区块链应用平台”的农业产业应用系统,提高元谋县农业产业的市场可信度。

数字农业大数据中心与区块链物联网智慧农业建设工程。引导企业推动大棚智能温度控制、采光遮光、水肥一体等农业装备生产。建设农业大数据资源交换共享平台和“元谋蔬菜溯源区块链应用系统”、“元谋农产品电商综合服务系统”等功能的应用平台,打造30个100亩以上蔬果物联网示范基地和1个农业产业区块链应用平台。

第五节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

深入实施“绿色+”、“特色+”、“互联网+”、“旅游+”,持续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推动元谋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推进粮烟、果蔬、花卉、畜牧养殖等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生态化、数字化、链条化发展,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信息化推动工业智能、绿色、高效发展,探索实行产业链“链长制”,提升产业链水平,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支持现代服务业与信息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互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水平。

第六节  强化市场主体培育

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康养、绿色食品加工、绿色能源等重点产业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围绕扶持产业链,布局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鼓励企业或项目申报纳入省产业发展“双百”工程。培强骨干企业,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创新、新产品研发和品牌培育。实施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工程,扶壮培优一批专业水平突出、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加大民营企业产权保护和激励,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保障不同所有制企业在资质许可、政府采购、科技项目、标准制定等方面公平待遇。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优势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做大做强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第七节  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支持县内银行金融机构延伸服务网络,完善针对小微企业金融产品设计,扎根基层、服务社区,为小微企业、三农和城镇居民提供针对性强、便利性高的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用好信用贷款、融资担保、政策性贷款、贴息、应收账款融资、产业链融资等各类政策工具,向信用优良的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提供首次贷款和无还本续贷金融支持,降低融资成本。协调银行业金融机构下沉服务重心,聚焦住宿餐饮、文化娱乐、交通运输、旅游等重点行业的企业,加大信贷支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建立银行金融机构协调机制,筹建“基金担保中介机构”提供融资服务平台,为企业融资提供方便快捷的“绿色通道”。持续推进“银税互动”,全面提升集金融、政务、“三农”于一体的“线上+线下”融资服务能力。

 

第三篇  打造“元谋人”生命起源科学探寻胜地

依托古人类、古生物、古化石世界级文化旅游资源,弘扬元谋“远古”文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地球生命起源和生物演化、解密恐龙消失之谜、探索人类文明的神秘走廊,构建“东方人类故乡”精神家园。

第一章  挖掘弘扬元谋“远古”文化

第一节  构建元谋“生命走廊”

主动融入楚雄州“记述生命起源的生命走廊”建设,挖掘其文化内涵,以时间轴为线路,展示生命演化过程,讲述生命起源的脉络。规划路线景点,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把“元谋人”遗址、“元谋人”博物馆、元谋古猿化石地、元谋恐龙遗址、元谋古猿遗址、大墩子新石器遗址、下淇柳新石器、旧石器遗址等“古生命现场”和其它旅游资源有机融合,开启“元谋人”生命起源科学探寻之旅。开展历史及考古知识等科普教育活动,在完整保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展示文物和考古遗迹资源的原真性,建设世界古人类文化体验馆、中国古人类研究中心、元谋部落体验区、“元谋人”大舞台、“元谋人”主题乐园等主题式旅游项目,让元谋成为深度展示和体验远古人类文明的研学旅游目的地,成为发展研学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

第二节  弘扬元谋“远古”文化

以“元谋人”为核心,挖掘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火文化、新旧石器及远古农耕文明等文化内涵,以果蔬节、种业博览会、远古文化节等为基础,广泛开展与“元谋人”文化密切相关的节庆活动、文博展览、文艺展演、文化研讨、体育竞技等活动。以“元谋人”文化为主线,将红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元谋土林地质奇观、金沙江大峡谷、元谋热坝田园自然生态风光等联成一体,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大力推动“元谋人”文化学术专著出版,撰写出版一批适合不同年龄段读者阅读的“元谋人”科普刊物。加强影视创作展播,创作一批优秀题材和剧本。加强体验性、文化性及参与性策划设计,争取在2025年举办“元谋人”发现六十周年纪念会暨古人类学术研讨会,树立、维护和共享“元谋人”文化主题品牌。

第二章  推进元谋“远古”文化实物化

第一节  加快“元谋人”文化园建设

打造元谋古人类历史文化展示平台,推进入园主题区、生命之光表演区、生命广场区、古人类文化体验区、两带区域及祭祀区六大功能区建设,开展主题元素演出,加快古人类雕塑、纪念碑、古建筑群等标志性建筑建设,完善史前洞穴人群居文化为主题的休闲配套服务等,以多种形式展示古人类文化,不断增强游客的代入感和体验感。

第二节  加快“元谋人”遗址公园建设

围绕“元谋人”世界公园和“元谋人”遗址公园两大项目,重点打造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户外沉浸式远古世界研学游乐项目。加快完善道路交通、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实施环境绿化、美化工程。加快建设瞭望塔及电视监控系统和文物展示区,完善文物(标本)整理、修复、保管及展厅设施,满足人们对人类起源寻访、研究及文化体验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展示文物和考古遗迹资源的原真性。

第三节  开展科考科普活动

积极创建东方古人类文化科考科普研究中心,利用“元谋人”遗址公园、“元谋人”博物馆等平台,开展历史及考古知识等科普教育活动。高位推动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云南省考古研究所及全国考古专业院校的全面合作,充分发挥其在古人类学基础科学研究、野外科考、国际合作、培训教育、化石修复、科学传播和博物馆展陈等方面的优势,共同打造建设集科学研究、科学考察、科普教育、保护开发于一体的院地合作基地,开展生命起源科学探寻、旅游、研学等活动,建设全国乃至全球人类起源寻访、研究及文化体验目的地。

第三章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

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方针,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项目储备、勘察和研究工作,加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力度。强化对“元谋人”遗址、元谋古猿化石地点、大墩子新石器遗址3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谋红军长征革命遗迹、为疆界滇蜀各有攸分等事碑2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龙寺、活佛寺、下棋柳新石器遗址、卡莫摩崖石刻等4个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加强江边、元马、姜驿红军标语和红军巧渡金沙江架浮桥遗址、金沙江北岸张爱萍将军率部阻击战旧址、白酒坡红军阻击战旧址、勐冈河东红军遇难遗址等资源保护,深挖革命遗址内涵,积极推进云南元谋红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专栏8  挖掘弘扬元谋远古文化重点工程

元谋远古文化实物化工程。推进“元谋人”博物馆、“元谋人”世界公园、“元谋人”遗址、大墩子遗址、元谋古猿遗址统筹打造,建设国际精品路线。积极申报“元谋人”博物馆恐龙展厅提升改造布展、乌东德水电站发掘文物展厅(青铜时代文化文物展厅)布展、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等项目。

文物修复和保护工程。推进元谋凉山活佛寺二期保护修缮和“元谋人”遗址安防、消防工程建设。实施“元谋大墩子遗址”保护工程,完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碑、保护界桩、保护围栏、谷坊、挡墙、步行道、消防安防监控系统等保护设施建设。

云南元谋红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程推进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展示区四区建设。管控保护区:对文物进行管理保护,安防、消防、防雷工程。主题展示区:建设红军长征纪念馆,对纪念馆进行修缮,提升改造,开展红色文物征集及复制,建设景区入口纪念标志性建筑、龙街渡口红军长征纪念碑、泥塑回廊、蜡像馆、红军塔、红军露天舞台及活动广场。文旅融合区:“学与研”、“教与游”红军渡江体验活动、棋盘山野战、负重登山游等文旅活动。传统展示区:将宣扬红色文化与发展特色农业、手工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相结合,增加红色文化产品丰度并促进脱贫致富工作巩固提升。在江边集镇打造红色旅游小镇。

 

第四篇  打造全国知名旅游康养休闲胜地

充分利用元谋土地、气候、交通等自然优势,抢抓大滇西旅游环线楚雄“四大走廊”建设机遇,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将元谋打造成全国知名旅游康养休闲胜地。

第一章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第一节  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坚持以全域旅游为统筹,旅游革命为抓手,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五个突破”为目标,谋划推动全县文化旅游业发展,构建一心、四片、两廊带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一心以元谋县城为中心,加快县城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元谋人”历史文化旅游区、元谋果蔬艺术小镇、凤凰湖公园、“元谋人”博物馆、县城旅游集散中心、龙川江滨江游憩带、元马古镇、傈僳族第一村,改造提升老城区环境,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带动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将县城打造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

四片中部文化旅游康养片区:以元马镇、黄瓜园镇、老城乡为重点,突出“元谋人”文化、生态农业、田园风光和立体气候特色,建设以旅游休闲城市、历史文化旅游区、干热河谷植物园、热水塘康体养生度假区等为重点的文化康养旅游片区。北部金沙江峡谷旅游片区:以江边乡、姜驿乡为重点,突出金沙江峡谷风光、高峡出平湖景观和恐龙遗址文化特色,建设以金沙湖旅游度假区、龙街红色旅游景区、姜驿恐龙遗址探秘区、红色旅游特色小镇、民族旅游特色村等为重点的金沙江峡谷旅游片区。西部元谋土林旅游片区:以物茂乡、平田乡、新华乡为重点,突出土林奇观、湖泊河域风光、休闲农业等特色,建设以物茂土林景区、浪巴铺土林景区、河尾水库休闲度假区、蜻蛉河水景旅游区、班果土林生态农业游憩带、旅游特色小镇和特色村等为重点的元谋土林旅游片区。东南部民族风情旅游片区:以凉山乡、羊街镇为重点,突出民族文化旅游区、彝族苗族文化、古村落和农业产业等特色,建设以彝苗风情体验、传统村落休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重点的民族风情旅游片区。

两廊带。名胜景观旅游廊带:以“元谋人”世界公园、“元谋人”遗址公园、元马古镇、元谋土林、元谋傈僳族第一村、金沙湖康养旅游度假区、云南元谋红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滨江休闲长廊等为支撑,加快规划建设全域旅游综合体,着力打造名胜景观旅游廊带。田园风光旅游廊带:推进元谋热带植物园、果蔬艺术小镇、瓦渣箐彝人花海、小丙岭农业科技示范观光园、平田果蔬采摘园、雷丁生态旅游示范村等建设,打造集田园观光游览、果蔬采摘体验、户外运动、养生度假、自驾旅游、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为一体的田园风光旅游廊带。

第二节  夯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基础

围绕全县文化旅游产业“一心、四片、两廊带”发展布局,重点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品牌旅游目的地建设、新业态培育、文旅活动品牌打造、旅游交通建设、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智慧旅游建设七项工作任务,助力全省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

一、突出重大项目推动

把“元谋人”世界公园文化园、金沙湖康养旅游度假区、“元谋人”遗址公园、云南元谋红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项目作为突破口,以打造元谋远古文化节、以远古文明为核心,开展文创设计塑造元谋城市整体IP、探寻科普科考产品等文化活动。实施元谋果蔬艺术小镇、普登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瓦渣箐彝族风情园等一批乡村旅游项目。推进元谋古人类龙山云顶半山酒店、元谋腾飞自驾车运动营地主题酒店、元谋浪巴铺土林半山酒店等半山酒店项目建设。

二、突出品牌旅游目的地建设

提升和创建一批国家高A级旅游景区,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建设提升一批高星级酒店、精品旅游饭店和旅游民宿。积极创建特色旅游城市和旅游强县。到2025年,力争将元马古镇、金沙江干热河谷热带植物园、小丙岭农业科技示范观光园、红军长征纪念馆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元谋人”世界公园、元谋浪巴铺土林景区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推动“元谋人”世界公园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

三、突出文旅新业态新产品培育

全力推进“旅游+”,围绕“丰富旅游新内涵、培育旅游新业态、形成旅游新优势”三大重点任务,以生态康养、户外运动、科考研学、乡村旅游为重点,推动“农业+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等多种旅游新业态融合发展。结合家庭化消费趋势和场景化体验需求,积极引进一批国际国内著名主题游乐品牌。实施旅游精品建设和品牌带动战略,打造一批“必到必游”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实现旅游“一业兴百业旺”的带动效应。

四、突出文旅活动品牌打造

推动展、节、会、演创新融合,把“元谋人”远古文化节、果蔬节、红军节、摩托车耐力赛等打造成区域性文化旅游节庆品牌。打造推出一批沉浸式、精品型、情景性、互动化的中小型旅游演艺剧目,着力培育“元谋远古穿越情”旅游文化演艺节目品牌,推动夜间旅游观光项目建设和产品开发,增强元谋旅游的参与性、娱乐性和体验性。

五、突出旅游交通项目建设

推动旅游专线建设,实现4A级以上景区和重点乡村旅游点专线全覆盖;重点推进土林收费站到土林景区、“元谋人”遗址-浪巴铺土林-物茂土林-尹地-华竹-虎溪等旅游环线公路建设,解决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末端衔接问题,

六、突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

构建完善三级旅游集散体系,形成层次分明、覆盖面广的旅游集散和服务体系。在精品自驾线路、风景道、景观徒步区域、景区景点差异化布设观景台。规划建设旅游厕所,提高旅游厕所管理服务水平。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建立汽车租赁网点,为自驾游等提供优质服务。

七、突出抓好智慧旅游项目建设

以完善“一部手机游云南”元谋板块为抓手,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推进智慧旅游数字化平台建设,推动旅游资源全要素上线。推动景区景点5G网络建设,加快实现A级以上景区智能导游、在线预订、导游导览、扫码识景等功能全覆盖,为游客提供最全面、最权威、最方便的智慧化服务。

第三节  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完善全域旅游营销体系,强化旅游市场整治和旅游安全保障,提高旅游知名度,营造优良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健全全域旅游营销体系

加快构建“政府、媒体、企业、中介”四位一体的宣传营销体系,探索多渠道营销。针对不同地区和群体“量身定做”营销方案,有效运用网络营销、公众营销、节庆营销等多种方式进行品牌营销,实施创新创意营销、形象营销,实施品牌营销工程,持续扩大旅游市场规模。

、强化旅游市场秩序整治

推进“整治市场、智慧旅游、提升品质”旅游革命“三部曲”,用好“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完善旅游服务评价体系,深化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涉旅企业线下综合监管和线上评价,持续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治行动,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旅游市场环境。

、加强旅游安全保障

构建完善三级旅游安全体系,以旅游交通、旅游设施、旅游餐饮安全为重点,严格制定安全标准,完善安全设施,加强安全检查,落实安全责任,消除安全隐患,建立旅游安全重点保障机制,加强景区、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点等区域的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和安全监管。

专栏9  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工程

文化旅游5个突破工程。到2025年,力争实现5个突破:接待游客(按现口径统计)突破1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80亿元;年均旅游投资突破40亿元;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15%;旅游发展综合实力和主要旅游经济指标领跑全州。

乡村旅游建设工程建设元谋果蔬艺术小镇、普登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瓦渣箐彝族风情园、黄瓜园湿地公园、鸡冠山勒品风情度假区、小凉山彝族风情体验度假区等一批乡村旅游项目。

旅游品牌建设工程。到2025年,全县创建品牌旅游目的地24个:4A级以上旅游景区1个,3A级景区4个,旅游度假区1个,创建特色旅游城市和旅游强县,旅游名镇4个,旅游名村8个,高星级酒店4个,云南省旅游名宿12家,云南省精品旅游饭店6家。

特色小镇建设工程。建设“元谋人”远古小镇、元谋傈僳族第一村特色小镇、元马古镇、平田生态农业观光采摘旅游小镇。

三级旅游集散体系建设工程。构建“集散中心-服务站-服务点”三级旅游集散体系。建设县城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物茂土林、新华浪巴铺土林、“元谋人”世界公园3个二级旅游服务站,建设凤凰湖公园、小丙岭农业科技示范观光园、元谋傈僳族第一村3个旅游服务点。

品牌营销工程。积极开展自媒体、高铁营销宣传,鼓励开展境内外旅游宣传促销,实施元谋旅游营销推广计划及奖补政策,加强与周边地区及重点客源地区域合作。积极培育旅游专线,依托环楚旅游圈,合力构建滇中旅游圈,主动接轨、积极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

旅游市场秩序整治行动。落实全省旅游购物“30天无理由退货”工作机制,设立诚信理赔专项资金,推广旅游消费侵权先行赔付机制。畅通投诉受理渠道,构建旅游投诉快速处置机制,衔接全省“1+16+129+X”投诉处置体系。

三级旅游安全体系建设工程。构建“应急救援中心-应急救援站-应急救援点”三级旅游安全体系,重点建设1个一级救援中心,2个二级救援服务站,4个三级应急救援服务点,辐射旅游交通沿线、重要干线公路、游客集中区等重点区域,建成“安全旅游目的地”。

第二章  加快发展绿色康养产业

第一节  发展健康养生产业

以医疗、康复、保健、养生为重点,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中医养生、医养结合及老年康复护理等专业机构,提高“养体养心”医疗健康服务。支持医疗机构建设康复疗养中心和健康管理中心,开发健康体检、康复护理、保健食药品等新产品。积极发展彝药、苗药等为重点的中医药产品,探索建立适应医疗科研、医疗服务、健康养生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涵盖“医疗、预防、养生、保健、康复”全链条的保健服务模式。

第二节  发展健康旅游产业

积极开发户外康体旅游、健康疗养旅游、中医药养生旅游,加快形成以食疗养生、生态养生、气候养生为主,养生产品为辅的健康餐饮、休闲娱乐、养生度假等功能集聚的康养休闲旅游胜地。积极发展康养会展经济,引导企业开发康养地产,建设高端康养会议场所和展会活动平台,将元谋打造成为全省的康养会议之都。

第三节  发展健身休闲产业

以登山、滑翔伞、重走长征路、山地车、冬季马拉松、徒步走、彝族摔跤赛、金沙江探险漂流赛、古遗址考古探奇、沙滩足球等户外健身运动为重点,推动一批精品线路和服务自驾游营地建设,提高体育健身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力推进大众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高标准运动场馆、体育休闲中心和健身休闲步道,争取举办国家和省州级的高水平运动赛事和全民健身活动,推动体育运动、生态休闲观光、文化体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第四节  发展养老产业

规划建设一批健身养老基地、幸福公寓园、康养休闲养老综合体,积极开发乡村养老、农家养老、田园养老等新模式,建设新华养生休闲小镇、凤凰养生养老度假基地和温泉水世界。主动迎合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的需求,研发保健食品、老年服装、护理用品等养老产品,逐步将元谋打造成为区域特色鲜明的养老养生基地。

 

第五篇  打造绿色能源产业园

充分发挥元谋太阳能、风能资源优势,建设以黄瓜园镇、物茂乡、平田乡、新华乡、羊街镇、老城乡为重点的“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以江边乡、姜驿乡为重点的“光伏+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区,着力打造绿色能源产业园。

第一章  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构建安全可靠高效智能电网

推进变电站新出中压线路工程和中低压配电网工程建设,建成覆盖全县的电网输送网络。逐步优化和改善县域网架电网薄弱环节,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集中力量推进中压公用线路进行自动化开关改造,实现配电自动化覆盖率100%。支持配合乌东德水电站滇西北至广东、金沙江中游输变电工程等西电东送工程建设,打造滇西北电力交换重要枢纽。到2025年,全县110千伏及以下电网变电容量达25.6万千伏安。

第二节  推进天然气综合利用

依托中缅天然气输气管道在新华乡地域设置六号分输阀室的机遇,按照“宜管则管,宜罐则罐”思路,加快大工业用户、工业园区供气管网、场站及配套充气站、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完成楚攀天然气主管接口至县城主管道建设,打通天然气门站至用户的“最后一公里”。完善城区天然气管道设施,提高天然气普及率,同步推进天然气管网向乡镇延伸。

第三节  推进充电桩建设和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

建设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成覆盖全县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系统,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为绿色环保健康出行提供坚强保障。到2025年,全县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达200桩以上,逐步实现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比例达到1:1配置。

专栏10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电网建设工程。新建110KV凤凰山变电站、500KV平田汇流站,满足元谋县新能源送出及工业园区、产业园等用电需求。

天然气工程。实施天然气体管道建设项目,从楚攀天然气主管接口至县城30公里,铺设县城区支管道30公里。

实施城市天然气利用(二期、三期、四期)工程。二期:建设元谋县城区、工业园区和街道居民畅通管网;三期:建设城市与城市间输气支级,即以中缅线楚雄段最近开口处建设至元谋县支线,与城区管网并管运行;四期:对具备条件的乡镇进行先期开发。

第二章  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

重点推进元谋县金沙湖“风光水储一体化”基地、元谋县1000MW金沙江干热河谷复合型光伏平价上网示范项目、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姜驿乡乌东德电站光伏提水项目及配套工程、乌东德水电站元谋县金沙江干热河谷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以及物茂乡产业领跑者(光伏发电+农业种植)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县域风电开发,继续推进黄瓜园镇鸡冠山风电场、江边乡龙海古风电场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启动羊街镇花同风电场、新华风电场、羊街镇罗大山风电场项目前期工作。到2025年,新能源年发电量达160亿千瓦时,力争绿色能源产值突破100亿元。

专栏11  新能源开发利用工程

光伏发电项目楚雄州元谋县1000MW金沙江干热河谷复合型光伏平价上网示范项目,规划装机容量1000MW,其中:物茂乡片区550MW,平田新华片区450 MW。

风力发电项目。规划风电装机容量达514MW,其中:元谋县鸡冠山风电场,规划装机99MW;元谋县龙海古风电场,规划装机99MW;元谋县花同风电场,规划装机216MW;元谋县新华风电场,规划装机50MW;元谋县罗大山风电场,规划装机50MW。

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姜驿乡乌东德电站光伏提水项目及配套工程。新建一座金沙江光伏提水多级泵站,设计扬程约955米,提水流量约2600m³/h。巩固提升姜驿乡农业生产及生态用水。

乌东德水电站元谋县金沙江干热河谷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新建卡莫光伏提水多级泵站,设计扬程约1200m,提水流量8600m³/h。提高元谋县元马镇、老城乡、黄瓜园镇、江边乡、凉山乡5个乡镇和武定县东坡乡、环州2个乡16.6万亩农业生产、生活及生态用水供水保证率和供水应急能力。

第三章  探索“新能源+”发展模式

加快发展物茂、平田、新华、姜驿等乡镇为重点的“林光”、“农光”绿色能源发展示范带,实施元谋县万亩光伏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推进“光伏+制造业”发展,积极引进风能、太阳能发电设备相关配件生产企业,加快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等上中游产业和光伏太阳能背板、分布式电站支架等下游光伏应用配套加工,构建完整的绿色能源发展体系。

专栏12  新能源+发展工程

元谋县万亩光伏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示范区内建设总装机容量为300MW的光伏发电站,建设光伏大棚3000亩,配套农业生产水利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光伏现代农业科普及实验基地300亩。

 

第六篇  打造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

坚持园区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方向,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和“种子—生产—加工—销售(电商)—餐桌”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培强做大绿色食品加工业,全力打造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

第一章  优化绿色食品加工产业结构

第一节  加快农产品初加工发展

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建和改造升级储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冷链物流、可追溯系统等设施装备,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提高质量效益。粮食等耐储农产品重点发展烘干、储藏、脱壳、去杂、磨制等初加工;畜禽、果蔬等鲜活农产品重点发展预冷、保鲜、冷冻、清洗、分级、分割、包装等仓储设施和商品化处理;食用类初级农产品重点发展发酵、灌制、炸制、干制、腌制、熟制等初加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第二节  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以“绿色+”为引领,以新桥、金雷两片区为重点,全力打造全省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样板区,助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与绿色食品加工业转型升级。适应市场和消费升级需求,以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支撑,以特色水果、蔬菜为重点,开发蜜饯、鲜饮、冻干食品、脱水食品、保健功能食品、旅游休闲食品,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生物食品、绿色食品、营养食品和方便休闲食品,形成以果蔬包装运销、净菜加工、速冻冷藏保鲜、冷冻脱水等精深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加快生猪系列产品精深加工研发,把传统风味肉制品的生产工艺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实现中式肉制品的工业化生产。鼓励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植物提取物商品。

第三节  加强农产品综合利用

加强农产品技术创新,开展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试点示范,推广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的梯次利用、循环利用、全值利用。充分利用果蔬、秸秆等农产品废弃物生产有机肥、生物基质等,利用畜禽血骨、内脏等生产深加工产品,提高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水平。

第二章  推动绿色食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扶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

鼓励政策、资金等要素向龙头企业倾斜,重点支持企业技术设备改造、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建设环节,促进现有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装备研发机构和生产创制企业,开展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加工装备研发,提升农产品加工层次水平。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分工协作,带动中、小型企业做大做强,小(微)企业做优做精,形成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协调发展的高原特色农业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力争培育国家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2户,规模以上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15户。

第二节  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依托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元谋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园区、特色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等平台建设,提升元谋对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支撑能力。依托优质农产品产业基础,大力培育绿色化、设施化、数字化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具有更强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食品制造业集群。加快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装备制造、配套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物流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形成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协调发展的集群发展格局。

第三节  培强绿色食品全产业链

鼓励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积极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建立从原料生产到终端销售各环节在内的全产业链,加快产业链间的融合和联动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集农产品种植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现代庄园(旅游、观光、休闲、特色农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新型“村企共建”发展模式。延伸元谋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在功能性成分提取、发酵等方面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消费前景广阔的绿色食品。引进国内外重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科研团队,提升元谋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水平。

专栏13  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建设工程

绿色食品加工工程。推进小番茄、百香果、洋葱、火龙果、芦荟、滇橄榄系列产品精深加工、番茄酱、番茄汁、香辣酱、牛蒡茶、净菜、保鲜菜、脱水菜、蔬菜粉及蔬菜汁加工、特色浓缩果汁、果醋、果酒、果奶饮料加工、野生菌加工、果蔬脆片、生猪屠宰、肉牛精深加工等项目。

绿色食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快推进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以重大项目和招商引资为抓手,谋划实施一批食品加工业重大项目,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滚动推进机制,以高质量项目支撑绿色食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

绿色食品加工业质量和品牌提升行动。支持企业新建农产品加工标准化厂房及购置设施设备,支持企业加大环保、质量控制、品牌打造等投入。

 

第七篇  打造全国重要农产品(果蔬)生产区

坚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楚雄现场办公会提出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定位,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实施农业发展“一二三”行动,推进重点产业向优势区集聚,加快构建具有元谋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特色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农业、“互联网+”农业高质量发展,将元谋打造成全国重要农产品(果蔬)生产区。

第一章  优化农业产业体系

第一节  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播种面积底线,保护好19.2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水稻、玉米粮食生产基地,推广全程机械化高效种植栽培技术示范。落实种粮补贴等惠农政策,实现粮食作物农业保险应保尽保。建立10万亩粮食绿色优质高效示范基地,建设3万亩粮菜耕地轮作示范区,形成常态化耕地轮作制度,稳步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健全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和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多渠道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乡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建设和维护,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到2025年,确保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6万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9.68万吨左右。

第二节  做优做精冬早蔬菜产业

以元马、黄瓜园、老城、物茂、平田等坝区乡镇为核心,推动番茄、洋葱、黄瓜、鲜食玉米等主导蔬菜品种标准化、规模化、区域化示范种植;羊街、姜驿、新华、凉山等山区半山区重点发展青蚕豆、青豌豆、越夏秋收蔬菜、马铃薯等特色蔬菜。引进农业企业创建蔬菜产业园示范样板,全力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到2025年,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种植25万亩,蔬菜外销量达80万吨以上,蔬菜总产值达25亿元以上,发展20个“一村一品”绿色有机蔬菜专业村。

专栏14  元谋县2025年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发展布局及规模

品种(亩)

乡镇

番茄

洋葱

菜豆

黄瓜

黄豆

其他蔬菜(叶菜)

合计

元马镇

35000

5000

10000

6000

3000

59000

黄瓜园

23000

13000

5000

10000

6000

3000

60000

羊街镇

2000

4000

6000

老城乡

15000

15000

5000

3000

38000

物茂乡

12000

8000

10000

4000

4000

38000

平田乡

11000

9000

10000

4000

1000

35000

江边乡

1000

1000

姜驿乡

5000

3000

8000

凉山乡

2000

2000

新华乡

2000

1000

3000

合计

100000

30000

40000

30000

25000

25000

250000

第三节  发展壮大特色林果产业

依托热带水果产业园建设,支持果然好公司、浙滇农业、碧丰果业、原生源等一批特色水果农业龙头企业,持续优化品种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打造热带水果科技示范园和示范种植基地。坝区乡镇重点发展鲜食葡萄、橙子、青枣、芒果、牛油果、凤梨释迦等优质特色水果,山区重点发展核桃、桃李、蜜桃、百香果等经济林果,打造“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水果产业示范带。发挥企业和专业技术协会带动作用,申报创建名特优水果品牌和云南省“十大名果”,提升产业发展效益。到2025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达16万亩,产值达20亿元以上。

专栏15  元谋县2025年水果产业发展布局及规模

品种(亩)

乡镇

葡萄

青枣

芒果

火龙果

其他

合计

元马镇

10000

7300

1300

800

2000

50

1360

22810

黄瓜园

7000

18300

3500

1500

500

4000

34800

羊街镇

20

350

5000

5750

11120

老城乡

12000

1320

400

2000

2000

1000

18720

物茂乡

2500

200

5000

500

5000

7800

21000

平田乡

3500

200

2500

100

10000

200

1300

168000

江边乡

4600

250

100

200

200

760

6110

姜驿乡

1450

13600

4430

19480

凉山乡

700

4600

5300

新华乡

60

250

1100

250

11000

12660

合计

35000

32000

15000

5000

11000

20000

42000

160000

第四节  做特做强制繁种产业

充分发挥元谋冬季育繁制种独特优势,加强与云南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种子繁育试验示范推广。进一步提升元谋南繁种业基地服务全国的功能,组织科研育种、制繁种基地建设等项目申报,打造国家重要的种业战略基地。以云南元谋现代种业园区为核心,依托国家麦类蔬菜科研冬繁育制种基地,着力抓好小丙岭、羊开窝、南繁村等繁育种基地建设,培育发展种子繁育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业大户,辐射带动黄瓜园、老城、物茂、新华等大力发展麦类(青稞)、蔬菜、油菜、红花等繁制种产业。力争到2025年,全县发展制繁种面积2.5万亩,总产值达3.5亿元。

第五节  培育发展花卉产业

主动承接昆明、玉溪花卉产业转移,加快构建完善的花卉选育、种植、加工、流通、研发和旅游产业体系,建设滇中最靓丽的“大花园”。以清和、那能为花卉产业核心区,种植情人草、水晶花、尤加利、火龙珠、洋桔梗等精品花卉,示范带动黄瓜园镇、元马镇、物茂等周边乡镇发展火龙珠、洋桔梗、玫瑰等花卉品种种植。加强花卉新、奇、特品种和加工新产品研发,推动花卉种植、加工向产业化、专业化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花卉”、“研学教+花卉”等融合性产业。到2025年,培育花卉种植大户50户,全县花卉种植面积达2.5万亩,产值达3亿元。

第六节  做活做兴畜牧产业

严格执行国家禁养区、限养区政策,结合国土空间发展规划,充分开发利用畜牧养殖资源。落实国家生猪养殖优惠扶持政策,引进培强一批生猪规模养殖企业,支持正邦集团新建年出栏60万头生猪产业链项目、云牧食品30万头滇撒黑猪标准化养殖加工贸易项目。支持伊徽牧业公司3000头肉牛养殖项目、元谋吉辉养殖公司10万羽蛋鸡养殖项目落地投产,大力发展云岭牛、云岭黑山羊、肉驴、土鸡为主的绿色生态牧业,推进特色畜禽适度规模养殖。抓好畜禽品种改良、重大动物疫情防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养殖环节科技服务,保障畜牧业稳步发展。到2025年,出栏生猪达到35万头以上、肉牛2.3万头、山羊16万只、家禽90万羽,全县肉产品总量达3.5万吨,畜牧业产值达12亿元。

专栏16  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工程

农业一二三行动。一业围绕“一业、一园、五化、二十村”,构建蔬菜种植基地、蔬菜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相互关联的区域化蔬菜产业布局,全力推进“一县一业”蔬菜产业示范县创建。“二端”。聚焦种子端、电商端,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强种质资源保护、选育和利用,推进种业基地建设。“三化”。坚持设施化、有机化、 数字化,促进农业业态全面升级。

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工程。以水稻、玉米、冬小麦、马铃薯为主,兼顾优质特色杂粮作物,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生产面积稳定、产量稳定。加强粮油基地建设,开展粮油收储。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以冬早蔬菜和热带水果为主导产业,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技术集成、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创新创业孵化、一二三产业融合等为重点建设内容,高标准建设元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第二章  构建农业生产体系

第一节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施整治田块、建设排灌沟渠、整修田间道路等工程,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5万亩,累计高标准农田达26万亩,实现上图入库,建立健全管护监督和考核机制。加大骨干水源、沟库联通、沟渠配套、高效节水灌溉等工程建设力度,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新建农业高效节水灌溉8.6万亩,累计达20万亩。加大乡村道路、田间机耕路通达建设和路面硬化提升,改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交通运输条件。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5%。

第二节  全面提升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

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绿色技术,积极推动水土资源节约和化肥、农药高效利用,全面开展农业环境污染防控,着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农林产品加工剩余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加强优质农产品品种研发推广,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格局,巩固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稳定发展优质粮食等农产品,积极发展优质高效“菜篮子”产品,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加快发展花卉产业。深入开展特色农林产品种质资源保护,挖掘特色农业文化价值,打造彰显元谋特色、体现乡村气息、承载乡村价值、适应现代需要的特色产业。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行动,支持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区域性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申报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组织开展省、州名品名企评选活动,打造名品、名标、名牌、名企“金字招牌”,提升元谋整体品牌影响力。

专栏17  农业高质量发展工程

绿色食品牌打造工程。到2025年,建立30个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打造元谋青枣、元谋番茄、洋葱、黄瓜等4个区域公用品牌。新增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40个,新增5个特色农产品入选云南省“10大名品”,入选云南绿色食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3户。

金沙江流域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项目。建设农作物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45万亩,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实施增施有机肥40万亩、实施秸秆还田30万亩、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35万亩。

优质果蔬物联网溯源与智慧农业提升工程。围绕元谋县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开发果蔬生产病虫害及精准施肥、土壤水分、空气温度物联网预测预警系统平台,提高智慧农业数字化生产水平。

打造元谋县智慧农业平台。建设1个农业大数据资源交换共享平台,1个农业多功能应用APP服务平台,1个农产品种植环境与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平台,1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与品牌推广集约型智慧管理系统平台,建设30个100亩以上蔬果物联网示范基地,建设元谋县农业产业区块链应用平台。

第三节  积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依托元谋“冬早蔬菜之乡”和22万亩蔬菜出口备案基地,按照“一核一轴两带三区”的园区产业空间布局,建设以规模化种植基地为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带动、现代生产要素聚集、“生产+加工+科技”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积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5年,争取创建1个国家级、2个省级、4个州级、3-5个县级产业园。

专栏18  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

空间布局。一核。以元马镇甘塘、瓦渣箐水电移民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核心,建设农业生产区、农业观光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普教育及农事体验区,核心区规划面积1万亩。一轴。以108国道为主轴线,南北纵贯发展。两带。建设龙川江沿岸7万亩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带和东山大沟5万亩特色水果示范带。三区。以云南元谋现代种业科技园为依托,以蔬菜和麦类冬繁制种为重点,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区,把元谋打造成为“育种天堂”;以元谋县蔬菜交易市场为核心,以果蔬、饮品、保健品加工为重点,打造农产品加工物流示范区;以元马镇凤凰山“元谋人”世界公园和猛岗河沿线“普登—华竹—大己保”农旅融合建设为重点,规划发展2万亩农业休闲观光和生态农产品供给康养旅游服务示范区,以江边乡启宪安置点产业开发为重点,规划建设1万亩金沙湖旅游度假及休闲农业示范区。

第三章  完善农业经营体系

第一节  培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快发展省州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经营能力和发展水平。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着力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对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重点支持“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户+基地+互联网”、“公司+养殖户+合作化养殖小区”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兴办农业技能培训班。到2025年,新培育省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个,新增种养殖大户500户、家庭农场600个、专业合作社300个,高素质农民总数达1.2万人。

二节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开展农业生产薄弱环节社会化服务,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实施小农户生产托管促进工程,不断提升生产托管对小农户的覆盖率,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轨道。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依托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有效形式,实行统种统收、统防统治、统销统结,以服务规模化弥补小农户经营细碎化不足,推动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带领小农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三节  健全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

以能禹果蔬批发交易市场为核心,规范羊街镇、黄瓜园镇、老城乡、平田乡果蔬交易市场,加快推进永兴果蔬博览城二期、三期项目建设,完善果蔬交易市场信息发布、产品收储、分拣包装、冷链物流、检疫检测等功能,打造全国绿色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探索推进元谋果蔬交易“五统一”制度管理,规范市场交易秩序。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完善农村地区电商物流配送服务,促进农产品线上销售。加快推进果蔬分选包装、冷链物流、农产品电商等产业链建设,积极开拓国内一线市场和国外市场,加强农超、商超对接,拓宽精品化、高端化销售渠道。

 

第八篇  打造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强要素资源集聚,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培育与转移转化,培育和壮大现代农业,力争2021年成功创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2025年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示范区实现生产总值25亿元以上。

第一章  加快推动科教资源集聚

第一节  开展特色产业科技成果集聚行动

积极推进优质蔬菜新品种及规范化种植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水肥一体化及设施农业技术等方面科技成果汇聚。主动对接云南省科技厅专项建设“云南省技术交易大市场(元谋中心)”分模块,围绕元谋蔬菜、热区农业及制繁种等特色产业进行科技成果集聚,有效整合国内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积极推动元谋“果蔬博览会”升级为“云南省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打造云南省农业新品种展示、农产品交易及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交流等省级综合性农业科技创新会展。

专栏19  特色产业科技成果集聚行动重大项目

元谋特色果蔬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在能禹蔬菜批发市场片区新建集农产品交易、办公、运输、仓储、分类、包装、检疫、金融、信息、电子商务等中转中心,规划面积194.75公顷。

年产500吨GD玻态脱水蔬菜食品加工技术引进示范与研究。基于玻态干燥技术的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合作建成年产500吨GD(玻态干燥)脱水蔬菜生产线建设。

元谋县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对适宜元谋热区番茄、香葱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进行提升改造,研究应用具有领先性的前沿技术。

第二节  建设农业重点科技创新平台

主动对接中国农业大学在元谋设立“中国农大云南绿色蔬菜产业研究院”及学生科研实习基地,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积极推动高校师生、研究团队落地云南开展技术研究、示范。结合国家新型科研机构建设政策,联合云南省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楚雄州农科院及元谋重点企业打造“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种业技术创新中心”,构建共性技术横向协同创新机制,因地制宜开展名特优新产品研发,加快推进体系成果的集成熟化与推广应用。

专栏20  农业重点科技创新平台重大项目

元谋县蔬菜科技园项目。新建元谋县蔬菜科技园2000亩,配套建设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区、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区,科研教学、技术交流及农民种植技术培训中心。

元谋农高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整合元谋县双创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力量,在元谋农业科技园区挂牌成立“元谋农高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元谋现代冬早蔬菜产业园。建设2万亩果蔬产业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示范区;建设现代技术与装备集成区。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创新孵化区。

第三节  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

推动元谋农高区与云南农科院热区所共建“热区农业高新技术创新中心”,引导国内外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共建研发中心,共同推动大型实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探索面向社会提供检测认证服务、农业种植标准认证服务等,打造热区农业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云南农科院热区所国内外合作优势,引导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集聚科技成果在元谋产业化示范。探索政府与云南农科院热区所共同创建“云南热区农业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支持科教人员与蔬菜、种业公司等示范区企业协同创新。

专栏21  科技合作示范重大项目

元谋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总面积27万亩。其中:稻谷10万亩,玉米5万亩和A级绿色外销蔬菜12万亩,全面推广“三诱”绿色植保防控技术、滴灌喷灌高效节水技术、工厂化育苗技术、大棚保温避雨栽培技术。

滇台高原有机特色农业合作示范园项目。建设有机农产品交易批发中心500亩;园艺作物标准孵化示范区800亩;优质林果标准化生产示范400-500亩;品牌生物肥料等农资研发生产孵化基地100-200亩,健康生活理念体验基地100亩。

第二章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推进农产品优势产区实施智慧农业工程,推进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5G、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支持农业企业加大农业智能装备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和“数字农业”。推广应用果蔬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健全全产业链信息化管理体系。综合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推广和应用节能低耗智能机械装备,提升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依托“互联网+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创建冬早蔬菜和热区特色水果的生鲜农产品交易平台、网店。

第三章  做大做强农业种子“芯片”

第一节  推进农作物种业发展

聚焦“保、育、测、繁”四个环节,统筹布局麦类(青稞)、蔬菜及其它作物种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现代种业科技试验基地,提升种质资源保护能力、商业化育繁种能力、品种测试评价能力和良种繁育能力。发展优势作物品种资源选育产业,建立元谋特色种质资源库,加强优质种质资源性状分析。加强品种测试、机械化制种、种子加工储藏、质量检验检测等共性关键技术和标准的研究应用,做到良种良法、农机农艺、配套服务相结合,加快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加强种子市场监督检查,严格种子生产、经营管理。

第二节  实施制繁种产业人才柔性引进工程

引进科研机构、研究团队及高层次人才,采用项目合作、设立分支及成果入股等方式,推动“外脑”资源转化为科技效益、经济效益。积极申请云南省科技厅、楚雄州政府设立“云南特色农作物制繁种专项创新基金”,引导支持南繁基地入驻科研机构、人才团队与园区制繁种企业开展制繁种品种选育、制繁种技术研究等项目合作,积极利用省内外高端科研机构创新力量,推动元谋特色农作物优质品种选育、繁育,提升元谋制繁种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第三节  提升现代种业发展水平

鼓励育繁种企业与科研机构实行战略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加快提升育繁种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公益性科研教学单位为主体、商业化育繁种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繁种机制。以科研机构新品种创新为科技支撑,企业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加快推进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将元谋打造成全国春小麦以及青稞等作物冬繁育种、繁种不可取代的基地。抓好元谋现代种业园建设,打造国家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的制繁种基地。建立茄果类、瓜类等喜温蔬菜制繁种基地。

第四章  坚持集聚示范带动

第一节  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以果蔬种植、生态养殖、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农业观光为重点,结合元谋土林、“元谋人”遗址、元谋远古文化等资源,发展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带动园区农旅融合发展。以农庄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美食、生态餐饮、果蔬采摘体验、特色民宿、养老度假、休闲旅游服务产业,建成集农业观光、绿色食品生产、科技展示与科普教育、旅游休闲服务等为一体、内容丰富的系列项目,打造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交叉重组的融合发展区。

第二节  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创新孵化区

加快元谋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元谋果蔬产品展示中心、电商培训中心、创业孵化中心、服务管理中心、数据分析中心。鼓励引导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股份合作等形式入园创业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搭建一批创业见习、创客服务平台,降低创业风险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打造新型经营主体“双创”孵化区。

第三节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核心区

结合乌东德水电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在甘塘、瓦渣箐、启宪移民安置点以高产、高效、绿色、生态为目标,集成创新绿色生态农业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产品绿色化、可追溯化,同时积极开展绿色农产品流通、加工等农业多功能服务,打造集产、加、销等为一体的生产导向型现代农业示范核心区。

第五章  加强职业农民培训

依托元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建立“农业技术人才培训学校”,专项提供资金、场地及工作人员,以元谋蔬菜、制繁种产业为重点,邀请专家开展专项技术授课,免费为本地农户提供技术培训、指导,提升蔬菜、制繁种农户专业技术水平。针对具有辐射能力、带动效果的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采用“一对一、一帮一”模式,协调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乡镇农技站及云南农业科学院热区所等单位组成不少于10人的技术培训团队,加快区域实用技术人才团队培育。支持、激励元谋县重点平台、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年度技术培训周”活动,加强农业新品种种植推广,拓宽元谋蔬菜、制繁种产业农民技术视野,加快壮大职业农业群体。

专栏22 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计划重大项目

基层农技人才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以粮食作物和蔬菜为重点,每年全县示范主导产业2个,建设试验示范基地2个,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村1个,选聘技术指导员39人,培训农技人员100人,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390户,辐射带动7800户以上。

县级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建设县级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中心,购置相应设施、仪器、设备,建设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增强全县农技推广服务能力,规划县级农技推广培训中心总面积1000平方米。

农业机械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新建4200平方米综合办公楼;新建1200平方米机库和附属楼;新建5000平方米综合多功能训练场地;200平方米农机安全检测车间;200平方米绿化及附属设施。

 

第九篇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加快实施以促进 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美丽县城”建设,增强中心城区综合承载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支持集镇和特色小镇有序发展,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促进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到2025年,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2.38%。

第一章  优化城镇发展体系

以县城为核心,重点乡镇为带动,一般乡镇为支撑,建立功能分工协调、空间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加快形成“一核、一轴、一带、四片区”县域城镇空间格局,促进城镇协调发展。元马镇重点提升人口、产业集聚能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质升级,强化用地等要素保障,提升县城核心竞争力。以黄瓜园镇、平田乡、新华乡、江边乡为重点乡镇,加快完善城镇功能、拓展城镇规模,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增强对周边乡镇和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老城乡、物茂乡、羊街镇、凉山乡、姜驿乡重点加强道路、水电、通信、消防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集贸、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乡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辐射力,带动乡村发展。

专栏23  元谋县域城镇空间格局和各乡镇发展引导

一核、一轴、一带、四片区。一核:即城镇发展核心区,以元马镇为县域城镇发展核心区。一轴:以108国道、永武高速公路、龙川江为主轴线,南北纵贯发展。一带:金沙江沿线经济带。四片区:北部城镇发展片区(江边乡和姜驿乡)、西部城镇发展片区(物茂乡、平田乡和新华乡)、中部城镇发展片区(元马镇、黄瓜园镇和凉山乡)、南部城镇发展片区(老城乡和羊街镇)。

元马镇。依托“一县一业”、“一乡一特”示范创建工作,大力发展标准化果蔬种植,推进畜牧养殖规模化,培育特色花卉产业,推动乡村旅游、康养产业等不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建设摩诃、大沟片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飞机场周边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样板区,创建乐甫、禾阳、丙华、瓦渣箐、清和乡村产业兴旺引领示范区,全力推进“元谋人”远古小镇、傈僳族第一村特色小镇打造,建设“清和-龙泉-摩诃”、“普登-华竹-大己保”乡村振兴示范带。

黄瓜园镇。围绕打造商贸物流小镇,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培强壮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镇域特色工业、文化旅游业、商贸物流、新兴服务业等重点产业。

江边乡。围绕打造休闲度假小镇,充分利用独特气候、红色文化等资源优势,依托金沙湖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特色文化等产业,打造一批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体验地。

平田乡。充分发挥交通区位、文化资源、矿产资源等优势,培强矿产、畜牧、光伏、乡村旅游和果蔬等五大产业,加快推进新康铁路货运物流中心建设,谋划铜矿、铁矿、硅矿开发升级改造及纳长石、花岗岩石材精深加工项目,推进新型绿色工业发展,实现一产、三产高度融合,打造全县乡村振兴示范乡镇。

物茂乡。突出坝区特色,引导种养殖业向“生态、高效、品牌、安全”发展;积极推进550MW复合型农业平价光伏项目落地实施,推进新能源光伏基地建设;依托土林、花灯传承、农耕文化等资源,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将物茂打造成为全县特色农业的典范区、休闲观光体验、文化旅游业的精品区和新能源产业的富集区。

新华乡。依托国家3A级浪巴铺土林景区、特色桃李等优势资源,巩固“万亩桃李产业园”建设和发展成果,进一步挖掘桃李文化、彝族美食文化、非遗文化、民风民俗等,加快培育旅游特色村,突出打造特色旅游民宿、特色休闲采摘等项目,推进林果产业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老城乡。坝区以绿色蔬菜、特色水果,半山区、山区以烤烟、小枣、核桃等产业为主,走规模化种植、体验式参观、高端销售的路线,发展壮大优势产业;依托“元谋人”遗址公园、麦良地车迷公园、那能花卉谷、丙间辣木庄园、程老根庄园的打造,加快推进农旅融合发展。

羊街镇。围绕打造特色农业小镇,稳定粮烟种植面积,突出区域化和品牌化,做大做强有机蔬菜和特色林果产业,推进中草药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积极发展野生菌、小灶酒、菜籽油、魔芋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凉山乡。依托民族文化、气候及生态优势,积极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休闲养生服务业和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全力打造“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姜驿乡。紧扣“一村一品”,重点发展蜜桃、红梨、烤烟、花椒、核桃、高产玉米、肉牛羊等产业;充分利用区位、红色文化、傈僳族特色传习文化、恐龙化石群等资源优势,结合金沙湖旅游度假区建设,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擦亮蜜桃之乡、特色畜牧之乡、优质烟叶之乡、傈僳文化之乡名片,推进姜驿乡打造元谋北部乡村振兴示范带和面向攀西、楚北双向开放区。

第二章  加快“美丽县城”建设

以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和人口吸引力、推动优势要素资源集聚为导向,按照“一江两岸四区”发展思路,围绕“干净、宜居、特色、智慧”四大要素,以“美丽县城”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传承历史文化,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特色休闲旅游城市。

专栏24  一江两岸四区建设思路

一江两岸四区坚持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两手抓。新区开发围绕龙川江建设滨水景观蓝带。立足龙川江东岸发展条件,提升完善的城市功能,打造商业聚集区。加快推进龙川江西岸开发,建设集旅游休闲度假、教育服务、健康服务、特色商品销售等为一体的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示范园,打造休闲康养区。完善源达路、能禹等县城北片区基本公共服务、商贸、物流等配套设施,打造产城融合区。实施县城强弱项补短板行动和城镇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工程、功能完善工程,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打造特色风貌区

第一节  促进县城提质扩容

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实施市政道路改扩建工程,优化道路线型,打通断头路,提高次干路和支路的密度,重点推进县城东环线、东南片区和西片区路网升级改造,加快构建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城市路网系统。合理布局建设城市停车场和立体车库,推进智慧停车场建设。完善非机动车、行人交通系统及行人过街设施。全面推进县城供水改扩建工程,建设集约高效的城市供水体系,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升级改造城市排水防洪系统,加强排水管网维护和管理,提高城市防汛排涝能力。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全面整治管网错接混接和雨污不分等问题。因地制宜推进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健全污水收集处理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做好垃圾分类、污水治理、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工作,加大城市公厕建设力度。

二、统筹推进城市更新

探索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城市体检工作制度,开展城市体检工作。加快推进现有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完善各类配套设施,对具备条件的小区加装电梯。改造提升元马农贸市场和能禹农贸市场,规划建设双东农贸市场,扩大服务半径。建立健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超市、智能快捷箱、菜市场,以及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打造方便快捷生活圈。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实施龙川江湿地公园、凤凰湖公园和街头小游园等改造建设,提升公园绿地、广场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增加居住区、公共建筑、商业服务业设施等附属绿地,鼓励小微绿地和立体绿化发展,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和绿量。

第二节  着力提升城市风貌

充分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完善城市、街区、建筑等相关设计规范和管理制度,鼓励推行城市总建筑师、驻点社区(乡镇)设计师制度。推进地标性建筑、重点商业街区、临街橱窗夜景打造,建设一批“主题街”、“主题巷”、“主题广场”、“主题公园”等特色文化体验和展示区,重点推进元马古镇、凤凰湖商业街、“元谋人”世界公园商业区打造,开发建设步行街、餐饮购物街、特色商品展示区及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发展新型文旅商业消费集聚区。引进知名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字号店铺和特色产品,增强特色商业街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推进历史建筑和古树名木保护,提升县城文化内涵。

第三节  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加快县城智慧化管理大数据中心平台建设,推动城市管理指挥调度智慧控制系统及服务终端管理系统县城全覆盖。加快构建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打造智慧城管,建立数字化城管平台、“数字化城建档案”系统,实现城市管理实践自动发现、派遣、处置。推进城管岗亭、社区工作站、便民窗口等便民服务平台建设,发挥城市管理服务热线、微信公众服务号功能,引导社会公众自觉维护和监督城市环境秩序。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执法队伍专业素养。

专栏25  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程

美丽县城创建工程。按照“干净、宜居、特色、智慧”四大要素,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民生工程建设,突出山水田园优势、传承挖掘民族文化,彰显县城个性特点,补上智慧短板,加快推进“美丽县城”创建。

市政公用设施提升级工程。优化市政交通设施,新建3条市政道路,同步建设雨污管网、路灯等设施;推进7条市政道路改造提升。加快推进县城区停车场建设,新建马街南路、滨江大道、发祥路沿线停车场等,推进老城区立体停车场和AGV智慧停车场示范项目建设。推进实施县城供水改扩建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污泥无害化处置中心建设、城市污水管网完善及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和城市排水防涝综合整治工程。

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工程。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搬迁,实施老城区、新城区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项目建设工程;推进固体废弃物处理厂建设,促进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处置;推进县城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标准化回收网点和分拣中心项目建设。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对元谋县目前现有41个老旧小区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强化供水、排水、道路、电梯等相关设施改造及停车场建设等,到2025年,全面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实施城市智慧管理行动。加快建设县城智慧化管理大数据中心平台,有效整合城市管理领域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加大城市数据共享开发力度,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加强公共服务与“一部手机”系列应用、各行业重点服务应用的数据、业务对接,建设全县智慧城市统一服务入口。

数字化城建档案系统建设工程。建设集智能化城建档案管理、城市文化记忆展示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化城建档案馆,搭建技术先进、应用广泛、性能完善、安全可靠、运行高效的智慧城建档案信息管理平台。

数字化城管平台建设工程。推进元谋县网格化建设,打造“五合一”智慧城管、建立数字化城管平台,实现城市管理实践的自动发现、派遣、处置,加强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感知能力,建立政府与市民互动机制,实现城市共管共治、共建共享。

第三章  提升集镇建设水平

第一节  补齐集镇基础设施短板

加强规划引领,增强集镇人口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提高集镇发展能级。推进集镇建设与元谋特色相结合,保护集镇的空间形态、山水河系、地方传统建筑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提升集镇建设品质。实施集镇市政道路(人行道)、路灯、管网等建设工程,加快完善水、电、气、通信等设施。加强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生活圈建设,强化集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动公厕和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着力提升集镇人居环境。

第二节  增强集镇服务功能

因地制宜布局和建设面向社区、功能复合、便民惠民的商贸中心、邻里中心,引进品牌连锁超市,推进乡镇新型智慧农特产品商业中心建设。加大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力度,规范集镇农贸市场管理,因地制宜发展专业市场。加强乡镇文化站、特色文化广场、体育场馆等文体场所建设,实现数字文化信息系统建设全覆盖。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引导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提升集镇综合服务水平。推进乡镇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专业监测预警系统。树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建设管理理念,全面提升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

第四章  推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

按照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目标,聚焦特色、产业、生态、易达、宜居、智慧、成网七大要素,重点抓好“元谋人”远古小镇、“元谋傈僳族第一村”特色小镇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配套设施短板。推进特色小镇接入“一部手机游云南”、“一部手机云品荟”、“一部手机办事通”平台,打造“云上特色小镇”。推进特色小镇市场化运作,实行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探索可持续的投融资模式和盈利模式,带动中小微企业联动发展。聚焦主导产业,叠加现代社区、文化、旅游等功能,丰富特色小镇产品供给,提高特色小镇的吸引力。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特色产业为核心,兼顾特色文化、特色功能和特色建筑,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防止内容重复、形态雷同、特色不鲜明和同质化竞争,继续创建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底蕴深厚、服务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小镇。

专栏26  特色小镇建设工程

元谋人远古小镇。打造集智慧停车、智慧旅游、智慧出行、智慧历史文化展示、农业示范园观光旅游智能化管理、智能化体验核心区、数字化通信等高科技数字化应用于一体的“智慧小镇”。

元谋傈僳族第一村。推进傈僳匠人街、傈僳文化创意园、文化传习所、傈僳族阿考广场、傈僳形象酒店、傈僳特色商业街、傈僳十乐坊、水果王国小镇、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公厕、生态停车场、滨湖湿地公园建设。按照3A级景区要求打造特色小镇。

第五章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维护农业转移人口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引导和支持进城落户居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三权”。全面落实居住证制度,推动实现居住证制度对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同等享有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以及就业帮扶、创业资助等各类待遇,做好易地扶贫搬迁进城农民变市民后的社会管理服务,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加快构建以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强化就业创业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镇的能力。优化行政区划设置,适时推进撤县设市,逐步推进撤乡设镇。

 

第十篇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壮大乡村产业,建设宜居美丽乡村,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创建全省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

第一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以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为底线,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平台、三机制”四个专项行动,推动实现“四个全覆盖”,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一节  保持政策措施总体稳定

按照5年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要求,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确保工作不留 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强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投入保障,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持续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发挥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服务“三农”的积极作用,开展帮扶贴息贷款、创业担保贷款和助学贷款等业务。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产业帮扶等重点项目需要。在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和财政转移支付时,向脱贫地区倾斜。安排优秀年轻干部到脱贫地区工作,有计划选派后备干部到乡村挂职任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脱贫地区就业创业。

第二节  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收入保障机制,精准识别农村低收入人口对象,实行分类指导、分类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实施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建立面向困难群众的县乡救助平台,强化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残疾人帮扶等综合保障措施。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 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及时将有返贫和致贫风险的人口纳入帮扶范围,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细化帮扶措施,继续精准施策。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压茬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内容,科学制定考核指标,扎实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考核。

第三节  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加强规划衔接,借鉴脱贫攻坚县、乡、村、组、户五级规划做法,推进贫困镇、贫困村、贫困户振兴发展。以农村低收入人口数量较多的行政村、“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的民族聚居村等为重点,分类别分层次推进乡村振兴建设。通过示范引领一批、巩固提升一批、重点攻坚一批“三个一批”方式,推进相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育才引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等方面重点建设工作,促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发展,持续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参与巩固脱贫成果,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五位一体”的扶贫提升格局。

四节  扎实开展脱贫地区后续帮扶

加强乌东德水电站移民建设,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统筹解决好村民生计、生态保护等问题,整村推进,建设“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实施乡村特色产业帮扶、稳定就业帮扶、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生态帮扶、消费帮扶等大工程,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三年提升行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民族文化、民宿休闲、田园观光等多元化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建立有效的精神扶贫机制,鼓励脱贫群众通过发展产业、稳定就业实现稳定增收,切实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专栏27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大工程

四个专项行动。衔接用好“找政府”App,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股份合作机制、建立扶志扶智长效机制。

四个全覆盖。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全覆盖、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实现村集体经济全覆盖、实现培训就业全覆盖。

乌东德水电站移民建设工程。落实新安置点迁入户生产用地分配工作,因地制宜引导移民发展产业。采取及时足额直接发放给移民个人以及项目扶持方式,强化后续扶持资金管理使用。编制实施移民“安居”与“乐业”规划,推动移民安置与乡村振兴、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加强甘塘、瓦渣箐、启宪3个移民安置点文化活动中心、休闲广场、文化活动室等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库区和安置区乡(镇)、村、组信访信息员队伍作用,构建信访矛盾调解综合服务平台,真情做好移民信访接待工作,让移民畅快出气、快速解气、便捷顺气。

乡村特色产业帮扶工程建立产业帮扶全覆盖机制,持续做好乡村特色产业帮扶工作,发展壮大绿色蔬菜、特色水果、特色养殖、乡村旅游等优势产业,探索建立完善“龙头企业+组织+农户”发展模式,通过资金(资产)入股 分红、订单销售、土地流转、打工就业等形式,提高群众收入。

稳定就业帮扶工程落实稳定就业帮扶工程,持续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岗位宣传推荐,加强公益性岗位就业和对外输出转移就业扶持,建好扶贫车间,带动就业,促进相对贫困群众收入持续稳定增加。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程。做好甘塘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会管理、培训以及就业、产业配套和基本公共服务“四大体系”建设。

生态帮扶工程实施生态保护,加大对相对贫困地区和相对贫困户的生态补偿,增加生态公益岗位,使相对贫困群众通过参与生态保护实现增收。

消费帮扶工程。完善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机制,广泛运用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场景应用等媒体平台,宣传推介脱贫地区旅游文化、特色产品等,加大脱贫地区农产品销售电商服务平台和冷链、物流、仓储等建设。

第二章  壮大乡村产业

第一节  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

围绕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壮大乡村优势特色产业。统筹粮经牧渔一体化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以蔬菜、水果、花卉、畜牧业为主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壮大繁制种业,围绕“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布局,做精做优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振兴。到2025年,实现“一乡一特”和“一村一品”示范村暨乡村振兴示范村全覆盖。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打造“一园、两区、两镇、两带”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积极打造集农产品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一体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建设,打造全省产业融合先行示范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第二节  推进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挖掘农业的生态、科技、健康、休闲等价值,打造森林康养、田园度假、共享农庄、康体养生、生态游憩、乡土游乐、农耕体验、研学科普、农业嘉年华等休闲业态和有机农业、智慧农业、艺术农业、亲子农业、养老农业等功能农业,提升一批特色旅游村,建设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和品牌农家乐。加大对热坝田园风光资源的包装开发,加快元马镇普登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融合度搞得乡村旅游示范点。优选一批旅游资源禀赋高、交通便捷、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的自然村,突出乡村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功能,重点提升和建设黄瓜园镇雷丁村、羊街镇羊街村、元马镇大沟社区等8个旅游名村;建设凤凰山特色农业产业观光园、元谋县金雷生态农庄、普登田园综合体及“特色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提升和建设12家品牌示范农家乐。到2025年,力争完成5个旅游名村、50家品牌农家乐建设。

第三节  推进山区综合开发

坚持保护优先,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充分发挥山区资源的丰富性、文化的独特性、绿水青山的生态性等优势,按照特色化、品质化、现代化发展路径和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方式,推动山区经济发展。统筹推进山区综合开发与县域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绿色制造业和生态旅游业,实施低热河谷农业综合开发行动,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加大山区生态功能修复,加强山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建立山区综合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审核机制,严格管控各类矿产资源开发,严禁污染型产业、企业向山区转移。

第三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一节  强化村庄建设管理

因地制宜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规模,推进“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应编尽编。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全面落实全省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到2025年,建设2个以上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0个以上风貌特色化、产业发展专业化、生活品质现代化的精品示范村,100个以上美丽村庄。加强乡村风貌整体管控,注重农房单体个性设计,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升级版乡村,提升农房抗震防灾功能。严格执行乡村规划,强化“两违建筑”管控,整治村庄公共空间、庭院环境和各类空管线。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巩固提升工程,完善农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加快通村组道路和入户道路建设,到2025年,实现全县通自然村道路硬化率达100%。

第二节  分类推进乡村建设

结合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县城周边城郊融合型村庄,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互融互补、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部分靠近城镇的村庄就地城镇化;集聚提升型村庄,做优、做强村庄优势产业。打造有产业、环境美、道路畅、有活力的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特色保护型村庄,延续和保护好村庄的空间形态、传统民居、文化遗产,发展乡村旅游;妥慎推进移民搬迁撤并,加强乌东德水电站移民安置点美丽宜居、产业发展建设,建设“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统筹解决村民生计、生态保护等问题。

第三节  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统筹推进农村厕所改造、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庄风貌提升,推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加快推进户厕改造及30户以上自然村无害化卫生公厕建设。加强农村污水处理,引导农户规范排放生活污水,提高生活污水综合利用和处理能力,建设农村污水截流、收集系统,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推进农村垃圾处理,解决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污染问题,提升人居环境。建立县、乡(镇)、村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察的村庄人居环境“五有”长效管护机制,支持专业化、市场化运营管护。实施“五化”工程提升村容村貌,以元马镇普登、邬龙庄等为重点,全力打造高标准、高颜值、高普惠的美丽乡村。到2025年,建设美丽乡村100个以上。

第四节  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培育高素质职业农民,支持农民通过“半农半读”等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培训,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产业发展带头人,开展农村农民专家等乡土人才选拔。完善各乡镇创业创新实训基地,扎实推进“田间课堂”建设。加强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匠人、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五名人才”培养。

专栏28  乡村建设行动重点工程

水电移民搬迁后续建设工程。实施瓦渣箐安置点、启宪安置点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示范项目,建设依彰村、普勒村、阿家甸村、阿柱河村、启宪村等一批“美丽家园·移民新村”。

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实施乡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强农村水系连通综合整治和乡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道路硬化、乡间道路排水沟、乡村道路生命防护建设。

元谋县乡村振兴示范园建设工程。围绕构建“一园、两区、两镇、两带”,建设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打造高原特色农业样板区、乡村产业融合示范引领区、“元谋人”远古特色小镇,“傈僳族第一村”特色小镇,构建“清河-龙泉-摩诃”农业综合开发带、“普登-华竹-大己保”农旅融合发展带。

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工程。在老城乡建设1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实施姜驿乡乡村振兴村庄提升改造项目。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备、排污管网架设及配套设施建设、垃圾箱配备、村级垃圾中转站建设,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农村垃圾治理工程。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采取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染处理设施、技术。

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行动。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风情、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产业资源,以物茂乡罗兴村、新华乡浪巴铺村等特色资源村为重点,处理好保护、利用和发展的关系,延续和保护好村庄的空间形态、传统民居、文化遗产等特色优势。

设计下乡试点建设工程。组织规划、工程设计单位为基层提供乡村规划、农房设计、村庄整治、风貌引导等方面的技术支持。

第四章  深化农村改革

严格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完善农村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平等保护并进一步放活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第五章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以财政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建立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政策性保险扩面、增品、提标,降低农户生产经营风险,支持通过市场化方式设立城乡融合发展基金。建立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鼓励工商资本投资适合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农业领域,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乡村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健全有利于各类人才向乡镇流动的政策支持体系,鼓励城市人才入乡创业兴业。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第十一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创新为根本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创新体系,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第一章  聚力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第一节  加快布局创新基础设施

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食品加工和绿色能源等产业为重点,推进建设省级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支撑重点产业技术创新。以元谋现代种业科技园建设为核心,加强与院士(专家)工作站合作,加快推进国家麦类蔬菜科研冬繁育制种基地续建,发展壮大制繁种业。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快推进云南楚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元谋核心区、元谋现代种业科技园、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建设,开展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试验示范和集约化育苗,推广应用绿色、有机蔬菜集成技术。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建设。到2025年,新增省、州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以上。

第二节  积极建设双创平台

实施“双创元谋”计划,引导科技园区、领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组织等多元主体建设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完善“预孵化+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接力式孵化与培育体系,加快建设创业工厂、农业创客空间、创业农业、科技媒体“众创空间”,创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到2025年,培育省、州级星创天地、众创空间10个以上。

第二章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第一节  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

推进实施“小升规”企业培育工程,建立重点培育企业库,加强对重点升规培育企业和首次升规企业的支持服务。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倍增”行动计划,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研发新产品,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深化企业创新主体意识,支持企业承担或参与省、州重大专项、重大科技攻关等研发任务,鼓励龙头企业继续创建一批企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搭建特色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强化中小微企业共性技术服务。

第二节  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

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优先在具备条件的骨干企业中布局省、州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对新获认定的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严格按省、州有关政策给予研发补助。支持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第三章  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第一节  加快科技市场建设

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推动企业成为成果转化的主体。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落实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及培训、技术服务,争取成立国家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元谋工作站,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知识产权保护培训等工作。重点围绕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农畜产品加工、新能源等优势产业,整合科技资源,集中科技人才,实施知识产权培育计划,培育各级专利示范企业和品牌企业,鼓励个体工商户、社会自然人申请专利,着重繁育一批农作物新品种和知名商标和品牌,研发一批农产品深加工新技术品牌。到2025年,新增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户以上,承接省、州级关键性重大技术研究、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示范项目3个以上。

第二节  完善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引导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国际资本参与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双创基地等。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科技投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风险投资、资本市场融资、社会集资为补充的全社会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持续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依法落实财政投入,逐步增加科技经费,逐步提高研发和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营造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制度环境,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建立创业者、初创业者与投资机构的沟通渠道,探索建立“风险资金池+银行+保险或担保”等多种形式组合的金融机构风险补偿制度。

第四章  聚力打造人才强县

做好云南省“云岭系列 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等重点人才引进、培养和服务工作。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建设。深入实施“彝乡英才”培养工程,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核心技术骨干和创新人才团队。加强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劳动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鼓励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乡土人才脱颖而出。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设立“人才引导基金”,建立人才项目储备金制度。加大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力度。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引进和培养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科技人才的选拔、表彰和管理制度,认真执行省级人民政府以上单位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免于征收个人所得税政策。

专栏29  科技创新重点工程

高原特色农业技术应用与创新工程。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150项以上,引进特色种植养殖品种200个以上,选育新品种10个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科技特派员创办企业数20个,培育科技型农村经济组织及创新服务机构30家,全县90%的农产品达到绿色标准。

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全县工业企业产品合格率达98%以上,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80%以上;培育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12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15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户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

高端创新人才引入工程。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以上,引进高端科技人才、高层次创业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1人(个)以上,科研院所、重点大学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不少于1个。

本土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培养省、州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团队和技术创新人才5人(个)以上,科技型企业家2名以上。

 

第十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第一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第一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改革完善政府要素调节与监管机制,逐步形成生产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的机制,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深入实施民营经济发展工程,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激发民营经济创新活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搭建政企沟通平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调动广大企业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到202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5%以上。

第二节  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

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加强预算收入预期管理,实施财源振兴行动,建立财政资源统筹机制,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健全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完善规范、安全、高效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落实州、县两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强化预算执行管理改革,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实施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管理改革和政府会计制度改革配套单位账务系统升级,提升国库资金管理能力。严格执行落实国家、省税收优惠及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措施,优化网上办税平台及导税服务,切实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

二、深化金融改革

加强财政金融协同,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健全完善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合作联动机制,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机构入驻,强化金融服务。健全金融机构治理,督促高风险金融机构和高风险企业化解债务风险。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第三节  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抓实抓好殡葬等系列重点民生事业改革。

第四节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推动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全面落实“全省一张清单”管理模式,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等制度,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在政策支持、资质许可、政府采购、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公平待遇和合法权益;强化公平竞争审查的刚性约束,建立公平竞争审查、抽查、考核、公示制度,健全第三方审查和评估机制,统筹做好增量审查和存量清理,逐步清理废除妨碍公平竞争的存量政策。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要素流动自主有序、要素配置高效公平;深化实体经济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全面完善产权制度,完善和细化产权创造、运用、交易、保护制度规则,加强产权激励;建立健全新领域新业态产权保护制度,全面依法平等保护民营经济产权;加强数据、知识、环境等领域产权制度建设,深化自然资源、国有资产、知识产权等产权制度改革,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深入开展涉政府产权纠纷专项治理行动,切实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满意度。

第五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创新监督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和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许可事项,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落实“照后减证”,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落实“三集中、三到位”、“应进必进,进必授权”的要求,完善投资项目集中并联审批,简化整合投资项目报建手续,推进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深入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一部手机办事通”推广应用,推动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跨区域通办”、“最多跑一次”。持续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统计现代化等改革。

第六节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落实州、县市、乡镇“一颗印章管审批”改革,加快形成“一盘棋”、“全覆盖”局面,科学合理构建规范统一的审批服务体系。完善营商环境测评“红黑榜”监督机制,健全政务服务“好差评”体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严格落实国家监管规则和标准体系,实施公平统一的监管制度,大力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充分运用“互联网+监管”,推动监管事项全覆盖、监管过程全记录和监管数据可共享、可分析、可预警。健全竞争政策体系,全面清除不利于公平竞争的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行为。全力推进“诚信元谋”建设,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健全失信联合惩戒等机制,对失信企业及严重失信企业实施“异常名录”和“黑名单”管理。

第二章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

一节  加快推动外贸转型升级

推动流通配套建设,支持发展一批内外贸一体化的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借鉴省内外先进企业经营模式,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跨区域、内外贸融合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引进跨境电商平台,鼓励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物流网络,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扩大高端消费品进口。强化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建设和绿色品牌认证,加强与先进发达地区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合作,引进畜牧产品加工企业,研究开发出口加工农产品,发展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业。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国(境)内外专业展会,灵活运用国家优惠政策、订单融资等手段,支持企业开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

二节  加强对外经济合作

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强化与四川、昆明以及周边各县的贸易往来、旅游合作等,促进协同发展,将元谋建设成为滇川合作示范区。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目标市场,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探索产业合作新模式。强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增加产品附加值,壮大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的自营出口率,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拓宽发展领域,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三节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坚持招商引资和扶持本土企业并重,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并举,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川渝等重点区域,瞄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加工、文化旅游康养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强力推进“一把手”招商,创新“小分队”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模式,积极开展定向招商、精准招商和产业链招商。针对重大项目,加大“一企一策”支持力度,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及时履行政策承诺和相关协议。完善招商引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重大项目推进制度,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实行首问责任制和全程代办制。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重点联系、推介和跟踪,开展有重点、分产业的招商工作。

 

第十三篇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7个标志性战役”,大力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打造“绿色家乡、美丽元谋”。

第一章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第一节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三线一单”约束。全面推行林长制,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开展“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进一步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持续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和进一步完善公益林管护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实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沙化造林工程。持续开展沿高速公路、河湖岸线、集镇主次干道等“三沿”绿化行动,加快美丽县城、美丽乡村、美丽公路、美丽河湖、美丽景区建设。全力推进国家储备林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重点抓好东面山、西面山人工生态植被修复和高质量珍稀用材林基地建设。推进实施长江经济带金沙江流域元谋段生态修复工程,积极构建绿色生态廊道。加强森林草原火灾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探索先造后补、以奖代补、以地换绿等多种方式,引导各类主体参与国土绿化。到202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1.8%。

第二节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加大土林自然保护区环境监管力度,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全面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捕”工作,突出抓好金沙江元谋段和龙川江元谋段禁捕工作,加强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建立完善县域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加强流域、湿地等水生生物栖息地和物种的全面保护,重点推进中国龙川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示范基地和龙川江流域云南闭壳龟动物园项目建设。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推进古树名木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严防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制定外来有害入侵物种预警方案。增强全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全面禁止和惩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等行为。

第三节  加大湿地生态保护治理

建立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和监管责任体系,加大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和保护执法力度。加强河(湖)带生态建设,在河道两侧建设植被缓冲带和隔离带,重点实施金沙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围绕龙川江水系,重点实施龙川江县内流域和凤凰湖湿地公园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完善龙川江县域流域的生态保护体系。建立湿地红线保护制度,禁止侵占自然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开展退耕还湿、湿地生物群落恢复与重建工作,加快人工湿地公园建设。

第四节  加强水土保持和地质灾害防治

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管理能力建设,积极调动企业、集体、个人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加大对25度以上陡坡地、15~25度水源生态区域、城镇面山和交通沿线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实施生态治理。强化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推进实施露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加强县域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认真组织实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和地质灾害治理项目,重点推进江边乡启宪大箐泥石流治理、黄瓜园棋柳干河泥石流治理和元马镇那控大箐泥石流治理(二期)等项目申报实施,有效保护沿河两岸耕地和村庄安全。

专栏30  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工程

国家储备林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木材基地建设、通道绿化建设、湿地公园建设、固定苗圃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木材基地建设97930亩,通道绿化95.8公里,湿地公园 3150亩,林木种苗基地建设500亩,防火通道建设77.5公里,增强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金沙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新建金沙江流域生态修复林草种苗基地700亩,制作林草种苗普及推广的APP,普及推广金沙江流域生态修复项目;通过“互联网+”提供义务植树用苗,增加金沙江流域的荒山绿化。

龙川江县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重点加强龙川江县域流域段水环境生态和湿地修复、水生态安全质量提升、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与民族文化旅游相融合。

二章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一节  加强大气环境保护

强化县域重点排污企业废气排放达标管理,开展废气排放达标监测。制定完善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相关制度,全面推行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强化渣土运输车辆监管和道路扬尘防治,加大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作业及道路洒水降尘力度。制定餐饮业油烟排放标准,推广高效油烟净化设施,重点整治烧烤和露天餐饮油烟污染。建立完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协调大气污染治理工作。

二节  加强水环境整治

制定重点流域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实施河段分段监测、分段管理和监督考核,强化河(湖)长制,积极推进“一河一策”、“一库一策”,切实维护好金沙江、龙川江县域流域的水环境质量。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监测,重点推进龙川江牛街至黄瓜园镇大桥段河道治理、黄瓜园镇断面水污染防治、普登河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实施。加强城乡水环境治理,加快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建设,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径流区水污染防治,强化水源水质监管,确保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积极防治地下水污染,严控地下水超采,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三节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明确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严格管控类农用地,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加大未污染土壤保护力度。在重点区域分步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建立突发土壤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提升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加强涉重企业重金属污染防治和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加强有色金属采选尾矿处置。建立放射性污染监测制度,加强放射性污染防治。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白色污染治理。

第四节  推进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

完善县城、集镇、农村三级生活垃圾收集储运系统,全面推广密闭化收运,实现干、湿分类收集转运。加强垃圾渗滤液处理处置、填埋场甲烷利用和恶臭处理。探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及回收模式,实现从源头削减。大力开展企业清洁生产工作,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指标)

三章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一节  建立资源高效利用长效机制

加强县域内土地、森林、草原、湿地、水等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落实所有权的实现主体。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支持发展林下经济和开展非木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公益林资源保护管理。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全面推行绿盾行动、国土用地违法查处等专项行动。

第二节  推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

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落实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和约束机制,有效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进土地二次开发。实施坝区保护工程,尽量少占或不占坝区耕地。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要求,对建材、有色等高耗能行业实施更加严格的能效标准,加强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与商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鼓励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完善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四章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第一节  推进绿色清洁生产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重点传统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发展,依法清理取缔“散乱污”企业。支持重大节能、节水、清洁生产和基础工艺绿色化改造示范。推动绿色示范工厂、绿色园区建设,加快工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实施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提升行动,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的推广应用。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环保服务业,鼓励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严格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执行建筑噪声施工许可证制度,采用低噪声新技术及施工机械,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有效减弱声源强度。强化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合理规划不同等级城市道路系统密度,加大道路修护力度,加强重要交通干线两侧绿化带建设。

二节  推行绿色生活方式

深入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酒店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发展绿色建筑。推广绿色居住,减少无效照明。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环保产品。发展绿色公共交通,优化运输方式,积极倡导使用共享单车、步行等绿色低碳方式出行。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第三节  积极削减碳排放和增加碳汇

优化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碳排放,推进减排降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支持推动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低碳产业发展。实施烟煤替代,提升电能在终端用能比例,推动重点行业节能低碳改造,进一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调整优化货物运输结构,推动大宗货物“公转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森林和生态系统碳汇。积极谋划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行动。

四节  健全生态文明体制

落实中央和省州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健全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主体的源头预防体系。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健全环境监测机制和环境状况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加强环境影响评价重要事项公开公示。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保护离任审计、监督考评等制度,落实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和损害赔偿。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积极开展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健全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和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环保执法司法制度,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控、后果严惩、责任追究的全过程监管体系。

第十四篇  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建设“幸福元谋”。

第一章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充分激发各类所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活力、创造力,稳定就业规模和质量,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和特殊岗位人员的工资和津补贴保障,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合理调整社会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水平,提高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加快现代化资本市场建设,优化家庭财务结构,释放居民消费意愿。持续加大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稳步提高经营性收入。稳步将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盘活农村资源资产,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村集体和个人分享的增值收益、股权收益、资产收益。整治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第二章  提高就业质量

第一节  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充分发挥元谋特色果蔬、特色旅游产业吸纳就业的作用,拓展就业空间。实施“云岭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大学生创业实体给予无偿资助、场租补贴、网店补贴和“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加快双创平台建设,对农民工自主创业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帮扶。大力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鼓励劳动者创办小规模经济实体,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创造更多灵活就业岗位。全力推进乌东德水电站建设移民和扶贫移民就业工作,做好就业技能培训,组织好劳务输出,落实后扶措施,稳步推进移民就业。进一步完善困难人群就业援助长效机制,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零就业家庭、残疾人、低保对象、被征地农民等就业困难人员,积极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优先安排困难人员。到2025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1.6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5%以下。

第二节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加强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失业动态监测。加强对灵活就业人员、新形态从业人员的公共就业服务。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消除性别歧视,开展就业援助与培训工程,加强对就业困难和零就业家庭人员的就业援助。对现有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创业载体等各类园区整合拓展、优化布局,打造功能完备、环境优良的返乡入乡创业园。整合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促进劳动力在地区、行业、企业之间自由流动。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推进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建立劳动用工数据库。加大“一部手机就业通”推广力度,实现线上、线下招聘信息、岗位需求、技能培训、转移输出的精准对接。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

专栏31  就业质量提升工程

公共就业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完成元马镇、羊街镇、凉山乡、新华乡、江边乡、姜驿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依托元马镇甘塘移民安置区,新建元谋人力资源移民产业园服务中心。

就业创业提升工程。开展大型专场招聘会、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推动“智慧人社”、“智慧就业”。

职业技能培训。“十四五”期间,力争职业技能培训达到8000人次,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训1500人次,创业培训300人次。

第三章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第一节  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

实施“一村一幼”全覆盖工程,全面完善学前教育体系,构建以公益性、普惠性为主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民办幼儿园支持力度。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提高保教保育质量。到2025年,全县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6%以上。

第二节  推进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

结合“乌东德水电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和“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政策的实施,优化调整中小学规划布局,加快推进中小学新建和改造提升,扩大办学规模。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打造元谋一中、元马中学、黄瓜园中学、黄瓜园小学、平田小学等一批教学优质学校,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过渡发展。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共享,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不断提高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探索全阶段教育一体化新办学模式。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到202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

第三节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计划和以元谋县一中为龙头的普通高中质量提升计划,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大力推进元谋一中扩建和第二高中新建,稳步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彻底消除“大额班”。实施普通高中提升计划,持续推进高中合作办学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实现从培养学生能力向提升学生素养转变,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建设。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强化智慧教育现代化软硬件配备。到2025年,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2%以上。

第四节  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加快元谋县职业高中产教融合示范教育基地、继续教育培训中心、职业培训服务中心建设,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州县一体化办学。抓好中高职衔接、普职融合(三校生)、学生“双证书”等制度建设,打通“人人皆可成才”的上升通道。继续实施“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的新型学徒制。建立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动开发课程机制,形成适应市场需求、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完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建设和管理,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

第五节  重视发展民族教育

加强学前双语教学,为少数民族儿童搭建语言沟通的桥梁。巩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确保民族地区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办好元谋一中和元马镇中学初中民族班,让少数民族学生享受优质教育服务。

第六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

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持续推进23个县级名师工作室建设。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做好基础教育学校“校长职级制”,探索“县管校聘”改革路径及办法。深化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全面推行评聘分开管理。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第七节  构建多元教育服务体系

建设智能化平台系统,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建立多终端学习平台,扩大社会公共教育范围,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推进社区学校、成人学校等社会教育学校建设,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积极发展高层次老年教育,推进老年大学建设。推动“养、医、体、文”等场所与老年人学习场所的结合,探索“文化养老”模式。支持建设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完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档案,落实“一人一案”,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教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做到全覆盖、零拒绝。全面推进融合教育,优先让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落实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

32  教育普及和现代化建设工程

学前教育建设工程。新建能禹幼儿园及分园、源达幼儿园、元马镇中心幼儿园二分园、瓦渣箐幼儿园、凤凰幼儿园、苴林幼儿园、启宪幼儿园8所幼儿园,完善运动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对全县78个村委会现有幼儿园进行提升改造,实现学前教育全覆盖。

义务教育建设工程。新建源达中小学、凤凰中小学、瓦渣箐小学,增加城乡义务教育学位供给,保障基本办学条件达标。实施现有60所小学、10所初级中学提升改造工程,进一步补齐义务教育短板。

第四章  推进“健康元谋”建设

第一节  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提升元谋县人民医院分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构建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网底、县级医疗机构为主体的二级医疗诊疗服务体系,提升县域整体医疗救治水平。持续开展县级公立医院提质达标晋级和妇幼保健机构等级评审,推进胸痛、卒中、创伤、危重 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 “五大中心”建设。以“双提升”工程为抓手,实施元谋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程,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完成医学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妇幼保健院母婴阻断传染病隔离病区、精神卫生中心等建设,协同巩固公共卫生安全体系。支持发展第三方专业的医学检验机构和影像机构,逐步建立大型设备共用、共享、共管机制。

第二节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深入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建立和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的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康复、护理机构,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有序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做好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以及重点寄生虫病、地方病、职业病防治工作。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到2025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率、处置率达到100%。推广“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到2025年实现10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入互联网,全力增强远程医疗网络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范培养医疗卫生优秀人才,有计划选拔、培养、引进重点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到2025年,卫生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400人以上,其中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2.7人以上、注册护士达到3人以上。

第三节  大力发展中医事业

健全涵盖预防、医疗、康复、养生、保健的中医服务体系,培育发展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业。推动元谋县中医健康管理中心建设、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创建中彝医药制剂研发中心,进一步提升基层中医药整体水平。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发展治未病服务,设立以中医药特色康复及健康养老为主的元谋县中医中药养老养生中心,逐步将中医“治未病”纳入社区健康医疗服务范围。完善中医药毕业后教育体系和中医药“师承”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优质的中药材产品种植基地;培育和发展中药(民族药)和生物医药,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发展。

第四节  加快发展体育事业

全面开展“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创建活动,建设元谋县全民健身体育训练中心。构建城市“15分钟健身圈”和联通城乡的全民健身步道网络。持续推进农村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及乡村少年宫建设项目,推动体育基础设施由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推动金沙湖水上体育训练竞技中心建设,吸引更多国内外高水平竞技团队来元谋比赛,带动提高元谋体育竞技水平。通过“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推进实施“健康云南行动”,推广普及广播体操、民族健身操(舞)、抗疫居家健身操、花灯戏曲健身操、宝剑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方式,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构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展示中心建设,普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

专栏33  健康元谋建设工程

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县人民医院分院建设项目(一期、二期)、县脑病专科医院建设项目、县老年病专科医院建设项目、县眼科医院建设项目、县安宁疗护中心建设项目,整体提升县域医疗设施整体水平。

医疗服务体系。支持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机构和影像机构,逐步建立大型设备共用、共享、共管机制。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提高基层医学影像服务能力。扩大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鼓励民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县卫生健康技术人员规范化培训中心。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力推动全民健身体育训练中心建设项目(县级)、农村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各乡镇)、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展示中心建设项目、金沙湖水上体育训练竞技基地建设项目、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建设项目、体育特色小镇建设项目、体育公园建设项目、沿金沙江马拉松赛道建设项目。

五章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继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以中小微企业和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为重点,实施精准扩面。建立健全工伤保险预防、待遇支付及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待遇与经济发展联动机制。全面实施城乡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制度,完善慢性病管理办法。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发挥医保控费作用,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保经办。积极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全面推动社保经办数字化。“十四五”期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

第二节  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救助为主体,以社会力量为补充,以信息化为支撑,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受灾人员救助制度,发展法律援助、孤儿和困境儿童保障、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多种救助帮扶措施,构建综合救助格局。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城乡统筹,缩小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差距。健全完善低收入群体价格临时补贴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完善急难社会救助,推进设立家庭暴力庇护所,做好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困难群众急难救助工作。建立高龄、病残、特困老人救助扶持制度。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加快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推广使用“一部手机办低保”。发展社会救助领域志愿服务,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

第三节  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实施好元谋县社会福利中心床位改造和精神病人福利院建设项目,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兴建和购买服务、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自主经营的社会福利事业运行机制。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快实现儿童福利制度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残疾人群体,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积极推进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规范慈善行为,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落实基本殡葬服务制度和节地生态安葬惠民补助措施,加大殡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

第四节  推进妇女儿童发展和家庭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构建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实施元谋县妇女发展规划,推动农村适龄妇女、城镇低保家庭妇女“两癌”检查,加大“两癌”患病低收入妇女救助力度,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儿童优先原则,建立和完善促进儿童优先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制度体系,保障资源配置对儿童基本需求的高度优先;实施元谋县儿童发展规划,推进城乡社区儿童之家建设,完善农村幼儿园幼儿营养改善计划,保障儿童优先发展。以建设文明家庭、实施科学家教、传承优良家风为重点,深入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和家庭教育支持服务计划,支持家庭发展。

五节  加强退役军人事务工作

加强退役军人事务服务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关系。构建科学规范服务保障体系,维护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合法权益。探索优抚对象的分级属地管理,建立不同层次优待抚恤标准体系。积极开展退役军人帮扶援助,畅通退役军人就业安置渠道,提高安置质量,多种方式推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

六章  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

第一节  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

制定全县人口中长期发展计划,落实国家生育政策,统筹建立集生育登记服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妇幼卫生保健、人口基础信息采集、公共卫生计生宣教咨询等职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健全县、乡镇、村(社区)人口出生监测网络,完善全员人口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保障工程。加强对青少年、未婚育龄妇女和更年期等人群的生殖健康服务。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到202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5.35‰以内。

第二节  提升托育服务水平

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支持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建设,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机构建设,鼓励公办幼儿园同步规划配置托育机构。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提供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推动托育服务向标准化发展,加强保育员、育婴师等职业技能鉴定及技能培训。建立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队伍,开展公益性照护服务。强化婴幼儿照护指导,提高家庭婴幼儿照护能力。

第三节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功能完备、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公办养老机构、农村敬老院、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提高新建城区、新建小区养老服务配套设施比重,重点推进老年大学、老年公寓及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站建设,健全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加强组织养老服务管理人员、护理员、志愿者开展照护培训。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医养、康养融合发展,培育养老新业态。建立定期巡访独居、空巢、留守、失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和分散供养特困老年人工作机制。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搭建“智慧养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

专栏34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

社会保险体系到“十四五”末,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1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0.7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1.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人数达0.45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2.9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1万人,企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0.3万人。

社会救助工程。以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和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为重点,新建元谋县未成年救助保护中心、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留守儿童保护中心、78个村(社区)建设社留守儿童之家。社区普遍建立社会慈善捐助接送站(点),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慈善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

社会福利工程。建立儿童福利分类保障制度;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做好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试点工作,促进残疾人集中就业。完成元谋县智慧殡葬建设项目。

养老托育服务工程。推进县智慧健康养老中心、智慧康养产业园区、县居家养老服务指导培训中心、乡镇敬老院护理床位改造、乡镇敬老院、县托老中心建设。设置母婴室,加强婴幼儿照护指导,提高家庭婴幼儿照护能力;积极开展新生儿访视、膳食营养指导、生长发育监测、预防接种等服务,促进婴幼儿健康发展。

七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第二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持续推进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推行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提高“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精准化。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进县级实体书店建设,提升城镇文化品位。鼓励支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事业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体现元谋新生活的文艺精品。实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加强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学习强国平台“两中心一平台”建设管理。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工程,推动城镇、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第三节  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开展各级非遗名录的申报工作。发展优秀戏曲曲艺、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一步扩大“元谋人”文化影响力,弘扬元谋花灯文化,推广宣传彝族史诗《阿鲁举热》,深入挖掘古道商旅文化、农耕文化等,打造一批地域文化品牌。支持开展民族艺术创作、文艺演出、文化交流和少数民族传统节庆等活动,提升火把节、花山节、阔食节等民族节庆日影响力。加快民族文艺体育发展,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体验)基地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体验中心建设,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第四节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加快引进文化企业、文化产业项目,建立民族文化产业创意创业服务平台,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推动创意和设计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资源数字化,发展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在景点展演形式多样的文艺精品,推广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戏曲、音乐、舞蹈等文化。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积极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文化艺术活动,建立文化交流长效机制。

专栏35  文化繁荣发展重点工程

文化惠民服务工程。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群众提供文艺演出、读书看报、广播电视、电影放映、文体活动、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服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工程。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等免费开放工作,开展错时服务、预约服务等。持续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暨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文化资源在县内联动共享,把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农村。

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加大文艺作品精品创作力度,鼓励创作花灯小戏、小彝剧、小品等形式多样的文艺精品。选定一批优秀传统花灯剧(节)目打造成为舞台艺术精品,壮大花灯之乡美誉。

实体书店建设工程。在元马镇建设至少一个不少于200平方米的实体书店,不断增强实体书店吸引力,提高城镇文化品位。

民族文艺体育发展工程。完善民族文艺精品奖励制度,扶持民族民间创作基础队伍和文艺阵地建设,培养民族文艺领军人物和高素质人才。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挖掘整理和创新发展,建设一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在乡镇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第十五篇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县有机统一,把制度优势更好的转化为治理效能,深入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健全完善“4+2”工作机制,加快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章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加强县、乡镇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完善重大决策事项决策前听取政协意见制度,促进协商意见成果转化。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健全民主监督效果评价机制,提高民主监督实效。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最大限度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章  建设法治元谋

第一节  大力推行依法行政

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确保政府职能优化协同高效,建设服务型政府。优化事权和财权划分。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行政执法队伍开展联合执法。改革行政复议工作机制,完善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备案工作,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生产、金融欺诈、农业农村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第二节  加快建设法治社会

确立普法教育在推进依法治县中的长期性基础地位。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谋划开展“八五”普法。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村(社区)法律服务配套制度,建立健全“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健全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从业人员执业评价和奖惩机制,推行法律服务行业信息化动态监督管理。促进司法公正。加强法律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

第三节  全力打造数字政府

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优化政务服务流程,融合线上线下服务,实现“一网通办”。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和交换,不断完善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社会治理和政务服务中的应用,提升政府部门社会治理协同联动能力和决策能力。探索利用“互联网+监督”模式,深化廉政建设。推进“互联网+党建”,打造智慧党建新模式。

第三章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一节  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健全农村议事协商机制,推进基层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发展。加快推动县、乡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推动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治理能力提升示范社区(村)建设。持续培育“领头雁”,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工作减负增效。引领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第二节  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推广完善矛盾纠纷及信访问题化解“4+2”工作机制。推动调解中心、调解工作室等标准化规范化运行。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及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护机制,推进领导干部下访、包案化解信访案件常态化制度化。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加强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强化多元化调解工作机制。

第三节  推进“信用元谋”建设

全面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实现与“信用中国”、“信用云南”的无缝对接。着力推进企业诚信建设,完善失信黑名单和守信红名单制度,依法依规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积极探索信用信息应用,推动信用市场发展。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全面建设“信用元谋”。

第四节  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化社会组织体制。健全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和备案登记相结合的新型登记模式。培育发展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培育孵化服务群众类社会组织。

专栏36  社会治理重点工程

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在全县社区(村)建设部署监控设备、自助终端和其他物联网设备,结合“一部手机办事通”推进社区综合管理,实现人、事、物互联互通。

治理能力提升示范社区(村)创建。以提升城乡社区服务供给能力、文化引领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和矛盾化解能力等为重点,创建治理能力提升示范社区(村)。

基层调解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县、乡、村、组四级人民调解组织,培育“枫桥式”人民调解员,创新开展“十佳”调解员评选活动,营造“人人争当调解员、人人都是调解员”的局面。

第四章  建设平安元谋

第一节  坚决维护政治安全

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放在第一位,抓好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各项措施得到落实。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坚决防范和抵御反民族分裂和反宗教渗透。

第二节  确保元谋经济安全

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粮食储备、战略资源、战略物资和水电油气能源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认真落实省州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关工作部署。维护生态安全、民生领域安全。

第三节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推动应急广播体系、“城市公共安全+媒体”、“雪亮工程”、“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建设与运用。完善禁毒防艾、命案防控工作机制,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和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打造点线面均衡布局、网上网下交汇融合、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构建以预备役部队为重点、基干民兵为骨干、普通民兵为基础的现代后备力量体系,积极开展“双拥”工作,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第四节  稳步推进国防建设

落实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任务,完善领导指挥体系,严格落实党管武装制度,建强国防动员工作队伍。抓好国防教育训练,激发军民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推进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体系之间有效衔接,推动平战结合、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深化资源要素共享,强化政策制度协调,加快基础设施等领域协调发展步伐,加强抢险救灾、应急救援、防疫抗疫等领域军民融合。继续发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建立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深入扎实做好双拥共建,为国防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节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一、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建立全县应急指挥中心,构建“县-乡镇-村”三级纵向贯通、横向联通、信息共享、统一高效的现代化应急指挥体系,加快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和科学的信息报送、会商研判、应急抢险、应急救援、指挥调度机制。

二、防范重大安全风险

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执法能力建设。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成多媒体公众安全科普教育基地。进一步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党政同责,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力度,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三、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健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应急避难场所配套设施。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做好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预案。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消防设施,配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急救援装备,构建多元化灭火和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加强消防安全综合治理,强化消防安全责任制度落实,加大群防群治力度,开展“智慧消防”建设。构建政府主导、多元联动、协同配合、有序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新格局,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专栏37  平安元谋重点工程

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推动民族地区、灾害多发易发频发地区、偏远地区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建设统一协调、上下贯通、可控可管,覆盖全县全部村(居)委会的应急广播体系。

城市公共安全+媒体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互联网、无线通信技术为平台,以数字地理信息为基础,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声、像、图、文字四位一体的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

安全教育宣传活动。深入宣传教育,推动安全教育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家庭,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提升监管执法人员业务水平和社会公众及企业人员安全意识。

第五章  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第一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坚持党对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网络空间,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夯实“五个认同”的思想根基。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加强民族教育基地建设,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搭建促进各民族沟通交流的桥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第二节  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巩固扩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开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8+N进”工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乡镇、村(社区)三级联创,扎实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提质扩面。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创新机制方法,促进创建工作工程化、项目化、实体化,持续深入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创建工程,形成全域创建格局。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促进各民族语言互通、心灵相通。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全面融入社区、融入城市。深入挖掘、提炼先进典型和事迹,定期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讲好民族团结进步元谋故事。加大政策、资金和项目向少数民族聚居区倾斜,优化转移支付和补齐发展设施短板,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加强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培养,改善民族地区社会民生,努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争创更多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专栏38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重点工程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8+N进活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村)、进乡镇、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军营、进家庭等“8+N进”工作,探索完善其他创建工作路径。

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鼓励支持全县乡镇、村(社区)、村(居)民小组和基层单位争创全州全省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实现惠民生、促发展、固团结、抓示范、强引领,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

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培养工程。制定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培养培训规划,重视双语人才培养使用,强化少数民族教育卫生等实用性人才培养,实施党政干部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轮训计划,培养一批熟悉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干部,建设一支高素质民族宗教干部队伍。

 

第十六篇  保障措施

第一章  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压紧压实各级党组织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健全完善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教育,筑牢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基石,坚定不移推动党中央、省委和州委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坚持不懈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整体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抓好执政骨干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二章  建立完善规划体系

建立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的统一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强化《纲要》的引领作用,与国家、省、州行业部门规划紧密衔接,加快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明确各领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确保规划《纲要》目标如期实现。根据《纲要》强化政策导向,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把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研究制定和深化落实相关配套政策。聚焦重点产业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社会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综合运用规划、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发挥信贷、物价、税收等经济杠杆作用,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第三章  建立健全纲要实施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规划和政策的综合协调,促进规划联动,统筹推进《纲要》实施。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抓、人大和政协监督、部门各司其职、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纲要》实施工作机制。各级、各部门要明确时间进度安排,层层分解任务,全面推进《纲要》编制和实施。明确实施责任,县级有关部门是县重点专项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责任主体,要加强沟通,紧密合作,形成合力。县发展和改革局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中要将《纲要》所确定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计划中,形成以年度计划推动《纲要》实施的机制,同时做好《纲要》实施的年度监测和中期评估工作。

专栏39  约束性指标部门责任分工

1.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县教育体育局负责)

2.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县发展和改革局牵头负责)

3.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楚雄州生态环境局元谋分局牵头负责)

4.县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楚雄州生态环境局元谋分局牵头负责)

5.地表水达到或好于Ш类水体比例(楚雄州生态环境局元谋分局牵头负责)

6.森林覆盖率(县林草局牵头负责)

7.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县农业农村局负责)

第四章  强化纲要实施保障

围绕《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着眼于解决当前阻碍元谋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立足发挥元谋资源、环境、区位优势,强化政策导向,制定和完善一批支撑政策,在财税、金融、土地、环保、投资、产业、改革、开放、人才、民生方面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力度。严格政策出台有关规定和程序,加强各项政策间的衔接协调和配合,形成政策合力,保障《纲要》实施取得实效。

第五章  加强规划监测评估

各级各部门要对《纲要》所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加强对《纲要》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特别要对重要发展目标进行监测,对重点任务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对重大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跟踪。建立健全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及时就《纲要》实施情况向县委报告,并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检查。做好《纲要》和重点专项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并按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规定,按时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中期评估报告。发挥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对推进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当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重要原因,造成实际经济运行、社会发展与规划目标发生较大偏离,或因国家调整相关指标等原因,需要对《纲要》进行修订或调整时,由县人民政府提出方案,报县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同时,建立有利于推进《纲要》实施的体制机制和绩效评估体系,将《纲要》所确定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按年度分解落实,作为年度综合考核的主要内容。加大督查考核,倒逼目标责任,为《纲要》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附件:1.图纸目录

2.元谋县“十四五”规划项目储备表

 

 

 

 

 

 

 

 

 

 

 

 

 

 

 

 

 


元谋县“十四五”项目规划表.x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