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22-0513009 公开目录:政府文件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22-05-13 16:19:20 文  号:楚政通〔2022〕18号
标 题:
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楚雄州“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成文日期:2022-05-12 08:00:00

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楚雄州“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有关部门,楚雄高新区管委会:

    现将《楚雄州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512

(此件公开发布)

 

 

 

 

 

楚雄州“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20225

 

 


 

 

   (  1  )

第一章  发展基础 (  2  )

第一节  取得的主要成绩 (  2  )

第二节  形成的基本经验 (  7  )

第三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0 )

第四节  面临的发展形势 ( 12 )

第二章  发展思路 ( 15 )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15 )

第二节  基本理念 ( 16 )

第三节  基本原则 ( 17 )

第四节  发展目标 ( 19 )

 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 ( 23 )

第一节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23 )

第二节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25 )

第三节  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 30 )

第四节  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31 )

 推动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 37 )

第一节  着力提学前教育质量 ( 37 )

第二节  着力提义务教育质量 ( 39 )


第三节  着力提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 41 )

第四节  着力提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 ( 43 )

第五节  着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 46 )

第六节  着力提升特殊教育质量 ( 48 )

第七节  着力提升民办教育质量 ( 49 )

第八节  着力提升民族教育质量 ( 50 )

 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 51 )

第一节  统筹规划城乡区域教育发展 .( 51 )

第二节  完善学校布局调整机制 ( 52 )

第三节  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区域布局 ( 53 )

第四节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 53 )

第五节  满足特殊学生发展需要 ( 54 )

第六节  精准帮扶困难特殊群体 ( 56 )

第七节  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56 )

第八节  推动语言文字工作创新发展 ( 57 )

 建立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 58 )

第一节  构建更加通畅的人才成长通道 ( 58 )

第二节  完善多样化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 ( 59 )

第三节  进一步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 60 )

第四节  促进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 ( 61 )

 构建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与创新体系 ( 63 )

第一节  推动高校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 63 )


第二节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 63 )

第三节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 64 )

第四节  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 ( 65 )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 66 )

第一节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 66 )

第二节  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 67 )

第三节  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 ( 68 )

第四节  优化教师队伍管理 ( 69 )

第五节  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 70 )

 推动信息化时代教育创新 ( 71 )

第一节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设 ( 71 )

第二节  开发整合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 72 )

第三节  完善教育服务供给方式 ( 73 )

第四节  推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创新 ( 74 )

第十章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 75 )

第一节  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 75 )

第二节  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 76 )

第三节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77 )

第十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78 )

第一节  提高教育法治水平 ( 78 )

第二节  提升教育管理服务水平 ( 79 )

第三节  全面加强和改进教育督导工作 ( 79 )

第四节  完善学校治理体系 ( 80 )


第五节  推动教育治理方式变革 ( 81 )

第六节  提升教育科研工作水平 ( 82 )

第七节  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 ( 82 )

第八节  坚决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 83 )

第九节  深化教育开放合作 ( 84 )

第十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 85 )

第一节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 85 )

第二节  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 85 )

第三节  加强意识形态和党风廉政建设 ( 86 )

第十  加快推进教育重点项目建设 ( 87 )

第一节  科学编制教育重点项目规划 ( 87 )

第二节  完善教育重点项目推进机制 ( 88 )

第十  保障措施 ( 89 )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楚雄教育谱写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时期。

根据《云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楚雄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楚雄教育现代化2035》,结合楚雄州实际,编制《楚雄州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主要阐明全州教育事业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楚雄州教育现代化战略在规划期内的阶段性部署和安排,是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推动全州教育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州发展教育事业、健全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依据,是推进实施教育强州、人才强州战略的重要抓手,是全州教育体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奋勇前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新征程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取得的主要成绩

 

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教育体育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和对云南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加强党的领导为坚强保证,实施科教兴州、人才强州战略,坚持优先发展,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育人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人民群众获得感均有明显提升,圆满完成了十三五时期教育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初步建立起较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为开启教育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教育体育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健全完善教育体育系统管党治党运行机制,成立了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和教育工委,建立在楚高校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以两强两建为思路,抓实全面从严治党“3456610”楚雄实践。制定加强中小学校、民办学校党建工作实施意见,以五强五好为抓手,突出抓好三看六有四亮四上墙系列活动,高质量建设一批党建规范化示范学校。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始终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新育人模式,认真落实不同年龄阶段和各类教育德育工作目标,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加强思政课教师能力素质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开展红星向党”“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进一步提高。

教育质量持续稳提升。学前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1%。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面实现,10县市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通过国家评估验收,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88%。普通高中提质增效取得新进展,有省一级高()8所,多样化特色化凸显,高考总上线率、本科和一本上线率位居全省前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州县一体化改革深入推进,全州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4.28%。高等教育办学效益进一步提升,楚雄师范学院内涵发展步伐加快,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高水平院校建设有序推进,云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实现民转公并顺利招生办学。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全面实施,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9.47%。民办教育加快发展,全州民办学校达307所。民族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在校生占各类学生总数的45.9%。老年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老年大学已从城区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辐射。

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师德建设和师德师风专项教育。广泛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继续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州培项目和东西协作项目,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素质。实施彝乡英才培养工程,选拔培养100彝乡教学名师200名班主任200名教师,不断壮大优质师资队伍。实施中小学人才引进和培育工程,选拔培育20名校长500名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后备人才,实现校园长队伍梯队成长。完善中小学教师招聘办法和职称评聘制度。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建立教师荣誉制度,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加大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表扬力度,教师地位待遇进一步提高。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三五期间,全州新增校舍面积113.74万平方米,新增教学设施设备18.65万台(套),全面改善了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实施学前教育建设项目,新建幼儿园123所、改扩建幼儿园360所。实施改薄能力提升工程,新建中小学12所,改扩建寄宿制小学690所、乡村小规模学校479所,全州义务教育学校“20条底线要求全部达标。实施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建成投入运行卫生厕所8257座、洗手设施4199座。启动州民族中学搬迁建设项目实施楚雄医专和技师学院补短板项目。

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新成效。投入资金4.5亿元,全面完成中小学三通两平台建设任务,实现各类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和网络教学环境普及。建成楚雄教育云平台,形成覆盖全州、互联互通、协同服务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管理深度融合。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平台应用,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化学习新模式。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向边远地区全覆盖。统筹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深化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以信息化有效支撑30多万中小学生在线教学。教育信息化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受到教育部肯定。

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州属一级高完中指标到校深入推进。深化育人方式变革,改革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模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卫生健康教育常态化、课程化。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完善学校绩效考核办法,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上取得初步成效。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合作办学、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名校带弱校办学模式,支持鼓励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试点改革。

教育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围绕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和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任务,全面加强对教育扶贫工作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把控辍保学作为重中之重,建立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建档立卡户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完善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力度,十三五期间投入学生资助资金32.39亿元,资助贫困学生277.25万人次。借助教育部滇西连片扶贫部分直属高校定点帮扶、东西扶贫协作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对口帮扶、招商银行教育定点帮扶资源,夯实全州教育脱贫攻坚基础。

教育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投入持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共投入教育经费311.38亿元十二五增加120.91亿元,增长63.48%2020年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达到15.74%。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校56人以上大班额。支持引导普惠性幼儿园发展,让更多老百姓受益。落实乡村教师待遇,每年向约1.5万名乡村教师发放差异化岗位生活补助。完善中小学教育学业质量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大数据赋能下的集监测、评价、补偿、激励为一体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教育治理能力不断增强。深入推进依法治教,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定期研究学校党建、思政、意识形态、教育改革和队伍建设等重大问题制度。完善督学责任区制度,加大综合督导和专项督导力度。完善学校自主办学机制,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健全党委(总支、支部)会、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运行机制和校务公开制度,建立沟通、协作、运行、监督体系。健全网络安全监管机制和校园安全防控实施体系,加强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有效维护校园安全和谐稳定。全州教育目标管理综合考核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教体融合迈出新步伐。充分发挥机构改革后教育体育局的职能优势,积极推动教育体育融合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性和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一年一度的学生田径运动会球类运动会,楚雄州三年一次的中学生运动会形成制度。全州建成体育特色学校100所,体育网点训练学校30所,学生近视率得到有效控制,学生体质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合格率、优秀率明显提高。

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年度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残疾儿童入学率(%

全国

全省

全州

全国

全省

全州

全国

全省

全州

全省

全州

2015

75.00

63.82

61.87

93.00

93.30

93.06

87.00

80.10

80.36

93.43

95.83

2016

77.40

68.27

72.89

93.40

93.50

94.57

87.50

82.60

83.00

94.70

95.99

2017

79.60

71.15

77.24

93.80

93.60

95.65

88.30

76.05

86.04

95.58

96.33

2018

81.70

79.69

81.95

94.20

94.18

96.38

88.80

78.43

87.99

97.07

96.61

2019

83.40

84.27

84.39

94.80

94.77

98.20

89.50

84.33

91.50

97.01

97.50

2020

85.20

88.79

91.00

95.20

96.15

98.88

91.20

90.98

94.28

98.21

99.47

十二五末提高

10.20

24.97

29.13

2.20

2.85

5.82

4.20

10.88

13.92

4.78

3.64

 

第二节  形成的基本经验

 

十三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州委、州人民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州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教育体育系统全体教职员工奋力拼搏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需要长期坚持和发扬。

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全州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全州教育体育系统坚定执行州委、州政府决策部署,找准切入点,在推进科教兴州、人才强州战略中不断取得新突破。州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州委教育工委、州教育体育局党组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发挥教育体育系统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州委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

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是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教育需求,推动楚雄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坚定不移地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努力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努力推动全州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是全面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优质教育的期待,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确保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

始终坚持服务大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办教育的原则,主动服务和融入省、州发展战略,融入滇中城市群新的增长极,在服务大局中争取支持、寻找机遇、赢得先机、推动发展,努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基地,培养适应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始终坚持久久为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重要指示,扎实推进科教兴州、人才强州战略,坚持教育发展目标不动摇,统筹推进五教同兴”“五育并举,更加自觉地在州委、州政府领导下开展工作,久久为功,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年更比一年强,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始终坚持重点突破。紧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突破,全力推进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突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个重点,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突出素质教育这个难点,大力开展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突出招生考试和课堂教学这个热点,改革评价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布局教育资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坚定不移推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大比拼,形成你追我赶、争先进位、干事创业的生动局面,汇聚全州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磅礴力量。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有效破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全面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优化发展环境,不断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积极性,增强发展活力。

始终坚持依靠广大教师办学育人的方针。牢固树立教师资源是教育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紧紧围绕人才强州战略,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大兴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之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良好氛围。

 

第三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十三五时期的稳步发展,楚雄州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对标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对标高质量教育发展要求,楚雄州教育底子薄、起点低、离现代化要求差距大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全州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落实有差距。教育体育系统基层党组织尚未实现全覆盖,协同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力度不够,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机制尚未全面完善,学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有较大差距二是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制度还不够完善,评价体系还不够健全,评价标准还不够科学,对学校、教师、学生、政府和社会的分类评价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政绩观还没有牢固树立,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现象还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仍然突出,一些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尚未从根本上解决,课内减负、课外增负,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现象仍然存在,社会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期望值过高三是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不够有力。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彰显,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有效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尚不健全,教育现代化的基础还不够牢固四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发展仍有较大差距,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农村山区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与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和迫切,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虽然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但与州委提出的三高于、两进位要求、与省内先进州市和全国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仍面临基本普及与质量提高的双重压力与任务五是各类教育短板弱项明显。农村学前教育散小弱,公办幼儿园资源不足,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依然薄弱;普高职高发展不够协调,职业教育学生规模不足、特色专业不多、办学质量不高、教师数量不足和结构不优,实训设施设备不能满足需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不够深入;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不足,大班额问题还没有全面消除,多样化办学不明显,提质培优的手段和办法不多;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小、转型升级存在瓶颈,楚雄师院生均占地面积和生均校舍面积不达标,严重影响学院的晋级升等和持续发展六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与教育改革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教师区域性、结构性缺口矛盾突出,学前教育教师缺口较大,义务教育音乐、体育、美术、劳动、英语、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等教师结构性缺口仍然存在;教师激励竞争机制不够健全,违反师德行为时有发生,师德师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七是科学的教育理念尚未牢固确立。新发展理念还没有完全贯穿到教育发展的全过程、教育教学各环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与良好环境尚未形成,重智轻体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思政课质量不高,体育、劳动、艺术教育弱项明显,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够,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认真解决好以上突出问题和矛盾,必须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州第十次党代会精神,锚定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奋斗目标,建设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把高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教育发展的行动自觉、内在追求及检验标准。坚持以高质量为统领,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从教育发展体制机制、结构类型、评价方式、内在活力、保障措施等方面对标检视,突破制约点和瓶颈因素,主动面向全局、应对变局、服务格局,加快谋划开局、优化布局、实现新局,推动教育向高质量迈进。

 

第四节  面临的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楚雄州教育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对实现教育现代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任务、新要求。

从国际形势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对教育发展的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内依然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培养与争夺成为焦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应对诸多复杂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从国内形势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推动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高质量发展更加需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更加迫切需要教育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快培养各类紧缺人才。保障基本民生,迫切要求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生育政策调整,学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结构改变,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教育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对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长,教育体系、结构和布局面临新的挑战。新时期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优势和组织保障

从省内形势看,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对全省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振奋了精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对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省委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和建设滇中城市经济圈,对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楚雄教育在滇中城市群中主动接轨昆明、融入滇中、辐射滇西搭建了广阔舞台。

从州内形势看,省委、省政府楚雄现场办公会议和州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建设滇中崛起增长极、现代农业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楚雄新征程,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激发教育发展活力,着力推动解决我州教育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全州的现代化。

从教育形势看,办好包容、公平、有质量和有温度的教育,保障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成为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创新能力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育模式、形态、内容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治理呈现出多方合作、广泛参与和依法治理的现代化特点。

楚雄州各级党委、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工作作为振兴楚雄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州和人才强州战略,不断加大投入、改革创新,全州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和进步,为十四五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时代、新使命,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显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更加凸显。楚雄州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必须紧紧抓住机遇,优先发展教育,超前谋划、系统部署、跨越发展、特色发展,全面开启教育现代化新征程,谱写好中国教育现代化楚雄新篇章。

 

第二章  发展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以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州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实施教育强州、人才强州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健全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大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各类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楚雄州更好地融入国家和全省战略、实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203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州奠定基础。

 

 

第二节  基本理念

 

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思政课,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落到实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着力提高受教育者的政治品质和道德素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坚持五育并举,有效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促进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更加注重面向全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保障每个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努力提供公平、优质、包容的教育,使教育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民,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因材施教,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使学习者获得发展自我、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更加注重终身学习。为每个人在人生不同时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开放优质的学习资源、灵活便捷的学习方法、绿色友好的学习环境,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

更加注重知行合一。坚持能力为重,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学以致用,着力培养学习者适应未来发展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

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推动教育向社会开放、向产业开放,推进体教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军民融合,推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促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更加注重开放共享。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多元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多渠道扩大教育供给,积极吸收借鉴省内外各种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第三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党领导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着力加强教育体育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牢牢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坚持服务人民。深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优先发展。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谋教育就是谋未来的理念,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上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地位,把教育投入作为重点投入领域,在推动楚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超前规划、优先发展教育。

坚持改革创新。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强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广泛借鉴先进经验,大胆探索实践,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切实激发教育活力,为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根本动力。

坚持依法治教。牢固树立法治理念,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系统推进。坚持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主线,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和各类教育发展,围绕做强城市、做大县镇、提升农村、示范带动、多点支撑、一体发展思路,推进五教同兴”“五育并举,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整体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坚持互联网+教育。有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健全完善科学成熟的集质量监测、评价、补偿、激励于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拓展教育新形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努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到203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州战略目标,科学谋划、合理确定我州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确保到2035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35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8%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13.5 年,教育总体水平达到全国中等偏上水平,处于西部地区和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前列,成为民族地区特色鲜明的教育现代化强州。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立足楚雄州欠发达的基本州情,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矛盾。今后五年,全州要保持补短板、强基础、谋长远的战略定力,坚持创特色、上水平、争先进的工作思路,到2025年,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成效显著,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5%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5%以上,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9%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5年以上,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健全完善州、县市、乡镇、村(社区)四级老年教育网络,争取建设州、县市老年大学13所、乡镇老年大学103所,1103个村(社区)建有老年大学教学点,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比达20%以上,老年教育机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覆盖广泛、灵活多样、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老年大学办学格局。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幼儿提供更加充裕、更加普惠、更加优质的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每个孩子都能平等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完成水平和学生学业质量处于全省前列,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共享机制更加健全,受教育机会、过程、结果更加公平。

——普通高中提质培优。形成高均衡、多样化、有特色的普通高中教育格局,高中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更加科学,能有效满足我州优秀学子升学成才的愿望。

——职业教育扩容提质。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强化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建成适应社会需求、服务乡村振兴、产教深度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高等教育培强做大。坚持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应用型、综合型发展,使高校专业设置更加合理,专业建设、分类发展的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开放水平明显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提高。

——特殊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形成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特融合、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有质量的早期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为残障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民族教育水平明显提升。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民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民族聚居地区教师待遇明显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教育得到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更加科学有效。

——终身学习成为生活方式。建成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相互融通的立交桥,形成渠道更加畅通、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利的终身学习体系,保障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经济状况、个人兴趣,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将学习融入生活。

——形成教育现代治理格局。完善依法治教制度体系,健全管办评相互制约、相互支持的机制,优化分级管理体制,完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内部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形成决策、执行、监督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


 

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十四五主要指标

指标

2020

2025

属性

  教育普及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91.00

95.00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8.88

98.00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4.28

95.00

预期性

残疾儿童入学率(%

99.47

99.00

预期性

  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2.92

3.5

预期性

职业教育专科在校生(万人)

1

2.2

预期性

现代学徒制培养比例(%

10

预期性

双师型教师占比

57.4

61

预期性

  普通教育

 

 

 

学前教育在园幼儿(万人)

6.61

7.63

预期性

普通小学在校生(万人)

15.29

16.26

预期性

普通初中在校生(万人)

7.93

8

预期性

普通高中在校生(万人)

4.92

5.25

预期性

普通本科在校生(万人)

1.29

2

预期性

 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

99.68

100

约束性

  普通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

99.93

100

约束性

农村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62.98

76

约束性

新增劳动力受过高等教育比例(%

50.3

56

预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2

11.5

预期性

普通话普及率(%

85

预期性

  发展水平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占比%

50

预期性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占比(%

20

预期性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

60

70

预期性


 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

 

第一节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战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贯穿到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和各环节,确保在教育战线落地生根。持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健全党员干部和广大教师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常态化学习机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深化对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增强理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治教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全局本领和防范风险本领,打造教育发展新格局。

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从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等方面全面深入领会讲话精神的重大意义、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抓好学习宣传、贯彻落实,自觉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围绕贯彻落实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州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教育对外开放,确保全州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共享教育发展成果。从胸怀两个大局的高度,从对国之大者的站位,从新发展理念的视野,主动寻求突破,积极打破常规、加快提速发展,全面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增强教育内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楚雄教育现代化实现关键性跨越,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中小学教育。以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个科目以及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校园文化为重点,在中小学广泛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积极打造名师示范课堂和推广示范学习成果。推动高中学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选修课、专题课和主题团课党课。认真组织开展帮助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系列活动。统筹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和实践活动,让广大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从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打造一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课。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面向本专科学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公共选修课。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航计划,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悟行活动积极推进思政课程改革与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课程全面育人作用,让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加强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配备的指标要求,足额配备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专职辅导员、专职组织员,实施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培养和引进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带头人。

 

第二节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等教育,引导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法治教育,培育学生的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加强诚信教育,增强学生的诚信理念、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贯彻落实楚雄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方案,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紧扣庆祝建党100周年、迎接党的二十大等重要时间节点,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用好楚雄地方党史等红色文化资源,拓展爱国主义教育途径。

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品格和关键能力。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及特点,上好每一堂课,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活动、读书活动。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自然的联系,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促进学生将知识与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联系起来,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探索适应新场景的教学方式。加强智慧教室、智能教学助手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优化教学组织方式,推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加强对学习认知和学习行为规律的研究,积极发展基于数字教育的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由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促进学生自主深度学习。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地方课程、校课程建设,培育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优质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教学方式创新,引导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把实践环节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并规定相应的学时学分,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创新创造、勤工俭学、公益服务等实践活动,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利用重要仪式和重大节庆日等时机,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主题教育,着力打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品牌,加强校报校刊、广播电视、校史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建设和管理,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引导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传播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融入学生素质评价中,引导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逐步改善行为习惯、提升道德修养、完善人格品质、坚定理想信念。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加快推进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共同参与治理的育人环境,提升育人合力和效果。强化党对育人工作的领导,把握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的主导权。发挥学校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意识,提高学生道德发展、成长成人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落实家长在育人中的重要责任和作用,积极争取家长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加快家庭教育工作政策措施设计,完善家庭教育支持体系,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建设,建设家庭教育优质资源库。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开发家庭教育系列课程,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水平。密切家校合作,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作用,提升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能力,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完善社会参与育人机制,鼓励社会提供资源、智力和保障等参与学校德育工作或心理健康咨询。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大力推进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全力打造高效课堂,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改进和丰富线上教学形式,从源头上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积极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家长思想观念,疏堵结合,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和良好教育生态环境。实现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高质量推进课后服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由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合理分担课后服务运行成本,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学习成长需求,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度,开发设置多样化课后服务项目,切实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提高课后服务质量防止将课后服务变相成为补课

从严治理规范校外培训。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严格清理整顿,从严审查审批,不再审批设立新的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已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经合格性审批后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培训机构。整合教育体育、行政审批、发展改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市场监管、金融监管等部门力量,设置专门机构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监管,促进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贯通协同。加大治理创新力度,通过信用监管、智慧监管、互联网+监管等多种途径整顿和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将线上线下培训机构全部纳入监管,确保监督全方位无死角。坚决治理校外违规培训和竞赛行为,营造良好教育生态,提高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来治理,推动校外培训法治化、规范化发展。

全面加强五项管理。全面加强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课外读物、体质健康管理,保障学生休息权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加强作业管理,建立作业统筹管理机制,明确各学段作业要求,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每天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控制节假日书面作业时间;加强作业设计,将其作为教研工作的重要内容,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的作业,不得布置机械重复和惩罚性作业。加强睡眠管理,根据青少年成长发育所需平均睡眠时间标准引导家长做好学生睡眠管理,完善学校与家庭的协同机制,确保中小学生睡眠充足。加强手机管理,疏堵结合、对症下药,建立差异、分类管理政策,细化管理措施,禁止将手机带入课堂,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满足学生应急通话需求,创建安静的读书学习环境。加强课外读物管理,把好内容关,强化质量关,以推荐目录为主,学校和教师加强指导、引导,鼓励学生和家长自主选择,提高青少年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体质健康管理,将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纳入学校管理内容,完善学校健康教育机制,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加强考试管理,抓好监测评估,及时发布监测评估要求,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氛围。

     第三节  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全面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云南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把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大中小幼一体化的思政工作体系。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实施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研究制定符合思政课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改进学生思政课成绩评定办法,加强对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注重知、情、意、行的统一。推动党政领导干部、最美人物、道德模范等上讲台活动。

强化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将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实施思政课建设创优行动,持续推进思路创优、机制创优、教材创优、师资创优、教法创优、环境创优。强化学科教学体系,强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主渠道作用,构建课堂教学为主体,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为支撑的思政课教学体系。认真落实思政课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内容建设、教材管理要求,开齐思政课必修课程,开好思政课选修课程,开足学时,规范思政课教材使用和教辅选用,提高思政课质量。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思政课网络备课培训平台,培育思政课精品课程,打造一批示范课堂。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系统开展国防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有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组织开展童心向党”“新时代好少年”“强国有我助推教育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坚定理想信念,继承优良传统,树立远大志向,从小培养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深化新时代中小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作用。繁荣校园文化,坚持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持续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加强网络育人,提升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服务力、吸引力和粘合度,切实增强思政类公众号的示范性、引领性和辐射度。

 

第四节  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办国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增强学生审美能力,发挥劳动育人功能,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和健康体魄。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目标,以发展素质教育为方向,把音体美和劳动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坚持补短板、强弱项,配齐音体美劳教师,保障音体美劳经费,补齐音体美劳设施设备,开齐音体美劳课程,开足音体美劳课时,建设一批国家级、省州级音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基地),健全管理体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做到生生有音体美劳技能、班班有音体美劳活动、校校有音体美劳特色、年年有音体美劳展演,推动德智体美劳良性互动,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快乐成长。

加强学校德育智育工作。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将立德树人工作成效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根本标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和各类教育的德育工作目标和要求,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学校智育方式,提升智育效果,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探索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格局。强化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德育工作机构、健全德育工作机制、配备德育专职人员、改善德育工作条件、保障德育工作经费、完善德育工作督导评价制度,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研究、规划、部署、实施,推动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强化课程育人、教学育人、文化育人、科教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和协同育人,积极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创新育人方式,全面推进目标、思路、原则、方法、评价有机统一,把德育工作做到日常化、生活化、实践化。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德育方式,打造育人特色,形成一班一亮点,一校一品牌。强化育人评价,建立精细化、明确化的评价指标,实施多主体参与的多元评价模式,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全面加强党对教材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教材管理工作协调机制。认真落实各类教材教辅管理办法,加强中小学、职业院校教材和教辅资料管理,完善中小学教材选用审定制度、教辅评议制度、各类读物进校园审查制度。加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教材建设管理。

加强学校体育教育。推动教育体育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小学、中学、大学相互衔接的课余体育训练、竞赛体系,健全完善具有品牌引领效应的州、市县、学校三级体育联赛体系。依托国民教育体系承担高水平体育竞技人才培养任务,依托楚雄师院、楚雄技师学院、中小学校联办各种项目运动队,举办各种类型项目的竞赛活动,为学生升学和进入专业运动队、职业体育俱乐部打通通道。全面优化办学条件,强化学生体育社团建设,完善学生体育竞赛平台,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夯实学校体育发展基础。积极挖掘体育资源,开设富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课程和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局面。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体育考试评价导向作用,培养学生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

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开足上好美育课程。积极开设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美育课程,因地制宜开展舞蹈、戏曲、戏剧、书法、绘画等课程,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继续开展美育特色学校建设,依托高校建设大学生艺术团,在中小学校建设交响乐团、管弦乐团、合唱团等开展常态化的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规范学校美育工作管理,健全学校美育工作评价机制,将美育工作纳入考核指标体系鼓励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展演,培养学生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艺术特长。

专栏1   体育美育质量提升工程

实施学校体育美育师资、器材配备和场地设施建设行动计划,加大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力度,社会体育场地新建项目优先建在校内或学校周边,支持社会资金参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加大体育美育教师招录工作,鼓励退役运动员和民间艺人担任学校体育教练员和美育辅导员。实施体育、音乐、美术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建立高等学校对口帮扶中小学体育美育工作机制。成立校内体育和美育社团,建立完善校内、县市级、州级学校体育竞赛和美育展演体系。

抓实抓好劳动教育。全面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强化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将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纳入大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家务劳动、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制定学生劳动清单,引导学生自主参加学校劳动和家务劳动,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活动创新,充分利用多种实践教学条件、校内外实践基地,开展思想教育、劳动教育、公益教育、社会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创新能力。加大投入,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置办必要的劳动教育设施,建设一批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基地)。

开展国防和生态文明教育。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切实提高学校国防教育工作质量。以提高青少年综合国防素质为基本要求,着力强化育人功能,着力创新方式方法,着力加强条件保障,健全校内校外密切结合的学校国防教育网络,切实提高校园国防教育吸引力和育人实效性。加强学生军训基地建设,建成一批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基地)。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融入日常教学,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线,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全面系统构建生态文明育人体系,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五育并举各个环节。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学习活动,增强青少年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持续开展国家级、省州级、县市级绿色学校和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创建工作,建设一批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区、示范学校和示范项目。加强中小学生环境保护教育,开展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利用各类社会资源,从垃圾分类入手,从环保小卫士等做起,用小手拉大手形式,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养成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加强卫生健康教育和视力保护。继续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推进健康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食堂等,广泛普及健康知识,引导广大师生积极践行健康文明生活新风尚,提升健康素养水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监测体系建设,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计划,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职教师,提升大中小学生心理问题预警预防、咨询服务、干预转介的前瞻性和针对性。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生近视防控的有关要求,制定实施防控青少年儿童近视考核评估办法,加强中小学生视力保护加大学生体质健康和视力监测力度,全面开展学生体质健康和视力监测工作,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近视率纳入政府、教育体育部门和学校考核评价内容,把学生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作为学校综合业绩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

专栏2   健康教育和视力保护专项行动

    持续开展健康教育和视力保护专项行动,完善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提升健康教育师资水平,拓展健康教育课程资源,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和能力。遴选3个县市试点实施党管学生体质健康工作,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发布《义务教育学生体质健康报告》。将学生体质健康和视力监测结果纳入政府和学校考评体系,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特色学校和试点县建设。严控学生滥用电子产品、严控手机进校园。落实每天锻炼1小时制度,培养学生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的健康生活方式,培育学校温馨和睦、团结奋进的育人环境,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氛围。建立从学前到小学、中学的学生个人健康档案。

 

 

 推动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第一节  着力提学前教育质量

 

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启动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适应生育政策调整,根据人口规模及分布情况,合理规划幼儿园布局,努力让所有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健全县市、乡镇、村(社区)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实现学前教育全覆盖,保障农村幼儿就近接受学前教育。以农村地区、边远地区为重点,补齐学前教育短板,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健全学前教育发展机制,建立更为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投入体制。加强州、县市政府统筹,落实县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巩固提升一村一幼”“一乡一公办”“一县一示范建设成果,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多渠道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总量。坚持依法依规办园,严格幼儿园准入制度,实施乡镇幼儿园从小学的管理体制剥离,实行独立建制独立办园,健全并落实幼儿园办园行为基本规范。支持示范幼儿园探索名园办分园、名园带弱园等模式,每个县市至少建成1所云南省一级一等示范幼儿园,不断扩大优质公办学前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学前教育差距。健全多渠道、多元化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调整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费收费标准。按标准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创新培训模式,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科学保教能力。

全面提高保教质量。深入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配备丰富适宜的玩教具材料和儿童画书,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推进科学保教、寓教于乐,为幼儿提供符合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保育和教育,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双向协同、有效衔接,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加强州、县市学前教育教研工作队伍建设,以县级学前教育教研指导责任区为主体,落实区域教研和园本教研制度,完善分层次、分类别、分区域的教研指导网络。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对区域内幼儿园的资源配置、业务管理、考核评价等进行统一管理。推进《云南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教师指导用书》的学习与应用实践,努力提高农村幼儿园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健全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测指导体系,开展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加强安全防护、收费、卫生保健、保育教育等方面的监督管理。

专栏3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工程

     全力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项目建设工程,新建幼儿园64所、改扩建及设备购置幼儿园495所,规划项目165个,规划总投资64亿元。优先支持公办幼儿园建设,有效提高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不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着力构建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办园体系。

 

第二节  着力提义务教育质量

 

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水平。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机制,形成充满活力的教育、教学、教研、管理、服务等学校制度体系。全面落实国家《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优化教学过程管理,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规范课程管理,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严格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审批和监管,切实减轻学生、教师和学校负担。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加强源头监管,完善过程监管,强化安全监管,严格依法监管,对偏离素质教育导向、不按国家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违规补课等行为以及在办学方向、学校建设、教师队伍、教育生态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依法依规追究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和有关人员责任。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成效纳入县域和学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制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年度实施计划和质量提升实施方案,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监测,力争到2025年有20%的县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利用互联网+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推动优质课程等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享,保障边远、民族地区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课程,提高农村学校办学质量。按照外引内联、优质带动、整体发展思路,科学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发展模式,发挥优质学校示范带动作用,通过集团化办学、委托管理、教学联盟、合作办学等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让优质教育成果不断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探索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管理模式,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构建学区制管理框架,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坚持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原则,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切实简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提供便民服务,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完善集发现病灶、开出良方、能治好病于一体的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业质量监测评价补偿激励保障体系,科学诊断义务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健全中小学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和反馈改进机制,推进质量检测报告运用研究。完善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和课堂教学质量措施,推进课后服务全覆盖上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有效开展校本教研,强化教学常规督查,加强薄弱学校教学专项指导,提高常态化课堂教学管理水平。鼓励高等学校、教育科研部门、社会机构参与和支持中小学发展,通过协作共建附属学校、艺术家工作室、体育俱乐部等多种方式,支持中小学校加强师资培训、学科教学、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工作,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全面提升办学质量。

完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继续坚持控辍保学一把手负责制、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制、联席会议制度、日常监测通报机制、专项督导工作机制、随机督查机制、问责追责机制的同时,综合运用学籍管理系统”“视频检查系统”“政府救助平台”“义务教育在校生动态管理系统等,精准跟踪每一名学生的就学状态,及时发现、报告、劝返辍学学生,常态化长效化抓好控辍保学工作。进一步实政府、学校和监护人各方主体责任,完善《义务教育法》执法机制,强化依法控辍保学四步法实施切实办好寄宿制学校,防止学生因就学不便而失学、辍学。

 

专栏4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划目标

    稳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科学合理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和质量提升实施方案,力争到2025年,永仁县、牟定县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目标;到2030年,大姚县、武定县、楚雄市、禄丰市、元谋县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目标;到2035年,姚安县、双柏县、南华县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目标。

 

第三节  着力提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加强普通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办学条件,通过新建、改扩建、整合等方式增加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就学需求。科学、合理控制高中学校办学规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按标准配齐高中教师,全面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减少超大规模学校。制定实施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推进计划,着力打造示范高中、特色高中、综合高中品牌,构建示范高中、特色高中和综合高中分类发展、分层提升的普通高中发展新格局。示范高中突出学校管理水平、教师素质、办学条件和社会评价;特色高中突出特长培育,注重构建系统的特色学科课程体系和丰富成熟的学生培养模式;综合高中突出合格+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融合升学预备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实行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促进职普融通,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完善高中教育质量绩效考评激励机制,强化质量意识,充分调动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提升社会认可度和满意度。优化普通高中招生范围,继续推进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改革,逐步实现以县域内招生为主的格局,促进优质生源均衡配置。持续规范民办高中办学行为,重点整治违规掐尖、变相竞争、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吸引发达地区优质高中资源到我州办学。

推进普通高中提质培优。制定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实施县域普通高中质量提升计划,着力提高办学水平,力争将楚雄市东兴中学建设成为云南省一级一等高(完)中,新增云南省一级二等高(完)中2所、一级三等高(完)中5所。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核心,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推进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丰富课程体系,逐步建立适合新课程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现课程灵活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全面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提质培优。完善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建设,整体提高教学质量。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因地制宜、稳妥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指导学校制定选课走班指南,逐步形成行政班和教学班并行的教学组织运行机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基于真实情境、问题导向的体验式课堂教学方式,注重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调指导机制,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鼓励高等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支持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升高中生创新素养。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突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专栏5    提升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

    继续实施普通高中学校新建、改扩建项目,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县市一中标准化建设,全面化解大班额,有效控制大规模学校。加强学科教室、实验室、实验设备与信息化教学条件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学校食宿卫生等生活条件,创造良好育人环境。规划新建禄丰二中,改扩建楚雄一中、师院附中及10县市普通高中,共24个项目,规划投资81亿。

 

第四节  着力提现代职业教育质量

 

强化职业教育发展定位。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以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巩固发展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职业教育强州。制定实施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实施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工程,不断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培强专业,优化结构,提升内涵,扩大规模,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力度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坚持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相互融合的战略定位,着力补齐短板,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学校、教师、学生赋能,给产业增值,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形成成才与就业并重、数量与质量齐抓、专业与市场协同、管理与发展共进和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工作格局,做到在学校里老师教学生、在企业中师傅带徒弟,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生产经营一线、实际操作过程中养成敬业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云岭工匠。完善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强化中职教育基础性作用。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把发展中职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推动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大体相当。优化中职学校布局,深入开展职业学校达标建设,积极改善实习实训条件,提高中职学校办学效益,做大做强中职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综合高中试点改革工作。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互通机制,探索课程互选、资源互通,加强技术技能培养和文化基础教育,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相互融通、协调发展。系统设计中职考试招生办法,按照普职比大体相当的要求,实现初中毕业生应招尽招、应入尽入,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巩固高职专科教育主体地位。把发展高职专科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培养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稳步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把发展本科职业教育作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加强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建设一批国内、省内高水平的骨干学科和专业集群,实现整体内涵提升,建成省内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技术技能创新平台,进入全省职业院校双高计划行列,争取建设成为云南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院校,贯通中专、大专、本科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推动楚雄技师学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强一批省级骨干特色专业,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争取纳入高等学校系列。

持续推进州职教园区建设。进一步提高园区、院校、专业与区域重点产业契合度,推进以教促产、以产促城,加快建设产教融合试点园区。统筹云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楚雄技师学院、县市职业中学办学资源,加快编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布局方案,全面核查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整合空、小、散、弱学校,采取合并、兼并、托管等方式组建楚雄职业教育集团。健全以企业为重要主导、职业学校为重要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产教融合创新机制,专业教师可按国家规定在校企合作企业兼职取酬。加强优势学科和骨干专业建设,鼓励企业利用生产要素参与校企合作,完善职业学校基本教学型技能实训设施,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取得新进展,打造集教学、科研、技能培训与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职教园区,打造10户高质量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5个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力争把楚雄州职业教育集团打造成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

专栏6 职业教育建设项目

    启动实施职业教育扩容提质项目。建设1个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和1个职教园区公共实习实训中心。启动楚雄州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县市教师进修学校和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中心改扩建项目。实施云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和县市职业中学建设项目。改扩建学校21所,共22个项目,规划投资68亿元。

 

第五节  着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全面加强高等学校内涵建设。建立完善分类管理、分类支持、分类发展的引导机制,支持高校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合理定位、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深化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云南省、楚雄州发展定位和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高水平应用学科升级,加快紧缺人才培养,厚植人才优势,支撑现代产业发展,推动高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水平。以深化学分制改革为重点,推进学分管理、教学管理、课程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重点改革,围绕学生中心、课程中心、教师中心建设,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调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专业综合评价为载体,建立和完善基于专业评价的资源和经费配置导向机制,扶优扶强、扶需扶特、淘汰落后,不断优化本科专业结构,深化专业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建设一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

支持在楚高校改善办学条件。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支持楚雄师范学院实施整体搬迁新建,推进扩容提质,由专业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转变。支持楚雄师范学院实施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计划,加强学科建设。争取一批优势专业获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把楚雄师范学院建设成为云南一流、西南一流大学。抓住国家和省实施教育卫生补短板项目机遇,改善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办学条件,支持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以彝医药为特色的本科医药健康学院,依据国家健康产业发展战略和楚雄中彝医药发展规划,按照培育专业、培养人才、推动产业的原则,积极开办中彝医药、医养服务类相关专业,完善与医药健康产业相适应的专业体系,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以楚雄师范学院搬迁建设为引领,以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升本和云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升级为支撑,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统筹区域内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一体化、规模化发展,着力建设立足全省、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楚雄大学城。

专栏7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计划

利用好国家和省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和专项债券实施楚雄师范学院整体搬迁建设项目,规划总投资31.6亿元;启动实施楚雄医专二期建设项目,规划总投资10亿元。全面改善高校基本办学条件,力争基本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要求,促进高等教育良性发展。

 

第六节  着力提升特殊教育质量

 

制定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保障能力。完善特殊教育保障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学段衔接、职普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搭建特教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入学安置等特殊服务平台,加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和师资配备,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及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落实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健全特殊教育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别化教育和个性化培养,探索建立符合残疾幼儿康复和身心发展的学前教育模式,指导、规范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办学前教育,全面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少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鼓励符合条件的高中阶段残疾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办好特殊教育学校,支持州特殊教育学校办好职业高中教育,推进州特殊教育学校二期工程建设,推动2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开办特殊教育学校,支持和鼓励建立残健合一、普特融合的综合性学校,扩大特殊教育资源,确保每一个残疾儿童少年都能接受公平教育,获得自我发展能力。

 

第七节  着力提升民办教育质量

 

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和管理,坚持一手抓规范,一手抓支持,进一步规范审批,分类指导,加强监管,认真做好年检工作,推动各类民办学校明确法人属性,明晰产权归属,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制度。保障民办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建立教育质量监测、风险防控和退出机制,规范民办学校办学秩序,防范办学风险。加强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不再新审批设立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健全财政奖补、购买服务、人才支持、减免税费、土地供给等制度,引导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积极引导民办学校适应社会需求,更新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办学模式,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鼓励支持民办普通高中优质发展,特色办学。积极扶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积极支持城镇普惠性民办学前教育,引导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优质特色服务。鼓励公办非义务教育学校与民办学校开展人才交流和合作。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支持培育教育新业态,扩大教育需求与消费。研究制定鼓励教育服务外包的相关规范和管理办法,引导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信息化课程包、实训实习、教师培训、管理支持、质量监测、就业指导等专业化服务。

 

第八节  着力提升民族教育质量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开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定不移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创建一批国家、省、州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坚定不移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确保少数民族学生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第一节  统筹规划城乡区域教育发展

 

健全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提高教育公平普惠水平,落实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解决好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问题,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围绕做强城市、做大县镇、提升农村、示范带动、多点支撑、一体发展思路,统筹城乡、区域和各类教育发展。做强城市,即楚雄市鹿城镇、东瓜镇、禄丰市金山镇作为楚雄州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区,肩负起楚雄融入省、州发展战略,融入滇中城市群新增长极的教育重任,进一步优化城市教育资源布局,拓展发展空间,高质量办好区域内每一所学校,在主动接轨昆明、融入滇中、辐射滇西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做大县镇,即双柏等8县的县城镇补齐教育发展短板,扩大规模,提升区域内教育发展水平;提升农村,即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实施薄弱学校能力提升工程,改善条件,大力缩小城乡差距;示范带动,即各县市、各类学校尤其是一级高(完)中、一级示范幼儿园、示范性职业学校、城镇义务教育优质学校要不断深化改革,在管理模式、运行机制、评价方式等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敢闯敢试,办出特色,带动整体发展;多点支撑,即不同区域教育、不同类别学校加快发展,推动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共同支撑全州教育高质量发展;一体发展,即州县一体、城乡一体、区域一体和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

 

第二节  完善学校布局调整机制

 

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常住人口规模、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以及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标准,以县市为单位编制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并纳入城镇规划严格实施。强化州、县市人民政府对基础教育统筹规划职责,把城乡教育布局规划和学校布局调整纳入重要议程,完善工作机制,坚持城乡统筹,合理规划布局,既补齐农村地区短板,又顺应趋势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消除大班额”“大校额。以县市为基础,定期对学校布局和学位情况进行分析和研判,健全与人口变化趋势和空间布局相适应的城乡学校布局建设机制,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全覆盖。统筹城乡学校布局和建设规模,严控超大规模学校建设,有序扩大城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杜绝大班额现象,力争新设立独立建制的小学、初级中学办学规模控制在2000人以下,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健全完善城镇新建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制度,把城镇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纳入城镇整体规划,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由县级政府统筹安排,促进幼儿园与住宅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举办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幼儿园,满足城镇儿童入园需求。将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和学校布局建设规划,增加城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学位供给。

 

第三节  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区域布局

 

实施乡村教育发展计划。加强农村学校管理指导,加大农村学校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支持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偏远地区学校长期任教,加快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不断满足农村群众对优质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的需要。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务成型的农村地区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针对农村人口稀少地区人民群众就学需求,合理布局一批寄宿制学校,保留并办好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努力保障学生就近入学,接受有质量的教育。新增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地区、边远山区、民族聚居区倾斜,支持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办好每一所学校,进一步缩小城乡、校际教育差距。继续用好教育部滇西连片帮扶机制、沪滇教育合作机制等资源,支持农村、边远山区、民族聚居区教育发展。

 

第四节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落实国家和省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推进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按照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督导评估标准,补足生均体育运动场馆、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补齐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和音乐、美术等专用教室配置,补充骨干教师和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配备,完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均衡配置硬件资源和教师资源。完善区域、城乡学校一体化办学机制,推动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打造一批内涵丰富、特色明显的示范学校。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解决乡村弱、城镇挤的难题,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专栏8  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布局规划

新建一批中小学(幼儿园),到2025年,全州有幼儿园809所,小学669所、教学点174个,初中134所,提供学前教育学位10.06万个、小学学位18.98万个、初中学位10.26万个。

保留幼儿园745所,撤销 31 所,新建64所,恢复3所。到2025年,新增学位3.5万个。

保留小学647所、教学点174个,撤销小学19所、教学点24个,新建小学22所。到2025年,新增学位3.7万个。

保留初中123所,撤销3所,新建11所。到2025年,新增学位2.33万个。

 

第五节  满足特殊学生发展需要

 

完善残疾儿童少年档案,建立残疾儿童少年发现、报告、诊断、评估、初期安置、实施完整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落实一人一案,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儿童福利机构就读、特教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逐一做好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做到全覆盖、零拒绝。全面推进融合教育,优先让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普通学校要积极为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提供个别化教育场所,制定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提供教学支持、学习辅导、生活辅导、补偿教育和针对性康复训练课程,落实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加强康复课程建设,建立多种形态的课程资源。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劳动和就业能力。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和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积极创造条件,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少年提供免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坚持有教无类,立足法治思维,合理设置和管理专门学校。明确专门学校管理体制,完善专门教育课程体系,依法规范招生入学程序,规范专门学校学生管理制度,发挥政法、公安机关和社会力量作用,加强工作保障和配套体系建设,建立科学的未成年人罪错行为预防矫治体系,切实提高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教育矫治水平。

专栏9 特殊教育保障能力提升及专门学校建设工程

    规划新建特殊教育学校5所,改扩建2所,共7个项目,规划投资4.73亿元。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配齐必备的教学辅助用房及学生生活用房,配备基本的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配齐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开展特殊教育办学质量监测,提升特殊教育办学能力和水平。加强专门学校建设,支持楚雄市办好1所专门学校。

 

 

第六节  精准帮扶困难特殊群体

 

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加强全程跟踪监督管理,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落实好各学段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政策,改进资助方式,提高资助水平和精准度,让家庭经济困难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落实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同城同教政策,按照就近入学、均衡编班原则,逐步完善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升学考试制度,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健全服务体系,突出关爱重点,实行更加人性化、精细化的服务政策。加大学校教育关爱力度,建立学校校长、教师联系帮扶校内农村留守儿童机制,创新关爱与教育形式,加强心理辅导、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

 

第七节  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严格落实四不摘政策,持续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健全联防联控联保责任,定期开展控辍保学专项行动,完善控辍保学长效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用好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建立完善防止返贫监测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教育帮扶机制。大力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均衡配置县域教师资源,支持脱贫地区对高素质教师的补充需求。持续改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大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力度,继续支持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继续推进定点帮扶工作,落实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各项任务部署,深化东西教育协作机制,完善教育合作交流平台,推动合作成果更好服务于乡村振兴。以教育区域、城乡、校际优质均衡发展作为推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整体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

 

专栏10 乡村教育发展计划

    持续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配备必要的教育信息化设备和校园安防设施,加强运动场地和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优化城乡中小学校布局,均衡配置县域内校长、教师资源。实施校长培训计划”“骨干教师培训计划”, 完成培训1万人次。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和校长职级制改革,采取跨区域对口帮扶和集团化办学等措施,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优质均衡水平。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健全完善控辍保学长效机制。重点支持农村幼儿园建设。

 

第八节  推动语言文字工作创新发展

 

继续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学前学会普通话计划。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各级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考核。充分发挥学校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阵地作用,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持续推进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建设,到2025年,规范化达标学校达标率达100%、普通话普及率达85%。提升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核心素养和教学技能,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学校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建立推普助力长效机制,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不断创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宣传载体,满足各族群众对优质语言教育和语言服务的需求。加大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力度,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抢救保护,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工作。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弘扬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优秀文化,更好地服务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建立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第一节  构建更加通畅的人才成长通道

 

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促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个学段在育人目标、教学标准、培养方案等方面的有效衔接,畅通中职、高职、本科之间的通道,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间的融通发展,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认,使教育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进一步打通整合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资源,丰富终身教育资源供给。鼓励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职业课程。扩大开设大学选修课,促进转学转专业机制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推动高校以课程为基础开展学分互认,支持学生跨机构、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畅通面向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渠道。探索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人才一体化培养、中职学校与高等院校对口贯通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试点改革,贯通中职、高职本专科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证书立交桥。推动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构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各类教育规模和结构,使学习者有机会采取直接升学、先就业再升学、工学交替等多种学习方式成长成才。

 

第二节  完善多样化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

 

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助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从一次性终结性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探索各种社会机构互联互通、共享互助的终身教育新模式。建立多元主体协作的终身教育资源供给机制,完善终身教育教师的培养体系。打造高效互动的信息发布与共享系统,搭建终身教育学习者与提供者选择平台,实现教育产品供需平衡。促进继续教育一体化发展,创建智能化平台系统,多维探索智慧学习路径,建立多终端学习平台,构建网络学习新生态。支持职业院校特别是县级职中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等,提升职业培训能力,建设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充分整合学校、网络教育、社区教育、职业培训等机构,加强校校联动”“校企联动”“家校联动

 

第三节  进一步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进一步整合社区教育资源,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组织多样化的社区教育活动。引导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教育,培育多元办学主体,为社区居民提供特色化的学习资源。推进终身学习服务机构设施统筹、资源共享和服务联动,加强社区教育的普惠性,扩大社区教育资源和学习场所,使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鼓励职业学校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与普通高校、开放大学、成人高校、各类继续教育机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形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发展合力。推进社区学校、成人学校、老年大学、开放大学等社会教育学校建设,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实施社会教育辅导员、社区兼职导师、企业教育培训师、社会教育培训师等计划,补充师资队伍。强化职业进修和职后学习,加大图书馆等公益设施建设和免费开放力度,积极发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规范有序的校外教育。广泛建立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探索农村学习合作社、民家工作室、班组学习点等学习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拓宽社区教育活动激活乡村文化公共空间,针对地域特色组织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探索社区教育联席会议、社区教育理事会、党群议事会等丰富的协商形式和多样化的协商渠道,为多方力量参与社区教育搭建沟通平台。调整社区教育机构功能,建设州、县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乡镇(街道)社区学校和村(社区)教学点四级教育网络。打造社区融媒介学习环境,强化居民持续自主学习意识,营造终身学习氛围。

 

第四节  促进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

 

建立完善老年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把老年大学(学校)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教育体育、组织、民政、文化和旅游、老龄部门密切配合,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参与,体制清晰、管理规范、运行顺畅的老年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扩大教育资源供给,鼓励普通高校、成人高校、职业学校、社区开展老年教育。积极探索在社会福利中心、乡镇敬老院等养老机构设立老年课堂等学习场所,推进老年教育向基层、社区延伸。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投入举办不同类型的老年教育机构。发挥州、县市老年大学示范引领作用,丰富乡镇、村(社区)老年学校(学习中心)教育服务形式与内容。积极发展高层次老年教育,加快信息技术与老年人学习的深度融合,丰富互联网+”老年人学习渠道,通过体验学习、尝试应用、经验交流、互助帮扶等方式帮助老年人提高运用智能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改善现有老年大学办学条件,提升教学场所和设施的现代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支持高等学校增设老年教育相关专业。鼓励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及相关行业优秀人才到老年教育机构工作,鼓励在职教师参与老年教育工作,支持教师到校外老年教育机构兼职任教或从事志愿服务,搭建老年教育教师岗服务平台,建立由离退休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及其他有专长的老同志组成的老年教育兼职教师队伍,鼓励党政领导干部和专业社工等参与老年教育工作,加快培养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教学和管理队伍。注重养、医、体、文等场所与老年人学习场所、养老服务机构的结合,开展养教结合试点,突出学中乐、乐中学办学特色,探索文化养老模式,创新老年教育办学方式方法,切实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共享美好生活。完善基层老年教育服务体系,推进老年学习活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专栏11 老年教育发展计划

争取与州文化馆联合办学,建立州老年大学东南校区,启动东瓜片区老年大学建设。支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发展公益性老年教育组织。充分整合文化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资源,就地、就近、就便开办不少于100家门口老年大学,让老年人上老年大学更加方便。争取建设州、县市级老年大学13所,争取100%乡镇建有老年大学、100%村(社区)建有老年大学教学点,老年大学学员人均建筑面积(含室内外)达2平方米以上,实现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

构建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与创新体系

 

第一节  推动高校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有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支持和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深化科教融合,强化科研育人,围绕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建设依法依规、宽严相济、科学管用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加强紧缺高端复合人才培养,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机制。推进高校创新体系建设,鼓励高校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功能定位,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共同设立和培育创新平台。加快成果转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健全优势特色主干专业学科与支撑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自然科学学科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协同发展机制。鼓励同类学科校际间强强联合,建立校际间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全方位合作机制,实现学科方向互补、学科资源互通。持续深化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

 

第二节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落实职业学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的法定职责,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职员工、现役军人、退役军人、进城务工人员、转岗人员、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市民、城乡待业人员、残疾人、农村实用人才等社会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探索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院校办学模式,激发办学活力,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与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要求相适应,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支持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形成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支撑乡村振兴。

 

第三节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紧紧围绕支柱、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优化专业布局,推进学科专业与行业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做精优势专业、做强急需专业、做实新兴专业,主动让人才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扎实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各类人才培养,紧密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适应度和满意度。完善高等学校就业与招生计划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调控作用,引导高校将人才培养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综合运用招生计划、就业反馈、财政拨款、评价标准、督导评估等方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适应人才需求变化,逐步提高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比重,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第四节  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纵深发展。进一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形成分层级的人才培养目标、搭建通专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适应新发展阶段需求的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企业的作用,统筹产业发展、就业等信息,建立多部门协同、跨行业合作的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完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实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加强人才供需对接,统筹好各类就业创业政策措施落地。实施高等学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艰苦边远地区、中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创业,鼓励优秀大学生投身军营报效祖国。完善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好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提供全方位就业创业服务,支持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毕业生回乡就业创业,对困难群体毕业生实行一生一策动态帮扶,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第一节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殷切希望和要求作为师德师风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教育引导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贡献。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以时代楷模张桂梅、朱有勇等先进模范为榜样,弘扬高尚师德,传承优良师风,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全心全意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引导教师立足乡村,做乡村振兴和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培育乡村教师爱生优秀品质,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特殊困难学生。引导乡村教师通过家访、谈心谈话等方式,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形成家校共育合力。注重发挥乡村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塑造新时代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强化校长精神教师精神引领,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建立教师入职宣誓制度。把师德师风表现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重要标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对师德失范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制定师德师风考核负面清单。加强师德师风宣传,选树先进典型,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

 

第二节  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完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行学时与学分管理,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深入开展领航校长共同研修、领雁名师培训、新锐综合素质提升、翰墨薪传艺术骨干、奠基教育管理等五大工程培训。继续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强乡村学校音体美劳等紧缺学科教师、特岗教师、新入职教师培训。以需求为导向,改进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健全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机制,使专业教师普遍成为双师型教师。支持高校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加强教学名师评选和培训,评选培名校长50名、名教师200名、名班主任200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000名,发挥本地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依托名师工作室、工作坊等定期开展培训交流活动,促进教师队伍素质与能力提升。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逐步将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至专科,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至师范类专业专科和非师范类专业本科,初中教师学历提升至本科,高中教师学历提升至研究生。探索培训学分转换机制,促进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依托省级教育信息化平台和教师培训精品课程资源库,建设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和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县市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制度。深入推进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和技能技术大比武,搭建中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和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平台。

 

第三节  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

 

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突出和体现校长职业化、专业化特质。实行校长选聘制、校长任期制、校长考核制、职级奖励制。实施学校内部推选、外部选派、竞争(聘)上岗、公开选拔(聘)等相结合的校长选拔任用制度。建立完善后备校(园)长人才库。实施校(园)长培训计划,定期组织研修培训和到名校跟岗实践锻炼,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实现校(园)长快速、整体、梯队成长。增强校(园)长培训的针对性,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教育家型校长队伍。支持校长和教师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形成教学特色与风格,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环境。完善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机制。

 

第四节  优化教师队伍管理

 

落实楚雄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县级教育体育主管部门对县域内教师人事关系进行集中管理,在核定的编制和岗位总量内,把岗位职数和教师均衡配置到初中、乡镇中心学校或学区,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合理交流轮岗。按照国家课程设置要求,采取班师比与生师比相结合的方式,科学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补足配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适当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健全完善幼儿园教职工补充机制,保障城乡新增公办幼儿园教师配备到位,改善提升现有公办幼儿园师资状况,满足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逐步配齐配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资源教室管理人员和专职教师,推动农村特殊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加强和规范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严禁挤占、挪用、截留编制和有编不补。完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探索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高级教师评聘管理制度。建立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互派教学机制,支持职业院校专设流动岗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兼职任教。将企业从业经历作为认定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取得专业课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支持高等学校人员总量管理改革。严把教师选聘入口关,实行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实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建立完善教师退出机制。促进教师管理智能化,建立教师终身学习与职业发展电子档案,改进教师管理,优化教师服务。

 

第五节  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随当地公务员待遇调整的联动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激励机制,绩效分配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民族地区学校、艰苦边远地区学校倾斜,向班主任、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加大课时量和教学实绩在考核评价和绩效工资分配中的权重。落实校长职级奖励制度和高层次紧缺教师引进激励机制。落实乡村教师工作补贴、生活补助政策,完善差别化补助办法,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不断提高补助标准、扩大补助面。将符合条件的乡村学校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通过改建、配建和新建等渠道建设好乡村教师周转宿舍,为乡村教师配备相应设施,丰富乡村教师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健康体检经费,定期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鼓励和规范高等学校、职业院校教师通过技术创新、科技开发、成果转让和决策咨询等方式服务社会,获取合理报酬,增加合法收入。满腔热情关心教师,完善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加大教师表彰奖励力度,重点奖励贡献突出的教学一线教师,鼓励广大乡村教师扎根基层,为提高乡村学校教学质量贡献力量。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出资对教师进行奖励。

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清理精简现有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控制总量和频次,对清理后保留的事项实行清单管理,实行年度计划和审批报备制度。改进督查检查、评比考核方式方法,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精简有关报表填写、规范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等事宜。

 

 推动信息化时代教育创新

 

第一节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设

 

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基建的重要内容,加快构建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以数字课堂建设为重点、一屏两机建设为抓手,实施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持续开展教育专网建设,全面改善学校网络条件,加快推进5G网络进校园和无线校园网络建设。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教育领域规模化应用。推进校园基础设施环境智能化改造,普及智能教室、虚拟实验实训室、智能图书馆等智能学习空间和各类符合标准的学习终端,提升教育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建成云上教育平台,建成覆盖全州的数字资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和一体化智能管理平台,打造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智慧教育,使智慧教育更好地融入数字云南。综合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统筹建设一批学科教学和心理健康、体育、艺术、劳动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数据伴随式收集、信息自动化分析、资源最优化配置,为师生提供个性化服务。扩大教育交流合作,更好地利用全国全省资源,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第二节  开发整合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创新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开发与运用方式,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结合。推进平台+教育服务模式,建设各类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示范课程。整合教育系统内、外优质资源,加强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建立专业技能数字教学资源库,构建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提升优质教育资源服务能力。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建设智能学习空间和学习体验中心,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探索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区域间、城乡间以及校际间的教学与管理水平,逐渐缩小差距,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发挥数字电视优势,强化家校教育互动,有效支撑学生家庭学习。开发和引入智能教育助理,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实践的全过程进行分析评价,协助学校和教师及时改进教学,建立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新型教学关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学校、教师、学习者和社会多方参与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引导社会优质资源进校园,形成覆盖全州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格局。

 

第三节  完善教育服务供给方式

 

建立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形成良性互动格局。将教育信息化资源与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互联网+教育新业态发展,鼓励社会、企业等多方力量举办在线教育机构,开发在线教育资源,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支持学校加大在线教育资源研发和共享力度,推动高等学校服务基础教育。完善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在线教育资源备案审查制度和监管制度,完善教育服务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创新在线教育监管方式,允许各类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市场,促进互联网+教育新业态有序健康发展,实现人找资源资源找人,深化普及三个课堂应用,形成高质量优质教育资源有效供给。

 

 

 

第四节 推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创新

 

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将数字课堂、资源体系和教学管理相互融合,实现基于数据的应用互通。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支持的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和优质资源课程引领行动,不断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环境,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编程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学习活动、解决学习问题、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能力。创新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组织管理方式,探索利用智能技术建立多维、精准的学生成长档案,构建满足学习者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学习需求的新型课程结构和教学组织管理体系,助力学校精准管理、教师精准教学、学生个性化学习。

专栏12 智慧校园建设

    建设教育大数据中心,形成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全学科校本资源库。开展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创建,探索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开展远程教育,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加快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覆盖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并与省网相连接的教育专网。以互联共享为方向,构建支撑各级各类学校的楚雄教育数字资源服务体系。推进平台+教育服务模式,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深入推进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幼儿园一日活动数字化应用,推动智能化条件下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优质均衡建设,打造高中阶段学校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课堂。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形成联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高效管理体系。


第十章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第一节  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统筹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从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出发,科学设计教育评价改革的路径,系统推进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建立科学、规范、公正的教育评价制度,坚决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评价弊端。全面改革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树立能力本位导向,营造不唯学历重能力的社会氛围,推动培养体系、评价体系、用人导向的重心向能力倾斜。

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机制。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不下达升学指标,不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政府、教育体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

改革学校评价机制。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幼儿园重点评价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克服小学化倾向等情况;义务教育学校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受教育权益、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及学业负担、课后服务质量、社会满意度等情况;职业学校重点评价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职业资格证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队伍建设等情况;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提高办学水平。

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

改革学生评价机制。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严格学业标准。

改革用人评价机制。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重点、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第二节  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进一步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美育教育活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审美素养。进一步完善普通初中学生劳动教育考核及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方案,认真组织开展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和劳动教育考核,培养和规范学生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观察探究能力。落实高职学校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方式考试招生办法,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认真落实高考综合改革有关政策规定,自2022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新生起,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机制。

 

第三节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构建符合学科特点、时代要求和学生成长规律的一体化教育教学模式,推进各学段、各类型教育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育人方式变革,坚持德育为先,落实五育并举,活跃提升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生活,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深化课程改革,开发一批特色地方教材、校本教材,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开展项目化、任务化、同伴化、个性化学习,注重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推进同步课堂、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培养更多跨学科、跨专业,创新型、复合型领军人才。深化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试点改革,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第十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提高教育法治水平

 

健全教育法律法规实施和监管机制,明确政府管理教育的权责范围,规范教育行政程序,推动教育行政权力合法有效行使。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制定和重大教育政策决策程序相关规定,实行出台前咨询、听证、公示制度,实施规范性文件和重大教育政策制定合法性审查机制,对重大教育政策落实情况实施评估,提升教育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建立健全教育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完善教育行政执法机制,依法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扰乱教育秩序、侵害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权益的行为。加大教育普法力度,深入开展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促进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从制度层面入手,建成畅通有序的社会参与教育治理渠道和网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共同参与治理、共同分享成果的教育发展新格局,构建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和育人环境。

 

第二节  提升教育管理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州、县市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在决策议事协调中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作用。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健全教育行政管理权责清单制度,推进教育行政审批标准化和教育政务信息化,提升政府综合运用法律、标准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治理手段治理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理顺教育体育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整合力量,推动相关改革协同配套、整体推进。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按照州、县市政府教育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合理分担,确保教育投入优先,实现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完善教育中介组织的准入、监管和行业自律制度。

 

第三节  全面加强和改进教育督导工作

 

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依法保障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职能。健全完善教育督导部门统一归口管理、多方参与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巩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创建成果,全面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加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查与指导,确保各项政策有效落实;深化对中小学校(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情况的督导检查,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办学水平;认真开展校园安全、控辍保学、师德师风、教育经费投入等专项督导,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完善教育质量监测制度,认真开展各类教育质量监测。加强教育督导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专兼职督学的专业化水平。发挥教育督导专家作用,提高教育督导评估的专业性。创新督导方式,提升教育督导工作信息化、科学化水平。转变和优化督导工作职能,探索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评估、监测。完善教育督导评估报告发布制度,强化教育督导结果公示及运用,健全公示、公告、约谈、奖惩、限期整改和复查制度,健全问责机制,提高教育督导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第四节  完善学校治理体系

 

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全面加强学校章程建设,切实发挥章程在学校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完善学校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在职业学校,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管理机制。鼓励民办学校按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种组织属性开展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创新,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其成员依章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共同参与学校办学和管理,积极推进民办教育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法律顾问、理事会、教代会、学代会、学术委员会等在学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保障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进一步扩大职业院校在招生、专业设置和调整、教师评聘、资源配置、收入分配、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落实和扩大中小学在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作用,实现家校共育

 

第五节  推动教育治理方式变革

 

完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治理制度设计,全面提高利用大数据支撑保障教育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广泛应用,推动互联网+监管平台深入应用,加速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搭建基于区块链的教育治理与应用创新平台。以学校教育教学信息系统为基础,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数据中心,加快完善新技术条件下的现代化教育管理体系,加快形成专业化的教育决策支持体系,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推进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教育治理改革,促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全面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教育业务管理、政务服务、教学管理、安全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监管机制,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和社会行业组织作用,建立对青少年数字化学习产品的审查机制,加强对各种网络学习系统和资源的质量监管,构建安全有序的教育信息化环境。

 

第六节  提升教育科研工作水平

 

完善州、县市、乡镇、学校四级教研体系,理顺教研管理体制,依托现有资源推进县市级教研机构、师训机构、电教机构等融合发展,实现培训、教研、电教、科研、评估、监测功能的有机整合。鼓励各县市教研机构与学校融合发展,依托学校建立教研实训基地、教研中心或教师发展中心。明确教研员工作职责和专业标准,健全教研员准入、退出、考核激励和专业发展机制。科学核定教研员编制,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州、县市教研机构应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完善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制度,建立教研员乡村学校联系点制度和听课评课制度,组织、指导中小学开展校本研修,提出校本研修的评价及改进意见。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推进互联网+教研平台和资源建设应用。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加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与成果推广。

 

第七节  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教育事业发展,科学精准做好学校疫情常态化防控,压实责任,强化疫情应急演练、教育引导、应急管理、条件保障、监督检查等措施,坚决防止疫情向校园蔓延,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始终把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继续筑牢三道防线,坚持一县一案”“一校一策制定防控预案,精准精细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工作,构建起州、县市、学校三级防控体系,筑牢教育战防火墙,奋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根据疫情发生的阶段性、区域性和时段性特征,及时灵活调整防控策略,坚持外防输入不放松,内防反弹不懈怠,严格各项防疫举措,把好校园入口关。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育管理和在线教学的组织实施。

 

第八节  坚决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坚守学校安全稳定底线,压实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健全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校园三防基础建设,扎实开展学校安全隐患排查,健全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教育系统大安防、大数据、大集成、大应用、大联动、大平台建设,做到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应用智能化、处置系统化、运维专业化、资源一体化,形成全域覆盖、全面监控、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天可控、全程可溯的校园公共安全监控体系。加强学校安全教育,推动学校安全教育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和信息化。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和云南省学校安全示范县创建。严厉打击校园周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持续推进校园欺凌工作专项治理,坚决遏制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发生。依法推进校方综合防范保障保险全覆盖。提升学校食堂“6T”管理覆盖率和达标率,推进实施学生宿舍“6T”管理。持续推进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至2022年底前,全州校园专职保安员配备率达100%,校园一键式紧急报警、视频监控系统达标率达100%,校园封闭化管理率达100%,城镇护学岗设置率达100%

 

 深化教育开放合作

 

进一步加强州校、州院合作和沪滇协作帮扶,建立州校、州院、校校合作新机制。充分挖掘楚雄州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资源和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资源,拓展与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及其附属中小学校,上海电子信息职教集团、上海市嘉定区等学校和地区在产业、科技、教育等方面合作帮扶的深度与广度,积极主动推进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推动楚雄州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教育事业和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积极推动与南亚东南亚、环印度洋地区国家教育交流合作。建立对外校际合作交流关系,重点开展师生交流、教师培训和国际理解教育,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鼓励高校和职业学校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开展合作办学,举办汉语学习中心等境外办学项目,建设一批教育援外培训品牌和示范基地,提升楚雄州教育在区域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十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第一节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和加强党的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全州教育体育系统党的建设质量,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加强教育体育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以党的政治建设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工作领导体制,落实教育体育部门党组织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完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机制,明晰政治责任要求,坚持严的主基调,继续推进教育体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学校延伸。完善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责任清单,明确党组织主体责任和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以及分管责任人的直接责任,强化班子成员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问责追责。继续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逐层传导压力,逐级落实责任。

 

第二节  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优化组织设置,选好管好党组织书记,加大党务干部培训力度,提升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立足思想建党,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主题党日活动等制度,引导党员增强主体意识和党性观念,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制度治党,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等制度,使制度规范覆盖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神经末梢。公办高等学校以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根本,充分发挥党委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公办中小学校严格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具备法人资格的公办中小学校党组织全面领导学校工作,中小学校党组织要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高度重视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建立党组织参与决策和监督机制,探索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径。以加强基层党建带动学校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建设。

 

第三节  加强意识形态和党风廉政建设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落实教育体育系统各级党委(党组、总支、支部)意识形态工作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强化思想引领,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坚强阵地。完善定期研究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加强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联系指导,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督查,强化对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和情况通报,持续做好学校抵御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工作,确保教育领域政治安全和校园和谐安全稳定。

加强教育体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党员干部党章党规党纪意识,落实廉政风险防控举措,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监督执纪问责。完善教育体育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积极创建清廉机关”“清廉学校,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从严要求、管理和监督党员干部,把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持续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州党委具体实施办法,持之以恒深入纠正四风问题。

 

第十  加快推进教育重点项目建设

 

第一节  科学编制教育重点项目规划

 

教育重点项目是教育现代化的载体,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推进教育项目建设,尤其是重大项目建设,要以促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以促进教育服务和参与新发展格局为重点,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十四五期间投资导向,紧盯新型城镇化”“新基建等重大工程,聚焦社会民生领域和新冠肺炎疫情催生的在线教育等,紧密结合全州教育系统实际和城镇空间规划,超前谋划好教育重点项目,科学编制好楚雄州教育事业发展重点项目数据库,争取一批新型城镇化”“新基建项目、高等教育建设项目、普通高中建设项目、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和补短板项目、义务教育薄弱能力提升项目、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项目、教育设施设备配备项目等重点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级规划,谋划一批按可准入、可落地、可申报、可实施的四可要求编制四个一百项目计划,为教育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  完善教育重点项目推进机制

 

坚持把教育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建立健全推进教育重大项目建设的体制机制,全力推进教育重点项目建设。树立抓教育发展就要抓教育项目的理念,坚持以项目聚集生产要素,以项目拉动投资增长,以项目推动工作落实。明确项目建设职责,压实项目建设责任,教育体育部门作为项目建设的主责部门,必须学习好、研究好、把握好、用好用活国家和省的教育投入政策,从项目谋划、储备、报批、立项、前期、开工、推动、监管、竣工、验收各个环节主动作为,抢时间、抢机遇、抢要素,优服务、优管理、优环境,按照五个主题制度的要求推动项目落实;发展改革、住房和城乡建设、财政、自然资源规划等部门按职责加强要素保障,确保教育重点项目顺利实施。进一步健全项目开发策划、深化前期、开工建设、竣工使用的接续机制,形成每年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竣工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加大项目建设督办力度,对规划期内的教育重大建设项目,从谋划、储备、审批、开工、竣工、使用全生命周期进行分级分类督查督办,全力促进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第十  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按照本规划要求,进一步突出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科学制定政策和配置资源,统筹协调,持续推进,将教育规划实施工作情况列入政府绩效考核和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压实责任,确保落到实处。

加大经费投入。依法落实政府教育支出责任,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完善各类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和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建立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经费监管体系,确保教育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

加强协同推进。统筹好教育规划实施,强化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健全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与年度计划和各级专项规划的有效衔接。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对规划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将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落到实处。

支持探索创新。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推动基层创新实施规划。完善教育改革制度,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加强分类指导,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创造经验。认真总结教育改革取得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基层创新经验,不断探索规划实施的有效机制。

加强督促检查。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督促检查州、县市有关部门和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跟踪监测和中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优化实施策略,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加强舆论宣传。加强对规划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情况的宣传,定期发布规划实施情况报告,及时向社会公布规划实施进展状况,主动接受社会、媒体监督,将社会各界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作为规划调整的重要依据,引导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改革发展的局面。

解读:解读《楚雄州“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