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02_H/2017-09131199 公开目录: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发展 发布日期:2008-11-11 15:46:00 文  号:
标 题:
楚雄彝族自治州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发展目标
成文日期:2018-11-26 09:40:03

楚雄彝族自治州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发展目标

前 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革命力量。进入21世纪,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科技进步和创新日益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为顺应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中央已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十一五”时期到2020年,是楚雄州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将面临着严峻挑战。

为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加快科技自主创新。按照省、州关于“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根据国家、省科技“十一五”规划纲要,结合我州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实际,特制定《楚雄彝族自治州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发展目标》(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技工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认真实施科教人才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自主创新、科技普及作为“十一五”时期科技工作的两个重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要突出了农业、工业、服务业及社会事业、科技普及、知识产权、信息科技服务六大领域,在各领域中坚持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规划主要突出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指导性、操作性,具体体现在:一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我州“十一五”时期科技工作的战略基点;二是综合分析了科技发展基础、趋势及机遇,阐明楚雄州科技发展所处的水平和面临的历史机遇及挑战;三是提出了下一阶段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从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上有重要突破;四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技术支撑;五是优化整合科技资源,集中力量,优化布局;六是正确履行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营造科技发展环境,弥补市场失灵,加强宏观管理;七是把政策体制机制作为加强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撑,培育有楚雄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我州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第一章 现状和形势

一、科技发展基础

州委、州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十五”以来,我州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全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州”战略,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科技项目推动作用明显增强,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发展,工业科技创新重点突破,民众科技素质明显提高,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进展,科技改革日益深化,科技基础条件和科技进步环境明显改善。“十五”期间,我州共组织申报国家、省科技项目302项,总投资61160.11万元,资金到位项目105项,到位扶持资金6843.72万元;组织实施州级科技项目279项,到位扶持资金2133.73万元;组织实施县市财政补助科技项目137项,投入440.68万元,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我州农业、工业和社会事业的科技进步与创新。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农业和工业的贡献率已由2000年的38.3%、41.8%、39.2%分别提高到2005年的42.3%、46.2%和43.4%。科技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为“十一五”科技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发展

“十五”以来,我州的农业科技工作始终坚持以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为主线,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一是农作物良种良法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成效显著。“十五”期间,我州共开展了水稻、小麦、蚕豆、油菜等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试验、示范及推广近100项,共推广农作物新品种60多个,促进了我州粮经作物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到2005年全州良种覆盖率达98%,有54家企事业单位的84个农产品通过国家、省级农产品质量认证,认定面积达41.39万亩;二是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五年来,实施了农产品加工技术及产业化开发示范科技项目49项,促进了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的发展;三是科技扶贫效果明显。“十五”期间,累计建设沼气池8.89万口。重点实施了10个省级农村科技星火燎原计划项目,总投资3680万元,共投入科技扶持资金310万元,项目涉及全州九县市,较好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四是中药材基地建设取得成效。我州充分利用州内的气候和境内特色药种类丰富的优势,围绕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建设天然药业的目标,科学规划,重点抓队伍、抓项目、抓示范、抓交流等工作,实施滇重楼等30多个药材品种的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五年来,累计种植中药材161640亩,累计生产药材42527吨,实现总产值10215万元。

(二)工业科技创新取得重点突破

“十五”期间,我州始终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推进“工业强州”进程为目标,抓住传统产业高新化、重点产业规模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三个重点,大力推进工业科技进步。一是以新产品开发为主线,产业化建设步伐加快。大力实施了“卷烟制丝工艺提升及提高质量的集成技术研究”、“仙鹤胶囊及咽舒欣系列彝药开发”、“永磁式真空断路器开发”、“大姚矿区800m以下深部矿体找矿地震波定位预测及验证”、“耐高温导爆索开发”等29个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争取到省级扶持资金2136万元,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二是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新进展。我州有4家企业通过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八家制药企业通过GMP改造,自主研发新药22个,获国药准字号批文并进行规模化生产;实施了烟草雾化加湿生产技术开发及应用等一批州级科技计划项目,提高了我州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三是民营科技企业取得新发展。我州通过改善环境,优化服务,落实政策,民营科技企业获得较快发展。到2005年底,我州已有民营科技企业49家,资产总额达8.87亿元,综合实力在全省排名第五位。

(三)公众科技素质明显提高

“十五”以来,我州认真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日等大型宣传活动,接待群众咨询35.33万人次,发放各类资料96.27万份,组织广播电视宣传1870多组,宣传栏1100多块,黑板报1600多期。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全州累计培训各类人员316万人次。州县两级科技网建成,到目前,浏览人数达35万多人次。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我州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1132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35743人,企业单位科技人员3553人,全州农民技术人才45963人,全州有两人入选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并评定州级中青年学术带头人4批10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2人,省政府特殊津贴17人,被省政府授予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称号有16人,获州级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称号有499人。

(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十五”期间,我州“优质水稻新品种楚粳24号的选育”、“应用显微激光拉曼光谱等方法对楚雄州文物的考古研究”、“彝族药学研究”等25项科技成果分获云南省自然科学类及科学技术进步类奖励。共有145项成果获州政府科学技术奖,有209个单位、1182人次获奖,兑现奖金192万元。成果整体水平较高,经济效益显著,据2002年至2004年度技术开发和示范推广类成果统计,累计实现利税40.35亿元,节约资金1.14亿元。

(五)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进展

“十五”以来,我州知识产权工作在宣传普及、体系建设、执法保护及产权获取等方面均取得新的进展。2003年3月,楚雄州知识产权局的成立,使全州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2004年至2005年开展的“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有力地保护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和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截至2005年底,我州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公开公告及授权的专利累计达288件(发明专利75件,实用新型专利129件,外观设计专利84件);有效注册商标累计达307件,拥有“妥甸”、“国宾”、“奕标”等13件云南省著名商标;植物新品种权9件。

(六)科技体制改革日益深化

“十五”期间,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一是企业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建立了以骨干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引导企业扩大对外科技合作交流,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科技合作与交流力度加大,目前我州部分企业已建立了研发中心或者科技开发机构;二是科技评价、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制定实施了《楚雄彝族自治州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试行)》和《楚雄彝族自治州科学技术成果管理办法》,先后批准成立了州、县知识产权局、新闻出版局等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机构;实行省级科技项目招投标制、专家评审制等项目立项制度,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改革;三是努力建设新型科技管理体系。在建立和完善了州科技领导小组的基础上,部分县市已建立了领导小组。县市党政一把手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已进入修改完善阶段;四是不断推进科学民主决策进程。部分县市建立了专家咨询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州专家咨询制度,为党委政府决策进行咨询,推进了科学、民主决策进程。

二、科技发展趋势及机遇分析

(一)科技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深入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逐渐形成,将引发社会组织形态和人类活动方式的深刻变革;同时全球化的国际环境日益使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任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科技发展显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1、科技创新、转化和产业化的速度不断加快,科技创新在经济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与技术的界限趋于模糊,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在经济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且竞争逐渐前移到原始创新阶段,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间科技竞争的核心,成为决定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和全球经济格局的基础条件。

2、科技发展呈现出群体突破的态势,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当代科学技术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表现出群体突破的态势。同时,许多学科之间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更多的重大创新出现在学科交叉领域,学科之间、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更加迅速,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新兴学科不断涌现。

3、科技与经济社会活动的关系日益紧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很多重大问题,不仅涉及到自然科学的认知和技术的支撑,同时涉及到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和教育等方面,这些问题的解决超出了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能力范围,必须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协同解决,科技与经济社会活动的关系日益紧密。

4、更趋于市场化。即科技发展的动力机制更趋于市场化。由于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的发展,经济活动和市场力量也越来越全面而深入地渗透到科技发展的各个环节。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力量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不断上升,科技发展的推动力逐渐转变为主要来自于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市场力量已成为科技发展的首要推动因素。

5、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日益广泛。这首先是由科学技术的本质特点决定的,科学没有国界,技术的发展也必须着眼于全球竞争与合作,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长期独享一项科学技术成果,也不可能独自封闭发展并保持科技先进水平;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人们面临的许多问题也越来越显示出明显的全球特征,需要全球的合作与交流。

(二)面临的机遇

1、有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国家发展方向上作出了重大抉择,响亮地提出要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进一步明确把加速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位置。二是各级党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自主创新,加速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三是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初,国家、省、州相继召开了科技大会,科技以人为本、科技创造财富、科技改变生活、科技引领未来的新理念深入人心。

2、经济快速发展,对科技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十一五”期间,我州经济仍将持续高速增长,对科技的需求将更加旺盛。一方面受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不可能总是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来实现,只有通过对科技的开发和应用,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和企业赢得优势、获取更大利润的内在动力,都对科技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3、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州的科技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一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更便利地分享世界范围内科技进步的成果,可以更广泛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并利用这些成果和合作提高我们的科技发展水平。二是在更大范围内参与产业分工,吸引投资,进而带来更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科技发展。

4、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把科技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国家科技部发布的《关于加强西部大开发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西部大开发,科技要先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积极转变观念,采用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新思路、新方法,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始终把科学技术置于西部大开发的主导地位,将科技进步渗透到西部大开发的各个环节。我州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必将加速科技的发展。

5、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由于与先进地区存在着较大的科技水平差距,我们可以利用后发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引进和应用成熟的先进技术,从而节约资源和时间。而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使我们有机会直接采用较新的技术,从而跨过科技发展的某些环节,实现跨越式发展。

6、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将为科技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机制创新,一些制约科技发展的弊端将得以革除,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得以更充分地发挥,科技资源将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并提高使用效益,在科技开发、应用和推广的各个环节上,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形成合理分工、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充分竞争和高效运转的区域创新体系,为科技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科技发展制约因素

在知识经济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取得突破的新形势下,我州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经济一体化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不适应,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提高科技竞争力,不利于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因素。

(一)科技观念落后,发展环境欠佳。全社会没有真正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公众的科技意识淡薄,特别是对科技挑战的严峻形势还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有利于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以及聚才环境欠佳。

(二)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一是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多数成果与生产实际脱节,致使很多成果难以转化,无法形成现实生产力。二是经济发展对科技的依靠不够,公众运用科技发展规律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在支柱产业培育和经济结构调整上对科技的依托不够,主要是以资源来支撑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还没有真正形成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机制。

(三)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没有真正发挥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作用,州内大多数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大多依靠引进外来技术,自己在科研开发上投入不多,有呈现技术空心化的危险。同时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质量低,战略性技术储备不足,持续创新能力较弱。

(四)科技投入不足。一是政府科技财政性投入处于低水平状况,与《云南省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中“民族自治地方科技三项费应占本级财政预算支出1%以上”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二是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没有成为创新活动投入的主体,多数企业在技术引进、科研开发、技术改造等方面投入能力弱,严重制约了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三是社会投入不足,信贷融资困难,缺乏风险投资,多渠道、市场化的科技投入体系还未形成,使科技事业的发展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撑。

(五)科研基础设施落后。一是现有的科研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缺乏用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大型设备和精密仪器。二是由于体制机制的制约,现有科技资源整合难度大,各行业、部门、单位拥有的科研仪器设备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科技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六)科技人才匮乏,人才激励机制尚未健全。一是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和研发力量严重不足,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和管理人才缺乏。二是由于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使得部分科技人才,游离于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生产之外。三是由于缺乏凝聚人才的科研设施和重大科技项目,科技人才流失逐年上升。鼓励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尚未健全。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指导方针,深入实施科教人才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实现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原则。自主创新必须把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州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区域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坚持优化整合资源提高效益的原则。自主创新必须围绕全州重点产业、特色产业、优势学科,优化整合科技资源,集中优势、重点突破,有所为、有所不为,提高科技创新投入的产出效益。

———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协调发展的原则。将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立足全州实际,以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为重点,有选择地开展原始性创新和集成创新,实现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与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优化环境,创新机制,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科技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在科技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注重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大力推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实现经济、科技、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坚持统筹规划与资源共享的原则。要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统筹考虑,合理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防止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切实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

三、“十一五”主要发展目标

到2010年,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农业和工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7.6 %、50%和49%,科技创新环境明显改善,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社会科技投入大幅增加,自主创新和科技服务能力有较大提高,基本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科技发展规律及我州实际的创新体系。产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技术成果和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知名企业,科技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农业科技。到2010年,农林畜主要品种更新1次左右,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98%以上,建立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猪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每年肉牛冻精改良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黑山羊生产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制定一批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形成一批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力争50%左右的农产品按市场需求的质量标准组织生产,积极开展有机食品生产示范,特色优势产业生产技术水平达到省内先进。

———工业科技。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工业及高新技术科技进步对我州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州出口总额的15%以上,培育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5户以上,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10%左右,建立州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5个,创省级以上名牌产品20个以上。

———服务业及社会事业科技。加强服务业及社会事业中有较大影响的技术研究、开发及重大科技成果的示范与推广,到2010年,建成具有彝州特色适应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教育体系,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以上;传染病发病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艾滋病得到有效控制,国民健康主要指标明显提高;重点地区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服务业的重点科技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现代化水平和规模大幅度提高,科技对服务业及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起到明显的支撑作用。

———科学技术普及。到2010年公众科学素养达标率提高到1.5%,“十一五”期间建设1个综合性州级科技馆,建设3—4个县级科技馆,建设30个州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新建和改造一批乡镇科普宣传栏,农协会总数达1500个,会员达20万人,农户覆盖率达到50%,年开展科普培训30万人次,年评晋农村专业技术职称3000人。

———知识产权。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持续增长,质量显著提高。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全州专利授权总量突破400件,其中发明专利总量突破150件,职务发明专利占50%以上,有效注册商标突破600件,拥有著名商标30件以上,植物新品种权突破20件。

———科技人才。“十一五”期间,造就100名能在市场竞争中领导创新创业的科技型企业家,选拔200名能够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争取有10-20人进入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行列,培养3000名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同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技管理和中介服务队伍。

———信息服务产业。适应我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力促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在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应用,提高信息服务业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宽带骨干网覆盖全州80%以上;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9%;固定电话用户达到40万;移动电话用户达到60万户;推进国家机关电子政务建设,行政管理实现电子化、网络化,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

四、2020远景发展目标

到2020年,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农业、工业的贡献率分别达62%、63%和65%。科技进步与创新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明显的支撑作用,农业科技水平总体达到全省先进。工业及高新技术科技对全州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产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社会领域科技工作总体水平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围绕“五大产业”的建设,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和企业。

———农业科技。科技进步与创新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明显的支撑作用,农林畜牧主要品种更新2次左右,80%的农产品按标准组织生产,主要农产品加工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总体达到全省先进。

———工业科技。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适应我州科技经济发展要求,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与运行机制,科技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科技综合实力和持续创新能力达全省中上发展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州出口总额的25%以上。

———服务业及社会事业科技发展目标。建成与社会发展领域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社会领域科技工作总体水平达到全省先进。服务业整体技术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产业发展结构合理。人民科学文化水平、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生活更加殷实,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科学技术普及。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初步形成完善的科普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提高明显,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知识产权。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明显增强,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显著提高;专利、商标、著作权、植物新品种权等申请的数量持续增长,年均增长达到10%以上,质量明显提高;围绕“五大产业”的建设,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和企业。

———科技人才。到2020年科技人才总量有大幅增长、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形成一支总量合理、结构优化、管理规范、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信息服务业。建成较为完备和成熟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建成与国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的高速通信网,能满足宽带化、个人化和智能化的通信服务;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充分应用;信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成为对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的重要产业之一;信息化软环境支撑体系较为完备和完善,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相适应。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享受信息社会的生活质量。

第三章 “十一五”科技发展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一、农业科技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一)主要任务

1、加强农业良种选育、引进和扩繁。以生产优质农产品原料、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为目标,围绕巩固粮烟、培强壮大畜牧业、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业新品种选育、引进、扩繁。支持企业、农技协会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建立健全有利于农产品升级换代的优良品种选育、推广、服务体系。

2、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转化示范。围绕农业传统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开展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建立一批优质粮、专用烟、特色农产品、特色畜禽、林业资源综合利用等农业科技产业化生产基地;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和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完善畜禽检疫防疫体系;每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万人次,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的开发。

3、加大优势特色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力度。在“十五”发展的基础上,楚雄州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重点围绕彝药产业发展的目标,实施特色、道地药材、大宗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和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建立优势药材和制药企业原料药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主导品种形成规模效益,特色药材种植通过GAP认证,建成彝药等药用植物良种繁育、规范化种植的基础研究平台。

4、深化农技推广机构的改革。按照国家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加强科研推广机构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体制、机制创新,制定优惠政策允许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从事农业科技方面的兼职、承包、担任科技特派员等工作并取得合法收入;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农技协等经济实体开展农业科研与技术开发。

(二)重点项目

1、烤烟。围绕提高烟叶质量,增加产量,实施烤烟种植农业标准化体系研究,烤烟新品种选育,集约式商品化育苗示范及推广,烤烟烘烤新技术、新设备及机械化整地起垄示范,烤烟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研究,烤烟施肥技术研究,烤烟专用新型肥料开发及示范推广。探索优质烟叶GAP规范化生产示范,在烟叶生产中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

2、粮经作物。围绕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优质高产多抗粳稻育种及示范推广;参与云南省光敏“两系”水稻育种,选育常规楚恢水稻优良品种及引进推广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优质高产多抗玉米杂交选育及引进优良杂交玉米新品种示范推广;优质、专用麦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优质多抗蚕豆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豌豆新品种示范推广;杂交油菜栽培研究。实施名、特、优蔬菜新品种引种栽培试验示范,优质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标准化繁制种技术及种子质量检测和加工技术开发;工业原料脱毒红薯种苗繁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示范;马铃薯优新品种引进试验及高产优质种植示范;葡萄新品种引进试验及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研究;香料玫瑰规范化种植技术开发;茶、桑新品种引进及规范化栽培示范;食用菌新品种引进及生产技术开发;茶花、牡丹花等特色花卉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3、林业。围绕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实施经济林果优良品种引进及采穗圃建设,速生林繁种技术开发;史密斯桉保优繁殖技术示范及规范化种植技术推广;热带优质水果引进试验示范;本地核桃、板栗品种选优、良种繁育技术研究及规范化种植技术推广;珍贵野生食用菌人工促繁和半人工模拟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干热河谷地区适生树种引种试验及示范种植;果树良种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

4、畜牧业。围绕畜禽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建设畜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引进名牌优良种猪,实施撒坝猪资源保护,推广“约长撒”三元杂肉猪生产技术,全面普及猪人工授精技术;大力推广肉牛冻精改良技术;云岭黑山羊品种资源保护,黑山羊本品种选育及杂交改良;武定壮鸡本品种选育及优质化养殖;畜禽疫病防疫、检疫和质量监测技术开发及应用;优良草种和种草技术引进试验示范。

5、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种植按道地药材(重楼、露水草、草乌等)、大宗药材(白扁豆、板蓝根、黄芩、丹参等)、彝族特色药材(地胆、楤木等)三类分别实施不同品种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制定出各种品种的种植技术操作规程(SOP),建立相应的种植示范基地、种质资源库和种源基地,逐步建立三类药材的质量标准体系;建立3-5个中药材种植示范县,20个左右的中药材种植示范乡镇,形成试验、示范、辐射推广相结合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示范推广体系;引导制药企业建立稳定规范的原料药生产基地;建立集科研、科普、观光为一体的药用植物园,重点品种重楼等通过GAP认证。

6、农产品加工技术。围绕提高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无公害蔬菜(含野生蔬菜)加工、保鲜技术及外销产品开发;无公害萝卜外销产品加工技术开发;特色食用植物油开发;食用菌保鲜、加工技术及出口产品开发;鲜食果品贮藏保鲜及深加工技术开发;以核桃为主的干果类深加工技术开发;禽畜及乳制品产品加工技术开发;蜂产品开发;桉叶油、天然香料、松香等林化工产品开发及天然食用色素开发;以优势特色资源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开发。

二、工业科技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一)主要任务

1、提升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全州重点产业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重点产业在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促进重点产业发展由资源依托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提升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

2、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数控数显、快速成型、先进生产管理等关键技术,加强新药研究开发和传统制剂的二次开发,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3、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烟草、冶金、医药、食品和能源等行业为重点,利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设计和制造水平,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大幅度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二)重点项目

1、烟草加工业。抓住红塔集团楚雄卷烟厂整体搬迁改造的有利时机,对重大技术装备进行升级提高,对主要工艺路线进行优化,研究开发和引进应用卷烟精细化加工技术,卷烟配套辅料清洁生产技术,物流系统自动化的应用和完善等;在打叶复烤领域,重点开发应用废弃烟叶综合利用技术。

2、冶金矿产业。在冶金矿产业领域,以钢铁高速线材项目、氧气顶底复吹转炉项目,每年10万吨铜精矿技改项目,粗铜、铜材技改项目,电解铝、电解锌技改项目,以及元谋铂钯矿、姚安银铅矿、南华马街金矿开采等项目的实施为载体,引进应用电磁法 冶金新技术、矿浆电解新技术、连铸连轧技术、挤压成型技术、高纯金属加工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深部及难采矿床强化开采技术、矿井节能降耗及矿山安全关键技术、低品位矿选冶综合回收技术、老矿山深部和外围增储研究、新矿山地质勘探研究及隐伏矿体的探测研究等,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产品质量,降低能耗。

3、医药工业。以盘龙云海、老拔云堂和太阳药业等企业为主体,每年新开展2-3个新药的研究开发工作,同时加强对彝族医药民间偏方、验方的收集、挖掘和整理,申报为新药,到“十一五”期末,新增10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品种;对原有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增加功能主治,开发缓释、控释、靶向、透皮吸收等新剂型;对新药产品逐渐建立指纹图谱,规范产品质量标准;引进应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超微粉碎技术等,提升医药工业生产技术水平。

4、绿色食品加工业。以核桃精深加工技改扩建项目,绵白糖开发项目,油橄榄开发项目,香叶油开发项目,蔬菜加工项目,速冻保鲜食品加工项目,乳制品生产加工项目,蜂产品开发等项目的实施为载体,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常温保鲜技术、气调保鲜技术,速冻、冻干技术,农药残留降解技术,粉碎分级技术等,调整产品结构,丰富产品系列,提高品质。

5、能源工业。以褐煤开采矿山配套建设项目,火电站建设项目,永仁万马河电站建设、元谋朱布三级电站建设、元谋小河口电站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为契机,开发应用流域梯度水电站调度优化技术、水电高坝设计和快速施工技术、适合高海拔和褐煤的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低热值煤矸石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半干法脱硫工艺技术、煤烟气净化技术等分别在水电项目和火电项目中的应用。同时,加大电网改造的力度,引进应用高压直流输电及系统运行指挥控制技术、高海拔紧凑型输电线路技术、电网可靠性评价及电网高压控制技术、电网内的调频、调峰、电能质量控制技术等。

6、化工业。以重钙、磷氨扩建项目,乙醇技改项目,柠檬酸、衣康酸技改等项目的实施为载体,开发应用中低品位胶磷矿浮选生产技术、磷复肥工业系统集成优化技术,磷化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生物发酵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新型催化技术等,促进生产技术和产品升级。

7、建材业。以木纹石开采、加工项目,石膏生产项目,年产120万吨水泥技改扩建等项目的实施为载体,推广应用石材表面处理机刨技术、喷砂技术和抛丸技术,异型石材加工技术,气流输送动态干燥技术,煅烧节能技术,生料制备及均化新技术、悬浮预热技术,预分解烧成与冷却技术,回转窑动态检测和调整等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起到节能降耗的作用。

8、机械制造业。以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式开关柜开发,自能式六氟化硫断路器产品开发,汽车配件技改扩建,农用机械技改扩建等项目的实施为载体,加大自动控制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快新产品开发及试制,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丰富产品系列。

9、轻工、纺织业。以亚麻加工项目,纺纱生产线建设项目,彩印设备技改项目,国际香型低度营养清酒技改等项目的实施为载体,推广应用亚麻原茎生物脱胶新技术、亚麻粗纱化学脱胶新技术、亚麻染整新技术,精梳、无结、高支棉纱生产新技术,微生物发酵等技术。

10、工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大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及其有关单元技术;推进生产设备数字化,推广应用集散控制、现场总线控制、敏捷制造等技术,强化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预警和控制;参与实施“商务领航”工程,组织500户以上中小企业参与该工程,让中小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信息化。

三、服务业及社会事业科技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一)主要任务

1、运用以信息技术等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提升文化旅游业、商贸流通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咨询业、居民服务业的科技含量,推动服务业创新升级。

2、结合社会领域发展的实际,集中力量,推动我州在教育、人口与健康、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环境治理与保护、防灾减灾与安全生产、城镇化建设等社会发展领域中的有较大影响力的重点科技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重点项目

1、服务业。重点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对我州“三古一彝”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建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对民族文化进行动态保护、传承、传播;在禄丰侏罗纪世界公园、楚雄彝族文化旅游园区等重点旅游景点和标志性文化设施及品牌文化剧目中加强现代信息及声、光、电技术的应用。利用新材料、新工艺开发彝族手工艺、服饰及旅游产品。建立现代物流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行业相互衔接、标准统一的区域化信息平台,重点实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商业服务业网络和信息资源集成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和信息标准等项目。

2、教育。重点加强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远程教育网络技术示范,多媒体教学技术开发;建立一批运用信息化实施中小学远程教育、公众远程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等多层次教育示范点。

3、人口与健康。重点实施艾滋病、肺结核病、病毒性肝炎、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预防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职业病的综合防治;推广应用节育新技术,出生缺陷的产前筛选、诊断技术以及提高婴幼儿、儿童生存质量的优育技术;加强民族地区、农村妇女生殖道感染快速诊断及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强化食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及检测、监测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4、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重点实施野生生物资源保护及利用,研究小桐籽等高产油植物的栽培技术及生物燃油开发;深部和复杂矿采矿技术与低能耗冶炼技术、非金属矿高效利用技术、煤的高效生产技术与装备的引进消化及二次开发;矿山固体废弃物利用技术和矿区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示范;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工业节水技术及节水灌溉技术示范。

5、环境治理与保护。重点实施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高效、低成本污染防治处理;推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燃煤供热设备烟气脱硫技术;推广可降解塑料制品;推进冶金、建材、化工轻工行业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试点;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重点水库、龙川江源头及农村居民饮用水源保护,开展典型生态功能退化区整治技术示范。

6、防灾减灾与安全生产。重点实施气象灾害、地震的监测、预警及应急救援的技术应用及示范;森林重大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治技术及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控制技术应用;生产安全事故防控、应急及处置技术示范,推广安全生产新技术、新工艺。

7、城镇化建设。重点是开发一批综合配套性强、标准高的城镇规划,推广应用建筑节能技术产品、新型墙体材料、环保型装饰装修材料;开展小城镇新型建筑结构研究,实施高效、低耗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和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技术示范。

四、科学技术普及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一)主要任务

以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坚持科普工作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的鲜明特点,紧紧依靠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和科普组织,广泛发动社会各界,高举科学旗帜,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大力加强科普设施和科普网络建设,大力支持优秀科普作品创作和开发,充分发挥科普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为彝州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智力支撑。

(二)重点项目

1.实施科普设施和科普网络建设工程。各级政府要把科普设施建设纳入州、县(市)的城建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十一五”期间建设1个综合性州级科技馆,建设3—4个县级科技馆,建设30个州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新建和改造一批乡镇科普宣传栏。实施科普网络建设工程,形成以各级科协组织及所属团体为骨干的科普网络体系,各乡镇、街道建立科普协会,科普组织健全率达到90%。建立和健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民营科技服务机构等社会化科普组织,巩固和发展企事业单位的各类协会、学会等科普团体,“十一五”期间发展各种农协会总数达1500个,会员20万余人。

2.实施科普作品创作和科普资源开发计划。围绕我州公众对科技知识的实际需要,通过省、州科普计划项目支持,创作出版一批可读性、趣味性、科学性较强的优秀科普读物和影视作品。“十一五”期间出版科普教材15种50万册,科普画册2种4万册,科普影视专题片10部。在新建科普场馆的同时,充分发挥好现有科普设施的作用,加强场馆设施的维修和改造,确保常年运行开放;同时大力挖掘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等各种社会设施的作用,解决好科普资源大量闲置浪费的现象,满足公众对科普的需求。

3.实施农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围绕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组织好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加速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农业、科技、教育、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团体应密切合作,继续深入实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党员素质教育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妇女“双学双比”活动以及“新型农民培养工程”,利用农函大、农广校、农民技术夜校、各类培训班等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多种技术培训和科普活动,实现户均掌握一门以上农村实用技术目标。

4.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将青少年作为科普工作的重点人群,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发明、科技竞赛、科技夏令营等科普教育活动,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着力培养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实施社区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利用社区各种服务网络和各类宣传阵地,紧密结合社区居民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针对性地举办卫生健康、环保、身边科学、精神文明等方面的科普讲座、咨询、展览、培训、科技竞赛等活动,通过板报、墙报、宣传画廊、群众文艺等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宣传活动。要发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科普工作,组织好老龄与离退休人员、下岗待业人员的科普学习和科学健身活动,引导广大社区群众崇尚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远离歪理邪说。

6.实施企业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要发挥企业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优势,在企业中大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重点搞好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节能降耗、科学管理、高新技术等知识的普及,把科普工作与职工岗位培训、岗位练兵、企业文化建设、群众性技术革新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提高管理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帮助广大职工提高技能水平,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7.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将提高科学素质列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负责人培训教育规划的重要内容。各级行政院校和干部学院将提高学员科学素质列入教学计划。在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及题库中,列入与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具体内容。定期举办讲座、报告会等科普活动,编辑出版相关的科普读物,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的能力。

五、知识产权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一)主要任务

紧紧围绕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启动并制定楚雄州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大力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统一协作的工作体系和实时高效的知识产权预警应急机制,切实增强知识产权宏观管理能力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强化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高保护水平;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大力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产业化,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大力提升我州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力争全州知识产权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二)重点项目

1.实施知识产权知识普及提高工程。一是各级政府要将知识产权法律、法规 纳入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培训和普法教育计划。二是要突出重点,在做好宣传普及的同时,结合知识产权工作的重大活动、重大事件进行集中宣传。三是要抓好典型,在抓好面上宣传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典型案例、典型经验的挖掘和宣传,以点带面,推动全州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四是要把对各级政府领导和企业管理者的宣传普及摆在首位,及时上报重要知识产权信息,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切实提高全州各族干部群众的知识产权意识。

2.实施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服务平台构建工程

(1)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机构和职能建设。州、县(市)人民政府应按照《云南省专利保护条例》和《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以及《中共楚雄州委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自主创新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的要求,切实落实知识产权工作机构、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同时加强专利管理和专利行政执法职能建设,为依法开展专利等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组织和职能保障,“十一五”期间10县市成立知识产权局,落实2-3个编制和工作经费。

(2)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统筹协调机制。州、县两级建立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下设办公室,协调和解决好本地区综合性知识产权问题,研究制定知识产权的重大政策和措施,组织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查处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发挥统筹协调全州知识产权工作的职能作用。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工作,适时启动和制定楚雄州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3)积极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要鼓励和引导科技人员和社会各界依法创办专利、商标代理、信息服务、无形资产评估等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各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要积极指导和规范中介服务,帮助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提高知识产权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十一五”期间,构建二个知识产权预警援助中心,争取有一批人通过国家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培育和发展四个知识产权检索、评估、咨询、代理等中介服务机构。

3.开展知识产权维权行动。按照“履行承诺、适应州情、完善制度、积极保护”的方针,正确认识和处理保护知识产权与优化我州投资环境、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知识产权各职能部门,既要依据各自职能,独立自主地开展知识产权执法检查,注重案例的收集与分析,总结侵权行为发生的规律,实行打击和防范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方针,努力从源头上切断侵权发生的途径;同时,科技、工商、版权、质监、司法、公安等部门又要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依法严格查处和坚决打击假冒、冒充专利、商标等侵犯知识产权的大案要案,切实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和规范我州市场经济秩序。“十一五”期间建设一个集专利、商标、版权等为一体的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和维权协调指挥中心,在“3.15消费者权益日”和“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等重大纪念日,组织联合执法专项行动。

4.实施企业知识产权试点工程。开展国家、省、州三级企业知识产权试点工程,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技术创新中的保障和激励作用,把知识产权工作纳入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引导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帮助企业培训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增强企业自我保护意识,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运用的主体。到2010年,列入国家级试点企业5家,省级试点企业10家,州级试点20家,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5.实施知识产权提质增量工程。设立专利申请资助资金,制定《楚雄州专利申请资助办法》,认真执行《专利法》和《云南省专利保护条例》中有关“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设计人和专利技术的主要转化实施者予以奖励、报酬和专利权转让、作价入股、质押贷款等”规定,建立有利于自主知识产权取得的科技管理目标导向机制,制定《楚雄州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办法》,把知识产权管理融入到科技管理的各个环节,发挥知识产权对科技计划的引导、保障和激励作用,充分调动企业或个人的创造热情,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全面提升我州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到2010年,建立三个优势特色产业专利专题数据库,全州专利授权总量突破400件,其中发明专利总量突破150件,职务发明专利占50%以上。

六、信息科技服务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一)主要任务

打好基础、扩大规模、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内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适应通信发展需要的大容量、高可靠性、灵活和高智能的基础传输网,扩大网络的覆盖面。增加网络的新业务功能,拓展和普及数据传输及多媒体业务,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优化信息资源结构,加强生产、流通、科技、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的信息采集,在政务信息、产业信息、社会公共信息方面开发建设数据库,促进信息增值服务的发展,加强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及时处理、传播共享和有效利用,加强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提高社会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的信息化水平。

(二)重点项目

1、实施“三网合一”工程。推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三网合一”,建设我州高速多媒体信息传输骨干网络,实现普遍的宽带接入服务;构筑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需要的信息化基础信息平台,促进各领域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使我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

2、电子政务开发应用工程。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完善电子政务专网,逐步建设办公业务网,以及内容丰富、更新及时的政务资源数据库,开发各类业务应用系统;推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互动的门户网站体系,开放政务信息,促进办事程序规范化;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立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3、电子商务工程。实施电子商务示范项目,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完善和提高内部管理网络化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利用电子商务改变传统的交易方式;发展企业间电子商务,推广面向中小企业、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为企业和消费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电子商务支撑环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安全配置、支付手段、物流配送、网络平台、法规环境以及协同工作体系等,建设开展电子商务必需的相关信息基础设施。

4、农村和农业信息化工程。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农业经济信息应用系统。围绕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农民信息服务四个重点,加强农、林、牧、渔、水利等领域的信息网络建设,不断壮大农村信息员队伍,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形成农业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IT企业面向农村和农业领域开展信息技术开发与服务。

5、社会信息化工程。加速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信息化进程,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在金融、商贸、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实施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示范项目,全面提高服务业的技术含量和竞争能力。加大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培育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开发利用公益性信息资源。为全社会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与技术支持,引导和带动全社会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人民生活的信息化水平。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一)把科技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科技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和改善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切实增强对科技工作的决策意识、执行意识和监督意识。把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实际研究和提出本地区、本部门科技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和具体措施,制定和实施正确有效的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工作。领导干部要带头学科学、用科学,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成效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努力创造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各方面条件。

(二)加强协调配合,加大对规划实施的支持力度

各有关部门要紧密配合,加强对规划落实工作的具体指导,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支持,及时研究、解决重大专项和其他重点任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把对科技事业发展特别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力度,提高科技资源共享利用的效益,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坚实保障。要根据国内外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必要的动态调整,使其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第一生产力

组织、科技等部门要紧密配合,加大工作力度,认真完成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对我州党政一把手科技目标的考核工作,全面促进我州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要建立和完善县市党政一把手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要制定详细方案,对县市党政一把手每两年进行一次科技目标检查,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促使县市党委政府切实把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科技发展与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确保科技工作的各项部署和实施取得实效。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一)全面推进科研机构改革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我州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改革。全面实现企业化运行机制,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为重点,深化科研事业单位改革,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把科研机构的技术和人才优势通过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出来。按照分类改革的原则,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完成体制转轨的任务。

(二)大力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积极探索科技中介服务形式和组织形式。利用科研院所改革的机遇,通过结构调整和转变机制,促进有条件的科研院所转为科技中介机构。继续完善楚雄州技术市场,发展县级技术市场。2010年,努力使我州科技中介机构覆盖各项产业。建成技术产权交易体系健全,技术论证、评估、经纪、培训等服务完善的科技中介机构。

(三)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健全机构、加强队伍、转变职能、提高能力”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把重点放在研究发展战略、制定发展规划、创造保障条件,优化政策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上。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不断探索基层科技工作新机制。建立和完善州县科技领导小组,加大科技工作的协调力度,打破部门条款分割、管理分散的格局,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统揽科技工作全局,统筹区域科技发展,统筹科技资源配置;在编制科技类资金项目预算和选拔、培养、评价、奖励科技人才时,相关部门要征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意见。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竞争、监督和制约机制,全面实行课题制,积极推行科技项目招投标制,建立科学公正的科技评估制度,规范科技计划管理工作。

三、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使用

(一)建立和完善人才集聚机制

确立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上下功夫,形成尊重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给予政策优惠和奖励;对高层次人才和我州紧缺人才可采取“关系不变、户口不转、来去自由、流动服务、按绩付酬”的办法,根据本人意愿可以调入、也可以聘用或兼职服务。鼓励高学历、高层次科技人员来我州工作,从事高技术研究,领办、指导高技术企业。

(二)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精神,切实落实收益分成、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等分配政策,不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体现人才价值的年薪制,项目收益分配制等多种形式的薪酬方式,全面推行企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制度,允许用人单位自主决定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条件和结构比例,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激励机制。科技职务成果进行转化,成果完成人可享有不低于该项目成果所占股份20%的股权,或享有不低于转让所得税后净收入20%的收益。鼓励支持单位、企业把知识产权的质和量纳入科技人员晋升职称及工资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将专利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推进知识产权激励措施的落实。不断完善科技人才的选拔、表彰和管理制度,继续做好享受国家、省、州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的选拔推荐工作。定期召开科技大会,大张旗鼓地表彰为我州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营造人才立州的良好氛围。

(三)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人才培育体系

以科技项目为载体,通过一批项目的实施来培养锻造一批人才。设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选拔一批优秀人才到高校和科研机构学习培训,支持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加强教育工作,为科技人才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保障,发展各类继续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满足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各类、各层次人才的需求;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兴办培训机构,加强职工在岗培训,强化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绿色证书制度。

四、加大科技投入

切实把科技投入作为重要的公共战略性投资,要建立起政府科技投入为引导,企业、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一)政府要加大科技投入

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要求,把科技投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投资纳入公共财政框架予以保证,确保财政科技投入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法定增长。“十一五”期间,科技三项费拨款州级应占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以上,楚雄市、禄丰县应占本级财政支出的0.8%以上,其余县应占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0.6%以上。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州县两级的科普专项经费,要按总人口人均不低于0.5元的标准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由科普联席会议统筹安排。并视财政增长的情况逐年有所增长。优化科技经费配置方式,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

(二)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

加强对企业R&D投入的引导,鼓励企业加强研究开发和人员培训投入,推动成为科技投入主体。高新技术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应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重点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应积极创建省级以上技术开发中心,其研发投入应不低于3%。逐步建立四个投融资资金:科学技术发展资金,风险投资资金,重大产业技术攻关资金,技术创新和孵化资金。完善运作市场化的社会投入融资体系,拓宽科研经费资金来源渠道。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银行对科研活动的贷款,进一步扩大科技投融资渠道。

五、大力提高公众科技素质

(一)健全科普工作管理体制

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云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尽快理顺科普管理体制,县(市)要尽快建立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对科普工作的协调和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和各企事业单位科普工作的主动性,经常性深入乡村、社区,进行种植、养殖、医疗健康等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科普展览活动;鼓励企业、街道和社区积极开展科普活动,进行群众性科普教育;进一步完善科普组织网络,加强专兼职队伍特别是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在青少年中开展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课外科技等活动;在农村中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科技三下乡”、科技入户、科技110等活动;在社区开展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在企业开展科普宣传、技能培训和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中举办讲座、报告会等活动,全面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三)发挥大众传媒作用,加强科普宣传工作

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要把科普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配合科技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类栏目。开辟专栏、专版对重大科普活动积极宣传报道。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扶持科普报刊,加强各类科普性网站的建设。

(四)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有计划地培养一批从事科普宣传的名记者、名作者、名编导、名主持人、名出版人,培养一批从事科技教育的优秀指导教师和管理工作者。组建“专家科普报告团”、“实用技术推广团”、“高校大学生科普服务团”等各类科普志愿者队伍。

六、深入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一)加强引导,全面推动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围绕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需求,以利用外部科技资源加快我州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加强政府引导、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参与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新格局。参照省院省校科技合作的模式,开展州院州校科技合作;完善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应用国内外先进成熟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技术转移,实现跨越发展。

(二)统筹兼顾,重点突破

以科技项目合作为重点,以企业为依托,推动产学研结合,技术引进与合作开发并重,项目合作与联合共建并举。引进一批高起点、高水平、适用性强、市场前景好的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积极探索做大、做强一批项目、企业。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增强全州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创新合作的模式和机制,提高合作的层次与水平

在加强科技项目合作的同时,促进合作各方资本、技术、人员和管理等要素的紧密结合,建立长期、深入、持久的合作关系;鼓励和推动企业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合资、合作企业,共建一批对支撑我州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技术成果转化中心、技术应用孵化中心、产品销售中心及各类成果转化基地、成果示范基地。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加速建立我州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同时在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等取得新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