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02_H/2017-09131203 公开目录: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发展 发布日期:2008-11-11 16:37:00 文  号:
标 题:
楚雄彝族自治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十一五” 规划
成文日期:2018-10-11 10:03:55

楚雄彝族自治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十一五” 规划

   

按照州委、州政府的要求和楚雄州 十一五 规划领导小组的安排,楚雄州农业局组织完成了《楚雄彝族自治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十一五 规划》。

规划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客观评价了 十五 期间我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综合分析我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本着 整合资源、强化基础、市场导向、发挥优势、择优布局、突出特色、综合开发、提高效益、增加投入、持续发展 的原则,着眼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出了我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在 十一五 期间的发展思路、对策措施、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对于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十五 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回顾

十五 以来,全州各级紧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的 三增 目标,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顺应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市场走势的变化,以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提出的 以加快发展为主题、调整结构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科技为支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 的工作思路,坚持 稳粮调结构,提质增效益 的方针,按照农业部《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本着 结构调佳、规模调适、品种调优、效益调高 的原则,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我州资源优势,从现有农业基础条件和生产特点出发,突出调结构、建基地、扶龙头、兴产业、创品牌、活流通等重点,狠抓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道路,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奋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把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拓展市场,逐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摆脱了 九五 期间国家实行烤烟 双控 和农产品滞销的困境,促进了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全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一)主要成就

1 、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2005 年全州农林牧渔总产值 78.12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 5.0% 。其中,农业产值 46.85 亿元,年均增长 8.4 %;林业产值 4.71 亿元,年均下降 8.5 %;畜牧业产值 25.45 亿元,年均增长 7.7 %;渔业产值 1.12 亿元,年均增长 12.6 %。全州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47.52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 6.2 %。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 2223 元,比 2000 年增加 648 元,年均增加 129.66 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 5.5 %。

2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2005 年粮食产量达 94.3 万吨,人均占有粮食 367.4 千克。烤烟产量 8 万吨, 十五 期间年均增长 5.3%; 蔬菜产量 103.5 万吨,年均增长 18.7%; 油料产量 3.37 万吨 , 年均增长 8.0%; 水果产量 7.46 万吨 , 年均增长 1.2% 。肉类总产量 24.11 万吨,年均增长 6.7%; 禽蛋产量 5703 吨,年均增长 11.1%; 牛奶产量 3375 吨,年均增长 27.9%; 水产品产量 9466 吨,年均增长 9.7%

3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2005 年全州种植粮食 296.2 万亩,比 2000 年减少 15.6 %;种植经济作物 148.0 万亩,比 2000 年增长 154.3 %。粮经作物种植比重由 2000 年的 78.4 21.6 调整为 66.7 33.3 。传统产业得到了巩固提高,尤其是蔬菜、马铃薯及人工食用菌发展迅速,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牛羊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 2000 年的 16.0 %提高到 19.5 %;优质猪良种的覆盖率已由 2000 72.7 %提高到 89.0 %。全州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农产品数量达到 84 个。马铃薯、优质稻、优质烟叶、无公害蔬菜和优质仔猪、黑山羊等优势农产品已形成了区域化生产的格局。

4 、畜牧业生产持速增长。 2005 年全州生猪出栏 201.76 万头,年均增长 3.4% ,存栏 178.88 万头,年均增长 1.6%; 牛出栏 24.42 万头,年均增长 7.2% ,存栏 72.35 万头,年均增长 0.04%; 羊出栏 74.02 万只,年均增长 2.7% ,存栏 124.69 万只,年均增长 1.2%; 家禽出栏 1082.76 万只,年均增长 12.0% ,存栏 696.91 万只,年均增长 8.2% 。畜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2000 年的 30.9% 提高到 32.6%

5 、农业机械化长足发展。 2005 年,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 122.07 万千瓦,“十五”期间年均增长 6.2 %;农业机械总值(原值)达到 4.6 亿元,年均增长 3.8 %;农机化资金投入 6200 万元,年均增长 4.4 %;农机经营总收入 3.22 亿元,年均增长 4.9 %;培训各类农机技术人员 3000 人,年均增长 2.7 %。

6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十五 期间,全州建成高稳农田(地) 193.25 万亩,中低产田改造 170.19 万亩, 25 度以下坡地改梯地 69.56 万亩;以蔬菜、花卉为主体的设施农业初具规模,建成各类大棚 2948 亩,其中钢架大棚 618 亩。

7 、农村能源和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到 2005 年,全州累计沼气池保有数 12.13 万户,节柴改灶保有数 49.61 万户,太阳能 9.53 万平方米。针对我州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加大违禁农(兽)药的查处力度,开展了毒鼠强和假冒伪劣农(兽)药、饲料的专项整治工作,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35.92 万亩。

8 、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十五”期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农业科技的示范推广出现战略性调整,水稻旱育稀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和畜牧、蔬菜、蚕桑、亚麻、农机、生物资源等新技术开发应用,如优质粮食品种推广,肉牛冻精改良和猪品种改良,蔬菜、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扩繁,专用长效复合肥料及生物肥料的应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与动物疫病新技术应用,农产品加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增加了科技含量,促进农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达 43% 。同时实施绿色证书培训 122443 人,青年农民培训 3500 人,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50 万人次。完成农机成人教育培训 0.3 万人。

9 、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至 2005 年,全州有天然药业、蔬菜、畜牧、蚕桑、食用菌、优质林果、农作物种子、农产品深加工等 8 大类农业龙头企业 117 个,固定资产总额达 10.27 亿元;年加工(或经营量)达 35 万吨,占农产品总量的 18% ;销售额达 13.28 亿元,实现税收 3370 万元,利润 4281 万元;带动农户 32.5 万户,占全州农户总数的 58.0% 。其中:签订订单的农户 17.1 万户,带动农民增收 1.46 亿元,户均增收 450 元。

10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加大减负专项整改治理力度,通过开展对涉及农民负担收费项目的清理和农民建房收费、农村中小学教育收费等涉农收费项目的专项治理,有效遏制了农村 三乱 现象,农民减负率达 90.5%

11 、农业信息体系从无到有、初见成效。 2001 年以来,在积极争取上级扶持的同时,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步伐,已经建成以州农业局为中心,横纵连接的全州农业网络平台,结合 信息入乡工程 的实施,已建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 37 个。自 2004 5 月开通以来,网站发布农业、农资、农产品信息 6000 多条,促成农产品交易 225 万元。

12 、扶贫工作重点突出、措施有力,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1 年以来,通过对以村为单位实施的重扶村及温饱村建设,使贫困地区 72.24 万人民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为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各项扶贫措施的实施,使全州贫困地区绝对贫困和低收入贫困人口逐步减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 、农民增收困难。近年来,但由于农产品价格普遍偏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过大,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剩余劳动力多,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依然突出。

2 、水土资源紧缺,综合生产能力不强。楚雄州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中低产田地占耕地的比重大,单产水平低。

3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虽然近年来我州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但绝大部分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带病运行或不能正常运行。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降雨分布不均匀,冬春干旱,夏秋雨涝,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4 、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化肥、农药、兽药、含激素的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和其它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农产品污染和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不容乐观,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更显突出。

5 、农业投入困难。一方面,由于我州经济结构单一,财政收入增长乏力,自给率下降,支农支出增幅减缓。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实力不强,农民收入水平不高,而农业的自我积累和多渠道投资的能力都比较弱,对财政的依赖程度较高。

6 、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我州多数农产品主要以单一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精深加工层次低,技术创新能力弱,产业链短,产业集中度不高、关联度低,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弱,辐射面不广,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的联结机制不完善,难以形成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农产品品牌,抗御风险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弱。

7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新形势的要求不相适应。州、 县、乡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体制不顺,运行机制活。农业科技人才不足,流失严重。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与市场的需求结合不够紧密。

二、 十一五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1 、党中央、国务院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将继续执行,且扶持力度有所加大。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农业,全社会更加关注和支持农业。提高农村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将成为方方面面、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目标。

2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科技、现代生产要素、现代物质装备和现代农民武装农业,将为农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技推广机构健全,有完整的良种繁育和农业推广体系,庞大的农业科技队伍,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农业科技成果的现实转化。    

3 、楚雄州地处滇中要道,东连省会昆明,北接四川攀枝花市和凉山州,西邻大理和丽江市,南毗玉溪市和思茅市,是省会昆明市西出滇西七州市及缅甸的必经之地。境内铁路、公路交通发达,与周边州市城市及东南亚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十分方便。

4 、全州立体气候突出,具有种植适应多种气候的农作物种类,发展不同季节相同作物品种的优势,满足市场在不同季节对农产品的需求;具有丰富的野生农作物品种资源和传统栽培的旱地农作物品种,有利生物资源创新产业的开发,满足市场对多种营养、保健食品的需求。

5 、粮食连年丰收,饲料粮供给充足,全州牛羊群体基数大,结构较为合理,有大量宜牧草山、草坡和可供开发利用的农作物秸秆,光热条件较好,全年青绿饲料丰富,为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随着城乡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畜产品市场需求仍有巨大潜力。州委、州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畜牧业产的实施意见》为我州畜牧业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政策保障。

6 、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不断增加农业基础建设投入,将为农业稳产高效打下更好的基础。

7 、市场农业、科技农业、效益农业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将逐步改变农业的弱质状况。

8 、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全面稳定的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改造、重视和提高,推动农业、农民与市场机制接轨,走产业兴市场,市场带动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子,将为农业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开创一条有效途径。

三、 十一五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特色,突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加快农业产业化,全方位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 多予、少取、放活 的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特色产业培植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 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整合要素达均衡,统筹城乡共发展 。始终坚持 四条基本方针 。一是始终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始终坚持把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三是始终坚持把科技和教育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来抓;四是始终坚持把推进农业的对外开放摆在农业发展的突出位置。

(三)发展战略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方向;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科教兴农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集约农业等外向型农业,推进农业的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进程,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及基地认证步伐。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大农产品品牌打造力度,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培养壮大中介组织,促进土地流转、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产品流通,推动农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

(四)基本原则

1 、市场导向原则。立足国内市场,着眼国际市场,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具有资源优势、市场占有率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农产品,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 、科技创新原则。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率,增加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

3 、可持续发展原则。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护和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保持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4 、城乡统筹发展原则。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

(五)发展目标

总的目标是实现 :“ 两增长 三优化 四提高 ,形成 五个新格局

两增长 :农、林、牧、渔总产值年均增长 6 %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6 %以上。

三优化 :优化品质结构;优化产品结构;优化农业内部结构。

四提高 :提高农业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综合商品率。

五个新格局 :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农业发展新格局;以农业产业化为主轴,形成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新格局;应用市场新机制,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新格局;稳定、完善与创新并举,建设名副其实的双层经营体制新格局;完善信息网络、科技推广、良种繁育及质量监测等服务体系,形成比较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新格局。

具体发展目标是:到 2010 年全州农、林、牧、渔总产值实现 110 亿元。其中农业产值 60 亿元 , 畜牧业产值 33 亿元 , 林业产值 16 亿元,渔业总产值 1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000 元。粮食总产 94 万吨;烤烟种植 50 万亩,收购 165 万担,优质烟比例达 85% 以上;蔬菜种植面积 60 万亩,外销蔬菜 30 万吨以上;桑园面积 14 万亩,产鲜茧 7800 吨。肉类总产量 34 万吨,年均增长 6.9% ;禽蛋产量 0.87 万吨,年均增长 8.2% ;奶类总产量 5720 吨,年均增长 20.0%; 蜂蜜产量 1000 吨,年均增长 1.8 %。渔业总产量 1.3 万吨。基本农田保护区 230 万亩,占耕地面积的 99% 以上;有效灌溉面积 181.41 万亩,占耕地面积的 95% 左右。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 132 万千瓦,年均递增 2.4 %;农机经营总收入 3.7 亿元,年均递增 2.8 %。“十一五“期间,全州完成绿色证书培训 10 万人,建设绿色证书示范村 150 个,示范乡 15 个;培训农村实用技术 50 万人次;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提高到 50% ;全州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 56 万人次左右,培训 36 万人;全州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64 %;全州 5 年新增农村沼气池 10 万口。  

四、发展重点

(一)优化布局,促进优势产业发展

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抓住重点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明显区域优势的农产品,逐步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带。

1 、优质稻布局。全州种植水稻 90 万亩,其中,种植优质稻 70 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 78 %。

2 、玉米布局。全州种植玉米 60 万亩,其中,种植冬早鲜食和粮饲兼用型玉米 30 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 50 %。

3 、马铃薯布局。建立海拔在 2400-2600 之间的以山区为重点布局的大春马铃薯种薯生产区;建立海拔在 1900-2300 之间的以山区、半山区为重点布局的秋作马铃薯生产区;建立海拔在 1600 米以下的山区、坝区冬、早马铃薯生产区。发展加工型品种 10 万亩,菜用型品种 10 万亩,共 20 万亩。

4 、脱毒红薯布局。在元谋、牟定、大姚、永仁、楚雄发展脱毒红薯 13 万亩,为云南燃料二厂和元谋工业原料及食用酒精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原料支持。

5 、优质蔬菜布局。建设以元谋、禄丰为重点布局的低海拔乡(镇)冬早蔬菜基地,以武定、南华、大姚为重点布局的冷凉山区夏秋高山反季蔬菜基地,以姚安、楚雄为重点布局的中海拔乡(镇)夏秋蔬菜基地,以双柏为重点布局的野生蔬菜基地。全州种植优质蔬菜 60 万亩,其中,种植无公害蔬菜 36 万亩,占蔬菜种植面积的 60 %。

6 、优势烟叶布局。在全州海拔在 1500—2000 米之间的坝区、半山区乡(镇)的优势产区,发展、巩固完善90 万亩优质烟基地建设。

7 、优质蚕桑布局。立足现有基础,以姚安、大姚、楚雄、永仁、双柏、南华六县市为重点,全州新发展桑园 7 万亩,桑园面积达到 14 万亩,形成茧丝产业带。

8 、人工食用菌布局。以武定、楚雄、禄丰、大姚、姚安为重点,发展 200 万平方米。

9 、优质畜产品布局。( 1 )在禄丰、牟定、姚安、南华四县重点建设 30 个标准化肉猪(优质仔猪)生产乡、镇。( 2 )在双柏、元谋、楚雄、南华、大姚五县重点建设 30 个肉牛生产乡、镇。( 3 )在双柏、楚雄、大姚、永仁、武定、禄丰、元谋七县重点建设 30 个黑山羊生产乡、镇。( 4 )在武定、禄丰两县重点建设 20 个壮鸡生产乡镇。( 5 )中在大姚、姚安、武定三县重点建设 10 个中蜂养殖乡镇。( 6 )在楚雄市重点建设 20 个奶牛生产专业村。

(二)优化结构,挖掘潜力,提高效益

1 、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稳定面积、加大投入、优化结构、提高优质率、稳定总量。充分发挥粮食生产基地县的优势,优化粮食品种、品质结构,扩大优质水稻、优质玉米、优质专用马铃薯、优质食用豆等高效作物种植面积,以优质化、专业化推动粮食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加强以高产稳产农田建设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强耕地质量体系建设工作。实施 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推广水稻旱育稀植、玉米育苗移载、地膜覆盖等节水技术,推广标准化、规范化栽培,采取综合措施防治作物病、虫、草、鼠害,提高粮食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一是稳定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坚持 主攻单产、提高品质、降低成本 的方针,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290 万亩以上,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抗病品种,推广先进实用的精耕细作、配方施肥、立体间套作、旱地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和防灾减灾等新技术;二是提高良种化水平,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形成种业育、繁、加、销一体化的格局,提高各类粮食作物优质品种育、繁、推广应用能力和良种覆盖率。大力发展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提高机耕、机耙、机播、机收、运输、农产品加工等机械化水平。三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成一批高产稳产的标准粮田,提高耕地的产出率。

2 、优化烤烟生产结构。继续优化布局,烤烟种植向最适宜区集中,向烤烟种植大户集中,按照 稳定政策、强化科技、主攻质量、提高效益 的原则,在稳定面积和收购总量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烟叶内在质量,提高优质烟比例,围绕打造楚雄 两烟 品牌,按照原料服从配方、品质服从加工要求的原则,强化基础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的总体素质。 一是坚持烤烟 双控 。全面推行烟叶种植收购合同,用合同稳定规模、控制总量;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坝区、发展山区,建立和完善山区、半山区优质烟生产基地烟水配套设施;三是合理布局、科学管理。坚持隔年轮作制,以县为单位轮作率达 100% ,单一品种种植不超过 50% ,合理掌握施氮量,规范农药施用,完善病虫害预测预报,建立和实行准采证制度,提高烟叶安全性;四是扶持专业户、培养技术能手。扶持和培养一批农业服务型专业户(育苗专业户、机耕专业户、烘烤专业户),推进商品化漂浮育苗,实现 100% 商品化育苗和统一供苗。从辅导员和种烟户中,培养一批种植能手和烘烤专家,带动烟农搞好烤烟生产。

3 、优化林业生产结构。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州目标,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实施五大工程,发展五个林业产业群,管好公益林,搞活商品林,推进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建成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一是以分类经营为基础,继续依托天保工程、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项目,加大造林及封育力度。 十一五 期间,完成人工造林 90 万亩,飞播造林 75 万亩,封山育林 160 万亩;森林管护面积 1977 万亩;完成义务植树 4250 万株,封山育林重点安排在全州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极端脆弱地区和城镇近山面山的低产次生林地或灌木林地以及江河沿岸造林难以成效的无林地区。二是结合产业结构和区域种植结构调整,重点在双柏、楚雄、南华、大姚、永仁、禄丰等发展核桃 40 万亩;在元谋、永仁、武定、大姚等县市发展油橄榄 5 万亩;在南华、牟定、姚安、楚雄、禄丰等县发展以桉树、黑荆为主的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 15 万亩。

4 、优化渔业生产结构。以保护和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主攻方向,加强以渔政执法、渔业科技推广和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为重点的渔业保障体系建设,统筹兼顾渔业增效、水产品安全、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是加强水产原良种基地建设。投资 270 万元,改造、完善南华两旗海鱼苗场,使其成为州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广温性鱼苗场,扩建元谋丙间水库鱼苗场,使其建成州内热带水产苗种生产基地。二是大力推广稻田养鱼,强化稻鱼工程措施,每年推广稻田养鱼 15 万亩,其中每年推广工程化稻田养鱼 4000 亩,每年投入资金 40 万元,合计投资 200 万元,到 2010 年全州平均单产达到 17 千克。三是重点加强渔业执法体系、渔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和水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十一五 期间,各县(市)初步建立起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机构,建成州级和楚雄、姚安、元谋四个水生动物疫病检测室,为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和水产病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建立完善州、县(市)渔业执法机构和队伍,装备必要的取证和办案设备。

(三)突出特色,着力提升两大产业

1 、提升畜牧产业。在巩固提高猪禽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牛羊产业,加快发展奶业,实施龙头企业引进和扶持、畜禽良种、牧草种植与饲料开发、畜产品基地建设、动物疫病防治和畜产品安全、畜产品市场和营销网络建设六大工程,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结构,围绕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重点,加强商品基地建设,加快畜禽良种推广步伐,提高畜禽个体生产水平和畜禽产品质量,大力推广畜禽科学养殖综合配套技术,提高畜牧业生产总体水平和效益,积极推进以养殖小区、养殖示范村为载体的标准化、规模化饲养,促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建立和完善动物防疫体系、畜牧生产资料监督检验体系和畜产品安全体系,建好动物疫情测报站和动物疫病诊断检测实验室,提高对重特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反应能力。积极引进和培植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和带动畜牧产业化经营。积极建设和培育畜禽产品交易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扶持发展畜产品营销组织,提高我州畜产品外销能力。大力发展优质牧草和农作物秸秆、农副产物饲料开发,加快畜牧产业发展步伐。 2010 年全州肉牛出栏 44.6 万头,肉猪出栏 257.56 万头,肉羊出栏 114.86 万只。

2 、提升蔬菜产业。面向 三北 及沿海地区,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突出 名、特、优、稀 和精细菜的生产加工。依托元谋县蔬菜公司、万家利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和元谋蔬菜批发市场,围绕外销冬早蔬菜基地、高山反季蔬菜基地、夏秋蔬菜基地和野生蔬菜基地。 十一五 期间蔬菜产业向无公害生产的优势产区集中,采取保护地栽培与露地栽培相结合、常年种植与反季节性种植相结合,优化品种结构,在优势产区建立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提升蔬菜的质量安全水平,加快无公害蔬菜的国家农产品质量认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创名牌产品,打好 市场差、时间差 ,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四)建立良种基地,促进种养业提质增效

1 、水稻、玉米良种繁育基地。充分发挥州内 育、繁、推 技术配套推广体系和 产、供、销 一条龙服务网络的优势,以楚雄、姚安、禄丰为重点布局,巩固和发展 公司 + 基地 + 农民 的水稻、玉米良种繁育基地 10 万亩,实行精加工、小包装、统一品牌销售。

2 、薯类良种繁育基地。充分发挥楚雄州农科所的组培技术和现有设施、试验基地优势,加快加工型、食用型马铃薯和红薯的脱毒组培苗、原种生产。在全州适宜区建立 1 万亩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在元谋建设 1000 亩脱毒红薯原种繁育基地和 3000 亩脱毒红薯种苗生产基地,辐射周围县乡。

3 、优质蔬菜制繁种基地。充分发挥热区资源优势,加强与省内外蔬菜良种经营公司的联系和合作,以订单生产的方式,以永仁、元谋为重点,巩固和发展冬季优质蔬菜制(繁)种基地 4 万亩。

4 、畜禽良种繁育基地。我州独具竞争力的撒坝猪、云岭黑山羊、武定乌骨鸡是我省地方优良畜禽品种,已被列入《云南省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规划》,撒坝种猪畅销省内各州(市),商品黑山羊远销广东、福建,武定壮鸡畅销省内大中城市。 十一五 期间在牛羊禽良种推广上推行 集体个体齐上,良种良法齐推 民营为主,政府扶持 的畜禽良种推广网络建设方针,大力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和个人创办家畜品种改良站,肉牛品种改良重点推广冷冻精液改良,每年扶持新建 10 个肉牛冻精改良站,以私营为主,逐步扩大肉牛冻精改良服务网络,肉羊品种推行本品种选育串换和引进外来优良品种杂交改良相结合的路子,每年新建 30 个黑山羊个体种羊场,逐步扩大供种能力,提高我州肉羊生产个体产肉量。生猪在坚持约长撒商品猪生产技术路线的同时,逐步引入洋三元、配套系,推广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提高生猪生产竞争力。

(五)实施五项重点工程

1 、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各级农业科技推广单位和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既懂经营又懂管理、辐射能力强的农业科技示范户,发挥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作用,拓宽科技下乡的渠道,构建政府组织推动,市场机制参与,科研、教学、推广机构带动,农业企业和技术服务组织拉动,专家、技术人员、示范户和农户互动的新型农业科技网络;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龙头企业、农技推广组织、专业人员、农产品经纪人围绕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兴办不同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服务性强、带动能力大的农村专业协会,提高行业整合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向农民提供科学技术、市场信息、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服务,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力争到 2010 年,在全州 10 个县市,选定 20 个重点示范乡镇、 100 个重点示范村,培育 1 千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 2 万农户;重点示范区内主要先进适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 90% 以上,示范户人均纯收入每年提高 8% 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每年提高 1 个百分点。

2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按照全州统一领导、各级政府负责、综合组织协调、部门业务指导、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方针,本着求真务实,抓专、抓细、抓实的原则,立足当前,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结合部门和县市特点,因地因事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全面推进。重点抓好食品源头、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强化种植业产品农药残留、畜产品违禁药物滥用和兽药残留超标行为、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行为三项整治。以粮食、蔬菜、肉类等鲜食农产品为突破口,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假贩假的不法行为,加大对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教育农民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切实解决鲜食农产品污染物超标问题。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农产品区划,选择产地环境质量较好,农业投入品能有效控制的地区建立一批无公害蔬菜和肉类生产基地。制定并实施楚雄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引导和帮助农民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加强认证体系建设,支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并获得标志使用权。加强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管理,确保认证产品的质量和社会公信力。设立监测机构,按照不同的监测对象,不同的生产与营销环节,不同的行政区域和服务范围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州、县和重点市场的分级监测网络,严防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农产品流入市场。力争到 2010 年,在全州十县市建立健全检测监测网络体系;主要农产品实现无公害化生产,农产品市场抽查合格率达 90 %以上;州内农产品加工企业违法使用禁用食品添加剂和超量使用添加剂行为得到根本遏制;城市生猪定点屠宰率达到 100 %,基本消除注水肉和病畜肉上市。全面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实现从食品生产到销售的全程监控,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食品。

3 、高稳农田建设、退耕还林与环境保护工程。多渠道争取高稳农田项目建设资金,认真做好农田水、渠、路配套规划,继续开展以农田水利和地力建设为主的高稳农田建设,严格保护耕地和草山资源,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研究和推广合理轮作、精耕细作、培肥地力等耕地可持续利用技术。坝区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亩产量达到 400 千克以上;山区以改造 25 度以下的坡耕地为主,亩产达到 300 千克以上。抓好元谋退耕还林口粮田试点,在此基础上努力加大前期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建设资金,力争在“十一五”期间覆盖全州大部分县市。大力发展推广农村沼气;推广合理轮作,限制农药化肥施用量,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提倡使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和缓释性化肥;发展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生产,生产真正无污染、纯天然、高品质的健康食品,使农业生态环境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农民增收。 进一步加强农用耕地的保护,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新机制,建立土地供应对土地需求的引导制约机制,合理分配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促进利用存量土地;在农用地转用审批中,严格审查补充耕地方案和资金落实情况,严格执行耕地 占一补一 规定;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 , 做到占补平衡。

4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培训工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州、县、乡、村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管理服务体系,做到领导、组织、人员、服务到位。动员和利用全社会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的广泛培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提高转移就业的竞争能力,逐步形成以培训促进转移,以转移推动培训的良好局面,“十一五”期间培训农村劳动力 36 万人,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 54.83 万人。同时,加强与输入地区和企业的合作,促进农村劳动力长期持续转移,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社会稳定。

5 、农业信息化工程。逐步建立农业五大数据库:农业气象数据库、土壤数据库、农业信息数据库、农业重点龙头企业数据库、农情统计数据库。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服务 三农 的平台,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经营提供准确、及时、有用的信息。结合农业部实施的 金农 工程,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建立覆盖全州 10 县市的州、县、乡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实施我州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积极探索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现有加工能力的改组、改造,加快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使我州农产品加工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有一个大的发展。重点发展粮食、薯类、油料、肉类的精、深加工,把蔬菜和奶类等产品的加工作为农产品加工业新的增长点。农产品的加工品及制成品要向多样化、营养化、方便化、安全化和优质化方向发展。合理调整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坚持大中小企业相结合,全面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组织、中介组织等龙头企业的发展,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七)加快农机化发展步伐,促进农机化水平提高

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农机化装备结构,稳步提高农机化装备水平,加快农机化服务市场化、社会化进程,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进一步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引进和推广,促进农机化技术创新。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畜牧业、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抓好种子清选、包衣等环节的机械化服务,大力推进牧草生产机械化;因地制宜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加快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不断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对农业生产服务组织和农民购买大型农业机械给予资金补贴。完善农机化标准体系,强化农机技术培训和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不断创新机制,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快速发展。

五、主要保障措施

十一五 期间,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中心任务,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基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健全服务体系为保障,力争通过努力,使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一)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重视严格保护耕地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重视维护种粮农民的利益,始终重视增加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的收入。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多方支持,对农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政策倾斜,对农民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充分理解。农业和农村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头绪很多,不仅分管领导要直接抓,而且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要深入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帮民富,及时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善于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用民主法制的办法推动农村工作,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政策指导、信息引导和服务疏导上来,突出抓好农村政策的落实力度,充分调动和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重视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和设施建设,继续搞好文化、科技、卫生 三下乡 活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文明新村建设,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确保农民安居乐业。

(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围绕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目标,突出抓好生产发展,着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

(三)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认真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加强土地承包纠纷调处,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 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 依法、自愿、有偿、规范 的原则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要求,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把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落实到农户。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征地程序,健全和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制度,构建农民负担监管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筹资筹劳 一事一议 制度,加大专项治理力度,严防农村 三乱 问题的发生。

(四)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

按照《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产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不断加大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结合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各级政府合理分担的投入约束机制,确保财政资金投入稳定按比例增长。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创新投融资方式,不断完善政府投资与社会资本结合、运行和评价的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通过财政扶持、税收减免、信贷优惠等政策措施,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业资源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投资农业的新格局。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动植物病虫害防疫与防治、农业科研、农技培训推广和食物安全公共储备、农业保险、自然灾害救助、环境保护与建设等方面政策和资金的倾斜力度。坚持和完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救灾补助等政策,并加大补贴力度和范围。

(五)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治本之策。 十一五 期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加强六个方面的建设:

1 、加强土地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建设。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善和配套农田灌溉系统,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采取治水改土与培肥地力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继续建设高稳产农田,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坡地改梯田、退耕还林(草)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实施 沃土工程 ,引导和鼓励农民珍惜和保护耕地,建设和利用好耕地。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积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引导农民多施农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搞好优质粮、油、蔬菜、动物无规定疫病区、优质安全畜禽商品基地建设,实施旱作节水工程,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基地,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 、加强农业的物质装备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因地制宜引进先进农用机械,完善农机服务体系,组织好农机跨区作业,大力扶持粮、油、菜、畜、桑等主要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加工业,推广秸秆还田机械、排水开沟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收割机械、设施农业机械。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的生产和流通,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农业用电、用油的需要,杜绝乱收费。

3 、加强市场开拓及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建设。在优势农产品产区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现有的市场交易和检验检测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扩大辐射范围,建立农产品市场预测系统,鼓励营销企业组织农产品外销,不断开拓市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市场多样化的要求,不仅要提供更多的初级产品,还要提供丰富的加工制成品,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4 、加强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不断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服务的投入,增加支农资金在财政中的比重,加强种养业良种体系等农业 七大体系 的建设,从品种改良、防灾减灾、质量安全、信息传递、公益服务等方面提高基础支撑和保障水平,完善农业自然灾害、生物灾害、重大疫情疫病的反应机制,健全防灾、减灾体系。

5 、加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职业培训、就业培训和 绿色证书 培训,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农民,帮助农民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增强法制观念,普及市场知识,更新经营理念,提高组织化程度,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六)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1 、抓住带有全局性、方向性、关键性的科技项目,组织地区、部门的科技力量联合攻关,如蔬菜、啤酒大麦、脱毒红薯、蚕桑及加工型马铃薯产业化发展,肉牛、肉羊、奶牛品种改良,专用长效缓释化肥,高效节水节肥技术,主要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及深加工技术,要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力求取得新的突破。

2 、以技术开发促进新产业、新产品的发展,以新技术的消化吸收支撑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逐步建立科研、推广、中介服务连结的新型推广网络。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农业技术专业人才,使重要产业、主要学科都有一定数量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选,建立农业专家咨询网络,使农业科技向更宽更深的层次发展。

3 、结合 绿色证书 培训和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责任制和激励机制,培训与扶持并重。按照 实用、实际、实效 的原则,建设一支有技能、有知识、能示范、能服务,具有较强带动辐射能力的农村人才队伍。

4 、生产用肥从常规单一品种向氮、磷、钾复合配比,微量元素合理搭配方向发展,从无机向有机、无机复合发展,从速效向缓释高效发展。充分发挥生物资源优势,开发和推广对人畜和环境安全的生物农药。

(七)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以工促农、协调发展方针,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居民就业,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共同进步,形成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城镇与农村共同繁荣的局面。

1 、加快小城镇建设。以县城为重点,以产业为依托,坚持突出特色,配套建设,提升县城和重点集镇聚集、生产、流通和带动功能。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产业、资源的整合力度,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发展各类工业型、农业型、流通型、旅游型等各具特色的重点集镇。坚持 谁投资、谁受益 的原则,吸取民间资金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良性循环,提升小城镇的规模效益,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2 、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程。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工培训工程为主线,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进一步优化就业环境,逐步将进城入镇就业的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范围,确保农民工的工资收入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认真落实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享受与城镇居民子女同等教育权利的政策。充分利用和不断完善现有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建立农村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信息对接机制,加强跨区域劳务协作和劳动服务工作,通过订单培训、定向输出,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八)扩大开放,提高农业竞争力

目前我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与全省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不相符,应该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扩大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加工制成品生产,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实施 走出去 战略,提升我州农业竞争力。要加快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通过政府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推动,建立一批马铃薯种苗、优质蔬菜、优质畜产品、中药材等有市场前景、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加强农业对外经济合作,加强对外地品种资源、先进技术、设备、管理理念的引进、消化,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通过合作研究、合作开发和人才培训,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管理干部和企业家的素质,为加快科技进步,促进改革开放创造条件。

(九)发展县域经济,壮大经济实力

目前,我州绝大多数县市还是以农业农村经济为主体,发展县域经济,依然要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在首位。增加农民收入是 十一五 期间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题,过去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农业和农村内部,而现在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更多地来自农业和农村外部,农民收入来源逐步多元化,增加农民收入主要依靠非农产业的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就是要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就是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化,大力推进工业化使农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大规模地转入工业部门和城镇就业。要充分发挥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城市工业的升级和梯度转移,并与县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相结合,在 十一五 期间大力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业体系,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围绕以水电、矿产资源、农业原料为主的加工业,以彝族特色风景区为主的旅游产业,以金融、贸易、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一批以产业特色为品牌的企业,强化市场功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合理规划和布局小城镇的发展,在 十一五 期间使我州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程度提高,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快速实现农业产业化,不断拓展农业为城镇服务的领域,发展和构造城乡经济双向驱动、双向传递、双向扩张的联系链,使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经济发展融为一体。把县域经济和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发展以粮食、烤烟、蔬菜、蚕桑、亚麻、畜牧业、马铃薯、牛奶和天然药物为主的优势农产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培育一大批特色明显、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支柱产业群,走特色经济之路。加快农工贸一体化小城镇建设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组织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一条龙服务,逐步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大幅度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和发展路子,力争通过 3—5 年的努力,使有条件的村委会(居民社区)的集体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无经济收入的 空壳村 三分之二以上有稳定的集体收入。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创新,多途径、多方式地加快发展,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财务及资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强化民主监督。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积累机制,把增加集体积累列为考核领导班子和干部的重要内容,对集体经济收支进行规范管理,实行集体经济收入分配比例和分配总量控制,防止分净吃光,培植集体经济的发展后劲。重视和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合法利益。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采取措施使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工作迈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确保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激活统分结合下的农村集体经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建立中介服务型、农副产品加工运销型等经济实体。妥善处理农村集体债务,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采取增收还债、清欠还债、节支还债、归责还债、降息减债、核销减债等办法,逐步清理和化解村级债务。

(十一)继续抓好扶贫开发

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重点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和特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对目前极少数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地区的特困人口,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实行搬迁扶贫。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注重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进一步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益。继续安排并增加扶贫贷款,积极稳妥地推广扶贫到户的小额信贷,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大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开发,继续做好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贫困地区工作。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

(十二)大力推进依法治农进程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现代网络技术,持续深入开展农业普法工作,营造尊重、执行《农业法》的环境,将农业法律法规宣传到村、到户,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进一步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全面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到 十一五 末,全面建立起县级农业行政综合执法队伍,改善执法装备,提高农业行政执法效果。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和队伍建设,全面落实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完善依法治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执法监督制度,继续全面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促进公正执法和严格执法。继续加大执法力度,整顿和规范农业投入品市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化肥等坑农害农行为,确保农产品和农资市场安全。深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努力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管理向应用法律手段管理为主的转变,全面推进农业各项事业依法治理,实现农业管理工作法制化。

十一五 规划是进入新世纪,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第二个五年规划。各级农业和农村工作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务实创新,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和服务,依靠广大农民的创造精神,全面开创 十一五 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