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hhszfxxgk-/2021-0326002 公开目录:统计信息 发布机构:楚雄州统计局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21-03-03 10:22:52 文  号:
标 题:
楚雄州“十三五”时期粮食生产情况分析

楚雄州“十三五”时期粮食生产情况分析

“十三五”期间,楚雄州紧紧围绕增粮增收保供给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努力克服多种不利因素影响,以强化粮食生产能力提高为抓手,牢牢守住粮食生产这个“压舱石”,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撑。

一、我州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一)生产规模不断壮大

“十三五”期间,全州粮食播种面积由359.2万亩增加到368.3万亩,年平均增长0.5%;粮食总产量由115.8万吨增加到126.7万吨,年平均增长1.8%。

(二)主要品种随势而变

全州的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品种为玉米、稻谷、豆类和小麦。玉米种植模式简单、适应性强,成为第一大粮食作物,在种植面积中占比达30%以上;稻谷受气候条件及生产条件变化影响较为明显,在种植面积中占比24%左右;近年来受冬春干旱频繁出现、播种及收割成本加大等因素影响,小麦在种植面积中占比16%左右;适宜栽培的豆类新品种更新步伐不断加快,豆类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在种植面积中的占比已不断攀升到10%以上。

(三)“藏粮于地”保绝对安全

1.“十三五”期间,全州建成耕地质量监测点41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8个、州县(市)级28个。

2.充分利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成果,围绕省级下达农田建设任务,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向禄丰县、楚雄市两个产粮大县进行倾斜,按照相对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要求,扎实开展项目工作。

3.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绿肥种植、推广商品有机肥、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等系列工作开展,全州耕地质量逐步得到提升。根据省级认定,全州2018年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61等,较2017年提升0.14个等级。截至2020年,全州耕地有机质较上年提高7.86g/kg,增长2.5%。

(四)“藏粮于技”促能力提升

1.截至“十三五”末,全州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2 %,比“十二五”末提高近7个百分点,位居全省中上水平。

2.“十三五”期间,全州先后开展水稻集中育秧机插秧、超级稻高产高效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快速腐熟、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组织实施粮油高产创建、有机肥替代化肥等农业项目,进一步推进优质稻生产基地等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3.“十三五”期间,因应近年来的农业重大病虫害发展形势,在全州103个乡镇设立311个草地贪夜蛾监测点,在4个乡镇安装草地贪夜蛾高空测报灯4盏,每亩平均挽回产量损失18.2千克,确保了农业增产增收。

(五)农作物种业蓬勃发展

1.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和光热条件,我州的“楚粳”系列水稻良种生产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广阔市场,目前已成为全省和四川、贵州等地温暖稻作区常规粳稻引调种中心,元谋、永仁已成为全国粮经作物良种的冬繁制种南繁基地。截至“十三五”末,楚雄州农科院选育的水稻品种审定编号已到楚粳49号,其中通过省级审定的品种33个;楚粳 27号、28号、37号是经农业部认定的云南省仅有的三个超级稻品种;楚粳37号、40号获全国水稻优良食味品种称号;楚粳28号、39号为粳型优质米品种;“楚粳”系列水稻品种已成为云南省中海拔稻区推广种植面积最大的主栽品系,在全省推广种植达400万亩,占全省适宜稻区种植面积的85%以上。

2.全州主要常规农作物良种商品率达95%;杂交玉米、杂交水稻供种率达到100%;脱毒马铃薯种自给率达到50 %;特色经济作物良种商品率达到95 %;使全州各类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 %以上,基本做到农民种田不留种。

(六)优势产区基本形成

继楚雄市后,2017年禄丰县被认定为产粮大县,使全州的产粮大县数量达到2个,占全州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在35%左右。截至“十三五”末,全州粮食产量达10万吨以上的县市数量由5个增加到6个,占全州粮食总产量的比重达73.4%。

(七)生产水平位居省内前列

1.粮食产量占全省的比重稳步提升。截至“十三五”末,全州粮食产量占全省总量的比重为6.7%,比“十二五”末的占比提升0.2个百分点。

2.粮食产量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十三五”期间,全州粮食产量年平均增长1.8%,全省产量年平均增长1.1%,我州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

3.粮食生产位居省内前列水平。“十三五”期间,全州粮食产量持续位居省内粮食产量第7位。其中,我州与多年位居第6位的保山市总量相差20万吨以上,与多年位居第8位的普洱市差距保持在5万吨左右。

二、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防御灾害能力有限,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制约较大。我州地处云南省腹地,属于滇中干旱区,总体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旱、局部洪涝、低温冻害、冰雹、大风等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无灾不成年是我州农业的主要特点。

(二)比较效益弱化种粮选择。单季粮食生产劳动时间在2-3个月不等,比较效益远低于蔬菜、瓜果、苗木、花卉、水产养殖等收益,更不用说外出打工收入,因此近年来农户粮食种植意愿呈下降态势。

(三)农村适龄劳动力和人才流失。一方面,人员老化、劳动力素质不高等现象较为突出,据2016年三农普数据显示,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53.1%年龄在36-54岁,90.5%的人员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和初中。另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的吸引力仍然不足,据农村统计资料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州乡村劳动力资源数年平均下降0.6%。

(四)病虫害发生危害不断加重。由于我州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农产品调运频繁,导致农业重大病虫害传入率和风险增加。总体趋势表现为病虫发生种类增多、频率加快、区域扩大、时间延长、程度趋重,同时新的病虫害不断侵入和一些次要病虫害逐渐演变为主要病虫害,增加了防治难度和防治成本。

三、确保粮食安全的几点建议

(一)牢固树立忧患意识。粮食作为人们最基本的食物资源,其重要性、特殊性是其它任何商品所无法替代的。从长期来看,自然灾害在所难免,粮食需求有增无减,协调发展要求更高。面积是产量的基础,要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必须采取强有力地措施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求,严格保持粮食生产功能区种粮属性,推进粮食高产示范创建,严格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提升粮食产能。

(三)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的基础上,有序引导土地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扶持水稻种植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集中,扶持社会化生产服务体系发展,降低服务成本。

(四)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加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大良种良法、生产环境、有害生物及疫病防控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加强先进适用农机设备研发与应用,提高全程机械化水平;着力抓好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强化宣传、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加强产品全程可追溯体系建设,提高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五)强化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一是完善粮食补贴机制,落实耕地地力保护、农机购置补贴等综合性补贴政策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二是稳步扩大粮食生产政策性保险覆盖面,提高农业保险投保率,巩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三是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