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hhszfxxgk-/2024-0218010 公开目录:统计信息 发布机构:楚雄州统计局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24-02-01 17:17:21 文  号:
标 题:
楚雄州2023年能源生产和消费情况分析

楚雄州2023年能源生产和消费情况分析

2023年,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楚雄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提升能源生产供应保障能力,全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能耗双控的关系,不断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持续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能源稳投资促增长的重要作用,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

一、全州能源生产和消费情况

(一)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能力稳步提升,绿色能源生产平稳增长

2023年,全州生产主要能源产品为电、原煤、煤气、固态生物燃料和热力5大类,生产相对稳定,总体呈现“三增二降”态势,其中:全州全社会发电量211.8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生产原煤117.76万吨,同比增长20.5%;生产煤气1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4%;生产固态生物燃料2.14万吨,同比下降38.0%;生产热力286274百万千焦,同比下降7.7%。

从全社会发电量情况看,火力发电量6.21亿千瓦时,下降0.1%,占全社会发电量的2.9%;绿色电发电量205.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2%,占全社会发电量的97.1%,占比高于全省13.5个百分点,其中:水力发电量136.08亿千瓦时,下降6.4%;风力发电量45.31亿千瓦时,增长11.3%;太阳能发电量24.21亿千瓦时,增长155.9%,年内新增太阳能发电法人企业19户,是全州太阳能发电量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太阳能发电量高速增长,填补水力发电量和火力发电量下降的空缺,有力支撑全州发电量稳步增长。

(二)全社会用电量快速增长

2023年,全州全社会用电量107.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2%,在全省16州市排第3位,增速比去年上升2位。从各行业用电量看:第一产业用电量2.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8.9%;第二产业用电量73.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1%;第三产业用电量17.0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7%。

从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看,城乡居民生活累计用电量为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6%,其中:城镇居民用电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9%;乡村居民用电8.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8%。

从第一、二、三产业中用电总量及增速相对较大的行业用电情况分析看,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用电量2.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3.6%,占第一产业用电量的81.0%;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用电量54.4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9%,占第二产业用电量的74.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用电量50.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3%;第三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四大行业用电量4.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2%,占第三产业用电量的28.1%。由于电力消费总量占比相对较大的6个行业的快速增长,在拉动全州经济增长的同时,全面拉动全州全社会用电量快速增长。

(三)规模以上工业用能量总体快速增加,县市及行业能源消耗量差距相对较大

全州39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耗总量为296.64万吨标准煤(等价热值,下同),同比增长12.7%。从工业的3大门类看:采矿业消耗5.79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1.6%;制造业消耗257.99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6.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制造业消耗32.87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4%。从高耗能行业看,规模以上六大高耗能工业企业累计消耗208.76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70.4%,同比增长10.2%,呈现“五增一降”态势,增速最快的是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大行业,分别增长85.4%和51.7%,详见下表:

从消费主要能源品种看,累计用电量61.55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0.4%;原煤消费量47.82万吨,同比增长8.6%;焦炭消费量58.31万吨,同比下降1.1%。

二、生产及消费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县市主要能源生产受自然资源及环境影响较大,发展差距明显

从分县(市)主要能源生产情况看,原煤生产量同比增长20.5%,实现快速增长(煤炭行业资源整合后全州只有楚雄市和南华县保留有煤矿),分别是南华县同比增长25.6%,楚雄市同比增长6.7%。电力生产总体呈现“六增四降”的态势,发电量同比增长的6个县市分别是,姚安县增长46.5%、南华县增长22.0%、禄丰市增长13.3%、牟定县增长8.1%、大姚县增长7.8%、永仁县增长5.1%;下降4个县(市)分别是,楚雄市下降26.8%、双柏县下降7.1%、元谋县下降4.2%、武定县下降2.0%。从发电分布看,光伏发电范围已覆盖全州10县市,火力发电集中在楚雄市和禄丰市,水力发电集中在除牟定县、南华县、姚安县3县外的7个县市,风力发电集中在除楚雄市、双柏县、永仁县3县外的7个县市。

(二)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县市差异较大

从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耗总量情况看,能源消耗占比居全3位的是禄丰市、楚雄市和武定县,分别消耗165.32万吨标准煤(等价热值,下同)、80.7万吨标准煤和27.31万吨标准煤,分别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56.4%、27.2%、9.2%,3县市规模以上工业消费能源总量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92.1%;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较快的是楚雄市、永仁县和禄丰市,分别增长24.4%、12.6%、12.1%。详见下图:

从县(市)高耗能规模以上工业用能情况看,全州全年综合能源消费量超过5千吨标准煤(当量热值)的企业有27户,累计综合能源消费量166.52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2.7%,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89.3%,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年消费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有4户,全部在禄丰市。在辖区27户高耗能企业中,禄丰市11户,楚雄市7户,武定县6户,永仁县3户。

(三)行业用电量结构及增速差距较大

从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划分的11个行业用电量情况看,不同行业间用电量增减变动较大,总体呈现“九增二降”态势。用电量增速最高的是农、林、牧、渔业,工业,住宿和餐饮业3个行业增速分别是同比增长51.1%、18.2%和13.4%,用电量增速最低的是房地产业和建筑业2个行业,增速分别是同比下降1.1%和0.2%。从用电量占比分析看,用电量占比最大的是工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公共服务及管理组织3个行业,分别占65.2%、4.7%和3.7%。详见下表:

行业分类名称

2023年

2022年

比去年

增减(±%)

占全行业用电比重(%)

2023年

2022年

全社会用电量总计

1073425

931634

15.2

100.00

100.00

一、农、林、牧、渔业

34312

22714

51.1

3.20

2.44

二、工业

699532

591823

18.2

65.17

63.53

三、建筑业

36130

36214

-0.2

3.37

3.89

四、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

50894

47691

6.7

4.74

5.12

五、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7790

16806

5.9

1.66

1.80

六、批发和零售业

32870

29060

13.1

3.06

3.12

七、住宿和餐饮业

15023

13252

13.4

1.40

1.42

八、金融业

1621

1585

2.3

0.15

0.17

九、房地产业

1404

1420

-1.1

0.13

0.15

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4713

4479

5.2

0.44

0.48

十一、公共服务及管理组织

39165

35233

11.2

3.65

3.78

三、工作建议

(一)持续贯彻落实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稳步推进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中心,扎实开展统计调查,加强对能源供需、能源结构、能耗强度等统计监测及分析,积极适应“十四五”能源发展及节能降耗减碳新形势,结合楚雄州实际情况,扎实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积极推进能耗核算改革,夯实统计基层基础,积极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方法,全面统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节能降耗关系,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可靠统计支撑。

(二)强化部门联动,加强能耗“双控”监管力度。各相关部门加强合作,以高质量开展好县(市)“十四五”节能目标年度评价工作为抓手,加强对重点领域和热点难点问题的深入分析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统计信息服务。因地制宜强化对县市、企业用能增长的区域性和行业性深度分析,加强对能耗占比和增长较快的县市和重点企业进行重点监控,加强对重点县市和重点行业能源消费情况的监测预警和研判力度,正确指引他们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节能降耗的关系,引导好高耗能企业加大节能技术改造投入,加强设备改造升级和工艺技术更新。

(三)加强调研服务指导,着力提高统计监测分析能力和水平

围绕能源领域发展变革、能源安全保障、节能降耗等重点内容,从能源供需、能源结构、能耗强度等方面着手,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和能耗消费情况、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好在节能降碳工作落实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准确做好节能降耗形势等的监测分析预判预警,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统计监测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持续提升统计分析研究能力和信息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