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防震减灾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则,大力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践行“三法三化”,抓好各项工作推进,筑牢防灾减灾人民防线,坚决打赢防灾减灾这场硬仗,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参加全国地震监测质量评比获得前三名7项,创建国家级减灾示范社区10个、地震科普示范学校3所,防震减灾工作被考核为全省第一、全国优秀单位。
向上借力争支持。争取国家资金899万元,建成18个基准台、11个基本台、96个一般台和143个预警信息发布终端的地震预警系统,全部上线提供服务,惠及全州群众。争取省级支持445万元,新建元谋县凉山形变和测震综合观测站,即将投入运行。多次向省地震局汇报协调,妥善处理投资120亿元的“中国·元谋远达文旅康养城建设项目”用地与地震观测环境保护,保障项目于今年1月正式开工建设。完成计划投资近1000万元的中国地震科学试验场我州62个站点勘选任务和项目申报,计划投资34万元的大姚县防震减灾主题公园建设项目已进入评估阶段。
向内聚力提效能。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推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以作风革命效能革命为动力,全面提高业务工作质效。将年度重点工作分解成4个项目30个任务清单,明确时限和目标要求加强落实。建立“主要领导全盘抓、分管领导亲自抓、责任科室具体抓、业务人员重点抓”的联动责任机制,真正构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自然灾害风险普查4州(市)10余个县(市)学习全国试点“双柏经验”,“一省一市”楚雄州试点工作通过省级验收,为全省探索出“楚雄样本”。按照“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思路,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并落地见效,累计命名3所国家级(占全省16所的19%)、27所省级、74所州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营造防震减灾安全教育与文化教育并重的楚雄特色。
向外着力促落实。聚焦机制协调,建立健全“统与分”“综与专”“防与救”分工协作,完善部门联动、军地联动、区域协同机制,整合资源“一张图、一盘棋”,构建“全域覆盖、全面融合、全程贯通”的指挥系统,确保统一指挥、快速响应、高效运转、精准调度。周密修订地震应急预案和行业应急预案,细化、实化、具体化抗震救灾实用“口袋书”,指导县(市)开展应急演练,确保临危不乱,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开展震情定期会商和实时跟踪研判,宏微观异常核实“不过夜”和零报告,重点时段提供震情保障服务。积极推进中小学校地震预警终端“一校一台”布设,向省级争取支持350套。加大危险源、风险源“两源”监测,抓实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对发现的45个问题正在全力推进解决,切实消除风险隐患。
向下用力抓基层。推进队伍专业化。对标“大应急”任务需要实施地震应急救援“第一响应人”培训计划,组建41人教官团队,开展县(市)培训12期,实现10县(市)全覆盖,拓展乡(镇)培训31期,共培训4350人,打通应急救援“最后一公里”。推进技术现代化。各乡(镇)配置卫星电话、物资仓库,各县(市)建成远程指挥系统,应急、公安、交通、地震、气象等部门实现信息横向联通,为应急处置提供更高效的救援方式和更科学的响应平台。推进宣传常态化。以防震减灾教育“六进”活动为抓手,开展常态化集中宣传、专家讲座、应急演练,建立“立体式”广播、电视、网站、微信公众号、电子显示屏宣传教育网络,组织参加全国、全省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中学生防震减灾知识竞赛,开展“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五个一”系列活动,212所学校800个班级3万余名师生参与活动,培训80余名科普传播师,不断提升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