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绣,绣出了亿元产业,2023年增加值达2.75亿元,带动5.7万名绣娘增收。”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在回应“云南发展资源经济的优势与成效”时,把楚雄彝绣作为资源变产业的一个实例。
近年来,楚雄州深入挖掘彝绣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坚持变资源为经济、建园区促发展、以开放拓市场,千方百计拓宽农村绣娘增收渠道,实现“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转变,跑出特色化、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加速度”。
从“乡村舞台”到“国际T台”
每年正月十五,永仁县中和镇直苴村热闹非凡,村里的男女老少穿上手工缝制的彝族服饰,参与盛大的赛装节活动,这一习俗传承了1350多年,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乡村T台秀”。
千年彝绣,一绣千年。楚雄州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下足“绣花”功夫,通过深化沪滇、闽滇文化合作交流,传承千年的楚雄彝绣自信从容地迈上“走出去”的快车道。从楚雄到北京、上海,再到纽约、米兰,登上国际T台……楚雄彝绣迈出向国际化、高端化、产业化、时尚化进军的坚实步履。
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
楚雄州出台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37条措施和加快彝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1+1+N”政策体系,积极构建“宣传部门拓市场、宣传委员当点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绣坊”的工作落实机制。建成全国首个楚雄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统筹推动制定中国首个“楚雄彝绣”手工刺绣行业标准。创意研发推出“遇见楚雄”“绿羽仙踪”“福来云往”等系列彝绣文创产品,在全球销售“楚雄彝绣”“妈祖文化”联名款产品,合作开发“楚雄彝绣——莆田鞋”联名款文创产品,与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服装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
全州建成彝绣车间77个、绣坊513个,培育彝绣经营户538户,逐步形成“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发展格局。2023年,全州彝绣产业实现增加值达2.75亿元,实现5.7万名绣娘人均收入2万元至4万元,带动2000多名残疾人绣娘就近就业。“绣着花、管着娃、养着家”成为楚雄彝绣的真实写照。
从“彝绣出圈”到“品牌出彩”
楚雄州探索“文化+媒体”“非遗+传播”模式,成功举办首届楚雄时装周,组织服装发布、“非遗传承与发展”全国服装服饰论坛、“非遗雅集”、招商引资推介等活动,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国内外服饰互学互鉴互赏平台。来自马来西亚、老挝等7个国家和福建省、湖南省、海南省、四川省、贵州省及全省16个州(市)的24个代表队、1100余套服装服饰面向群众举办了39场专场发布,促成32个项目达成合作,签约总金额达164.77亿元。
随着彝绣产品矩阵、品牌方阵日臻完善,彝绣文化立体化、宽领域的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增强,在资源变产业的浪潮中,全州上下正聚力将楚雄打造成为全国非遗服装服饰创意设计、生产加工、产品交易、人才培养“四个中心”和云南文化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