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以“有解”思维创新“优解”路径,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城乡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新路子,以产聚人、以人兴业,以组织化就业为农民实实在在增加收入,用心用情用力把群众“烦心事”办成“满意事”。
强保障,突出目标导向,以“一盘棋”聚合力增动能。紧紧围绕“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目标,坚持按照“稳存量、调结构、提质量、强培训、破难点、励返乡、创品牌”工作思路,不断强化“管行业必须管就业,管属地必须管就业,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就业”意识,成立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州就业创业工作,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格局。针对稳就业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围绕就业创业工作,制定出台了《楚雄州“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楚雄州稳就业保就业十八条措施》《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楚雄就业创业10条措施》等一系列稳就业促创业具体措施,进一步完善稳就业、保就业、促创业政策体系。
重创新,突出问题导向,以“改革创新”破难题惠民生。随着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壮大,农业企业投产后出现了“用工难”问题,同时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日益增加等问题更加突出。楚雄州坚持把问题作为工作导向,作为抓落实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树立“有解”思维,用改革破题、以创新开路,紧密对接企业需求与群众所盼,抓重点、破难点,协同解决产业发展、企业用工、群众就业问题。其中,永仁县紧扣产业特点,因地制宜,探索构建“用工企业+用工平台+务工人员”的“幸福里”新型劳务用工平台,将打工“游击队”变为“正规军”,以组织化就近就地就业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在永仁“幸福里”就业服务模式取得良好效果后,楚雄州加大推广力度,目前全州已建成“幸福里”社区26个,帮助20余万产业工人实现高质量就近就地就业,月收入基本稳定在4000元以上。
抓融合,突出效益导向,以“产业就业”双联动互促进。要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家门口要先有业。对此,依托彝医药大健康产业,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高质量实施全国首批20个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为契机,培养彝医药“种植、养殖、炮制、营销、康养、大健康”全产业全链条技能人才,培训831期5万人(次),相关产业吸纳就业5万余人,实现了向产业发展要稳定就业空间。在州委、州政府领导下,在州委宣传部的统筹协调下,组建以彝绣为主营业务的楚雄州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彝绣产业联合会,探索“非遗文化+市场产品+旅游体验+就业致富”的发展新路径,出台“彝绣贷”“彝绣邮”“彝绣保”等一系列支撑彝绣产业长远发展的政策措施,成功创建2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命名13个非遗彝绣工作站,制定出全国首个彝绣手工刺绣技术标准,创建“楚雄彝绣”省级劳务品牌。彝绣还走出“深闺”、走向世界,先后惊艳亮相北京时装周、上海时装周、纽约时装周和米兰时装周,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让彝绣产品变为规模化的产业链,帮助更多的绣娘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让广大妇女获得更多就业创业机会。目前,5.7万多名绣娘(含1200多名残疾人绣娘)拿起绣花针,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至4万元,过上“带着娃、绣着花、养着家”的幸福生活,彝绣产业成为助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把更多妈妈留在家门口就业的“温暖产业”“幸福产业”。
通过抓好以上工作,楚雄州开拓了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新路子并取得成效。永仁县“幸福里”社区产业企业就业联动发展,解决企业用工难、引人留人难、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增收难的“三难”问题。彝绣让妈妈留在家,带娃、绣花、养家“三不误”的家门口就业等经验做法持续“破局出圈”,被央视《焦点访谈》《半月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等各级主流媒体刊载和报道。其中,“永仁县创新打造‘幸福里’产业工人社区”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云南省2023年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先进典型,成为在云南省推广的就业服务“幸福”品牌,形成了“从点上破题寻策、在面上开花结果”的良好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