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是彝医药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承区。近年来,楚雄州以传承发展中(彝)医药为己任,围绕传承创新、能力建设、人才培养、医保支撑构建“四个三”模式,奋力推进中(彝)医药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21年创建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2024年成为云南省唯一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州市,州、县、乡、村100%的公立医疗机构均能提供中(彝)医药服务。
“三项行动”促进传承创新。开展中(彝)医药传承保护行动,2018年全国率先颁布《彝医药条例》,挖掘整理《齐苏书》(成书于公元1566年),编著出版《彝药志》《中国彝族医学基础理论》等6部彝族医药专著和《彝医基础理论》《彝药学》等5本培训教材。整理发布彝医治疗技术规范54项,彝医护理技术20项,彝医经典方40首,彝医诊疗方案15个,其中4项彝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2项彝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230个彝医药名词术语规范被作为国家级团体标准发布。“彝医水膏药疗法”和“拨云锭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开展中(彝)医药研发推广行动,建成首家彝医药研发制剂中心,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目前已建成8条生产线,具备生产15种剂型产品的能力,成功研发出4个国药准字号产品,并荣获47项国家级、省州级科技进步奖。深挖“彝医水膏药”“民药胶囊”等品牌潜力,研发出40种院内制剂,其中24种为彝药特色制剂。建成国内第一家系统展示彝医药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和发展成果的彝医药主题博览馆,成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对外展示彝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开展中(彝)医药辐射拓展行动,依托南博会、进博会等多种平台和载体,展示和推广中(彝)医药特色技术和体验项目,让更多省内外、境内外人群了解中(彝)医药。发挥云南省边境区位优势,先后在中越边境红河州河口县、中缅边境临沧市镇康县设立“李育红、严成龙彝医药大师工作室”,近万名越南和缅甸籍患者享受到彝医药特色诊疗服务,形成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彝医药传播支点。
“三项工程”推动提质扩面。建设体系创新工程,组建中医医疗联合体,由楚雄州中医医院牵头,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组建全州中医医疗联合体,推动以州带县、以县带乡、以乡带村,实现州县一体、县乡一体、乡村一体、城乡联动的中医药发展格局,将优质中医药服务向基层辐射延伸。2024年,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诊疗占比达60.84%。成立中医医疗集团。由楚雄州中医医院牵头,各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共同组建中(彝)医医疗集团,深入挖掘彝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加强中药院内制剂的研究开发和流通使用,推动中药、彝族药名方、经验方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建设特色优势专科建设工程,打造中医优势专科集群,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楚雄州中医医院骨伤科被列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培育单位,全州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建成国家级重点专科2个、省级中医临床重点学科2个、省级彝医学重点学科1个、省级医学分中心3个、省级中医特色优势专科25个、省级重点专科专病16个、州级重点专科专病29个。建立整合型中医药优势专科服务体系,由楚雄州中医医院牵头,构建“1+10+N”整合型骨科、老年医学服务体系。推进州域内骨科疾病和老年病“一盘棋”管理、“一张网”覆盖、“一体化”推进,将中医药在防治和管理老年病、骨科疾病方面的优质资源聚势整合;建设中(彝)医药强基工程,开展“两馆四中心一科一室”建设,100%州县中医医院建成名医馆、治未病中心;100%妇幼保健院建成中(彝)医妇幼保健康复中心,公立精神病院建设中(彝)医身心康复中心,100%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彝)医馆。加强公立中医医院提质建设,最新公布的2023年8家二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6家达到A等次(全国前20%)。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州中医医院建成州级适宜技术推广中心,每年培训县市师资50名;10县市建成县级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每年对50%以上的乡村医生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100%乡镇卫生院能开展6类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100%村卫生室能开展4类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
“三项机制”夯实人才基石。建立“引才”机制,针对中医学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或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人员,采用面试(含技术操作考试)、直接考察等方式进行公开招聘。对急需紧缺专业或岗位,取消开考比例限制,实现精准引才,近3年州、县、乡三级医疗单位共引进中医类人员300余人。全州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医师占总医师的比例分别达29%、39%。中医医院引进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连续、全职在楚雄州服务3年以上的,同级财政分别按照50万元/人、30万元/人的标准给予医疗卫生机构一次性奖励补助;建立“育才”机制,创新的村级中(彝)医药服务能力提升“1155”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省推广,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村医会知100种以上中(彝)药饮片功效、会背诵100个以上中(彝)医药汤头歌、会识别50种以上当地常见的中草药、会熟练掌握运用5类以上常用的适宜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开展彝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认定工作,彝医医师队伍达1080人。建立“中医师承定向培养”机制,共建设17个名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工作室和10个彝医药大师工作室。在云南中医药大学开设彝医药微专业,启动彝医药本科教材编写工作,为中(彝)医药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建立“留才”机制,推广“县管乡用”“乡聘村用”等人才管理模式,建立完善县域内中医药人才流动机制,畅通基层中医药人才流动途径。建立中医医师定期驻县驻乡制度,州级中医医师驻县帮乡,县级中医医师驻乡帮村,每年驻县(乡)服务时间不少于30天,并将医生在基层服务的时间和成效与职称职务晋升、评聘挂钩,引导优质人才向基层流动,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
“三项改革”激活发展动能。实施诊疗模式改革,在公立中医医院开设“中医日间病房”,遴选正骨、手法复位、落枕等中医优势病种,限定住院天数,确保中医治疗参与率超70%,配套医保政策,减半起付金,按病种实行床日付费或定额补助,“白天治疗,晚上回家,随治随走,医保报销”治疗模式;实施优势病种付费改革,制定中医优势病种付费办法,对12个中医优势病种在DRG付费中费用予以倾斜,中治率40%及以上的入组病例,在原费率基础上调高20%。中治率60%及以上的入组病例,在原费率基础上调高30%。推动中西医同病同价,促进中医医疗服务技术发展;实施发展政策机制改革,医疗机构门诊使用中(彝)药和中(彝)医适宜技术发生的费用,基本医保支付比例提高10%,住院提高5%。医保目录内的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同步纳入门诊慢特病用药范围。医疗机构使用中(彝)药饮片按实际购进价顺加25%销售,中药配方颗粒顺加15%销售,加成部分纳入支付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