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珍贵的记忆和重要的资料,每一个上报的‘非遗传承人’要用一个单独存储盘,全县再用一个移动硬盘存储相关资料。”最近,大姚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在对准备上报的州“非遗文化传承人”资料进行归档工作。大姚县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加强“非遗”保护,有效传承彝族文化。
大姚县是“金马碧鸡”发祥地、中国彝剧诞生地、咪依噜的故乡。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孕育了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成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大姚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方针,成立了大姚县“非遗”保护中心,县民宗、社科等相关单位成立了大姚县“非遗”专家委员会, 共同推进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传承及申报推荐工作。
在抓“非遗”保护,传承彝族文化工作中,大姚县先后开展六次较大规模的非遗普查。评审、公布了六批县级非遗保护名录。收集10个小彝剧剧本、拍摄录制小彝剧《振兴路上》和传承人的大量彝剧唱段,充实了国家级项目彝剧的传承队伍,丰富了彝剧保护传承内涵。
以各级传承人为抓手,大姚县广泛开展“非遗”保护传承活动。每年一场的彝剧展演已坚持多年。2020年以来,在公共文化云等新媒体平台,均以录播的形式向广大群众展示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节目。今年以来,采取“文+图+视频+直播”的形式,广泛宣传大姚插花节、窝巴节、服装节和太子会等传统节日。其中,插花节媒体曝光量超千万。
依托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十大民族传统节日等,大姚县组织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全县范围内确定了10所中小学校为非遗进校园传习点,在县城布展了非遗展厅。全县挂牌成立2个彝剧传习所、2个彝族服饰传习所、1个彝医药传习所,有效展示了非遗保护成果,营造了在全社会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截至2023年6月,大姚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6项,代表性传承人250人,州级非遗工坊1家。其中,大姚彝剧、梅葛、彝族火把节、彝族服饰已经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昙华彝族插花节、昙华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大姚石羊筒子锅煎盐技艺列入省级保护项目。彝剧表演传承人普文学已列入国家级传承人,全县已有戏剧、传统技艺、音乐、民俗、民间艺术等省级传承人8人、州级传承人27人、县级传承人21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