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动态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动态要闻 >> 县市动态 >> 正文

南华县 深挖“土”资源 彰显“特”优势

发布日期:2024-04-03 08:50:20 来源:楚雄日报 作者:周 平 周德福 点击:[]

近年来,南华县深挖“土”的资源,彰显“特”的优势,拓展“产”的链条,立足传统资源禀赋,加快培育壮大高原冷凉种植、彝绣、食用菌等乡村特色产业,着力把特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2023年,全县脱贫群众及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18987.6元,同比增长12.42%,高出全省脱贫人口平均收入16个百分点。

立足“土”字找路子,开发乡土资源

近年来,南华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坚持把发展本土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立足资源优势,引领产业提档升级,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围绕“土”字做好文章,纵向深挖资源,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除持续巩固提升烟草及中药材两项传统产业外,南华县还在加快发展食用菌、肉牛、荷包豆三项特色优势产业上着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过去一年,我们种植了人工食用菌3952亩、巨菌草4万亩,肉牛存栏8.81万头,‘2+3’农业产业全域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龙川江现代农业示范区全面推进,建成全州最大的连片有机蔬菜种植基地1000亩,建设萝卜产业园9万亩,完成荷包豆种植3800亩,建设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样板36片2260亩,带动农户种植10500亩,代表云南省接受农业农村部检查。乡土资源持续开发利用,蕴含的价值潜力得到挖掘释放。”南华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自豪地介绍。

沙桥镇于栖么村党总支书记普宗成介绍:“近年来,我们瞄准冬早洋芋市场旺盛特点,带着大家在海拔2300余米的高寒山区探索出‘早洋芋+烤烟+萝卜’轮作套种的模式,实现‘一年三作、一地三收’,全村1000多亩耕地,亩均年收入达1万元以上,户均年收入达3万余元。现在,全村379户人家353户购买了家用小型汽车,323户建起了新房子,还有22户在城里购置了商品房。”“春看五彩洋芋花,秋收烤烟拾菌子。漫山遍野种萝卜,家家户户住别墅。”成为沙桥镇于栖么、天申堂一带农民增收致富靓丽风景线。

五顶山乡共同集资61万元,组建了由6个村党总支所属专业合作社组成的大合作社,构建形成力苴村委会主导肉牛养殖、新村村委会负责饲草加工、鼠街村委会主打巨菌草种苗提供、其余各村委会及农户种植巨菌草的肉牛产业前端闭合产业链,通过发展带动鼓起了村民“钱袋子”,增厚了集体“家底子”。

突出“特”字出圈子,打造竞争优势

菜花、2500亩蓝花籽,成功举办“云上花海·魅力南华”2023年南华龙川油菜花节,以“指尖技艺+云上花海”彝绣文化融合为亮点,打造“老镇南”彝绣馆,在油菜花节期间,举办彝绣服装走秀节目,扩大宣传。

在不断拓展南华彝绣文化、艺术、创意、旅游等多方位应用过程中,全国首家彝绣研发中心“至善彝绣馆”落户南华,七彩彝绣公司获评全国首批美丽工坊、省级非遗工坊、省级一级残疾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传统服饰融入时尚元素后,配色更加精简的南华彝绣出山出海,从古老的山寨走进上海时装周,再迈进米兰时装周,4件绣品在法国举办的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闪亮登场,古老的文化遗产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彝绣是南华县农村妇女尤其是残疾人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形式,依托东南大学,南华县整合沪滇协作帮扶资源,深度挖掘南华彝绣的独特魅力,坚定不移推进彝绣产业发展,以“特”破局,让彝绣成为留住乡愁的产业,将彝绣从“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把彝绣小产业做成了大民生的乡村振兴事业。

“目前,全县共有彝族刺绣经营主体51户。其中,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的龙头企业1家、超过百万元的企业2家,建设帮扶车间8个,培育彝绣电商销售主体58户。彝绣产业辐射带动了10个乡(镇)60余个村(社区)3780户脱贫户2万余人增收,2023年销售收入达4858.69万元,同比增长20.2%。”县彝绣专班负责人说,“灵活绣工年收入超过1万元,高端产品绣娘、绣郎年平均收入可达4.8万元。”

“油菜花开春意浓,满目金黄惹人醉。”在龙川江流域连片种植3150亩油

围绕“产”字延链子,推动产业融合

“罗正顺,家庭人口5人,分红17390元。”南华县五街镇咪黑们村党总支书记周忠才洪亮的声音从喇叭中传出,咪黑们村委会开们村民小组封山育菌第15次分红拉开帷幕。此后,141.9万元陆续分发到76户408名村民手中,这是南华县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生动实践的一个缩影。

南华县是有名的“松茸之乡”“中国野生菌美食县”“中国野生菌之乡”“世界野生菌王国”,被商务部认定为云南省唯一的食用菌“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全县紧紧围绕“小菌子、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大力推动南华食用菌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为推动野生菌基地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南华在全省率先实施《松茸采集方法》《牛肝菌采集方法》两项地方标准,落实封山育林育菌“七不准”村规民约,落实天保、生态管护人员进行重点管护,实行“统一管理、有效保护、限额采集”,推广实施菌山承包经营面积50万亩、“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10万亩,累计封山育菌面积200万亩,本土野生食用菌质量和产量都得到持续提高。为解决野生食用菌的“空窗期”,探索出“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公司+农户+基地”“飞地经济”等食用菌发展模式,引进上海雪榕等龙头企业,建设菌棒加工厂和工厂化种植区,形成以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为核心,向全县辐射推广新品种、示范新技术、转化新成果的发展格局。并建成了野生菌交易中心、电商物流中心、冷链仓储、美食一条街、野生菌加工车间等项目,引进和发展食用菌种植主体34个,食用菌规模化种植基地22个,培育野生菌加工企业14户、专业合作社121户。

2023年,全县种植人工食用菌7213.14亩,产量达2.8万吨,实现产值4.9亿元。全县野生食用菌集散交易量达1.22万吨,交易额达15.51亿元,综合产值达61.7亿元。实现全县农业人口食用菌人均收入近2500元,真正让农民群众在全产业链上实现增收。

“我们以食用菌产业和食用菌文化为主题,依托德茂菌宝庄园、雨露蘑菇小屋等实体企业,打造出‘蘑菇’田园‘网红打卡点’。”县食用菌专班负责人介绍,“在去年‘五一’劳动节期间,菌宝庄园单日食用菌销售量达36吨。去年8月举办的第20届‘中国·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微博话题超过1.3亿,部分子话题5次登上微博同城热搜和要闻榜。美食文化节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13.59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日均旅游收入达1223.13万元。”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