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一大早,天刚蒙蒙亮,在南华县和润佳苑小区门口,20名群众在家门口等候专车接送,到龙川镇罗家屯文化艺术村以工代赈项目点上班。
和润佳苑小区是南华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居住着171户685名搬迁村民,他们大都以务工为主,部分居民因年龄偏大、需照顾家庭等原因 难以外出务工。为此,南华县成立就业服务专班,通过摸排岗位需求、精准投送岗位、服务上岗的方式,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圈,促进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我们于2月开展2025年劳动力资源入户调查工作,该小区的群众趋向于工资高且能按时发放的岗位。这期间,我们推送了南华楚客隆超市、云南楚雄啤酒有限责任公司、龙川镇罗家屯以工代赈项目等218个岗位,其中以工代赈项目群众就业意愿最高,我们入户采集了85户、电话回访86户,当场就有51名村民报名。”负责该片区信息采集的龙川镇党群服务中心主任何旺兴介绍。
“以工代赈项目在申报时就明确提出,要优先吸纳脱贫人口、易地搬迁群众和返乡农民工等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南华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黑玥富介绍。带动当地群众到项目区参与务工获得劳务报酬,是以工代赈项目的关键所在,劳务报酬按月及时足额发放是项目的根本。该项目由社区成立项目理事会,负责项目实施。由镇政府负责项目全过程组织管理和劳务报酬发放,杜绝村集体再发包转包分包,大大简化了项目审批程序,省去招投标环节,增加实际用于项目建设的资金和劳务报酬。
“该项目总投资750万元,其中工资应拨付271万元,占比达36.33%。截至3月上旬,我们已发放工资162万元。从开工到现在,用工人数达152人,脱贫人口和监测户用工占比达21.3%,低保对象用工占比达7.23%。”龙川镇负责该项目工资发放的副镇长陆晓斌说。
建设成本降低了,主人翁意识增强了,群众的积极性更高了。“参与家乡建设,我愿意!”罗家屯社区黄罗小组搬迁安置户杨琼换说。由于该项目离县城有几公里的距离,为了方便群众,镇级就业服务专班对20名安置点的群众,开启“早8晚6点一刻”接送模式。
“对于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的群众来说,务工就业不能成为挡在群众面前的难题,以工代赈项目只能吸纳少部分的群众就业。下一步,我们将通过重点产业吸纳一批、特色产业推动一批、农业产业联动一批、重点项目带动一批、创业扶持增加一批、政策兜底稳定一批,建设‘家门口’务工车间,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圈。”南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孙金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