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并指出,党中央决定,自2025年全国两会后至7月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自2012年实施以来,中央八项规定在改进党风政风、密切党群关系、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持续推进,确保其常态化长效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源点”是端正干部作风建设的思想认识。思想是作风的根源,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作风。一些领导干部把作风问题视为“小节”,片面认为“吃喝玩乐”是生活小事,“请客送礼、迎来送往”是人之常情,收受小小的“会员卡”不是腐败。有的干部因生活作风“小节”问题不检点,而失足成恨、身败名裂。有的地方因干部作风“小节”问题处理不当,酿成“大祸”。有的把当官视为“高人一等”“治人之人”,与老百姓的距离拉远。这样的领导干部把权力及权力带来的资源视为私有,成为权钱交易、大吃大喝、奢侈浪费、贪图享乐、脱离群众等不良作风的根源。因此,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必须重视发挥思想教育对作风建设的基础性作用,从端正思想认识、触及灵魂入手,才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其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素质。
“要点”是领导带头、率先垂范,为弘扬优良作风作出榜样。领导干部作风如何,对党风、政风和整个社会风气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示范作用。首先,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要以身作则改作风,率先垂范执行规定,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发挥“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动一级干”的表率作用,做到领导抓、抓领导,层层抓落实,形成上下齐动、改进作风的“正能量”,才能形成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正效应”。其次,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意识,把加强作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仅带头端正作风、不折不扣贯彻执行改进作风的各项规定,更要带头真抓实干、抓好落实,敢于抵制歪风邪气,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整治不正之风,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带头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才能确保所在地方和部门的干部作风建设取得实效。
“难点”是敢于动真格、重拳治理,着力整治“沉疴顽症”。转变干部作风、匡正社会风气,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动真格、出硬招,标本兼治;必须出重拳,下猛药,整治“顽症”,让人猛醒、催人奋进。一是立下“硬规矩”,增强改进作风的约束力。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立下“硬规矩”,以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树立优良党风、政风的殷切期待,展示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二是敢于“动真格”,增强落实规定的执行力。新规已立,关键在执行。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毅力,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在坚决、坚定、坚韧上下功夫;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切实做到有令必行、令行禁止,不打折扣、不搞变通;对发现的违规违纪行为,敢于动真格、零容忍。三是敢出“重拳”,增强整顿作风的威慑力。当前诸如弄虚作假、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甚至越来越触目惊心,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惩处偏轻,违法成本过低,使之心存侥幸、顶风作案。整治这些“歪风、弊病”,必须“重拳”治理,做到发现一个、查处一个,教育一片、震慑一方。
“焦点”是健全制度、立足常态,形成有效机制。当前,有些地方和部门高档消费、奢侈浪费之风屡禁不止;有的落实规定,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或是“藏猫猫”“游击战”,陈规旧习难改;有的改进作风、整治陋习成效不佳。究其原因,在于改革不配套,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管用的机制。如何健全有效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如何发挥民主监督和制度约束的作用?如何更好地悬起法治的利剑,形成对违规违纪的有效震慑和精确打击?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深化包括经济体制、行政体制、干部人事制度和司法体制在内的各方面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才能形成作风建设的有效机制。
“重点”是立足常态、务求实效,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贯彻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必须坚持常抓不懈、真抓实干,形成长效机制。首先,要把推进干部作风建设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改进作风、认真执行规定,把全部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把精力用在抓落实上,以勤政廉政的思想、作风、行动取信于民,创造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业绩。其次,要紧密结合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坚持实践创新,推进干部作风教育常态化。要认真总结过去学习教育工作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针对干部作风方面的思想现实问题抓好学习教育,从中概括和提炼出具有长期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规定和做法,加以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扎扎实实地推动作风建设走向常态化、长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