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17-1019268 公开目录:统计信息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16年05月23日 文  号:
标 题:
楚雄州“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成文日期:

楚雄州“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州委、州人民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富民强州的战略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推动转型升级,大力改善民生,着力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十二五”圆满收官。

一、“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1.全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全州生产总值(GDP)从2010年的404.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71.37%,年均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90.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52.8亿元,年均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171.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91.8亿元,年均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142.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18.3亿元,年均增长10.7%。人均GDP从2010年的15452元增至2015年的27942元,年均增长12.6%(现价)。

5年来全州经济总量连续跃上几个台阶。全州GDP在2011年突破450亿元后,2012年又冲上500亿元台阶,达到570亿元,2013年跨过600亿元关口,达到633亿元,2014年跨越700亿元大关,达到702亿元,2015年达到763亿元,2015年全州GDP总量比2010年增加358.5亿元,五年年均净增71.7亿元。

2.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进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州“二、三、一”型的经济结构转变为“三、二、一”型,GDP中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 22.4:42.5:35.1调整为 2015年的 20.0:38.3:41.7,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比2010年下降2.4个和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6.6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州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42.1%上升到2015年的46.8%,比2010年提高4.7个百分点。

重点产业建设成效明显。2010年以来,州委、州人民政府把烟草、冶金化工、生物医药、绿色食品业、文化旅游和新能源新材料列为六大重点产业,制定了发展规划,并确定联系分管领导,采取有力措施全力推进。经过全州上下各方共同努力,重点产业建设取得可喜成绩。一是烟草产业进一步巩固。2015年全州烟草产业实现增加值达110.4亿元,比2010年增加46.4亿元,年均增长8.3%;二是冶金化工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冶金化工业实现增加值48.1亿元,比2010年增加10.6亿元,年均增长11.9%。三是生物医药产业取得实效。2015年全州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20.9亿元,比2012年增加15.5亿元,年均增长32.4%。四是绿色食品产业稳步发展,2015年全州绿色食品业实现增加值134.1亿元,比2010年增加72.2亿元,年均增长11%。五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2015年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增加值36.6亿元,比2010年增加10.3亿元,年均增长11.6%。六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成倍增长。2015年新能源新材料业完成增加值6.7亿元,比2012年增加5.3亿元,年均增长52.2%。2015年我州六大重点产业实现增加值356.8亿元,占全州GDP的比重达46.8%。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基础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

1.农业基础进一步加强。5年来,由于全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积极筹措资金投入农业基础产业建设。四年间第一产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5.2亿元。目前我州最大的水利工程——青山嘴水库(大二型)已顺利完工投入使用;尼白租、己衣、下口坝和分洲等10座中小型水库全面完工发挥效益,红豆树、西河、坛罐窑和阿朵所等13件小(一)型水库、18件小(二)型水库正开工建设或即将建成。圆满完成了大海波、九龙甸等200多件中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300多件中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正在扫尾。元谋、蜻蛉河两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永仁永定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正在实施。2015年末,全州已建成中小型水库1091座,总库容达12.8亿立方米,比“十一五”末增加2亿立方米。全州有效灌溉面积141.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112.4万亩,比“十一五”末增加27.6万亩。

2.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2015年我州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比为60.5:39.5,与2010年的64.9:35.1相比,粮食作物下降了4.4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稳步增加,2015年全州粮食产量达到124.9万吨,比2010年增加28.9万吨,创历史新高。蔬菜产量达194.7万吨,比2010年增加69.3万吨;油料产量6.1万吨,比2010年增加4.0万吨;药材、水果等其它农产品大多保持不同幅度增长。2015肉类总产量达41.2万吨,比2010年增长23.8%,水产品产量达2.6万吨,比2010年增长55.1%。

(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

1、工业经济和规模不断壮大。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标,深化改革,大胆探索,努力加快推进工业强州进程,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用新兴技术不断改造传统产业,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目前全州已形成了以烟草制造、冶金化工、食品加工、医药生产和机械设备制造为重点行业的工业架构。五年来,全州不断强化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工业经济规模大大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15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577.8亿元,比2010年增长92.6%(现价),年均增长14.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05.1亿元,年均增长13.1%。全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111户,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8户,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1户。2015年末,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1户,比2011年增加161户。轻重工业比重由2010年的53.4:46.6调整为2015年的65.6:34.4。在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的同时,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烟草、冶金化工、机械等行业成为支撑我州工业生产的重要力量,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2、工业企业整体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明显好转,利润、税金快速增长。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9.5亿元,比2010年增长76.3%;实现利税总额107.4亿元,比2010年增长57.0%;实现利润总额28.5亿元,比2010年增长47.7% 。2015年末28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 62户企业亏损,亏损面为22.1%,比2010年下降2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发展条件不断改善

2015年全州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70.6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9.9%。五年来,交通、水利、能源电力和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我州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青山嘴水库建成投入使用,新开工修建或完成扩建8座中型水库,新增20多座小型水库,一大批小型水利工程正在进行施工;武昆高速、楚广高速、元双二级公路全线通车,楚南一级公路、彩云至双柏县城至鄂嘉公路项目稳步推进,320国道安丰营至天申堂改造、哀劳山公路楚雄市西舍路至南华马街段改造、双柏县城至新平水塘省道改造和108国道改造等工程顺利实施,农村公路各个建设项目扎实开展,广大铁路、成昆铁路永广段及昆广铁路复线修建等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建成了一批小型水电站,大姚观音岩水电站正加紧施工,永仁县已建成全省最大光伏发电基地,元谋、姚安、牟定、南华等县的风力发电已建成;城乡居民住房建设投资掀起高潮,彝人古镇后期、翠湖雅园、中央公园、熙和名筑等大型小区开发成功推出,兆顺第一城以及伟业广场城市综合体基本完成;州、市级公务员小区团购商品房如期完成。一大批公益设施投入使用,楚雄市旧城改造和居民保障房开发稳步推进,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五)内外贸易迅猛发展,对外开放取得成效

1、城乡居民消费快速增长。随着国家扩大内需、增加消费以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假日经济”效应显现,我州投资增长的拉动以及刺激消费因素的作用显现,摩托车汽车下乡和农机建材下乡等促消手段的施行,加之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消费环境逐步改善,全州消费市场日趋活跃,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消费水平不断提升。201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5.7亿元,比2010年增长101.4%,年均增长15.1%。其中:城镇完成零售额235.8亿元,比2010年增长107.3%,年均增长15.7%;乡村完成零售额29.8亿元,比2010年增长80.2%,年均增长12.5%。

2、对外贸易高速发展。2015年全州实现进出口总额达43222万美元,比2010年的10843万美元增加32379万美元,增长3倍。

3、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2011—2015年实施招商项目3571个,实际累计引进州外到位资金达1808.7亿元,仅2015年就引进资金615.5亿元,实施州外国内招商项目1037个,有力支持和推动了全州经济发展。

2011—2015年,全州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4176万美元,仅2015年实际利用外资额3444万美元,同比增长68.4%。

(六)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

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全州人流、物流、信息流规模扩大,流动加快,运输能力增强。2015年末州内公路通车里程18916.3公里(含村道),比2010年增加1978.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39.4公里,一级公路46.1公里。2015年全州完成客运量3520.6万人,比2010年增长46.5%;客运周转量169952万人公里,比2010年增长39.3%;完成货运量3024.2万吨,比2010年增长129.6%,货运周转量492336万吨公里,比2010年增长236.9%。全州拥有固定电话14.3万部;全州开通程控电话的乡镇已达到100%,998个村委会中全部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通信高速发展,覆盖面急剧扩大,现有移动电话用户达168.4万户,比2010年增长58.4%;电话普及率为69.6部/百人(按公安户籍人口计算),比2010年增加19.6部/百人。国际互联网用户稳步发展,到2015年末达到34.8万户,比2010年增长29.6%。

(七)财政收支高速增长,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成倍扩大

由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不断培植新的财源,强化税收征管,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同时,随着金融机构不断强化服务意识,银企合作日益深化,金融业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贷款总量高速增长。2015年全州完成财政总收入159.8亿元,比2010年的86.4亿元增长84.9%,年均增长13.1%;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2亿元,比2010年的30.7亿元增长122.1%,年均增长17.3%;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6.2亿元,比2010年的108.6亿元增长99.1%,年均增长14.8%。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2010年末的438亿元增加到2015年末的914.3亿元,增长108.7%,年均增长15.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由2010年末的265.2亿元增加到2015年末的584.8亿元,增长120.5%,年均增长17.1%。

(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1、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全州各级政府重视科技工作,努力增加科技投入,在财政资金投入的积极推动下,科学实验、科技示范和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企业实体和科研单位不断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支持和投入,大力拓展科研的广度和深度,提升科研水平,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五年来获州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189项。其中:省级以上奖励19项,州级奖励成果170项。科技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0年的42.3%提高到2015年的53.2%。2011—2015年全州共受理专利申请2006件,批准专利1153件。

2、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15年全州各级财政投入教育经费36.3亿元,比2010年增加17.7亿元,五年内各级财政投人全州教育的资金累计达到147.1亿元。由于近几年来各级财政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全州学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义务教育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师队伍力量得到加强,也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发展加快,高中教育质量稳中有升,高等教育稳步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楚雄师院稳步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巩固提高“两基”教育成果、加强高中教育和高级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新的目标,高中招生人数大幅增加,大专及以上毕业生逐年增加,现代化建设的智力基础进一步夯实。2015年全州有全日制各类学校1291所,在校学生数42.4万人。全州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6%,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99.91%,高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80.36%,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1.6万人。2015年全州每万人中有全日类学制在校大学生58人,比2010年增加5人。

3、文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按照州委州政府的战略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力度,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群众文化活动日趋丰富,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文化产业日益繁荣。文艺精品发展取得好成绩。中国彝族大型风情歌舞《太阳女》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大型彝剧《杨善洲》荣获十四届滇中南艺术节“白鹇金奖”。小彝剧《喜洋洋》在十六届全国“群星奖”中获综合奖,《彝人三色》参加云南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获剧目金奖;花灯歌舞晚会《亲,等你在楚雄》、曲艺节目《选社长》、大型歌舞彝剧以及《彝歌》彝剧小戏《喝三秒》备受专家和观众青睐,苗族山歌合唱团在首届云南聂耳音乐周暨“聂耳杯”合唱大赛夺得第一名。同时一大批优秀文集出版,有力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建设。2011年以来,我州参加省级以上赛事荣获综合奖32项,单项奖58项,为彝州争得了荣誉。文化建设成果进一步满足了城乡人民的文化需要,丰富了城乡人民的精神“食粮”,有力地推进了彝州的文明进程。近年来,州委、州人民政府紧紧抓住“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机遇,依托“一彝三古”的资源优势,着重抓好“一条龙四座山四个古镇”,加快彝州旅游业发展步伐,建成了禄丰世界恐龙谷、楚雄彝人古镇、元谋土林和武定狮子山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填补了我州无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空白。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2015年全州接待国内游客2029.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5.7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101.5%和239.9%。

4、广播电视普及水平稳步提高。2015年全州广播覆盖率达到97.94%,电视覆盖率达到97.51%,分别比2010年提高0.94个和0.51个百分点。2015年出版报纸312期,936万份。电视、报刊已成为我州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在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体育事业取得好成绩。2011年以来我州体育健儿多次参加了国家、省举办的体育比赛并获得好成绩,2015年我州体育健儿共获得国家和省级奖牌55枚,五年来共获得国家和省级奖牌518枚,年均达104枚。

6、控制人口增长成效显著。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财政经费投入增加以及人口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新机制的建立,我州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11—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五年来全州各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4.54‰、4.43‰、4.37‰、4.35‰和4.53‰,在“十二五”规划年增长6‰的控制目标之内。全州城镇化率达到40.44%,比2010年提高8.24个百分点。

(九)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1、收入稳步增长。2015年全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为26763元,比2010年增加11139元,年均增长11.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为8327元,比2010年增加3674元,年均增长16.4%。2015年末城住户储蓄存款余额达494.1亿元,比2010年末增加265.6亿元,年均增长16.7%。

2、消费档次提高。由于收入持续增加,购买力日益增强,城乡居民家庭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多。2011年来,城乡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转变消费观念,注重生活质量及品位,消费水准大幅提升。高级时髦时装消费群体日渐增大,升级换代智能手机、新型智能家电纷纷进入家庭。此外,拥有笔记本电脑、高档家具的城乡居民家庭已逐年增多,摩托车(电动车)已基本普及到城镇家庭,家用轿车等高消费品也不断进入城镇居民消费领域。无论城镇还是农村都出现了消费规模扩大、消费档次提升的态势。

3、生活条件改善。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43.3平方米,尤其是农村居民住房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楼房、砖混和砖木结构住房面积连年上升;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总建筑面积达50.6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16.5平方米。2015年末全州998个村委会全部通公路、通电、通电话。年末通自来水的村委会有993个,所占比重达99.5%。

4、社会保障不断加强。全州已建立了比较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构架。全州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保障面不断扩大,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15年全州城镇职工有14.1万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有18.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有142.5万人城乡居民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有11.2万人参加了城镇职工失业保险,有43.4万人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212.1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2011—2015年,全州城镇登记失业率均在3.3%以内。到2015末,全州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4.8万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全州10县市的103个乡镇都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州有9.9万人城镇居民纳入低保范围,有18.8万人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到2015年末全州建成养老院102个,收养老人4719人,有福利院7个,收养283人,全年累计开展城乡医疗救助30万人(次)。全州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1720个,其中:医院76所(含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8个,乡镇卫生院114所,村卫生室1101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357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7个。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664人,注册护士5338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14477张。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防治,人人享有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的既定目标已实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发展方式粗放,综合实力弱,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加快发展步伐的任务艰巨。二是大企业大集团实力不够强,配套企业数量较少,在培育产业集群上有效措施不多,产业链条不完善,大企业的带动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县域经济薄弱,综合实力不强,县域工业化进程缓慢,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农民收入增长渠道单一,速度较慢,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城乡统筹发展难度较大

三、几点对策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我州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面落实“一极一桥一品两区三基地”战略部署,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突破15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省人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经济总量和质量效益全面提升。脱贫攻坚实现新胜利,实现现行标准下25.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新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新突破。

(一)调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要促进我州经济持续增长,就必须结合州情实际谋划和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结构调整中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一是坚持质量品牌兴州,巩固提升烟草和冶金产业,大力发展石化、高原特色农业、生物医药文化旅游和新能源新材料业,加快培育商贸物流、先进制造和新兴服务业,壮大产业规模,提升经济总量。二是认真分析研究促进全州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突出重点,加快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中介、社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动能。三是拓展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形成支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合力,促使民营经济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四是注重经济结构调整与城乡结构、需求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更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二)抓县域,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县域兴则全州兴,县域强则全州强。要紧紧抓住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这一事关全局的重心不放松,切实加强对县域经济工作的领导,健全和落实激励机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各县市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对各县市给予不同的扶持,促进其加快发展的步伐。着力加快构建“两极四组团四带两区(2442)”的全州经济发展空间格局。集中力量打造楚中和楚东两个核心增长极,着力推动楚雄中心城市群、禄武、永元和两姚四个城镇组团发展,加快推进昆楚、元双、永武、禄武四条经济带建设。立足于自身的比较优势,明确产业定位,构建支柱产业,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以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全州经济加快发展。

(三)抓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着力推进市场培育,大力推进农产品商贸城建设,打造龙头市场,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电子商务等营销模式,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加速农产品流通,激发市场活力。二是着力调优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巩固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支柱产业,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三是探索建立农业保险机制,加大土地流转和标准农田建设力度,促进土地向能人大户集中,实现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四是深入实施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育工程,加大农民素质提升和科普知识培训力度,培育现代农民,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种养加销一体化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四)强引资,增强经济发展动能。外向型经济是推动一个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州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抓住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招商引资的广度和深度,广泛吸引各类资本参与全州建设。二是广泛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强化与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在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三是千方百计扩大对外贸易,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重点引导加工贸易企业从对传统的农产品、有色金属等初级产品的加工,向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转变,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为全州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五)增收入,统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要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核心,以增强公共服务为突破口,逐步形成惠及各族人民、保障困难群众和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切实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一是进一步加快富民强州步伐。要加大工作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城乡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并高度重视低收入家庭生活困难问题,稳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二是逐步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民生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向教育和医疗保障领域、社会保障和就业领域的投入。三是抓好农业生产和“菜篮子”工程,加强市场监管,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楚雄州“十二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年份

指标

单位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十二五”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482.50

570.02

632.50

701.78

762.97

11.4

规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125.97

156.93

160.83

178.53

205.13

14.0

规上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354.54

347.62

451.80

601.41

770.56

29.9

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58.32

184.70

210.65

238.37

265.68

15.1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37.58

46.32

56.37

63.72

68.19

13.1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亿元

126.76

158.02

172.65

205.12

216.23

14.8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77

20292

22934

24531

26763

11.4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627

5418

6357

7570

8327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