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17-1019356 公开目录:统计信息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15年08月24日 文  号:
标 题:
2015年楚雄州小春生产情况分析
成文日期:

2015年楚雄州小春生产情况分析

楚雄州紧紧围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技术创新为支撑、效益为核心、创品牌拓市场为突破口、稳粮促增收的总体思路,不断优化区域布局、努力扩面积、着力提单产、大力推广新优品种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全力做好防灾减灾,总体把握好去冬今春农业总体生产条件较好的有利时机,加速推进高原特色农业进程,实现夏收粮食增产丰收。

一、小春生产基本情况

(一)小春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去年秋末冬季整体降水多,库塘蓄水创下近3年来的新高,土壤墒情好,特别是1月8日、18日覆盖全州范围的先后两次降雪,为小春粮、油作物播种和较好生长创造了继2010年特大干旱之后最好的条件。2015小春粮食播种面积157.03万亩,增长1.1%,实现粮食总产量28.98万吨,增长3.7%。其中,小麦产量10.18万吨,增长2.5%;豆类产量9.90万吨,增长4.3%;薯类产量1.34万吨,增长9.0%;大麦产量7.44万吨,增长3.6%。小麦、豆类和大麦是构成我州夏粮的主要粮食作物品种。

(二)小春粮食单产能力稳步提高。2015年小春粮食平均亩产185公斤,增长2.8%;分品种看:冬小麦平均亩产187公斤,增长2.2%;蚕豆平均亩产174公斤,增长3.6%;马铃薯(折粮)平均亩产347公斤,增长3.3%;大麦平均亩产199公斤,增长3.1%。

(三)油料作物产量平稳增长。小春油菜籽播种面积34.85万亩,增长1%,产量5.54万吨,增长3.5%,实现平均单产159公斤/亩,增长2.6%。油料作物是我州大宗农产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油菜籽产量占油料总量的比重(小春)稳定在98%以上,是我州社会居民食用植物油主要消费的品种。虽然近年中等年景下总体单产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缺乏相应龙头企业的支撑,产业链短,精深加工能力严重不足,种植面积徘徊不前,导致全州食用植物油产不足消产消矛盾突出。

(四)蔬菜生产稳中趋好。近年来,我州坚持因地制宜,把大棚蔬菜产业作为设施农业发展的重点内容来稳步推进,反季蔬菜生产能力迅速提升,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为蔬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多样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据初步统计,2015年小春蔬菜面积59.20万亩,增长3.5%;蔬菜产量99.15万吨,增长6.3%。

(五)经济作物品种内部变动活跃,粮经比例进一步优化。我州充分发挥立体气候明显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蔬菜、冬马铃薯、油菜、花卉、冬季繁制种等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好的冬农开发作物。全州小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06.01万亩,增长3.0%;其中,瓜类(果用瓜)面积1.64万亩,增长8.8%;鲜切花面积0.34万亩,增长41.5%;药材面积2.16万亩,增长15.3%。2015年小春作物粮经比例59.7:40.3,相对于上年的60.1:39.9经济作物调增0.4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效益不高,投入不足。虽然国家和地方财政每年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不少,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州中低产田所占比重较大,绝大部分水田没有灌溉设施,农业基础设施“重建设、轻维护”的现象普遍存在,保障能力下降,造成了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比较效益低下。

(二)小春作物比较效益低,驱动小春生产内在动力不足。我州小春作物大部分以千家万户分散种植、自产自销为主,虽然饲料粮基本能够实现自给自足,但总体商品性生产目的不明确,以市场竞争为导向需求机制还未真正建立。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种植小春作物比较效益低,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加之农村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占据主导地位,从事农业生产劳力资源不足,精耕细作程度不高,田间管理粗放,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实施不到位,是单产能力增长空间小的主要原因。

(三)缺乏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冬季农业开发是我州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积极发展扶持特色农业龙头企业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还是存在产业化程度低、规模较小、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支撑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深加工企业较少,部分龙头企业与相关产业关联度不高,拉动力不强,有的还基本是简单买卖关系,没有真正形成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链接的载体运作机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四)农产品市场销售手段滞后,科技含量水平不高。大多数农产品仍以传统的现货交易为主,多层中间商销售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价格差异不能及时反应市场正常的供求关系,虽然以高原特色农业主导的农产品基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已经初步建立,但是名、特、优比例低,精深加工不足,品质安全问题还存在,主要表现为市场的信息缺乏,品牌效应不强,电子商务发展滞后。

三、几点建议

(一)分类指导,切实抓好大春作物田间管理。目前正值大春生产中耕管理的关键时期,针对今年雨季较迟,入夏后插花性干旱持续的实际,要积极加强合理调度抗旱保苗。做好分类指导,对有水源保障的地区,积极抓好田间肥水管理;对已出苗的作物组织好中耕管理,努力提高抗旱能力;对因旱死苗的及时做好改种,对干枯和未出苗的旱粮做好补种工作。对水改旱和补种改种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补助倾斜,使灾后农业生产恢复能力得到保障。

(二)加大投入扶持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抓好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和补贴政策的落实,切实增强农户发展小春生产和冬季农业开发的积极性,加大财政资金的倾斜力度,努力改造中低产田、努力扩大高稳产农田和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面积、不断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恢复、改善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切实加大农田灌排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优化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结合实际,积极依托我州立体气候明显、生物资源广泛的优势,把握好冬季农业开发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在确保粮食安全基础上促进农民增收。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小春作物种植品种结构,谷物以小麦为主,薯类以鲜销马铃薯为主,改变传统的自产自销模式,加强农产品信息平台的建设,为农产品产销对接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资源及市场服务。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通过建设放心农产品示范店、有机农产品直销门市及电子商务等销售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四)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大精深加工规模。加大规模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大力引进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市场拓展广的农业龙头企业,突出油料、马铃薯加工农业龙头企业,巩固发展油料生产,保障我州食用油和油料的有效供给。力促订单生产,确保小春粮油优质品种应用率80%以上,进一步推进“龙头企业+新型主体+产业基地”订单生产模式,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层次,真正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中发挥出生力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