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17-1019408 公开目录:统计信息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15年07月24日 文  号:
标 题:
上半年楚雄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成文日期:

上半年楚雄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年初以来,全州上下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打造特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有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

一、上半年农村经济形势呈稳中有进态势

(一)农村经济总量保持平稳增长。据初步统计,上半年全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5.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与上年同期相比,下同)增长5.9%;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6.46亿元,增长5.8%。增长速度均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2个百分点。

(二)夏粮再获丰收。小春生产期间气象综合干旱为近5年同期偏轻年份,有效降水相对调匀,土壤湿度大,为农作物增产打下良好基础。全州夏收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157.03万亩,增长1.1%;产量达28.98万吨,增长3.7%;平均亩产增长2.6%。其中谷物种植面积达92.46万亩,增长0.5%;产量达17.74万吨,增长3.0%,平均亩产增长2.5%。

(三)蔬菜种植稳中趋好。全州积极依托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契机,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蔬菜规模化、标准化、多样化生产,上半年蔬菜种植面积达63.70万亩,增长5.7%;产量达105.31万吨,增长6.6%。

(四)畜牧业生产持续良好发展态势。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重视畜牧业发展,大力实施养殖小区建设,积极发展规模养殖及培育龙头企业,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上半年全州生猪出栏量达171.21万头,增长8.4%;牛出栏量达17.56万头,增长7.1%;羊出栏量达50.19万只,增长8.5%;家禽出栏量达1024.70万只,增长8.1%;猪牛羊禽肉产量达19.89万吨,增长8.2%。

(五)林业生产稳步发展。上半年共完成人工造林21.59万亩,增长10.0%;育苗面积2214.45亩,增长6.4%;零星植树、义务植树共计733.39万株,增长19.0%。

(六)渔业生产增速明显。由于上年末蓄水充溢,为渔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据州农业局提供资料,上半年全州水产品产量达1.4万吨,持续快速增加。

(七)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上半年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15元,同比增长11.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

(八)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充足。上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较上年同期下降1.1%,6月当月同比上涨1.8%,环比上涨0.8%。总体价格稳中有降、基本平稳,其中产品畜、农用机油价格降幅较大。

(九)针对全球气候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共同影响的气候背景,全州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继续发扬抗旱精神,通过采取落实责任、供水统一调度、动员群众自力更生、组织干部帮扶等措施,使旱情处于可控、可防、可抗的状态。截至目前,全州共投入抗旱人数9.11万人、机电井2110眼、泵站266处、机动抗旱设备0.992万台、运水车670辆,临时解决了受旱群众的饮水困难,累计浇灌面积33.34万亩。

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插花性干旱突出。据州气象局提供资料,1月1日至6月30日,全州平均累计降雨226毫米,较历年同期少51毫米。其中:1—4月全州平均累计降雨量14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85毫米,较去年同期偏多117毫米;5—6月全州主要的降雨过程有4次,每次过程降雨量级不大,而且分布不均匀,南部、西部县市降雨偏少,局部出现洪灾,单点暴雨突出,旱涝并存。据州防汛办提供资料,截至6月末全州库塘蓄水3.24亿立方米,较历年同期多0.16亿立方米;全州作物受旱面积43.83万亩,其中轻旱面积31.76万亩,重旱面积11.7万亩。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尽管地方财政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但历史欠账仍未还清,自然灾害又频频发生,农业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较弱。

(三)家庭劳动力不足。相当比例的农户外出从业和获取高额收入的愿望强烈,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守劳力结构老化,部分土地粗放经营现象突出。

(四)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全州的农业产业化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增加不少,规模也不断扩大,但与日益增长的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对农副产品的初级加工多而精深加工少,盈利空间相对较小。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参差不齐,没有形成整体合力,还须进一步完善。

(五)农业科技含量仍然偏低。绝大部分地区仍以种植传统作物为主,高效农产品由于主客观原因还未形成规模效应,缺乏新型的高科技农产品,产品附加值较低,制约了生产效益的提高。

(六)农村发展障碍依然存在。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三、几点建议

(一)稳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整合资源,着力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重点项目的实施。全力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和项目投资,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加快推进农村经营体系、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方面改革,规范农村土地林地抵押及流转工作的推动。

(三)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多方争取资金扶持重点企业,支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加快构建公共服务、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体系建设,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造良好条件。积极引导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户联合体、农民合作社等,并规范其运作机制,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和商品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

(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进一步完善基层农技推广、防疫、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及时将农业科技传播到千家万户。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选择一批对增产、增收、增效作用显著的重大农业技术项目进行重点推广,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能力。

(五)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解决资金不足、项目进展慢的问题。围绕特色资源、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开展工作,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市场经济理念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引领农业向产业化经营的更高层次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