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17-1019423 公开目录:统计信息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15年02月04日 文  号:
标 题:
2013年楚雄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报告
成文日期:

2013年楚雄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报告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 2013年国家统计局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进行了重新修订,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根据指标新体系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要求,分别从经济发展、民主法制、文化建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五个方面39项指标对2012—2013年全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进行了统计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指数总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一、楚雄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评价

(一)从总体水平看,进程稳步推进

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测算,2013年楚雄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分值为72.01,比2012年的68.58提高了3.43

(二)从5大领域监测方面看,发展程度不均衡

综合5大领域的测算结果看,分值在80以上的有1类,为民主法制80.12;分值在70—80的有2类,依次为人民生活77.71、资源环境73.64;分值不足70的有2类,文化建设69.76,经济发展61.22

从2012-2013年提升幅度看,民主法制提升幅度最大为5.99分,其他依次为人民生活3.88分、资源环境3.08分、文化建设3.04分和经济发展2.24分(见附表)。

(三)从39项监测指标看,评价分值差异大

分值达到100的有5项: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工业劳动生产率、社会安全指数、失业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分值达到90以上的有6项:平均预期寿命、环境质量指数、基层民主参选率、城乡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标率、恩格尔系数和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分值在80—90的有6项: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三馆一站”覆盖率和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比重。

分值在70—80的有4项:平均受教育年限、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GDP水耗(2010年不变价)。

分值在60—70的有5项:公共交通服务指数、城镇人口比重、互联网普及率、单位GDP能耗(2010年不变价)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

分值在60以下的有9项: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10年不变价)、城乡居民收入比、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面积、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万人口拥有律师数、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和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在上述指标中,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所得分值最低。

未纳入计算的指标有4项:每万名公务人员检察机关立案人数、地区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差异系数、基尼系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2010年不变价)4项指标因本地区数据目前无法取得,未纳入计算。

 五大监测领域2012-2013年实现分值

 

2013

2012

2013年比2012年提高值

经济发展

61.22

58.98

2.24

民主法制

80.12

74.13

5.99

文化建设

69.76

66.72

3.04

人民生活

77.71

73.83

3.88

资源环境

73.64

70.56

3.08

合计

72.01

68.58

3.43

 

二、楚雄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监测结果

(一)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经济发展分值从2012年的58.98上升到2013年的61.22,提高2.24,但仍低于总体小康指数10.79,经济发展在五大类指标中得分值最低,是全州最薄弱的环节。

经济发展指数由9项监测指标组成,其中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39.3%,工业劳动生产率16.01万元/人,2项指标分值均已达到100%;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20884元,分值为36.6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5.2%,分值为74.89,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0.39件,分值为11.01,互联网普及率30.9%,分值为61.8,城镇人口比重37.46%,分值为62.43;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0.21%,分值为8.35;农业劳动生产率为1.44万元/人,分值为71.86

(二)民主法制稳步前行,民主法制指数从2012年的74.13上升到2013年的80.12,提高6.67,高于总体小康指数8.11

在反映民主法制4项指标中,社会安全指数为100%,分值为100;基层民主参选率为90%,分值为94.74;每万人拥有律师数为0.84人,分值为36.55;每万名公务人员检察机关立案人数未纳入计算。

(三)文化建设积极推进,文化建设指数从2012年的66.72发展到2013年的69.76,提高3.04,但低于总体小康指数2.25

在反映文化建设5项指标中,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50.03%,分值为83.38,“三馆一站”覆盖率90%,分值为81.82,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为4.88%,分值为81.38;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78.45元,分值为52.30;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45,分值为49.0

(四)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指数从2012年的73.83发展到2013年的77.71,提高3.88,高于总体小康指数5.7

在反映人民生活建设14项指标中,失业率3.30%,分值为100,平均预期寿命74.15岁,分值为97.57,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0.90%,分值94.53;城乡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标率55.85%,分值为93.08;恩格尔系数34.75%,分值为91.42,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85.42%,分值为89.91,农村自来水普及率66.90%,分值为83.63,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数1.62人,分值为83.08,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02年,分值为76.38,公共交通服务指数67.10%,分值为67.10,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以农为1)3.61,分值为54.70,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10年不变价)11407元,分值为45.63

(五)资源环境明显优化,资源环境指数从2012年的70.56提升到2013年的73.64,提高3.08,高于总体小康指数1.63

在反映资源环境7项指标中,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分值为100,环境质量指数96.49%,分值96.49;单位GDP水耗(2010年不变价)为154.25立方米/万元、分值为71.31,单位GDP能耗(2010年不变价)0.96吨标准煤/万元,分值为62.68;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为59.95%,分值为61.43。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面积(2010年不变价)为129.42公顷/亿元,分值为46.36

三、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难点问题

(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发展。从监测结果看,楚雄州的经济基础仍然比较薄弱,经济发展的滞后影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2013年全州人均GDP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为20884元,只完成了全面小康目标值的36.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5.2%,与目标值的47%以上还差11.8个百分点;表明全州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数量不高,第三产业规模偏小,活力不足。从以上指标看,楚雄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发展仍是第一要务。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楚雄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注重科技投入,注重提升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投入的强度仍明显不足,全州大部分工业企业还没有自主的研发机构,重引进、轻消化,重加工、轻品牌的现象比较普遍,工业企业生产链条不长,附加值偏低,产品竞争力不强。2013年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是39个指标中分值最低的一个指标。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2013年,全州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为8.02年,离目标值10.5年还差2.48年;州内培养的有创新潜力的技术类毕业生外流严重,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不够紧密。

(三)居民增收渠道不宽

由于我州经济结构单一,基础仍然薄弱,产业自身造血功能不明显,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慢,大型项目和辐射带动型、品牌推动型的龙头企业少,居民主动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不高,居民增收渠道不宽,城乡居民增收困难。2013年楚雄州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10年不变价)11407元,与小康目标值下限相差13593元。

(四)城镇化进程缓慢

2013年楚雄州年末总人口272.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2万人,城镇化率仅为37.46%,明显落后于全国、全省水平,低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60%的目标值下限22.54个百分点,分值为62.43,在今后7年中,需年均提高3.2个百分点,全面实现目标值有较大难度。

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首先,要继续扩大投资规模,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增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力。从长远出发,投资一批成长性好的工业项目,以优化投资结构确保将来良性发展的产业结构。其次,推进技术改造,着力培育重大产业,同时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第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科技经费投入,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完善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科技投入体系,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动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以机制创新和环境建设为重点的创新服务体系。做好引进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对接,促进重点产业优化升级,壮大战略新兴支柱产业,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料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型转变。

(二)打造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引擎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落脚点,一直以来,第三产业比重偏低是我州经济发展的短板。因此,各县市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打造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引擎,增强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提高第三产业的占比,通过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总量、财政总收入、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进而提升人均GDP、人均财政总收入和人均居民收入水平,全面对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三)加快工业升级提质进程

一是要提高工业聚集发展程度,各县市要将工业企业尽量向园区集中,提高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要加快绿色工业园区的建设,提高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二是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着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等具有一定优势和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推动新型工业化升级步伐。三是要实现创新发展,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各个部门的协同创新,鼓励企业创造专利,创建自己品牌,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知名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加大企业科研投入的奖惩力度,尽量减少企业科研经费零投入现象,提高R&D经费支出占比。

(四)加大民生工程投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要坚持把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在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涉及民生问题的制度建设,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一是要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稳步提高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水平。广开就业渠道,统筹推进城乡就业。二是要扩大社保覆盖面,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提高社会企业退休人员、低保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的生活补助标准。针对不同人群医疗保障需求,建立多模式、多样式的医疗保障体系。三是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居民生活差距,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五)注重资源环境保护,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楚雄州目前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能源消耗与环境保护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坚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学发展推进环境保护。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为经济发展腾出环境容量;二是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解决好工业“三废”和生活废弃物的处理。重点监控污染隐患,把污染从终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科技节能,提高环境监管水平。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六)加强部门通力协作,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工作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各部门一定要按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的原则,各司其职,通力协作,竭力做好全面小康建设各项工作,对当前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难点、重点问题要给予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抓好培育发展工作,做到已实现指标抓巩固、未实现指标抓推进、难点指标抓突破,确保全州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