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0151673132-/2023-11270031 公开目录:政府文件 发布机构: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7日 文  号:楚政通〔2023〕38号
标 题:
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楚雄州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的通知
成文日期:2023年11月24日

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楚雄州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有关部门,楚雄高新区管委会:

现将《楚雄州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楚雄州人民政府

             20231124

(此件公开发布)

 

 

楚雄州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

2023—2030年)

202311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 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效

二、存在问题

第二节 发展优势

一、自然禀赋优势

二、区位交通优势

三、生产原料优势

四、文旅资源优势

五、政策支撑优势

第三节 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发展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三、目标进度

第三章 产业布局

第一节一核两带空间布局

一、一核产业发展核心区

二、两带西北部产业带、东部产业带

第二节 产业发展布局

一、“843”品种布局

二、“1+2”精深加工和流通业布局

三、“1+3+N”产业融合发展布局

第四章 七大重点任务

第一节 强化保育促繁 确保野生食用菌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强化设施建设 促进栽培食用菌规模化发展

第三节 强化技术创新 推动精深加工提档升级

第四节 强化品牌建设 增强云菌·彝乡品牌影响力

第五节 强化主体培育 壮大产业规模

第六节 强化产业融合 提升全产业链效益

第七节 强化支撑体系建设 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管理保障

第二节 政策支持保障

第三节 资金支持保障

第四节 科技支撑保障

第五节 实施监督保障

楚雄州食用菌产业发展项目建议表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楚雄州)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孕育了丰富的食用菌资源全州境内已知野生食用菌种类达300多种,世界四大名菌中国十大名菌在楚雄均有分布楚雄牛肝菌”“南华松茸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南华县被商务部认定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食用菌基地县,云南省唯一一个一县一业野生食用菌示范县,享有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野生菌之乡”“中国野生菌美食县美誉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楚雄州最具地方特色、最有比较优势、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树牢大食物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楚雄州食用菌产业发展,根据《云南省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编制《楚雄州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立足楚雄州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主要阐明楚雄州2023—2030年食用菌产业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产业布局、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十四五乃至2030年楚雄州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着力将楚雄州打造成世界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高地国际野生食用菌交易分中心全国野生食用菌加工集聚区云南省栽培食用菌生产示范区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  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楚雄州委、州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工作要求,切实加强食用菌产业发展政策引导全州食用菌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发展成效

产量产值稳居全省前列。2022州食用菌总产量12.95万吨总产值55.44亿元综合产值138.6亿元,总产量和总产值同比分别增长10.4%17.3%,总产量、总产值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二。其中:野生食用菌优势明显,2022年野生食用菌产量7.3万吨居全省第一产值49.48亿元产值上亿元的品种主要有牛肝菌松茸鸡枞干巴菌青头菌等;栽培食用菌稳步发展,产量5.65万吨,产值5.96亿元,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品种主要有香菇、平菇、羊肚菌、大球盖菇等。

 

1  楚雄州食用菌总产量、总产值2019-2022

保育促繁示范成效显著。2016年以来全州积极推广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技术,对野生食用菌集中分布区域,实施承包经营和集约经营,实行科学采集,有效提高野生食用菌的产量、质量和效益。截至2022年,全州野生食用菌保育基地215万亩,商品野生食用菌产量稳定在6万吨左右9个县(市)被认定为云南省野生食用菌保育及供应基地县,分别是楚雄、禄丰市、双柏、牟定、南华、姚安、大姚、永仁县、武定县;6个县(市)被认定为云南省高原特色栽培食用菌基地县,分别是楚雄市、牟定县、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武定县。

一县一业培育成效明显。多年来,楚雄州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以创建一县一业示范县为契机,坚持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打响食用菌区域品牌2021年,南华县成功创建成为全省唯一一个以野生食用菌产业为主的一县一业示范县,连续两年(2021—2022年)获示范创建资金共6000万元,用于提升南华县食用菌产业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绿色化、市场化水平,为加快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品牌培育初见成效。近年来,楚雄州以三品专项行动为抓手,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全方位推动食用菌品牌建设和发展,食用菌品牌建设初见成效。楚雄牛肝菌”“南华松茸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南华县享有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野生菌美食县”“中国野生菌之乡”“松茸之乡称号,被认定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截至2022年,全州食用菌获认证的绿色食品12个、有机食品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全州累计申请涉及食用菌相关商标1015件。参与制定修订国家标准1项,即GB/T23188-2023松茸,云南省地方标准6项,即DB53/T857-2018地理标志产品 楚雄牛肝菌、DB53/T858-2018地理标志产品 南华松茸DBS53/022-2016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松茸及其制品、DB53/T437-2012牛肝菌采集方法DB53/T436-2012松茸采集方法DB53/T389-2012松茸保育技术规程。

经营主体培育有成效。多年来,楚雄州通过政策引导、宣传发动、创新招商方式等措施,扶持发展了一批规模大、示范带动强的食用菌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培育了一批特色显著、竞争力强的区域品牌,辐射带动了旅游、餐饮、住宿等三产的发展2022年,全州有食用菌企业55户,累计发展专业合作社40个,食用菌栽培户641户。其中,培育出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户、省级龙头企业9户,规上企业(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1户,出口额超过1000万元企业1户;获云南省绿色食品牌食用菌产业基地6个;有固定的食用菌交易市场107个,交易面积达378559平方米,实现交易金额达47.28亿元。截至2022年,中国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已成功举办了十九届,全州有9户餐饮企业被评为云南餐饮名店,45道野生食用菌菜肴评为云南餐饮名菜。

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多年来,楚雄州注重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开发食用菌高新技术,科技对食用菌产业的支撑能力稳步提升。南华县成立了李玉院士及院士团队工作室、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南华分院和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野生菌大数据中心,永仁县、牟定县分别成立了张劲松专家工作站、谭琦专家工作站。承担实施了国家星火计划、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云南省科技攻关、省林业科技推广等项目,取得科技成果7项,其中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州级科技进步奖6项。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初步掌握块菌等共生菌分离培养及菌根苗培养技术,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野生食用菌保育和可持续利用技术。持续加强对菇农和基层食用菌技术人员科技和经营管理培训截至2022年,全州开展了食用菌相关技术培训200多期。

助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依托楚雄州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近年来食用菌产业呈现出产业规模壮大、市场份额增加、助力乡村振兴成效明显的发展态势。南华县在五街镇咪嘿们村、沙桥镇天申堂村、五顶山新村打造了野生食用菌产业一村一品专业村。其中,五街镇咪嘿们村野生食用菌产量常年保持在40吨,全村年户均收入超过4万元,村集体年经济收入达6万元。截至2022年,全州食用菌行业稳定从业人员2000余人。食用菌产业成为乡村振兴强、产业帮扶好、助农增收高的高原特色土特产,成为民族地区百姓增收致富的新增长极。

二、存在问题

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不够。由于野生食用菌没有明确的产权归属,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菇农对野生食用菌不合理、不科学的过度采集屡有出现,导致野生食用菌资源破坏严重。全州未全面建立完善的保育促繁机制、措施,野生食用菌保育基地215万亩仅占楚雄州森林面积2648.55万亩的8.1%野生食用菌产量及质量尚有较大提升空间。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市场准入等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难以督促落实部门监管责任。

食用菌菌种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我国可栽培的食用菌品种有200多种,可规模化栽培的有30多种,但楚雄州规模化栽培10种左右,全州缺乏当家品种及优势品种,现有栽培种类规模小且分散,产业优势不明显食用菌菌种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引进菌种长时间繁育,复壮技术滞后,退化严重,导致商品性差,产量低。新品种的引进,适应性研究及配套技术缺乏,难以扩大规模。

产业精深加工不足。全州食用菌加工发展缓慢,总体加工率不足10%。州内30余家食用菌相关企业中,仅少部分企业开展以野生食用菌为原料的调味品、养生健康产品等的精深加工,大部分企业以生产速冻类(整菇、切片)、干制类、泡酒类、油炸类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初加工产品为主。出口企业出口的种类主要为牛肝菌和松茸等,产品主要以速冻、干制和盐渍等初加工产品为主,出口产品单一、价值较低。全州缺乏产品精深加工型、产业链条完整型的主体,受组织规模、发展能力、经营水平等条件制约,生产加工能力有限,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较短,自身经济效益差。

品牌建设力度不够。全州食用菌品牌还处于单点营销阶段,未形成品牌体系合力。食用菌企业参与三品一标认证积极性不高,认证产品数量少大多数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及品牌建设整体规划。自2018年云南省开展“10大名品和绿色食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评选活动以来,全州尚无一家食用菌企业受过表彰。标准推广应用效果不明显,未形成涵盖基础、菌种、栽培、保育促繁、采集加工、检验检测产品、流通等环节食用菌全产业链标准体系。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不完善,缺乏贯穿产业链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制约了品牌建设及国内外食用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发展支撑要素不足。市场交易体系不完善,南华县与培育建成全国最大的野生食用菌交易市场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余县(市)食用菌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专业化、标准化的食用菌易市场。产业发展集聚度低,尚无一个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难以吸引省外大型食用菌企业落地楚雄州。全州食用菌优良种质资源丰富,但驯化技术及品种选育技术滞后,对菌种特性、适宜栽培区域研究不深入。人才引进难、留用难问题突出,亟 需制定科学合理人才引进计划、广开渠道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标志性应用成果少,成果转化率较低,缺少强有力的技术推广平台与扶持激励机制。区域性、季节性缺水问题突出,农业有效灌溉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产业发展面临的用地瓶颈问题日益凸显急需合理规划产业发展用地另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不足、餐饮市场管理不规范、菌文化宣传不够、菌市场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也亟 需解决

第二节  发展优势

一、自然禀赋优势

楚雄州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较高降雨量适中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野生食用菌资源;立体气候明显,非常适宜发展栽培食用菌。全州2648.55万亩的森林面积中,蕴藏着食用菌300多种,约占云南省已知食用菌882种的三分之一。野生食用菌资源优势显著,全年自然产量6万吨左右,约占云南省全年自然产量50万吨的12%蘑菇之王松茸地下钻石块菌(松露),以及美味牛肝菌、干巴菌、鸡枞、羊肚菌等在全州都有分布。全州10个县(市)103个乡都出产野生食用菌楚雄牛肝菌、南华松茸因其产量大、品质优,在国内外市场比较受欢迎。多样的野生食用菌资源为食用菌产业精深加工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

二、区位交通优势

楚雄州位于云南省中部偏北,地处滇中腹地地跨北纬24°13′26°30′、东经100°43′102°32′总面积2.84万平方公里,居全省第5属云贵高原西部、滇中高原的主体部位,地理位置和生态区位极其特殊重要,自古为省垣屏障、滇中走廊、川滇通道州府驻楚雄市城区,平均海拔1773米,东距省会昆明165千米,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连普洱市和玉溪市,北临四川省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隔金沙江与丽江市相望,与昆明、玉溪、曲靖、红河同属滇中经济圈范围。320国道、108国道和昆瑞高速公路,以及成昆铁路、广大铁路穿境而过是省会昆明市西出滇西7州(市)及缅甸的必经之地,故有迤西咽喉之称。大理州、丽江市、保山市、香格里拉市等云南野生食用菌优势产区的部分食用菌产品,都到南华县进行交易,南华县野生食用菌交易市场初步形成了滇西片区野生食用菌集散中心显著的区位优势为楚雄打造国际野生食用菌交易分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生产原料优势

楚雄州森林面积2648.5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3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2.09%,每年正常疏伐的杂栎木弃料和修剪桑树、核桃树、樱桃林果枝条可作为木腐菌栽培优质原料,可保证近5000万袋木腐菌栽培的需要。全州90~100万亩水稻、100~110万亩玉米和70万亩小麦种植产生的近300万吨秸秆可作为草腐食用菌栽培原料。全州存栏70万头大牲畜、222万头生猪、150万只羊和1010万只家禽所产生的粪便也同样是栽培食用菌的优质原料。栽培产生的废弃菌渣,通过制粒处理加工成燃料、微生物发酵加工成动物饲料或有机肥,具有明显的生态和环保效应。充足的物料资源为扩大栽培食用菌规模提供了基础保障。

四、文旅资源优势

楚雄境内三山鼎立、二水环流,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人文风貌。楚雄州有恐龙化石”“腊玛古猿”“元谋人、万家坝铜鼓、元谋土林、狮山牡丹、紫溪山茶花等旅游资源,拥有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35个,以彝族文化为代表的民族节日、民族服饰、民族歌舞绚丽多彩风韵独特,传统的民族节日和集会达50多个,拥有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绿孔雀之乡四张世界级名片。楚雄彝人古镇先后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十佳文化产业特色小镇”“中国最美十大主题公园楚雄彝族刺绣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楚雄彝族服饰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楚雄彝家松毛宴、元谋凉鸡等特色餐饮。截至2022年,中国·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已成功举办了十九届,逐步成为了云南省一张靓丽的名片。楚雄州丰富优质的文旅资源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五、政策支撑优势

近年来,省、州、县(市)各级政府针对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岀台《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牟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牟定县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南华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华县2022年度食用菌产业奖补办法(试行)〉的通知》《永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楚雄州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颁布实施《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明确了产业发展目标、产业空间及结构布局、重点建设任务、保障措施等,有力持和助推楚雄州食用菌产业发展。

同时,楚雄州出台的《楚雄州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2021—2025年)》《楚雄州十四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楚雄州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将食用菌产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多措并举推动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展。

20216月南华县成功创建成为全省唯一一个以野生食用菌产业为主的一县一业示范县以来,省财政连续2年对南华县安排创建补助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涉及食用菌产业的公共基础设施、冷链物流、物联网示范基地建设和品牌打造、产品研发、绿色有机认证补助等方面,对助推楚雄州野生食用菌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有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作了典型示范。

第三节  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政策叠加带来的机遇。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大食物观、大健康、循环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为楚雄州积极融入和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争取上级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快补齐自身短板和弱项带来重大机遇。云南重点推进滇中城市群发展、昆楚一体化发展等重大部署,为楚雄州拓展发展空间带来重要机遇。楚雄州打造一极、全国野生食用菌集散地和交易中心的发展定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在楚雄建设优质平菇菌种培育中心和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以及在南华建立块菌(松露仿生栽培示范基地和国际野生食用菌交易分中心,为楚雄州食用菌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良好发展态势带来的机遇。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用菌的了解不断加深,以及其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的不断深入挖掘研究,食用菌产品已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服务消费,现全年有菇,市场供应稳定,规模不断增加,食用菌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未来几年食用菌的产业链将进一步延伸。良好的发展态势有利于带动楚雄州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市场开拓带来的机遇。随着国家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助于发挥超大市场规模的优势,充分激发内需潜力,为楚雄州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带来重大市场利好。近年来,全州加强野生食用菌管护不断提高出口质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日本、韩国、欧盟等具有稳定的市场。同时,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将进一步加快提升国家和云南省的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楚雄州继续扩大对外贸易,拓展食用菌产业的国内外合作空间。

推动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机遇。十四五时期,云南省按照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思路,全面启动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抓实烟草、花卉、蔬菜(含食用菌)、水果、坚果、中药材、畜牧业等重点产业,提升规模化水平,突破农产品加工业,强化主体培育,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精准提供政策支持,以及坚持大产业+新平台+新主体总体思路,着力抓好创名牌、育龙头、抓有机、建平台、占市场、解难题等6个方面工作,全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业新优势,将有利于楚雄州发挥资源、生态、区位等优势,加快推进食用菌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国内消费水平提高带来的机遇。食用菌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常被人们称作健康食品特别是一荤一素一菇合理膳食结构的提倡,使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含人体所需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兼有荤素两者之长的食用菌成为了符合现代健康饮食理念的高档食品,食用菌越来越受国内消费者青睐。下游餐饮市场家庭消费的不断增加,已成为拉动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产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潜力

二、面临的挑战

机制不健全。为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楚雄州成立了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但食用菌产业发展及管理需州级相关部门联动发力,目前未形成联动机制,导致部门间沟通不及时、信息传递不准确、政策落实不到位,影响政府的科学决策和管理。全州无一部门能有效整合数据资源和信息,食用菌产业基本统计数据难以收集,对企业的扶持和纾困不到位,影响了产业的良好发展。

资金扶持有限。州内食用菌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相关奖补政策,申请省级财政支持难度较大。州级对食用菌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有限,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难度大。县级资金扶持力度不足,带动作用不明显,招商引资难度大,全州仅南华县制定出台了食用菌产业发展奖补办法。

市场竞争加剧。随着食用菌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大型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技术改进,生产技术质量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技术上和品牌上具有优势,而小型企业在成本控制、产量及品质方面与大型企业相比无竞争优势。同时,随着食用菌产业规模和数量持续增加,出现了供求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价格竞争加剧等问题,使食用菌产业发展遇到了瓶颈,产业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

野生食用菌标准不健全。楚雄野生食用菌特色显著,野生食用菌虫蛀现象较为常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菌及其制品》GB7096-2014明确规定食用菌无虫蛀,制约了市场拓展。同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22中涉及的野生食用菌包括獐头菌、青头菌、鸡油菌、松茸、牛肝菌、鸡枞、多汁乳菇、块菌(松露等,楚雄州仍有很多种野生食用菌未单列,执行标准极易受限。此外现行的食用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云南省地方标准中,多以栽培食用菌为主,缺乏野生食用菌标准,严重制约了楚雄以野生食用菌为特色的产业高质量发展。

综合判断,2023—2030是加快推进楚雄州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创新思路、完善政策、强化支撑,以坚定的决心、务实的举措,推动楚雄州食用菌产业发展取得更大突破,力争在野生食用菌领域占据全省乃至全国的行业制高点。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省政府楚雄现场办公会及州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树立大食物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健康消费需求做强野生食用菌、当好排头兵,做大栽培食用菌、实现新跨越为目标,充分发挥楚雄州野生食用菌资源优势和栽培食用菌发展潜力,强化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科技支撑,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全方位拓展食用菌产业链,培育打造云菌·彝乡品牌体系,擦亮世界野生菌王国名片,着力推进楚菌出滇力争把楚雄州打造成世界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高地建成国际野生食用菌交易分中心、全国野生食用菌加工集聚区云南省栽培食用菌生产示范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推动云南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极做出新贡献。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系统发展。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组织领导,强化各方保障。统筹处理好发展和保护、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食用菌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相统一。研究提出产业发展支持政策措施,组织、指导、协调和推进全州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或办法,强化各职能部门主体责任,因地制宜地推进食用菌产业各项工作。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绿色发展贯穿于食用菌产业发展全过程,注重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引导和督促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依法依规利用木材等菌材资源,集约经营、节约用材,拓宽木屑等原料来源。科学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菌棒、菌渣资源,发展循环经济,转化成生物质燃料、有机肥料、其他食用菌栽培或育菌基质等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产品,实现资源化利用。

坚持市场导向,开放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突出市场拓展、主体培育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努力在拓展国际市场上实现新突破、新跨越

坚持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立足产业特色,围绕野生食用菌优势保育促繁技术应用稳定提升产量,开发引进、转化高值化深加工技术,提产品的附加值,提升食用菌对经济的贡献度,突出野生食用菌的特色发展。根据各县(市)的环境承载能力和产业现状科学评估市场容量宜菌则菌大力发展栽培食用菌,合理布局栽培食用菌品种及规模,以多样化的栽培模式不断扩大栽培食用菌规模。实现野生食用菌高质量发展+栽培食用菌规模化发展双轮驱动,促进全州食用菌产业协调发展

坚持龙头带动,联动发展依托大数据、云平台等政府层面的信息化措施,及时了解各食用菌品种的发展现状。通过产业链各环节的资源互通、市场互联、信息共享、效益共赢,形成一体化、集聚化发展格局。在强化现有食用菌产业集群发展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引进食用菌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引擎推进食用菌全产业链稳步发展,促进产业上、中、下游的联动发展。

坚持业态创新,融合发展。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导向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加快食用菌产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引导现代要素集聚,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全新动能。挖掘培育云菌·彝乡文化,做足食用菌+”文章,以促进食用菌消费作为切入点,推食用+培训教育”“食用+旅游+文化创意+科学普及”“食用+药膳饮食+康养”“食用+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多模式、多业态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楚雄州野生食用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为引领充分发挥楚雄州野生食用菌资源优势和栽培食用菌发展潜力2030年,楚雄州打造成世界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高地国际野生食用菌交易分中心、全国野生食用菌加工集聚区、云南省栽培食用菌生产示范区,做好全国野生食用菌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争做云南省栽培食用菌跨越式发展的先驱。

二、具体目标

立足楚雄州食用菌产业发展势,努力推进全州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推动楚雄州从食用菌资源大州向食用菌产业强州转型升级2030年,一产实现野生食用菌可持续发展、栽培食用菌凸显特色及规模二产实现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精深加工提质增效三产形成高端引领实现带动一产和二产的融合发展,推动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产值产量有突破。2025年(产业提质增效期),全州食用菌产量突破14.5万吨,产值80亿元,综合产值224亿元,其中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面积250万亩、产6.5万吨产值55亿元、综合产值154亿元;栽培食用菌面积11250产量8万吨产值25亿元、综合产值70亿元。到2030年(产业高质量发展期),全州食用菌产量突破25万吨,产值120亿元、综合产值360亿元,其中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面积350万亩、产9万吨产值75亿元、综合产值225亿元;栽培食用菌面积22500产量16万吨产值45亿元、综合产值135亿元。

——主体培育有突破。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户,省级龙头企业10户;从事食用菌产业的合作社80个,其中省级及以上示范社10个;建设高标准食用菌加工聚集区1个、产业示范园区1个;新建或改扩建大中型食用菌专业交易市场2个;结合政府相关部门健全各县(市)食用菌销售网点10个;大力推进互联网+”新型模式的应用与创新,积极推进电商销售,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加快流通服务便捷化。

——品牌打造有突破。力争培育1个区域品牌,5个企业品牌,10个产品品牌,新增1个地理标志产品;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数20个;围绕食用菌全产业链,制定修订食用菌相关标准或规范50项;制作1部特色鲜明的楚雄州食用菌产业系列宣传片。

——三产融合发展有突破。建设食用菌特色小镇、特色村30美食街区30;建立食用菌三产融合基地10个;打造3条精品菌主题旅游线路。

——科技创新有突破。研发干巴菌、松茸、块菌(松露)、牛肝菌、鸡枞、青头菌等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菌根苗培育等技术10项,并在全州推广示范,辐射带动全省多个主产县;复壮选育木耳、香菇、平菇、羊肚菌等大宗栽培品种4个以上,开发配套栽培技术4项以上;选育金耳、白参、大球盖菇、榆黄菇、灵芝等特色品种4个以上,开发配套栽培技术4项以上。野生珍稀食用菌驯化及仿生栽培技术取得新突破;开发方便快捷、调料、功能食品等精深加工新技术、新工艺10项,开发新产品20个;多途径开展一线技术人才的培养,每年支持规模以上企业选派10名以上人员进修培训,加大一线栽培户的培训,覆盖培训农户1万人次,培养新型职业菇农1000人次

三、目标进度

规划年限为2023—2030年,分产业提质增效期(2023—2025年)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期(2026—2030年)两个阶段实施,实现三年(2023—2025年)上台阶,八年(2023—2030年)实现新跨越。

 

1  楚雄州食用菌产业2023—2030年发展主要指标

类型

指标

单位

2022

基期值

2025

目标值

2030

目标值

产业发展

食用菌产量

万吨

12.95

14.5

25

食用菌综合产值

亿元

138.6

224

360

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

——

2.5:1

2.8:1

3.0:1

产业规模

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基地面积

万亩

215

250

350

栽培食用菌种植面积

8300

11250

22500

面积20亩以上栽培食用菌生产基地

/

30

100

经营主体

国家级龙头企业

/

/

1

产业示范园区

/

1

2

食用菌专业交易中心

/

1

2

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40

50

80

品牌培育

区域公用品牌

/

/

1

企业品牌

/

2

5

产品品牌

/

5

10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

2

3

绿色、有机产品认证个数

13

15

20

制定修订食用菌相关标准、技术规范

3

30

50

三产融合

食用菌产业三产融合基地

/

3

10

食用菌特色小镇、特色村

/

10

30

食用菌美食街区

/

20

30

精品菌主题旅游线路

/

1

3

科技支撑

菌渣集中处理中心

/

1

3

菌棒生产加工基地

/

3

6

保育促繁、菌根苗培育等技术研发

/

5

10

开发精深加工新技术、新工艺

/

5

10

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

4

8


第三章  产业布局

第一节  “一核两带空间布局

聚焦楚雄州做强野生食用菌、当好排头兵,做大栽培食用菌、实现新跨越发展目标,结合食用菌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一核两带的思路构建食用菌产业空间布局

一、一核:产业发展核心区

以南华为主,楚雄、牟定为辅,主动融入楚雄州城市发展集聚核心,打造楚雄州食用菌产业发展核心区辐射带动全州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全省全国食用菌产业楚雄州集聚,逐步形成国际野生食用菌交易分中心、全国野生食用菌加工集聚区其中,南华一县一业野生食用菌产业示范县创建为引领,继续扩大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野生菌美食县中国野生菌之乡”“松茸之乡知名度及影响力以野生食用菌产业为核心依托,强化产业集聚和培育,着力提升食用菌产品研发、品牌孵化、主体培育、餐饮文化、住宿娱乐、仓储物流、交易为一体的食用菌综合体。大力发展野生食用菌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布局建设食用菌专业交易市场、食用菌特色小镇、食用菌美食街区和食用菌加工集聚区,全力打造国际野生食用菌交易分中心力争建设成全国野生食用菌加工集聚区,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全面提升南华野生食用菌产业生产力、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做强野生食用菌,当好排头兵楚雄市依托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及产业特点,建设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基地,培育一批高效栽培食用菌生产基地,培育壮大食用菌生产、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增加农民收入,助推乡村振兴;牟定县以建设全省食用菌产业强县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食用菌和优势高端食用菌,积极发展仿野生食用菌,突出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建成全州羊肚菌栽培示范基地和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基地,积极打造云南省栽培食用菌交易中心。

二、两带:西北部产业带、东部产业带

西北部百草岭山脉东部乌蒙山脉为重点,发挥森林等资源优势,打造楚雄州食用菌产业西北部产业带东部产业带,大力发展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包山养菌、林下栽培重点发展大宗栽培食用菌、特色栽培食用菌,做大栽培食用菌规模,积极发展融合食用菌产业的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休闲康养,全面支撑楚雄州食用菌产业发展,强化楚雄州食用菌产业在云南省乃至国家层面的重要地位。

——西北部产业带大姚县为主,姚安县永仁县元谋县为辅打造西北部产业带辐射带动西北部食用菌产业加速发展其中,大姚县充分发挥野生食用菌资源优势和栽培食用菌发展潜力,突出品种培育、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全方位拓展食用菌产业链,努力打造成楚雄州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及仿生栽培核心基地,楚北野生食用菌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为楚菌出滇贡献大姚力量姚安县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挖掘利用充足的生物质废料、农林空闲地,大力发展野生食用菌和栽培食用菌。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在适宜乡(镇)建设栽培食用菌生产基地,提升县食用菌行业发展水平;永仁县重点加强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基地建设,建立块菌(松露)仿生栽培示范基地,大力推广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技术,结合实际采取科学有效方式开展管护育菌,建设一批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重点村。引导食用菌龙头企业加强食用菌产品的研发,建设食用菌精深加工食品、调味品、保健品等食用菌高端产品生产线,有效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支持食用菌龙头企业建设块菌(松露)产业三产融合示范基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元谋县因地制宜,立足实际,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培育产业为主线,积极引导食用菌产业发展。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的食用菌品种,以点带面加快栽培食用菌发展,加大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培育。

——东部产业带以禄丰市为主,武定县、双柏县为辅打造东部产业带,加强产业资源整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产业发展核心区高质量发展。其中,禄丰市大力发展野生食用菌产业,完善林下经济资源保护利用政策措施,支持经营主体完善林下食用菌仿生栽培技术验证及示范。重点加快突破野生食用菌的精深加工技术,培育发展附加值高的食用菌产品;武定县依托本地优势资源,把栽培食用菌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选择适宜乡(镇)建设栽培食用菌生产基地,加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辐射带动栽培食用菌规模化发展。强化标准引领,聚焦食用菌初加工,全面提升加工环节设施化水平;双柏县重点加强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设一批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基地,确保野生食用菌品质。在气候适宜、有栽培基础的乡(镇)组织发展食用菌栽培专业合作社,以点带面,带动全县栽培食用菌发展。


2 楚雄州食用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第二节  产业发展布局

围绕做强一产、做大二产、做活三产这一主线,加快建设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基地、高效栽培食用菌生产基地两类基地,升级提升产品精深加工,完善市场交易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优化楚雄州食用菌产业发展布局。

一、“843”品种布局

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基地布局

以哀牢山脉、乌蒙山脉、百草岭山脉为重点,以野生食用菌集中分布区为核心,建设以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为手段提高野生食用菌产量、质量和效益的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基地确保野生食用菌资源科学开发和永续利用。按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基地规模,布局保育促繁重点县(市)和推进发展县,其中南华县、楚雄市、大姚县、禄丰市、双柏县和武定县为重点县(市),牟定县、姚安县、永仁县、元谋县为推进发展县。到2025年和2030年,全州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基地分别达250万亩和350万亩。

  

 

 

 

2  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基地布局和规模

序号

类   别

县(市)

2025年规划总面积(万亩)

2030年规划总面积(万亩)

1

重点县(市)

楚雄市野生食用菌保育基地

40

50

2

禄丰市野生食用菌保育基地

30

40

3

双柏县野生食用菌保育基地

40

50

4

南华县野生食用菌保育基地

30

60

5

大姚县野生食用菌保育基地

35

45

6

武定县野生食用菌保育基地

30

40

7

推进发展县

牟定县野生食用菌保育基地

10

20

8

姚安县野生食用菌保育基地

16

21.5

9

永仁县野生食用菌保育基地

18

22

10

元谋县野生食用菌保育基地

1

1.5

合   计

250

350


 

 

 

 

 

 

 

 

 

 

 

 

 

 

3 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基地布局


选择楚雄州产量具有优势的八类野生食用菌进行保育促繁布局。其中:松茸以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和武定县为重点;牛肝菌以楚雄市、禄丰市双柏县、牟定县、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和武定县为重点;块菌(松露)以楚雄市、南华县、永仁县武定县为重点;鸡油菌以双柏县和南华县为重点;干巴菌以楚雄市、禄丰市、双柏县、南华县武定县为重点;鸡枞以禄丰市、南华县武定县为重点;青头菌以楚雄市、双柏县、牟定县、南华县武定县为重点;奶浆菌以楚雄市、双柏县、南华县武定县为重点。在发展方式上选择适宜林地,采取保育促繁、包山养菌、菌根苗培育等方式建设保育促繁示范基地,稳定提高产量及品质。

3 八类野生食用菌区域布局

序号

种类

重点发展区域(个)

1

松茸

南华、姚安、大姚、武定4个)

2

牛肝菌

楚雄、禄丰市、双柏、牟定、南华

姚安、大姚、武定8个)

3

块菌(松露)

楚雄、南华、永仁、武定4个)

4

鸡油菌

双柏县、南华县2个)

5

干巴菌

楚雄市、禄丰市、双柏县、南华、武定5个)

6

鸡枞

禄丰市、南华、武定3个)

7

青头菌

楚雄、双柏、牟定、南华、武定5个)

8

奶浆菌

楚雄、双柏、南华、武定4个)

备注:野生食用菌种类选择重点发展区域根据各县意见确定,随产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


 

4 八类野生食用菌区域布局


高效栽培食用菌生产基地布局

紧紧围绕市场和加工龙头企业的需求,以香菇、平菇、姬松茸、羊肚菌、金耳、白参、大球盖菇等品种为主,提高栽培食用菌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水平,重点打造一批集约化程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高效栽培基地引进和扶持大型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推进全州食用菌产业从野生资源依赖型向野生、栽培并重转变,从季节性生产向周年性生产转变,推动栽培食用菌产业向着专业村、专业乡(镇)方向发展。各县(市)按栽培食用菌生产基地规模,布局重点县(市)和推进发展县(市),其中重点县(市)包括楚雄市、双柏县、牟定县、南华县、永仁县、武定县,推进发展县(市)包括禄丰市、姚安县、大姚县、元谋县。到2025年和2030年,全州建成高效栽培食用菌生产基地达11250亩和22500亩。

4 高效栽培食用菌生产基地布局和规模

序号

类别

县(市)

2025年规划总面积(亩)

2030年规划总面积(亩)

1

重点县(市)

楚雄市高效栽培食用菌生产基地

2000

4000

2

双柏县高效栽培食用菌生产基地

1000

2000

3

牟定县高效栽培食用菌生产基地

1000

2000

4

南华县高效栽培食用菌生产基地

4000

8000

5

永仁县高效栽培食用菌生产基地

840

1680

6

武定县高效栽培食用菌生产基地

900

1800

7

推进发展县(市)

禄丰市高效栽培食用菌生产基地

500

1000

8

姚安县高效栽培食用菌生产基地

500

1000

9

大姚县高效栽培食用菌生产基地

500

1000

10

元谋县高效栽培食用菌生产基地

10

20

合计

11250

22500


 

 

 

 

 

 

 

 

 

 

 

 

 

 

5 高效栽培食用菌生产基地布局图


根据云南省发展重点及楚雄州实际选择四类大宗栽培食用菌(香菇、平菇、姬松茸、羊肚菌)和三类特色栽培食用菌(金耳、白参、大球盖菇)进行重点布局。其中:香菇以楚雄市、禄丰市、双柏县、牟定县、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武定县为重点;平菇以楚雄市、禄丰市、双柏县、牟定县、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元谋县、武定县为重点姬松茸以禄丰市、牟定县、南华县、大姚县、元谋县、武定县为重点;羊肚菌楚雄市、禄丰市、牟定县、南华县、大姚县、永仁县、武定县为重点;金耳以楚雄市、牟定县、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武定县为重点;白参以楚雄市、牟定县、南华县、大姚县为重点;大球盖菇以禄丰市、南华县、永仁县、武定县为重点

5 高效栽培食用菌区域布局

序号

种类

发展区域

2025年发展规模

2030年发展规模

1

香菇

楚雄市、禄丰市、双柏县、牟定县、南华县、

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武定县

1600万棒

3200万棒

2

平菇

楚雄市、禄丰市、双柏县、牟定县、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元谋县、武定县

2400万棒

4800万棒

3

姬松茸

禄丰市、牟定县、南华县、大姚县、元谋县、

武定县

1600

3200

4

羊肚菌

楚雄市、禄丰市、牟定县、南华县、大姚县、

永仁县、武定县

4000

8000

5

金耳

楚雄市、牟定县、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

武定县

450万棒

900万棒

6

白参

楚雄市、牟定县、南华县、大姚县

450万棒

900万棒

7

大球盖菇

禄丰市、南华县、永仁县、武定县

750

1500

备注:栽培种类、重点区域、规模根据各县(市)意见确定,随产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


 

6 四类大宗栽培食用菌区域布局

 

7 三类特色栽培食用菌区域布局


二、“1+2”精深加工和流通业布局

根据现有食用菌加工企业的分布,结合杭瑞京昆、新昆楚大、武易等高速公路和昆楚大高铁、滇中城际铁路等综合交通网打造全州“1+2”的精深加工和流通业布局。

(一)一园:南华野生食用菌加工产业园

在南华县现有产业集群基础上,科学布局食用菌深加工企业,打造加工企业集群,建设云南·南华野生食用菌加工产业园。产业园规划建设云南国际野生食用菌交易中心、野生食用菌王国大酒店、餐饮及文创商业街、野生食用菌主题乐园、冷链仓储物流中心等子项目,力争建成国际野生食用菌交易分中心和全国野生食用菌加工集聚区,奋力把世界野生菌王国这张名片越擦越亮。

(二)两中心:大姚县、禄丰市食用菌加工与集散中心

一是以大姚县为中心,依托邻近的姚安县、永仁县、元谋县,打造全州西北部地区的以松茸、牛肝菌等野生食用菌和姬松茸、金耳、白参等栽培食用菌为主的大姚县食用菌加工与集散中心

二是以禄丰市为中心,依托邻近的武定县、双柏县,打造全州东部地区的以松茸、牛肝菌、块菌(松露)、鸡油菌、干巴菌、鸡枞等野生食用菌和香菇、姬松茸、羊肚菌、大球盖菇等栽培食用菌为主的禄丰市食用菌加工与集散中心

同时,以现有各乡(镇)的集贸市场为基础,建设小型食用菌交易集散市场,作为一园两中心的补充。

 

8 精深加工和流通业布局

三、“1+3+N”产业融合发展布局

充分挖掘楚雄州食用菌美食文化,形成多元化旅游餐饮体系,开发特色村、特色小镇、美食街区,吸引各地食用菌爱好者,做足做好楚雄州特色餐饮品牌文章,打造全州“1+3+N”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布局。

(一)一区:产业示范区

以龙头企业培育为重点,引导食用菌企业主动融入大健康产业,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做好土特产文章,使山货变商品、商品变精品、精品变上品,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在南华县打造集生产、加工、物流、休闲观光体验式旅游为一体的产业示范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三线:三条精品菌主题旅游线路

以楚雄州独树一帜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显著的区位交通优势、神奇秀美的奇山异水、历史悠久的古镇文化为依托,结合食用菌产业,打造集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专项旅游于一体的三条精品菌主题旅游线路

精品菌主题旅游线路A(武定元谋永仁方向)武定县(食用菌采购及美食体验、狮子山)元谋县(土林、金沙江)永仁县(食用菌采集及美食体验、方山);精品菌主题旅游线路B禄丰市楚雄市南华县方向)禄丰市(食用菌美食体验、世界恐龙谷)楚雄市(民族文化及食用菌美食体验、彝人古镇、紫溪山)南华县(食用菌采集及美食体验、食用菌生产加工参观、食用菌采购及科普);精品菌主题旅游线路C(楚雄市牟定县姚安县大姚县方向):楚雄市(民族文化及食用菌美食体验、彝人古镇、紫溪山)牟定县(民族文化、食用菌采集及美食体验、化佛山、彝和园姚安县(食用菌美食体验、光禄古镇)大姚县(食用菌采购、科普、美食体验、食用菌生产加工参观、石羊古镇

(三)多点:N个三产融合基地

依托楚雄州多样的野生食用菌资源、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便捷的交通网络,充分结合观光、采集体验、民宿美食等,在楚雄市、南华县、永仁县等地建设牛肝菌、松茸、块菌(松露)等野生食用菌产业三产融合基地;在楚雄市、姚安县、大姚县、牟定县、武定县、双柏县、元谋县建设栽培食用菌产业三产融合基地,形成各具特色的食用菌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基地。

同时,加大整合力度,融合民族文化,选择适宜地区打造以食用菌为主题的特色村、特色小镇和特色美食街区。


第四章  七大重点任务

针对楚雄州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着眼发展的客观需要,围绕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布局,全力推进七大重点任务的实施,全方位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强化保育促繁 确保野生食用菌可持续发展

以哀牢山脉、乌蒙山脉、百草岭山脉为重点,将野生食用菌集中分布的林地划定为食用菌种质资源保护区选择野生食用菌比较集中的区域建立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基地,提高野生食用菌产量、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楚雄州林地面积广大、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良好、光热资源充足等优势,选择适宜林地,集成块菌(松露)、奶浆菌等食用菌林下仿生栽培技术体系,建立仿生栽培示范基地,实现-复合型发展。

专栏1  野生食用可持续发展方向

建立食用菌种质资源保藏库。依托州内科研院所、高校和优势企业,借助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的技术力量,对楚雄州重要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进行调查、收集和保藏,建立食用菌种质资源保藏库,利用种质资源开展驯化技术研究,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种质资源保障。

划定食用菌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哀牢山脉、乌蒙山脉、百草岭山脉为重点,以野生食用资源集中分布区或分布有珍稀濒危的、有商业价值的、本土特有的野生食用菌林地为核心,建设以保护松茸、块菌(松露)、牛肝菌、羊肚菌、香菇、灵芝等食用菌野生种质资源为目的的保护1000万亩以上

建立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基地。围绕松茸、牛肝菌、块菌(松露)、鸡油菌、干巴菌、鸡枞、青头菌、奶浆菌等优势、珍稀野生食用菌,选择适宜林地建设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基地,采取专人管护、干预育菌、规范采集等措施,提高野生食用菌产量、质量和效益。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积极推广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技术,对松茸、块菌(松露)、干巴菌等珍贵野生食用菌采取林地封闭式管理、建立看护队伍专人管护、科学调整郁闭度、调节腐殖质层厚度、覆盖薄膜、播孢子悬液、灌溉等保育促繁措施。到2025年和2030年,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基地分别达15个和25个,面积分别达250万亩和350万亩。

建立仿生栽培(培育)示范基地。利用地形地貌及气候特点,在南华县、永仁县等地选择产量较大的适宜林地,建立块菌(松露)、奶浆菌仿生栽培示范基地,实现-复合型发展。探索积累白蚁与鸡枞菌共生巢的培育技术和出菇管理技术。到2025年、2030年,建立仿生栽培示范基地10个、20个。

建立野生食用菌科学管理模式。积极推广包山养菌模式,建立健全谁承包、谁投入、谁管理、谁受益的经营管理机制,指导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履行四议两公开工作程序,议定包山养菌范围,明确承包者的权利、义务及收益分配,规范野生食用菌采集,促进野生食用菌基地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加大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宣传力度,探索推行野生食用菌采集证发放制度,制定封山育林育菌村规民约确保重点野生食用菌资源科学开发和永续利用

第二节  强化设施建设 促进栽培食用菌规模化发展

按照大力发展大宗栽培食用菌、重点开发特色栽培食用菌的思路,紧紧围绕市场和加工企业的需求,以香菇、平菇、姬松茸、羊肚菌、金耳、白参、大球盖菇等为重点,强化技术自主创新和引进创新,加强技术培训,发展设施生产,提高自动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重点打造一批集约化程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标准化栽培食用菌生产基地。结合实际,适度发展工厂化栽培,探索发展光伏+食用菌模式。规划建设菌渣集中处理中心,开展菌渣资源化利用。

专栏2  栽培食用规模化发展方向

建设菌种生产基地。依托现有菌龙头企业,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实施的措施,根据种类布局、发展规模,在南华县、大姚县、禄丰市建设菌种繁育中心及菌种生产线,开展菌种评价、菌种培育及配送,形成从母种、原种到栽培种的菌种繁育体系,专一产菌棒、配套菌种配送服务及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并推广,为产业提供大规模优质栽培菌种,保障优质菌种的产业化供给。

建设高效栽培示范基地。以香菇、平菇、姬松茸、羊肚菌4种大宗栽培食用菌和金耳、白参、大球盖菇3种特色栽培食用菌为重点,紧紧围绕市场和加工企业需求,在全州10县(市)选择适宜区域建设标准化菇棚,配套标准化菇架,制定栽培技术规程,规范栽培管理提高产量,提升商品菇率和优质菇率,扶持企业专业合作社建设高效栽培示范基地。在基地县配套建设分拣保鲜、烘干、包装等设施设备。2025年、2030年,建立高效栽培示范基地30个、100个。

适度发展工厂化栽培。引进食用菌大型企业开展杏鲍菇、姬菇等工厂化栽培;引导现有工厂化企业开展高值特色品种金耳、白参的工厂化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丰富工厂化栽培特色品种;开展栽培废弃菌渣资源化利用等技术集成与创新,提升工厂化栽培附加值。

发展光伏+食用菌模式。充分利用牟定、大姚、永仁、武定、双柏等县光热资源,打造食用菌与光伏发电复合基地。结合场地特点,在光伏发电区域内开展金耳、香菇、白参等品种栽培示范,高效多层次利用单位面积土地,充分发挥光伏和食用菌两大高效产业的优势,促进产业持续和快速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赢。

建设菌需物资供应点。在楚雄市建设菌需物资供应点1个,集中销售钢架、棚膜、遮阴网等设施,菌袋、层架、专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物流保鲜设备等食用菌生产资料及木屑、秸秆、棉籽壳等栽培原料,配套建设菌材原料加工贮运仓储点1个,实现菌需物资及菌材运输、加工一体化、产业化发展,推动降低菌材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建设菌渣集中处理中心。鼓励和支持食用菌企业开展菌渣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配套建设有机肥、生物燃料基质生产线,实现菌渣循环利用,推动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在南华县、大姚县、禄丰市等地探索建设菌渣集中处理中心,集中开展袋料分离,菌渣利用,废菌袋、棚膜回收处理等。到2025年和2030年,菌渣集中处理中心分别达1个和3个。

第三节  强化技术创新 推动精深加工提档升级

食用菌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多糖和维生素等,营养价值极高,同时兼具保健、药用功效,具有开发成普通食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药品、化妆品等多种产品的潜质。按照应加工、尽加工”“宜精深、全精深的原则,发展楚雄州食用菌精深加工,高起点、高规格、高标准扶持发展壮大一批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

专栏3  精深加工提档升级发展方向

扩展食用菌初加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改善储藏、保鲜、烘干、分拣、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食用菌产品产地初加工,重点配套预冷、保鲜、冷冻、清洗、分级、分拣、包装等设施设备,开展油炸、干制、盐渍、速冻等初加工,减少产后损失,延长供应时间,提高质量效益,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体系,推动楚雄州食用菌精深加工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到2025年、2030年,培育产值亿元以上企业分别达5家、15家;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分别达2.8:13.0:1

推动食用菌加工业集群发展。培育引进一批规模以上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加工转化水平,推动楚雄州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支持食用菌龙头企业新建和技改扩建精深加工生产线,促进现有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加速企业集群集聚发展,使现有的食用菌龙头企业达到或接近省级绿色食品龙头企业标准。依托食用菌龙头企业,加强专业分工协作,带动中、小型企业做大做强,小(微)企业做优做精,形成龙头企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建设云南·南华野生食用菌加工产业园。在南华县建设云南·南华野生食用菌加工产业园,产业园规划建设野生食用菌加工园区、中国野生食用菌产业研发基地、仓储物流中心、野生食用菌股权投资中心、中国野生食用菌促繁与驯化基地、野生食用菌美食体验广场、野生食用菌大数据中心、云南省食用菌溯源体系、野生食用菌基因库、野生食用菌博物馆11个重点项目,形成以特色野生食用菌深加工、交易、新品研发与孵化、品牌与市场孵化、仓储物流及文化和旅游产业为一体的野生食用菌综合体,打造美丽南华、野菌飘香”“奢雅菌香、世界共享的产业品牌形象。

完善加工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食用菌主产地初加工的清洗、干燥、分拣处理的设备及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鼓励食用菌龙头企业开发先进技术更新设备、优化工艺、提高质量,新建或改扩建生产车间、包装车间引进膨化食品、休闲食品、佐餐食品等新型食品、有效成分萃取产品等生产设备,扩大龙头企业加工能力。

 

 

第四节  强化品牌建设 增强云菌·彝乡品牌影响力

全力打造突出楚雄州特色的食用菌公用品牌,构建云菌·彝乡品牌体系,融入云菌公用品牌。发掘、传承、弘扬彝族特色的菌文化,设计以菌文化为深厚底蕴的品牌形象,以品牌拓展发展新空间,带动质量效益升级,讲好云菌·彝乡故事,增强云菌·彝乡品牌影响力。

专栏4  增强品牌影响力发展方向

构建云菌·彝乡品牌体系。由政府相关部门组建云菌·彝乡品牌管理机构,立足楚雄州食用菌产业基础及特色,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及发展计划,建立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与激励机制,明确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之间的关系,确定品牌发展和资源投入的优先顺序,充分开发品牌价值,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云菌·彝乡品牌体系。其中,在区域品牌培育方面,扩大楚雄牛肝菌”“南华松茸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证明商标的推广使用力度,遵循云菌公用品牌战略及定位,按产品特色与品牌核心价值,将区域优势(产地特征、区域资源、区域历史人文)与产业特色、产品质量、产品价格结合起来构筑云菌·彝乡品牌形象,明确品牌定位,制定发展目标;申请注册符合云菌·彝乡品牌战略及定位的公用品牌商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品牌评价、使用、管理规范;与品牌主体充分沟通战略规划,细化各主体的工作目标与措施,建立关键绩效指标定期监测与评价,根据品牌发展现状及时调整战略,持续改进。在企业品牌培育方面,引导食用菌企业树立品牌意识,融入云菌·彝乡区域品牌发展战略及定位,将企业优势产品与企业发展理念、历史人文等结合起来构筑企业品牌形象,注册相关商标并使用,制定清晰的企业发展定位,定期跟踪企业产品质量,促使企业逐步具备经营业务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新产品开发及生产能力,具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能力和及时调整措施,持续改进产品发展的能力。在产品品牌培育方面,围绕“843”品种培育食用菌产品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发展消费群体,根据产品顾客满意度,企业持续跟进产品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产品定位。组织经营主体参加全省“10大名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等评选活动,打造楚雄州食用菌产业名品、名标、名牌、名企金字招牌2025年,培育2个企业品牌,5个产品品牌;到2030年,培育1区域品牌,新增1个地理标志产品企业品牌5,产品品牌10,地理标志产品累计达3

构建云菌·彝乡标准体系。鉴于楚雄州产量较大及特色的野生食用菌、栽培食用菌缺乏相关标准,鼓励和引导食用菌企业围绕楚雄州优势特色品种实施产业标准化战略,研究制定食用菌资源评价利用、野生食用菌保护培育、菌种、采集、栽培、加工、贮运、产品、检验检测、流通管理评价等环节标准,构建云菌·彝乡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相互协调运转模式,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加速全行业向标准化方向发展。加强标准推广应用,每年开展食用菌标准的宣传普及4次,培训人数1000人次以上。到2025年、2030年,制定修订食用菌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分别达30项、50项。

构建云菌·彝乡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完善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构建从田间地头到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楚雄州统一的食用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食用菌质量安全顺向可追踪、逆向可溯源、风险可管控。组织开展食用菌生产企业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知识培训,指导和帮扶食用菌经营主体申报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到2025年和2030年,全州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分别达15个和20个。

构建云菌·彝乡品牌宣传体系。运用电视、网络、新媒体、报刊等媒介宣传推广云菌·彝乡品牌,提升品牌认知度。利用批发市场、商超、连锁店、专卖店等实体进行品牌宣传,扩大云菌·彝乡品牌接触点。组织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食用菌展会、节庆活动、烹饪赛事、产销对接、电商直播等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利用产销地环境、广告、移动传媒、包装等多渠道开展品牌营销。发掘菌文化资源,传承、弘扬具有彝族特色的菌文化,梳理食用菌产业发展带头人,挖掘食用菌与健康、美食、名人有关的传奇故事,制作1部特色鲜明的食用菌产业系列宣传片,研发1款野生食用菌识别和安全食用智慧APP,讲好云菌·彝乡故事。

第五节  强化主体培育 壮大产业规模

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扶新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食用菌龙头企业。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大企业、大集团。引进一批省外知名食用菌栽培类、加工类、物流类、营销类等龙头企业到楚雄州投资兴业,提升楚雄州食用菌产业综合实力。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组织大户、对接企业、联结市场的作用,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运转、服务能力提升、带动效应增强、成员权益有保障。建立家庭农场认定制度,健全家庭农场档案,实行动态管理,按照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产品生态化、成员知识化、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创建工作。大力宣传发展食用菌产业的重大意义,提高菇农对食用菌产业的认识度。建立激励机制,重点对食用菌栽培大户给予奖补,激发菇农的栽培热情,推动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

专栏5  经营主体培育发展方向

培育龙头企业。2025年,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户,培育产值1亿元以上龙头企业5户;到2030年,省级龙头企业达10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户,省级龙头企业9户,培育产值1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5户。

培育冷链物流企业。鼓励内知名的食用菌生产、流通和贸易企业发展冷链物流业务,与省内外知名企业重组做大做强冷链物流企业。扶持、壮大内冷链物流企业,重点支持冷链仓储设施建设和冷链技术升级改造。引进省内外具有先进技术和模式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在楚雄州设立分支机构,带动全州整体冷链发展水平提高。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楚雄州冷链物流市场,通过战略联盟、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或独立运作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业务融合和流程再造,整合冷链资源,壮大冷链物流企业规模与实力。

规范专业合作社。鼓励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大力发展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合作与联合,以产业链、产品、品牌等为纽带,推进股份合作和联合社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发展,形成团结协作、互助生产、合力打造品牌、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利益的合作方式,增强市场竞争力。到2025年和2030年,全州从事食用菌产业的专业合作社分别达50个和80个。

发展家庭农场。着力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经营管理规范、综合效益好、示范带动强,集菌棒生产、栽培加工、冷链销售、采集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农家餐饮、民宿为一体的食用菌家庭农场。鼓励食用菌家庭农场加大菌渣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按照食用菌-菌渣利用-种养业的循环模式,采取菌渣制肥、菌渣还田、菌渣养殖等循环生产方式实现菌渣循环利用,推动食用菌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到2025年和2030年,食用菌家庭农场分别达10个和30个。

培育栽培大户。加大资金投入,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扶持栽培大户的发展,重点支持栽培大户基础设施建设,如标准化菇棚、菇架、冷库、烘干设备等。引导栽培大户采用科学的栽培管理方法,推广普及食用菌高效栽培技术,同时加强技术指导,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农户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定期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和科技下乡活动,使栽培技术进村入户,为食用菌栽培大户排忧、解难、解惑。制定适合楚雄州发展的食用菌栽培大户评定标准,加快对示范栽培大户的评定,做好栽培大户信息填报和动态更新工作,强化示范创建引领,做好典型案例征集推介。到2025年,全州培育食用菌栽培大户30户,到2030年全州食用菌栽培大户发展到90户以上。

第六节  强化产业融合 提升全产业链效益

全面推进食用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展,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食用菌产业三产融合基地,打造食用菌特色小镇、特色村,食用菌美食街区。

专栏6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向

打造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围绕食用菌产业着重开展教育培训、文化宣传、餐饮推广、产品展销,融合三产元素,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产业,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推动食用菌产业全链条升级。依托楚雄州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及食用菌产业园、食用菌栽培基地等资源,打造集食用菌栽培、食用菌产品深加工、观光旅游、养生体验、科普培训于一体的产业示范园区。

打造食用菌三产融合基地。依托楚雄州多样的野生食用菌资源和丰富的旅游人文资源,结合采集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农家餐饮、民宿等,在楚雄市、南华县、永仁县等地建设松茸、块菌(松露)等野生食用菌产业三产融合基地,在楚雄市、姚安县、大姚县、牟定县、武定县、双柏县、元谋县等地建设栽培食用菌产业三产融合基地。2025年、2030年,打造食用菌产业三产融合基地分别达3个、10个。

打造食用菌特色小镇、特色村。挖掘消费潜力,推动消费升级,依托楚雄州生态环境、民族风情、食用菌及旅游资源等,在楚雄市、南华县、大姚县、武定县等地打造以食用菌产业、食用菌文化为基础,集 休闲采菌、居旅共享、康养结合的特色小镇、特色村,实现--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建设以食用菌为主题,彝族文化、休闲康养相结合的特色小镇、特色村10个,到2030年特色小镇、特色村发展到30个以上。

打造食用菌美食街区。依托楚雄州的区位交通优势和浓厚的地方特色饮食文化,在楚雄市、禄丰市、南华县、永仁县、武定县、大姚县、双柏县等地重点打造以食用菌为主题集美食、旅游、休闲、养生保健于一体的特色食用菌美食街区。到2025年和2030年,全州特色食用菌美食街区分别达20个和30个。

第七节  强化支撑体系建设 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食用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以南华县被列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食用菌基地和云南省一县一业示范县为契机,实行大、中、小市场相结合,聚焦产业特色,将南华县打造成为国际野生食用菌交易分中心,构建楚雄州“1+9+N”的三级食用菌市场交易体系,畅通楚雄州食用菌交易渠道,打通食用菌产业链最后一公里。结合交通区位优势,完善食用菌冷链物流保鲜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助推全州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栏7-1 市场流通体系发展方向

建立食用菌综合交易体系。在南华县建设野生食用菌交易中心(含栽培食用菌交易区域)配套建设含分拣分级区、现货交易区、线上交易区、仓储区、冷链物流区、检验检测区等功能区域楚雄、禄丰、牟定姚安、大姚、永仁、元谋县、武定、双柏县新建或提升改造9个覆盖范围广的县(市)级食用菌交易市场各县(市)食用菌主产乡(镇)新建或提升改造个辐射周边地域的乡(镇)级食用菌交易市场,形1+9+N”、县(市)、乡(镇)三级用菌市场交易体系。

建设冷链物流保鲜体系。围绕松茸、块菌(松露)、牛肝菌等野生食用菌和金耳、白参、大球盖菇、香菇等栽培食用菌,建立完善与大型商贸市场连接畅通,与省内高速公路网、高铁网、航空网相适应,高度智能化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开展从采集、运输到储藏的全程保鲜核心技术研究应用,配套适宜物流运输模式,延长保鲜期,降低物流损耗。

发展电子商务在食用菌主产乡(镇)或村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引导经营主体在电商平台开设店铺,发展直播带货、直供直销等新业态。加强与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大力开拓线上市场,提升不同种类的食用菌产品市场认知度,推动食用菌电商渠道销售收入的快速增长。

食用菌全产业链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展食用菌全产业链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

专栏7-2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选育优质食用菌新品种。以楚雄州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为基础,在收集、保存、复壮、培育优良品种基础上,开展木耳、香菇、平菇、姬松茸、羊肚菌、金耳、白参、大球盖菇等食用菌菌种研发,复壮现有菌种,推岀产量高、抗逆强、品质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用菌新品种5个以上;开展金耳、白参等特色品种菌株筛选优化研究,筛选出适宜不同海拔及温度栽培的高效优良菌种;开展金耳有效菌种制备、接种模式创新;加快菌种生产工艺研究和应用,探索研究适宜不同环境气候、便于运输、方便栽培的菌种。

野生食用菌可持续利用技术体系建设。(一)野生食用菌高效保育促繁技术研究。以松茸、块菌(松露)、干巴菌等为对象,在现有原生境保育扩繁技术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菌种筛选,发生地植被、土壤微生物、照度、温度、湿度等条件和播种方式的研究,筛选出一批具有较高活性的菌种,提高植物根系的侵染率,扩大地下菌丝体的生物量,提高自然产量,并通过保育促繁基地开展技术集成应用和示范;(二)仿生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在保育基础上争取筛选出具有较高活性的菌种或适宜的孢子营养液,探索菌种或孢子营养液大树接种方式,创造适合生长发育的条件,提高自然产量。在现有块菌(松露)、奶浆菌菌根苗培育的基础上,选择适宜树种进一步研究块菌(松露)、奶浆菌等菌根苗培育,提高感染率、成活率,缩短栽培收获时间。研究鸡枞与白蚁的共生机理,突破白蚁养殖与菌种结合,开展鸡枞仿生栽培技术研究。

高效栽培技术研发(一)特色栽培品种选育。开展金耳、白参等特色品种菌株筛选优化研究,筛选出适宜不同海拔及温度栽培高效优良菌种;开展金耳有效菌种制备、接种模式创新和白参出菇方式创新、基质配方优化、环境因子控制等栽培配套技术工艺参数研发,形成金耳、白参高效栽培技术;(二)大宗栽培品种选育。开展大宗品种香菇、平菇、羊肚菌等高效栽培菌包培养设施创新、农林废弃物基质配方优化、环境因子控制,集成研发出不同品种配套的优质高效栽培管理技术;(三)菌材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优质菌材培育关键技术及优质高效环保菌棒的配方优化与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为优质菌材培育和提升非木质菌材在食用菌菌材中的占比提供科技支撑;(四)菌渣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开展菌渣转场栽培技术研发;开展菌渣有机肥、生物炭、土壤改良剂等制作技术集成与推广;开展菌渣新型育苗栽培基质工艺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动菌渣的再生回收利用。

食用菌采后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针对不同食用菌产品,开展食用菌采集、采后处理、产品分级包装、库房准备、入库、堆码、贮藏、出库和运输等环节集成全程保鲜技术体系的研究,有效延长食用菌产品保鲜期。

传统加工产品工艺提升。针对企业现有的干制品存在营养成分损失严重、包装缺乏创新;传统速冻品解冻后易流汁软烂、褐变、酸败;传统油炸食品风味单一、营养不足等技术问题,开展高品质食用菌干制品、速冻品、油炸食品品质提升技术研究及生产示范,促进3大类传统加工产品(干制、速冻、油炸)工艺优化及提质增效。

食用菌系列新产品技术研发。根据市场需求导向,开发营养安全、方便美味的食用菌主食类产品、预制调理食品、方便休闲食品、风味调味品等4大类新产品并进行生产示范解决食用菌加工产品品种单一、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实现食用菌资源的高值利用。

特色食用菌功能因子制备及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一)采用物理控制、菌株筛选、代谢调控相结合等方式,挖掘特色食用菌功能活性成分,开展定向发酵关键技术研究。采用超临界萃取、膜分离、分子蒸馏等现代分离提取技术,高效制备食用菌活性多糖、多肽、萜类、甾体、生物碱等功能活性成分;(二)依托食用菌功能因子的物料特性和功效特点,通过分离有效成分纯化重组及稳态化处理,结合现代食品、药品等生产加工技术研发系列食用菌功能产品。推进食用菌与中药现代化企业耦合,鼓励对接楚雄州、云南省制药企业,围绕冬虫夏草、块菌(松露)、松茸、灵芝等,开发保健系列产品,提升食用菌在大健康产业中的贡献率。挖掘化妆品市场对美白、延缓衰老等功能需求,开发满足化妆品生产要求的食用菌中间原料。

检验检测技术研究。开展栽培原料农残、重金属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开展产品微生物、添加剂、农残、重金属等安全指标快速检验检测技术研究

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及技术核心企业,强化云菌·彝乡全产业链科技支撑平台建设,加强创新平台融合发展。部署建设食用菌推广培训中心,加强技术服务网点建设,构建专业院校、企业、政府职能部门、专业合作社联动的社会化技术服务平台。支持组建州食用菌协会,指导食用菌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多形式、大范围、大规模培训企业员工及菇农,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常态化技术服务支持。

专栏7-3 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利用滇沪科技合作、科技入滇、

科技入楚等形式,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合作,引入一批科研平台、科技企业、科技成果、人才团队和科技资本,形成各类要素集聚。

建设食用菌推广培训中心。在楚雄市成立食用菌推广培训中心,建设州、县(市)及部分重点乡(镇)的三级食用菌技术培训体系,加大食用菌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组建食用菌协会。支持组建食用菌协会,制定协会章程,发挥协会服务、自律、协调等作用,制定行业自律办法,维护会员合法权益,通过协会引导食用菌行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构建质量检测体系。在全州食用菌产品主产区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对接协调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定期不定期对食用菌产品抽检一定数量的样品,并公开发布抽检结果;加强对食用菌产品生产环境、质量和卫生安全的监管,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全覆盖。

建设食用菌信息服务平台。依托中国·南华野生菌信息港,完善提升野生食用菌大数据中心项目,建立完善食用菌信息服务实用性栏目,宣传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发展大数据+食用菌服务体系,建立智能控制、远程诊断等系统,建立基础、实时产业信息、食用菌资源等数据库,为产业发展提供大数据信息支撑。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创新发展关键在人的理念,深化食用菌人才培养发展,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食用菌产业人才。培养一批能够有力推动全州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团队,建设食用菌产业高端科技智库,形成服务云菌·彝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激发创新活力。

专栏7-4 人才队伍建设

培育和引进食用菌人才。支持鼓励有条件的食用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对外合作,与省内外食用菌科研院所、高校建立院士工作站、专家基层工作站、生产实训基地等,开展食用菌科技人才培养。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要创新平台和重点创业基地,引进省内外食用菌高层次人才,每年支持企业选派人员到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进修和培训,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协调高校、职业技术学院等开设食用菌相关专业,稳定培养食用菌专业人才,引导毕业生到食用菌生产一线就业,储备食用菌专业人才队伍。

培养职业菇农。以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农村实用人才、返乡下乡涉农创业者为重点,鼓励其回乡创办领办食用菌栽培基地、食用菌家庭农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加快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型职业菇农队伍。鼓励和支持专家深入田间林间,送经验、送办法、送技术,面对面开展保育促繁、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治、保鲜、加工贮藏等方面的先进实用技术指导服务。依托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广泛开展校企、企企培训,校村、校社培训,提高菇农专业能力。定期开展食用菌职业技能培训和法制教育培训,每年培训企业员工和从业农民3000人次以上,促进从业人员掌握栽培、采集、分级、包装、保鲜等技术,提高法治意识,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和支持。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制定出台人才支持政策,吸引全国食用菌主产区的食用菌专家、人才、经销商入驻楚雄州,推动食用菌产业高速发展。建立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对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成果贡献等进行科学评价,激励科技人才作出更大贡献。加大对科技人才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力度,提高科技人才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落实各类激励补贴政策,及时兑现专业技术人才各项政策待遇,有效激发人才活力,促进人才安心创业。广泛宣传人才政策,确保政策落地落细,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管理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楚雄州食用菌产业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党领导食用菌产业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加强食用菌产业统筹协调,定期研究解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制定楚雄州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将实施三年行动方案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强化部门协作。建立和完善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多部门协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食用菌产业发展链条紧密衔接,及时进行数据共享、信息互通,做好规划衔接,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全州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齐抓共管的一盘棋格局,保障《规划》顺利推进实施。

加大宣传引导。创新宣传方式,发挥主流媒体、网络新媒体等作用,重点加强食用菌产业政策导向、重大动态、主要工作和取得成效的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关注度,营造食用菌产业发展良好氛围,打造楚雄州食用菌产业投资热土、创业热土、发展热土。宣传打造食用菌产业发展样板,激励先进人物,推广鲜活经验。加大食用菌特别是野生食用菌宣传科普工作,提高群众对野生食用菌的认识,让公众科学识菌食菌

建立决策咨询制度。聘请高水平专家,成立食用菌产业链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库,委托其对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等提供决策咨询,对重大项目建议进行论证。坚持专家决策咨询、公众有序参与、党委政府决策有机结合,涉及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大事项,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听取专家意见建议。

第二节  政策支持保障

健全工作机制。切实贯彻落实省、州人民政府关于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州人大常委会颁布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林下经济促进条例》执行到位。各县(市)人民政府参照本《规划》制定相关规划或实施方案,确保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等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落实,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规划》实施。鼓励各地设立食用菌行业协会,发挥协会服务、自律、协调等作用,制定行业自律办法,维护行业会员权益,指导食用菌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保障产业用地。协调完善食用菌产业发展合理用地政策,在政策范围内优先支持食用菌产业用地,有效保障产业用地需求。对食用菌交易市场、产业示范园区、科技研发中心、特色小镇、美食街区等重大项目,在建设用地指标上予以优先保障;对食用菌菌种生产、栽培场地、附属及配套设施用地,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按农用地管理;对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进行食用菌加工、分拣、物流仓储等项目,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优先保障食用菌重大项目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对招商引资的食用菌产业重大项目实施定向跟踪保障用地。

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对食用菌规模化企业、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推进规模企业、合作社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和场地平整)建设,确保正常生产和供货高效率。加强食用菌产业的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水源灌溉系统、烘干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食用菌产业重大项目所在园区路网、电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园区产业集聚效益愈发明显。加快县级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畅通食用菌产品出楚出滇。

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能力,重点在市场信息提供、土地经营权流转、项目环评审批、采集、出售、收购国家二级保护物种审批、食品经营许可证办理、信贷保险支撑、产业链延伸、供给链保障、价值链提升、利益链完善、生态链拓展、产品品牌塑造以及市场开拓方面为食用菌企业提供全方位帮助和服务。食用菌经营主体生产、加工用电价格按农业生产用电或有条件区域按议价执行,用水价格按农业用水给予优惠。

第三节  资金支持保障

强化资金保障。加大州级、县(市)级财政资金投入,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重点在基地建设、生产设施建设、生产设备采购、企业培育、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等关键环节上给予政策扶持,切实推动产业发展。积极围绕食用菌产业申报省级、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农业科技示范园、食用菌产业强镇等项目,争取中央及地方财政资金支持。依据省级食用菌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支持指导食用菌经营主体申请省级补助资金。各县(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食用菌产业资金扶持政策。

创新金融模式。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充分运用现代融资工具和手段,开发金融资源,拓展融资渠道,创新方式,简化手续,最大限度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探索链接银行、合作社、农户的金融风险防控模式,落实农户小额贷款税收优惠政策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按规定享受现行小微企业相关贷款税收减免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合理设置贷款期限,使其与食用菌生产周期相匹配。发挥财政投入的撬动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多维度、定制式金融产品,强化金融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支持。探索政策+商业两种保险融合促进模式,抓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落实,督促保险机构及时足额理赔。

第四节 科技支撑保障

强化科技交流合作。鼓励校企、院企合作,引进省内外食用菌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在州内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教学实训基地,围绕食用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开展课题合作研究,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促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提升和完善食用菌科技研发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园区或龙头企业建设技术研发中心,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加快楚雄州优势品种的培育,研究推广优势品种的栽培、保鲜和加工技术,加大推广力度,辐射带动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

推进科技培训创新。加强农野生食用菌采集技术培训,引导菇规范、科学采集。支持外引科技资源与楚雄州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行业协会、企业等的联合,培养本土技术、管理、营销、经纪人才。农、林、供销等部门设立食用菌发展管理服务岗位,所属技术机构设立技术岗位或技术单元,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建立健全技术培训网点,组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实用技术培训,特别是乡(镇)、村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的培训,提高食用菌从业人员产业发展意识和经营管理、应用科技的能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菇农。建设足够规模的产学研商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以本土人才为主的人才队伍,全面提升食用菌全产业链人才支撑能力和水平。建设主产县(市)食用菌技术培训体系,推进技术培训服务到县(市)到乡(镇)。

第五节  实施监督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