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市水务局:
《楚雄市水务局给予审批楚雄市青龙河段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请示》(楚市水请〔2022〕73号)收悉,本机关已依法受理。经审查,该申请符合法定条件、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水利工程建设程序管理暂行规定》第六条的规定及《云南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云南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事项清单(2022年版)的通知》(云建审改办〔2022〕4号)要求,决定给予你单位楚雄市青龙河段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行政许可。
本机关按有关规定向你单位送达《楚雄市青龙河段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批复意见》。
楚雄州水务局
2022年12月19日
(此文删减后公开)
楚雄市青龙河段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批复意见
楚雄市青龙河段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经组织专家评审,设计单位按评审专家意见和要求,作了修改完善,基本达到初步设计阶段规程规范规定要求。现批复如下:
一、青龙河河道治理是楚雄市城市防洪的需要。按照《楚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16-2035),青龙河中石坝至黑邑苍大桥段及马金河段已经纳入楚雄市城市规划用地范围,而目前中石坝至黑邑苍大桥段虽经治理但治理标准低,仅满足5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而马金河段目前仍为天然河道,防洪标准不足5年一遇,按照楚雄市防洪规划,本次青龙河治理河段沿岸已经规划为城市建设区,防洪保护区由乡村防护区调整为城市防护区,其工程等别Ⅲ等。青龙河是从楚雄市城市区穿越的重要河道,青龙河防洪达标关系楚雄城市防洪达标,治理青龙河十分必要。通过实施以加固、绿化、砌筑护岸为重点的综合治理,使楚雄市青龙河段达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该河段治理后可保护0.6073万人、保护农田0.3974万亩,有效提高河道防洪能力。因此,楚雄市青龙河段治理工程是必要的。
二、楚雄市青龙河段治理工程已列入《云南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规划,项目实施依据充分。
三、同意楚雄市青龙河段治理工程治理起点为中石坝水库溢洪道消力池下游,终点为鹿城镇富民社区黑邑仓村下的黑邑桥,治理河段总长3.06km。
四、同意楚雄市青龙河段治理工程设计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堤防工程级别为Ⅲ等,主要建筑物级别4级,地震基本烈度VIII度。
五、基本同意楚雄市青龙河段治理工程治理方案。
(一)基本同意治导线及堤距布置、行洪断面拟定。河基本同意治导线按大致平行现状河岸地走向布置,河道行洪断面主要为生态复式断面,控制堤距为19.3~22.3m。
(二)基本同意堤型结构。基本同意断面形式:218省道之前,干k13+226.00~干k12+853.15:河道底宽扩宽为4m,新建高1m格滨石笼基础,1:1.5绿滨垫护坡,高1.5m设置砼戗台宽1.5m,戗台至设计堤顶高程坡比为1:1.5植草护坡,堤顶设置3m宽泥结石路面;干k12+853.15~干k11+139.19(218省道~马金河与青龙河交汇口)段:拆除原浆砌石护岸顶部,保留1.5m作为护脚,河道底宽维持原宽度6.6m,戗台宽2.5m,戗台至设计堤顶高程坡比为1:1.5植草护坡,堤顶设置3m宽泥结石路面。马金河汇口之后,干k11+139.19~干k10+628.40(马金河与青龙河交汇口-黑邑桥)段:拆除原堤防,河道底宽扩宽为8m,新建高1m格滨石笼基础,1:1.5绿滨垫护坡,高1.5m设置砼戗台宽2.5m,戗台至设计堤顶高程坡比为1:1.5植草护坡,堤顶设置3m宽泥结石路面。基本同意设计堤顶超高0.8m。基本同意基础埋深按满足抗冲刷要求确定,基础埋置深度1.0m。
(三)基本同意在治理河段全段按照50m、弯段按照25m设置布置固床梁29座,齿槽形固床梁兼用过河石台。基本同意治理河段布置排涝管23处。排涝管采用、DN500混凝土管埋深布置,排涝管进口接堤后灌排水沟。
(四)基本同意拆除重建农用桥3座,拆除人行桥3座。
(五)基本同意工程建设征占地补偿、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设计成果。
六、基本同意施工方法及施工总布置;基本同意施工进度计划安排,施工总工期按8个月控制。
七、应按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生态环境部门及省水利厅相关要求,落实用地手续、环保和水保措施。
八、基本同意设计单位按评审意见调整后,工程概算总投资为949.91万元(不含征占地投资,详见附件)。河道治理长3.06千米,单位长度投资为310.43万元/千米。建设资金来源扣除中央、省级补助资金后,州、市按现行筹资办法筹集州、市配套资金。征占地投资为922.08万元,由楚雄市自行解决。
九、按有关规定落实河道管理机构,落实管理人员及管护经费,明确管护责任和管护制度,拟定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组织好河道管理日常工作,认真落实河长制。
十、项目建设单位要严格履行水利基本建设程序;结合审查意见和水生态治理有关要求,优化技术施工方案;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建立健全建设管理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做好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重大设计变更要切实履行方案报批程序;合理安排施工工期,强化项目度汛措施,确保项目度汛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