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1532300MB0U609087-/2022-0225044 公开目录:政协提案 发布机构:楚雄州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20年10月20日 文  号:
标 题:
楚雄彝族自治州卫生健康委员会对州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192号提案的答复
成文日期:

楚雄彝族自治州卫生健康委员会对州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192号提案的答复

                                                  A

 

 

 

 

 

 

 

楚卫复〔202034

 

 

对州政协十届次会议第192号提案的

     

 

李珏等委员:

在楚雄州政协十届次会议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增强中医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作用发挥的提案》,已交我们研究办理,首先感谢对我州中医药事业的关心,现答复如下:

今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中医药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注重发挥中医药治未病、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的独特优势,首次大范围有组织实施早期干预,首次全面管理一个医院,首次整建制接管病区,首次中西医全程联合巡诊和查房,首次在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中深度介入,探索形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的系统方案,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方案,正为全球抗疫作出贡献我州中彝医药在疫情防控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主动作为,发挥中彝医药优势

1.强化中彝医药防治新冠肺炎。一是制定中彝医药防治新冠肺炎工作方案。组建州级新冠肺炎中彝医药防治专家组,根据省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结合楚雄州实际情况及彝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经验,制定了《楚雄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彝医药防治方案(试行)》《楚雄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彝医药防治方案(试行第二版)》,并向社会公开发布。二是及时转发省卫生健康委关于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安排部署意见,并认真组织贯彻落实。三是州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医疗救治组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新冠肺炎防治中西医协同协作机制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中彝医药参与新冠肺炎防治工作关口前移、配齐配强定点救治医院中医药力量加强省医药专家技术指导联动和确保病例信息完整共享等四项措施,同时建立州级中彝医专家分组指导制度。

2.积极发挥中彝医药治未病理念。依据《楚雄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彝医药防治方案(试行)》,选用经典,汲取名老中彝医的治疗经验,研制预防性处方供群众使用。州中医院制剂室紧急生产了五气防感合剂,共向广大群众提供2万余瓶,提供彝药香囊药包200余个,在门诊大厅免费向群众提供具有益气固表、养阴润肺作用的养生茶。

3.建立中彝医专家与西医专家联合会诊制度,彝医药深度介入新冠肺炎救治工作。中医彝医专家进驻州级定点医院隔离区参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落实一人一策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27日派出中彝医专家对我州集中收治的4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进行视频会诊,并向确诊患者及疑似患者提供彝药制剂;220日,为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州级医疗救治专家组中医专家再次州人民医院(定点医院)感染科隔离区参与治疗,对未治愈出院的3确诊病例5疑似患者分别进行中彝医诊查,实行一人一策,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和相应症状,采取辨证施治的个体化治疗措施,分别制定治疗方案,并由州中医院免费提供中药汤剂和彝药制剂给楚雄州人民医院供患者和疑似患者服用。220-21日,3名患者服用中彝药后,体温连续三天正常,隔天复查两次2019-nCOV检测均阴性,CT炎症明显吸收,全面评估患者符合出院指针,三名患者相继出院全州4例确诊病例均使用彝药化疫解毒合剂3人使用彝药方剂,30名疑似病例中13人使用彝药五气防感合剂(全州30例疑似病例22例收治州人民医院,12人使用彝医药;州中医院收治1例,其余均在县级医院)。彝医药为我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二)发挥彝药作用,积极开展院内制剂审批

为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充分发挥传统医药在防治新发突发传染病中的特色和优势,在彝药防治感冒经验方的基础上,在彝医名老专家张之道的指导下,经楚雄州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中彝医药防治专家组会议讨论,楚雄州中医医院制剂中心紧急赶制了五气防感合剂”“化疫解毒合剂”“齐苏化毒胶囊3个院内制剂上报省中药饮片质控中心应急审核。通过省级应急审核,确认了化疫解毒合剂为新冠肺炎防治院内制剂用药。

(三)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不足与短板

从整体来看,中医药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还存在着应急法制、体制、机制不健全和基础设施落后、救治能力不足等问题。机制体制还不健全。长期以来,各级在遇到突发公共事件时,首先想到的是大型综合医疗机构,尚未建立中西医并重、共同防治的机制体制。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与综合医院相比,在卫生事业投入政策、财政保障水平方面,综合医院与中医医院差距明显,还未做到中西医并重。中医医院普遍规模小、科室少、人员缺、设备落后是不争的事实,多数未建立重症医学科、传染病科,未配备相应的应急医疗设备,未设置隔离病区病房,遇到突发公卫事件后无力应对。  

(四)提升中医药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

1.完善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机制、体制,是提升应对能力的基础。一是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方针列入《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法律体系,为中医药全面参与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法律保障。二是依照中医药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体制机制,将中医药真正融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来,实现中西医并重参与传染病防控,加大对中医医院应急能力建设,特别要加强重症医学科、感染病科、公共卫生科、老年病科、呼吸科、消化科建设。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都设立至少有一个符合收治传染病患者条件的隔离病区。三是构建和完善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安全应急体制,重大公共卫生预警系统应扩大到三级中医医院(急诊),建设和完善直通直达的中医药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系统。各类联防联控机构应有一定的中医药专家,提高中医药的参与度及发言权。完善中西医协作的机制,确保中医第一时间了解疫情、全程参与,整建制纳入定点医院,按照中医理论诊治,有利于快速总结出中医药诊治方案。

2.落实应急预案。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救治机构、救治队伍、科研攻关、应急反应、应急保障制度建设。一是组建省级不少于30人、市级不少于15人的中医药专家组,发挥专家在应对公共安全事件时的经验和作用,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疗效最佳的防治方案。二是组建国家和省级中医医疗队,依托三甲中医医院组建规模适宜的省级中医药应急救援医疗队,参照现有国家卫生应急医疗队的人员设备配置,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能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充分发挥中医药应急作用。三是加大科研攻关能力建设。挖掘和梳理古代医学典籍,总结疫病发生规律,凝练中医药在防控传染病的优势。凝集中医药专家经验,快速研制类似三方三药的防治方案与方药。对已上市中成药品种、大宗中药饮片的抗菌、抗病毒、提高免疫力等作用进行评估性研究,建立国家中医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重点中药药品品种目录和储备库。

3.加强中医药应急能力建设。一是切实落实中西医并重方针,加大对公立中医医院的财政投入。在应急能力建设方面,对中医医院实行倾斜政策,弥补应急短板。同时,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设立中西医结合科,遇到公共安全事件时可及时发挥中医药作用。二是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新建中医医疗机构时要充分考虑平战转化需求,按照传染病标准预设三区两通道或预留、改造一定的符合传染病收治标准的病区病房,平时开展正常医疗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可迅速腾空部分或全部轻症患者,做到有备无患。三是加大中医药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中医药类大学应增加此类专业并设置高层次学位授权点。在中医药类高校中增加《流行病学》等预防医学专业与公共卫生的必修课程,培养建设一支中医功底深厚、急重症救治能力强的公共卫生和临床人才队伍,特别是急重症临床骨干人才。

4.实施中医治未病工程。大力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纳入疾病控制预防体系。将预防保健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并列支经费,加强高血压、糖尿病、妇幼中医健康管理与预防保健,提升年老体弱重点人群、有基础病的慢病人群的免疫力、抵抗力,从而降低突发传染病对这类人群的重症转化率,节约医疗资源与成本。

再次感谢你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关注、关心,望你继续关心、支持卫生工作。

 

 

 

楚雄彝族自治州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927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及电话:郑琼华,0878-3389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