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12532300MB1062035R-/2020-1027004 公开目录:规划总结 发布机构:楚雄州搬迁安置办公室
主题词: 发布日期:2020年10月27日 文  号:
标 题:
托起明天的希望——楚雄州搬迁安置办公室产业扶贫典型案例
成文日期:

托起明天的希望——楚雄州搬迁安置办公室产业扶贫典型案例

按照党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策部署和新时代精准扶贫要求,根据州委安排,2018年8月州搬迁安置办公室又调整增加了武定县东坡乡白马口村委会作为脱贫攻坚结对帮扶村,自结对帮扶以来,楚雄州搬迁安置办公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标,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按照“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要求,聚焦产业发展,以产业扶持为重点,把能力强,熟悉农业农村工作的人员及时调整到白马口村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并组织干部职工进村入户,全面了解掌握贫困户家庭生产生活情况和主要致贫原因,采取有力措施真情帮扶,精准施策,真抓实干,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两手抓 双促进

针对武定县是楚雄州的深度贫困县,白马口村委会位于金沙江畔,居住着傣族、汉族、彝族三个少数民族,距离武定县城120公里,是个集边远山区、民族贫困地区于一集的贫困村,结合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建设移民搬迁安置规划,白马口村10个村民小组有8个村民小组533户1750人需搬迁到武定县城狮山镇安置,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5户360人。留下的只有红坪和黑纳本过49户176人2个边远山区村民小组,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6户169人。州搬迁安置办公室坚持一手抓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一手抓脱贫攻坚工作,坚持搬迁一户,脱贫一户,在移民搬迁安置中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重点关注,重点帮扶,想移民所想,做到情为民所系,得为民所谋,切实增强移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确保了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能致富”,实现了移民搬迁与脱贫攻坚双促进的良好局面。

强产业 谋发展

产业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根本保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产业兴则农村新,产业旺则农民富。针对白马口村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建设搬迁移民而留下未搬迁的红坪和黑纳本过两个村民小组属高寒边远山区、交通闭塞、干旱缺水,自然条件恶劣,缺乏致富产业,望着居住在低热河谷地带,生产生活条件较好而世代都是亲戚的8个村民小组通过移民搬迁而离去,看到曾经熟悉的面孔一个个远去,留下的两个小组村民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种失落感。面对这一情况,州搬迁安置办公室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做好新时代脱贫攻坚工作的行动指南,把产业帮扶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根本来抓,在广泛调查研究,充分听取贫困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禀赋条件发展优势产业,创新帮扶方式,采取“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因地制宜确定扶产业,制定帮扶计划措施,精准施策,着力打造高原特色产业,抓实产业帮扶工作,建立产业发展帮扶资金。投资49万元为留下未搬迁的红坪和黑纳本过村49户村民每户补助10000元产业扶持发展资金,做到产业发展全覆盖,全扶持。

针对红坪村民小组人少地多,土地保水性差,缺水、缺技术,村民收入来源单一,群众增收难,年轻人都到昆明和省外务工的实际,州搬迁安置办公室紧紧抓住产业兴旺发展才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根本保障这个牛鼻子,创新产业帮扶方式,多方宣传动员,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武定奔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200亩土地建立沃柑种植基地,把农民从自家的土地中解放出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扶持每户自种4亩沃柑,跟随民营企业一起种植沃柑,学习种植技术,带动农户发展产业,产出的沃柑由企业按市场价收购,让产业在家门口扎根,让农户在家门口就业,以此促进贫困户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有了基地,村民不再烦恼务工去向,不用再离乡背井走他方,走出家门口就能把钱赚,农户由过去单一靠种植土地赚钱转变为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赚钱的多元化发展,优化了村民收入结构,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如今红坪村形成了家家户户种沃柑的产业发展态势。

在黑纳本过村,针对高寒冷凉、干旱缺水、交通闭塞、缺产业、缺资金,群众有种植石榴的传统,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传统技术优势和主观能动性,把种植软籽石榴作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点产业来扶持,扶持群众自主种植软籽石榴126.5亩,户均种植软籽石榴近4亩,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脱贫不返脱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

谋未来 夯基础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有了它,才构成了这个蔚蓝的星球;有了它,整个世界才有了生命的气息;有了它,我们的世界才变得生机盎然;有了它,我们才有了秀美的山川,才有了一切。生物需要水、生命离不开水。蔚蔚金沙江水,养育了多少彝族儿女,可红坪和黑纳本过的夜晚只能倾听浩浩金沙江水而眠,水在眼前流,但无法为人们所用,一直都是彝族村民心中的痛。为了筑牢产业发展根基,增强产业发展后劲,让留下两个村49户176人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体验到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帮助,州搬迁安置办公室积极向各级争取支持,着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一是投资77万元为黑纳本过和红坪村民小组架设水管10.2千米,着力解决好发展产业缺水问题;二是积极向三峡公司反应争取,为红坪村建设光伏发电抽水站一座,抽取金沙江水解决好红坪村产业发展用水,让浩汗的金沙江水为彝族人民所用,实现了彝族人民千百年来的夙愿;三是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向三峡公司争取,为红坪和黑纳本过村硬化了进村公路,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并为今后金沙江航道白马口红坪村发展旅游业创造了条件。

桃李不言,下自成溪。如今,贫瘠的红土地迸发出盎然生机,棵棵沃柑苗迎风伫立,株株石留树迎风招展,仿佛在向人们展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感。村民与贫困展开决战的信心愈发坚强,拔除穷根的信念更加坚定,村民们信心满满地畅想美好明天,昔日的贫困村走在了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张瑞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