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引号:hhszfxxgk-/2021-0707005 | 公开目录:统计信息 | 发布机构:楚雄州统计局 |
主题词: | 发布日期:2021年06月30日 | 文 号: |
标 题:
2020年楚雄州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数和劳动工资情况分析
|
成文日期: |
2020年楚雄州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数和劳动工资情况分析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加大的情况下,楚雄州积极应对,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力推进稳就业保就业工作,多项稳就业惠民生政策落地生效,助力就业市场回稳向好,有序推进了全州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根据省统计局审定反馈的2020年全州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数和劳动工资统计年报数据,全州从业人数和工资总额保持平稳增长。现对我州的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数和劳动工资变化情况分析如下:
一、从业人数和工资总额保持增长态势
(一)从业人数保持增长
全州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17.55万人,比上年(下同)增加1.16万人,增长7.11%,其中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建筑业等3个门类增加人数较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采矿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3个门类从业人数减少较多。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的具体情况见表1:
表1:楚雄州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数和工资总额情况
统计指标 |
年末从业人数(人) |
工资总额(万元) |
||||
2020年 |
2019年 |
增减幅度(%) |
2020年 |
2019年 |
增减幅度(%) |
|
合 计 |
175506 |
163859 |
7.11 |
1430163.1 |
1289496.6 |
10.91 |
1.农、林、牧、渔业 |
1025 |
625 |
64.00 |
4158.1 |
2742.0 |
51.64 |
2.采矿业 |
2667 |
3292 |
-18.99 |
21060.0 |
20668.0 |
1.90 |
3.制造业 |
18040 |
17743 |
1.67 |
101574.4 |
90320.0 |
12.46 |
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1598 |
1437 |
11.20 |
14937.1 |
12688.5 |
17.72 |
5.建筑业 |
21154 |
18226 |
16.06 |
113816.1 |
84055.6 |
35.41 |
6.批发和零售业 |
5316 |
4695 |
13.23 |
51785.9 |
31229.9 |
65.82 |
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4329 |
3543 |
22.18 |
26650.3 |
21027.7 |
26.74 |
8.住宿和餐饮业 |
1362 |
1113 |
22.37 |
4713.2 |
3909.6 |
20.55 |
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2012 |
1878 |
7.14 |
20736.1 |
15584.2 |
33.06 |
10.金融业 |
6877 |
6284 |
9.44 |
69054.9 |
71123.9 |
-2.91 |
11.房地产业 |
6271 |
4979 |
25.95 |
30441.2 |
25718.2 |
18.36 |
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5813 |
3532 |
64.58 |
25358.7 |
11124.4 |
127.96 |
1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3480 |
1454 |
139.34 |
30501.8 |
11975.3 |
154.71 |
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3008 |
1228 |
144.95 |
16932.4 |
9209.5 |
83.86 |
15.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667 |
1127 |
-40.82 |
1721.3 |
2498.7 |
-31.11 |
16.教育 |
32065 |
23520 |
36.33 |
311002.9 |
236098.2 |
31.73 |
17.卫生和社会工作 |
19545 |
14658 |
33.34 |
180129.2 |
134690.2 |
33.74 |
1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2019 |
1413 |
42.89 |
17165.9 |
9553.3 |
79.69 |
19.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38258 |
53112 |
-27.97 |
388423.6 |
495279.4 |
-21.57 |
——从行业分布来看:从业人员依然主要集中的五大门类(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教育,建筑业,制造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从业人数占全部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数的比重73.54%,下降4.12个百分点。
——从产业结构分布看:第一产业从业人数1025人,增加400人,增长64.00%;第二产业从业人数43459人,增加2761人,增长6.78%;第三产业从业人数131022人,增加8486人,增长6.93%。三次产业从业人数结构比从上年的0.28:24.84:74.78变为0.58:24.76:74.66。
(二)工资总额继续保持增长
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143.02亿元,增加14.07亿元,增长10.91%,其中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建筑业等3个门类工资总额增加较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金融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3个门类工资总额减少较多。
(三)增减变动原因分析
1.从业人数增减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从事卫生和社会工作从业人数增加较多。二是州内投资项目继续增加,建筑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门类从业人数保持增长。三是新经济新业态加快创造就业岗位。疫情中新业态新模式显现活力,互联网等新经济红利持续释放,无接触配送、短视频直播、在线教育等新就业形态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外卖、快递、餐饮、家政等生活服务活动比上年有所增多,教育、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从业人数增加。四是多渠道灵活就业彰显劳动者活力。面对疫情冲击带来的生产经营困难,灵活就业人员通过参加技能培训提升自身素质,提升产品服务和优化升级。五是采矿行业由于开展化解过剩产能,现代化采矿水平提高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采矿业从业人数继续减少。六是受疫情影响,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因规模小,年内关停单位较多,导致从业人数减少。
2.工资总额增减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各相关门类从业人数的增减变动,使得工资总额相应增减。二是采矿业现代化采矿水平不断提高,采矿人员技能水平提升,采矿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增加。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较大 。一是总体岗位数量减少。各类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是受疫情冲击最大的群体,总体上创造新就业岗位动力在减弱,出现新登记市场主体增幅同比减少现象,其中第三产业整体受疫情影响严重,用工需求普遍降低;二是求职者技能水平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高技能、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短缺和毕业生结构不匹配的矛盾凸显;三是薪酬待遇矛盾。受疫情影响,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普遍有所缩减,和期望薪酬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二)部分行业仍需提振纾困 。随着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多数行业和领域已逐步恢复常态运营,但仍有部分行业回暖步伐较慢,如: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收入、利润仍处于低迷区间,部分行业和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难以在短期内恢复,仍需提振纾困。
三、建议与对策
(一)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帮扶职能,挖掘岗位增强就业吸纳能力 。深刻把握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强相关部门扶持力度,加大企业吸纳就业工作力度,全面推进社保降费、失业保险返还等政策落地,扶助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提供优质岗位,为全社会筹集更多“高薪优岗”。针对恢复缓慢的行业和中小微企业,在帮扶政策力度、实施时间上仍要适当给予倾斜,在刺激需求的同时带动企业加快恢复。合理开发社区公益性服务岗位,优先考虑就近就业困难群体。加强就业培训的匹配度,针对性地培训一批营销员、快递员、餐厅服务员、保安员、保洁员、育婴员等职业。开展专题宣传教育,引导部分待就业人员转变劳动观念,破除拈轻怕重、等靠要等思想,鼓励其提升技能水平,实现自主就业。
(二)加强各类就业群体就业指导,尽快适应新业态发展。一是加大对就业指导部门建设投入,强化人员力量,打造专业队伍。二是组织开展就业指导专业或跨行业培训,提高就业政策知晓度,尽早引导待岗人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鼓励和引导各类待就业者到中小微企业和城乡社区基层就业。三是深入挖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的就业机会,鼓励各类待就业人员在由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催生的网络直播、网络带货、在线教育、云客服等新消费领域就业,对选择灵活就业的各类人员做好有关指导,落实创业补贴发放,放宽创业担保贷款条件,支持待就业在新业态方向开展创业。
(三)实施线上线下招聘有效结合,不断提升招聘效率。在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放松的前提下,启动就业招聘活动,线下招聘要做好宣传,着重整合各种招聘资源。线上招聘在发挥好已有优质在线平台作用的同时,应积极创建自主的公益性招聘平台,加强平台监管,推进平台与各类就业网及有关部门网站连接,定制推送岗位信息,便捷对接相关政策,方便供需双方建立联系,完善线上数据库建设,形成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大数据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