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柏县水务局:
《双柏县水务局关于请求审批〈绿汁江双柏县重点段(洒冲点至卧马都)河道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请示》(双水请〔2022〕58号)收悉,本机关已依法受理。经审查,该申请符合法定条件、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水利工程建设程序管理暂行规定》第六条的规定及《云南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云南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事项清单(2022年版)的通知》(云建审改办〔2022〕4号)要求,决定给予你单位绿汁江双柏县重点段(洒冲点至卧马都)河道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行政许可。
本机关按有关规定向你单位送达《绿汁江双柏县重点段(洒冲点至卧马都)河道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批复意见》。
楚雄州水务局
2022年12月19日
(此文删减后公开)
绿汁江双柏县重点段(洒冲点至卧马都)河道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批复意见
绿汁江双柏县重点段(洒冲点至卧马都)河道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经组织专家评审,设计单位按评审专家意见和要求,作了修改完善,基本达到初步设计阶段规程规范规定要求。现批复如下:
一、绿汁江双柏县重点段(洒冲点至卧马都)为楚雄州双柏县与玉溪市峨山县、新平县的界河,右岸为双柏县安龙堡乡和大麦地镇,左岸为玉溪市峨山县和新平县。
双柏县安龙堡乡和大麦地镇属典型的山区少数民族边远地区,两乡镇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该河段处于中山宽谷区,目前河道大多处于天然状态,村寨及农田均分布于岸边及滩地边缘。受洪水影响,耕地被淹、被淘刷情况严重;部分弯道河段顶冲位置,存在凹岸崩塌现象,对当地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通过对楚雄州绿汁江双柏县重点段河道治理,有利于河边村寨防洪减灾、保证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和粮食生产安全,有利于稳定岸线、保护河道沿线水生态环境和居民居住环境,对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和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河段治理后可保护0.36万人、保护农田1.5万亩,有效提高河道防洪能力。因此,实施绿汁江双柏县重点段(洒冲点至卧马都)河道治理工程是必要的。
二、绿汁江双柏县重点段(洒冲点至卧马都)河道治理工程是列入《云南省“十四五”水利防洪薄弱环节实施方案》的项目之一,项目实施依据充分。
三、同意绿汁江双柏县重点段(洒冲点至卧马都)河道治理工程治理段范围为绿汁江洒冲点至卧马都,治理河长47.44km,全部为干流,治理堤防长度22.61km,。
四、同意绿汁江双柏县重点段(洒冲点至卧马都)河道治理工程设计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堤防工程级别为5级。地震基本烈度Ⅶ度。
五、基本同意绿汁江双柏县重点段(洒冲点至卧马都)河道治理工程的治理方案。
(一)基本同意治导线及堤距布置、行洪断面。基本同意治导线大致按现状河岸坎或现状耕地边缘布置,河道行洪断面为复式断面;绿汁江干流治理河段河底宽12~118m,堤距为20~221m。
(二)基本同意堤型与护岸结构。基本同意绿汁江干流右岸岸边为农田、高程不满足防洪要求的河段新建堤防,堤防为直斜式;基本同意采用M7.5浆砌石护脚墙,护脚墙下部和上部采用C20混凝土垫层和盖帽;基本同意护脚墙以上采用土堤,土堤堤顶采用泥结石路面,外侧设置C20混凝土路缘石;基本同意迎水侧坡采用C20混凝土框格梁+生态联锁护坡;基本同意背水侧坡采用植草护坡,坡脚设排水沟;基本同意堤防基础置于砂卵砾石层上,埋深按满足抗冲刷要求确定,河道堤防基础埋深凸岸段为1.5m,局部冲刷较深的顺直段埋深为2~2.3m。
(三)基本同意治理河段新建36座排涝口,排涝口均采用C25钢筋混凝土预制管穿堤布置,管径为DN600。出口设拍门控制,河底采用大块石护底防淘。
(四)基本同意治理河段间隔约200m布置1座从堤顶下河的亲水台阶,共98座。亲水台阶宽1.5m,采用C20混凝土结构。
(五)基本同意治理河段新建3座取水闸,均位于已有灌溉渠道位置。选择2.5m×2m的平板铸铁闸门,可满足下游灌溉需求。
(六)基本同意工程建设征占地补偿、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设计成果。
六、基本同意施工方法及施工总布置;基本同意施工进度计划安排,施工总工期按12个月控制。
七、应按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生态环境部门及省水利厅相关要求,落实用地手续、环保和水保措施。
八、基本同意设计单位按评审意见调整后,工程概算总投资为16155.18万元(详见附件)。河道治理长47.44千米,单位长度投资为340.54万元/千米。建设资金来源扣除中央、省级补助资金后,州、县按现行筹资办法筹集州、县配套资金。
九、按有关规定落实河道管理机构,落实管理人员及管护经费,明确管护责任和管护制度,拟定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组织好河道管理日常工作,认真落实河长制。
十、项目建设单位要严格履行水利基本建设程序;结合审查意见和水生态治理有关要求,优化技术施工方案;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建立健全建设管理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做好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重大设计变更要切实履行方案报批程序;合理安排施工工期,强化项目度汛措施,确保项目度汛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