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山川河谷、踏进高原田畴,楚雄州的“云花经济”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盛放。从高标准的温室基地到融合发展的花卉小镇,从直播镜头里的“一枝独秀”到产业链条上的“满园春色”,鲜花不仅成为经济作物,也成为撬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支点力量。
2024年,全州发展各类花卉面积达15.54万亩,同比增长15.07%,农业产值达42.45亿元,同比增长14.91%。楚雄已不再是“滇中农业板块”的补位者,而正成长为云南“云花经济”的支柱产区。这个数字的背后,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是农民收入结构的悄然变化,更是农村产业图景的重塑与更新。
看得见的成绩,是靠看得准的布局换来的。在云南的花卉产业总体规划中,楚雄抓住了“基地”这一核心定位。一方面,坚持“一县一品”原则,特色鲜明、分布合理,避免了省内产区内卷;另一方面,大力推动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等现代种植模式,确保鲜花品质稳定、抗风险能力强。不再靠“天养”,而是以“科技+管理”种花,让这门“美丽经济”变得愈发稳健。
更难得的是定力和耐心。在一些地方追风口、抢热点时,楚雄却稳扎稳打、厚积薄发。鲜切花自主品牌的研发、“云花会客厅”花卉体验园、彝金繁华主题园等项目纷纷落地,既有产业增值的考量,也有文化表达、文旅融合的深意。一朵花的价值,不只是“开”出来的美丽,更要“链”出来的附加。“花+农业”“花+文旅”“花+康养”等多元模式,正在为楚雄探索出一条从“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的可持续路径。
当然,也要正视短板。品种单一、品牌薄弱、链条融合度不够,依然是楚雄花卉产业亟待突破的难题。高端品种缺乏“话语权”、特色产品未成规模、“楚雄花”尚未成为消费者认知度高的区域品牌,这些都可能在未来竞争中成为“成长的烦恼”。而在政策层面,资金、土地、保险、技术等要素的协同机制也尚未完全打通,仍需系统化谋划、精准化落地。
要让楚雄州从“鲜花之州”走向“花经济强州”,靠一朵花远远不够,还要靠一条链、一群人、一套机制。未来应持续推进花卉产业“品种升级+品牌打造+链条延伸”的三位一体策略,发挥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引领作用,加快建设“浪漫花都”。同时,积极打通国内外市场通道,打响“楚雄花”的名声,让这片高原花海不仅“开得好”,更“卖得好”“用得好”。
如同春风唤醒百花,楚雄州的花卉产业正唤醒一片发展的希望田野。既有山水之美,也有发展之策;既有产业之基,也有政策之助,这朵“云花”注定不会只开一季。只要坚持“路子对、干劲足”,楚雄定能在“云花经济”的新版图中绽放更加鲜艳的时代之花。